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后村的女人们-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象啊?还有心思上学啊?
  凤(30岁):谈嘛(什么)对象啊,正经人不用自己做主。你看俺,也没嘛(什么)文化,结婚前跟他也不熟,现在不也挺好啊?
  中(44岁):城市里兴,咱这里还差点。
  保(36岁):电视上有,农村不兴,谈恋爱的闺女让人笑话。
  有几位在这个问题上特别有话要说的女人。一个是村里最追求时尚的离婚女人永,她对农村风俗对自由恋爱的压抑感到特别忿忿不平:应该这样。但是也有局限性。在农村,你谈恋爱不是跟一个人谈,而是跟他全家人谈。有一个跟你不对眼的,这对象谈起来就特别麻烦!将来要是过得好还行,要是过不好,那可给别人们落下话柄儿了!这叫嘛(什么)社会啊,农村简直就不是人活的地方,让人喘不过气来。谁要是过得舒坦一点儿,谁要是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才不管谁对谁错,凡是和大家伙儿不一样的,肯定就是错的!你(看)像我这样,在衡水,学生们都觉得我这个人还行;可是在娘家婆家没一个看我顺眼的。
  因为自由恋爱放弃高考的耀对自己的经历有一种负面的看法,所以觉得自由恋爱也并不是那么美好,特别是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她说:那得看情况。其实像俺俩这情况,如果当时双方老人都反对,坚决反对,也就分开了。要是真分开了,再上年学,没准也能考个大学。人这辈子真没准,不知道在哪里出岔,你说是吧?俺在村里,总觉得自个儿跟别的妇女不一样,又说不出哪里不一样。多上了几年学,在农村也没嘛(什么)用处,跟村里人们打麻将,我光输,一输别人就拿我的高中学历来当笑话。
  与丈夫的妾和平共处的来,由于自己特别与众不同的家庭关系,对许多事情都有了宽容度,她还特别提到只要不犯法就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自由恋爱并不犯法,只不过是违反了农村传统习俗而已,而他们三人的关系实际上倒是违反婚姻法的,严格地说,在中国这个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国度,他们的关系恰恰是犯法的……犯了重婚罪:
  这社会,谁想怎么样都行,只要别碍着别人,别犯法……其实嘛(什么)法不法的,怎么活不是几十年啊?
  义(51岁,独身寡妇)的儿子中专毕业后在省城就业了,她希望儿子入乡随俗:这是应该的。俺小子在石家庄上班,俺光劝他快点找个对象。他今年26了,对象不好找。一找对象,他先给人家说,他在农村有个老娘,以后得养个老娘。一说这个,就没有人愿意跟他搞对象了。我说他多少回了,别管我,先管好他自己。他也不听个话。
  总的看来,在后村,父母包办的婚姻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至少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婚姻和城市的婚姻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经验。尽管如此,与传统的包办婚姻、
  买卖婚姻相比,变化还是不小的,父母在婚姻大事上征求当事人意见已经成为普遍的做法。自由结识、自由恋爱才刚刚走出冷嘲热讽的阴影,正在逐渐形成潮流。年轻人可望享受
  到自由恋爱、结婚的快乐。由于计划生育的严厉推行,同村婚姻有增加趋势,它是作为解决无子户养老问题的办法而行起来的。
  杨庆在他研究中国家庭的着名着作中提出:年轻一代对个人自由和浪漫爱情的追求是对传统婚姻的最大冲击。 这个论断对自由恋爱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尽管自由恋爱在当代的农村生活中还没有真正形成风气,但是人们对它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少见多怪了。随着中国社会包括农村社会个人自由程度的提高,随着电视、通迅工具等的普及和它们所带来的城市生活的影响,自由恋爱将逐步在农村人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传统的婚姻观念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结婚(1)
