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列子-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的学说主要是养生术,因而他不大关心政治,认为政治事务与政治斗争,以及一切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努力都有碍于养生。在这方面,他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权术有明显区别,而比较接近于庄子,其消极因素是十分明显的。但他与奏汉的神仙家又有所不同,认为人不能长生不死,有生必有死,该生就让它生,该死就让它死,才是正确的态度。在这一点上,也和庄子相同。
    
    
        《汉书·艺文志》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列子》,可能是西晋人的作品。马叙伦《列子伪书考》说:〃盖《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庄子》、《尸佼》、《韩非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附益晚说,假为向序以见重。〃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对此作了归纳:(一)刘向的《列子序》称列子为郑人,与郑缪公同时,然而书中多言缪公以后事,如孔穿、公孙龙是战国后期人而入书。(二)书中多采引先秦与西汉诸子书的资料,除马叙伦《列子伪书考》已列举者外,还有今已亡佚的《汤问》、《说符》等。(三)书中有些资料更晚,如太初、太始、太素说出自《易纬》,切玉之刀、火浣之布乃魏文帝事,周穆王驾八骏西游出自汲家书《穆天子传》,《杨朱篇》纵恣肉欲,不符合《淮南子·汜论训》关于杨子〃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宗旨,而反映魏晋人的放荡性格。(四)有明显的佛教影响,如〃西方之人有圣者〃指佛,〃死之与生,一往一反〃乃释氏轮回之说等。(五)从语言的角度考察,书中有不少汉以后、甚至魏晋以后的词汇。
    
    
        今本《列子》虽系魏晋人的作品,但他们在重新编辑《列子》时,毕竟采录了许多先秦古籍中关于列子的记载,并不是完全凭空捏造。其中有些寓言故事古朴无华,不见于汉魏诸书,如愚公移山、扁鹊易心等。可知今本《列子》中也保存了不少古本《列子》的断倚残篇与零星记载,对于研究列子其人及其思想仍然有一定参考价值。
    
    
        《列子》的版本甚多,清人汪继培曾取影宋本、纂图互注本、明世德堂本、虞九章和王震亨同订本参订缺误,刻入《湖海楼丛书》。今人杨伯峻先生以汪本为底本,复取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之北宋本(即《四部丛刊》之底本)、吉府本、铁华馆影宋本、《道藏》诸本(白文本、宋徽宗《义解》本、林希逸《口义》本、江遹《解》本、高守元集《四解》本)、元本、明世德堂本参校,于汪本颇多订正,并吸取历代注家解释,着成《列子集释》,于1979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是为《列子》一书最好的版本。本书的原文部分,以杨伯峻《列子集释》本为依据,只作了个别订正。校勘记也多采自该书,但为了节省篇幅,只采录了少量的必须说明的部分,纳入了注释之中。标点有与《集释》本相同者,也有与《集释》本相异者。本书的注释部分,引用或参考了历代诸家的注释,除《列子集释》中已集录者外,还参考了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周克昌先生的《读札记》(载《古籍点校疑误汇录四》,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等,有可从者择善而从,无可从者赋以己意。本书的译文部分,参考了杨伯峻先生的《白话列子》(岳麓书社1990年4月版),但该书有多处漏译(不知何故,漏译达20多处),其中许多译文也值得商榷,当然开创之功不应抹煞。笔者步杨伯峻等先生之后尘,理应有超过前人之处,但因水平所限,无论在标点、校勘、注释与今译方面,都必定存在不少错误与不妥之处,欢读者批评指正。
    
    
    尹协理
    
    
    于古晋阳双塔寺下
    
    
    【天瑞第一'1'】
    
    
      子列子居郑圃'2',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3'。国不足'4',将嫁于卫'5'。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6',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7'?〃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8'?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9'。吾侧闻之,试以告女'10'。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11',四时尔。不生者疑独'12',不化者往复'13'。往复,其际不可终'14';疑独,其道不可穷。《黄帝书》日:'谷神不死'