在结婚的花费由男女双方谁来出的问题上,有统计资料表明,农村与城市有较大的差异:农村夫妻双方花费差不多的比例低于城市,丈夫花费多的比例农村超过城市,妻子花费多的农村低于城市(详见表3…2)。这个统计结果表明,在城市,结婚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件男女双方共同操办的双方平等的事情;而在农村,结婚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件以男方为主的行为。这一点从彩礼的盛行也可以看出。
  表
  3…2 城乡夫妻结婚花费比较(%)
  城市        农村
  妻子花费多       
  丈夫花费多      
  双方差不多      
  与上述统计资料相比,从后村调查的情况看,结婚时丈夫花费多的比例绝不是跟夫妻花费差不多的比例接近,而是占压倒多数。后村的结婚花费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完全由男方出;另一种是男方出得多,女方出得少。从女性走向与男性平等的角度看,这未必是坏事,女孩从“赔钱货”逐步变得“不赔钱”、“少赔钱”,甚至“赚钱”(后村调查发现,有少数女子从男方收的彩礼钱,远远多于嫁妆钱,生女孩多的家庭可由此途径快速“致富”),会无形中改变农村人重男轻女的态度。调查中发现,生男孩的家庭总担心将来没钱给儿子盖房、娶媳妇,生女孩的家庭没有这种担心。结婚时男女双方花费的差异,从实践中多多少少会影响男孩、女孩受父母喜爱的程度。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结婚完全由男方出钱或男方多出钱,毕竟带有浓重的传统买卖婚姻的遗迹。在传统的买卖婚姻中,男方家庭是买方,女方家庭是卖方。女方
  家庭并没有因为女儿卖了大钱就改变重男轻女的观念,女性并没有因此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至于花费的多少,影响因素有三:第一个因素是结婚年代,年代越靠后花费越高。结婚花费在几十年间有大幅度的增加:一方面是家庭经济状况的普遍改善,中高档家具、家电的普及;另一方面是物价的上涨。第二个因素是家庭经济状况,经济状况越好的花费越高。第三个因素是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数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家庭小型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后村调查显示,核心家庭和夫妻家庭在所有家庭中占到67%。由于每个家庭子女数骤减,几十年前每对父母可能要为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孩子操办婚事,但现在可以把整个家庭的全部财力集中用在仅有的一个或两个子女身上。多数父母乐意自己省吃俭用,甚至四处借钱为儿子盖房娶妻,把婚礼办得体面、隆重和浪费。这也致使结婚花费近年来大幅增加。
  松的结婚花费是这样的,她提出的应当由男方出钱的理由值得注意。此外,嫁妆本来应当是由女方出的,而她的婚姻竟由男方出嫁妆钱:见面彩礼两千元,过节先后给过一两千,婚礼花几千,嫁妆值五六千,都是男家出钱。嫁不出去的闺女才自己花钱。
  35岁的平关于女人身价的说法也值得注意:结婚的见面彩礼、婚礼、嫁妆都是男家出钱。男家出的钱越多,证明闺女身价越高。
  荣也给了一个男家出钱的理由:男家出的钱。因为当时我不答应这门亲事。
  从外地给儿子买媳妇的森家婆婆说:结婚我家花了有一万。给她家三千,买家具两千,
  买洗衣机、电视花两千,给她买衣裳花一千,开了30席(指婚宴)花两千。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结婚(2)
在村里开小卖部的 26岁的国说:
  我们结婚也没花多少钱,房子装修花了8000多块,也就给我的彩礼14000元,这些当然都是婆家给钱。
  21岁的彦把盖房等花费都包括进来,总数就远远超过其他人家了:结婚总共花了10万,包括彩礼,盖房,家电家具,婚宴,都是男方出的。完全由男方单独负担结婚花费的例子还有:
  守(48岁):花了一百多块钱。他出的。
  菊:那时候(1983年)结婚花一头二百(一二百元)的,都是男家出钱。
  厚(38岁):1000,男方出钱。
  立(39岁):得花几千块吧?具体不知道,那时候俺对
  他家的事不了解。他家出的钱。
  军(39岁):花了
  3000元,男方出的。
  保(36岁):5000,男方出的。
  震(45岁):结婚花五到八千元,都是男方出钱。
  铁(29岁):8000元钱,都是男家出。
  利(31岁):一万,男方出的。
  明(50岁):一到两万。一般男方拿。
  生(33岁):他家花钱。连订婚、盖房,到买家具、办酒席,大概花两万多吧。
  池(38岁):两三万,都是男方出钱。
  丙(25岁):两万,男方出的。
  文(28岁):两万多元,是他出的。
  广(24岁):两万多,男方出钱。
  金(29岁):两万元,婆家出钱。
  根(33岁):两万元,男方家出钱。
  海(26岁):3万多,男方出。
  来(45岁):不知道花多少,没问过。他家花钱。
  新(41岁):主要花男家的钱。俺自己的钱都留着婚后过日子。
  见(27岁):不知道,他家花的钱。
  祥(49岁):没花多少钱,是他家出的。
  爱(37岁):不知道,男家出的钱。
  光(27岁):不知道,他家花的钱。
  灯(30岁):不知道,他家管的。他也不知道花多少钱。
  结婚的头一天晚上,他才从北京回老家。家里这么些人,他是大甩手,嘛(什么)也不管,嘛(什么)也不问,整天闷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由男女双方分担结婚花费但男方花费多、女方花费少的例子还有:
  俊(1992年结婚):见面礼给了 600元钱,嫁妆是俺家买的(男家给的钱),洗衣机俺自己买的。
  星(37岁):结婚,见面彩礼两千。俺两个哥哥给简单买了些东西,就出嫁了。花钱,男家出大头,俺家出小头。
  花:男方给了两千块钱。娘家陪了十铺十盖(十床被子,十床褥子)。
  志(50岁):一两百,男方多,女方少。
  卧(23岁):一万五,多半男方出。
  李(25岁):一共 7万,两家各出各的。盖房,买东西,他家管,6万多。我家出了几千。
  村中还有一些特例,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婚姻的花费不符合习俗的规范,是越轨的做法:
  特例一:51岁的地富子女喜结婚时没花什么钱,恐怕有当时家庭成分不好的人不愿意招人注意以免惹是生非的动机。她这样说起自己的婚礼:没花多少钱。哪还记得这个啊,反正不多。
  特例二:26岁的小学教师敏是自由恋爱结婚的,没办婚宴,而是选择了比较现代的城市人的旅行结婚方式:结婚没花多少钱。你也看见了,俺们住村里大队部的房。过几年就自己盖房了。也没请人坐席(办婚宴)。旅行结婚,去了趟北京和天津玩。一共花了两千块钱就回来了。是他的钱。
  特例三:52岁的华是丧偶后再婚,对方也是离婚再婚者,害怕他们的婚事遭到家人和村里人的反对和耻笑,所以婚礼完全没有办,没有什么花费:来这村时,他哥哥反对。村里人们笑话。什么钱也没花,就来了。不请客、不送礼,花50块钱办了。结婚证就过来了。哦对了,他给我5块钱买了块花布,做了个大裤衩穿。
  特例四:34岁的耀是村里最轰动的因为自由恋爱弃考的女人,她的婚姻完全是“私奔”性质,所以严重地违背了当地所有的结婚习俗:没花钱。刚来他家的时候,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有一天,俺俩去办结婚证,他年龄不到,也没办成。但是婚礼订好是第二天举行(在农村,年龄不到,先办婚礼,构成事实上的夫妻关系,等双方年龄够了法定结婚年龄再补结婚证的现象不少),头一天才开始收拾西屋,那屋子有几年没住人了,乱七八糟,蜘蛛网半米长,从房梁上耷拉下来。大白天一进屋,都能听到老鼠跑。就这么个情况,他家人拿俺们也不当一回事。村里人们只看笑话。就这样结婚了。结婚两年后,才盖了自己的房子搬出来住。现在好多了,挺满意的。俺家的房在村里是正中心,这可是好位置啊。
  特例五:44岁的坤是辗转从云南被人拐到后村的媳妇,结婚的花费就省下了,问起她结婚的花费,她说:不知道,不记得花钱。没请过嘛(什么)客人。就是俺俩,晚上他炒了两个菜,一人喝了几口酒。
  特例六:47岁的起是改嫁到后村的,这种婚姻不会像初婚那样大张旗鼓地办事。她说:没花钱,没请客,没收礼。从俺家走到他家,就那么几步道。
  在后村结婚的花费仍然是男方独揽,或者是男方为主,充分反映出婚姻的男权性质:男人是娶,女人是嫁,并不是平等的结合;婚后女人到男人家落户,脱离了自己出生的家庭,远离了亲友家人;男方是买方,女方是卖方,并不是两个人平等的结合。这种结婚方式不改变,婚姻的男权性质很难改变。
   。 想看书来

婚后居处与招赘婚(1)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人类婚姻的起源和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观念至为密切。婚后从夫居制度,即妻子“生活在她丈夫的氏族所占据的地域”(涂尔干语),起源于古代的对偶婚阶段,兴盛于父权制初期。婚后居处在中国农村的男权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
  由于是结婚后女人进入男人的家庭而不是男人进入女人的家庭,男权制找到了它的基础和依据。宝森指出:“婚后居住模式被认为是男女不平等的一项重要特征,它同继承权和财产权紧密相关,所有这三个方面都显然促进了社会性别的政治经济。……父系继嗣、父系继承权以及从夫居婚姻是中国家庭的特点。”朱爱岚也注意到:“正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居住方式成为日常乡土生活的社会性别化政治的决定性因素。”从统计资料看,中国农村的婚后从夫居制从远古传来,一直没有改变过,而且在现代农村仍然保持完好。从 20世纪 50年代到 80年代这将近 40年间,初婚时与公婆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几乎完全没有改变,始终占到所有婚姻的八至九成。(详见表3…3)
  表3…3 初婚时(公婆仍存活)是否与公婆一起生活
  ①                与公婆一起生活         不与公婆一起生活    样本数
  1950…1969           
  1970…1979           
  1980…1987           
  在初婚时婚后居处的模式上,后村有两种情况:绝大多数是媳妇住婆家,极少数婚姻不住在婆家。目前独居的寡妇义的说法特别有代表性,代表了村中习俗对婚后居处的一般看法,她是这样说的:不住婆家住哪里?要是住娘家还叫结婚呀 ?
  胜的居住法是村里常见的住法:住婆家。他家穷,俺们都住土房,双里间(即指与
  婆婆合住一套房子,一个住东屋,一个住西屋,中间那间烧火做饭)。
  守的情况也如此,她说:住婆家,三间土坯房,俺俩和二小子住东屋;小叔子和大小子住西屋,小姑子住当中做饭的屋。
  荣的情况和一般婚后住进婆家的媳妇略有不同: 住婆家。但是是自己盖的房子。
  立的情况更特别一点:住婆家,两套房,挨着,当中有墙头隔开。
  村里仅有的几例不住婆家的都是学校老师,因为学校提供住处才没有住婆家的。例如,英是小学老师,她没有住婆家:
  在学校有间宿舍住。他在部队时我们分居。他复员以后,和我一起住在学校宿舍。敏也是小学教师,住在学校:我不住婆家,住学校。
  强的第二任妻子芳是由于村中大姓的压力而不能住进婆家:我们不住婆家,与丈夫在外打工。因为,如果在婆家住,他前妻的家人会天天骂大街。
  潘允康等人曾针对目前中国城市依然保持较高的老人与子女的同住率做过研究,认为影响儿女婚后与父母同住的相关因素有三个:传统文化的影响,两代人相互间的现实需求,
  住房资源紧缺。但是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高同住比例反映
  的并不主要是前两种关系模式,住房问题才是影响同住和家庭结构的重要因素。①农村的情况显然不同,如果按照他们概括的三个影响因素,前两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第三种。这种婚后居住模式既是传统文化习俗的安排,也是现实生活中养老的需求决定的。
  作为男权制存在基础的婚后从夫居制虽然历久不衰,固若金汤,但是却有一个破绽:某家没有生出儿子来。这在传统社会中按照几率也是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尽管是小概率现象。在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之后,生不出男孩的几率大大提高了……过去如果前面几个都是女儿,可以一直生下去,直到生出儿子;现在生了两个女儿就必须打住了。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得越严厉,无子户出现的几率越高。如果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在村民心目中被视为“绝户”的人家是抱养(买)儿子好,还是给女儿招赘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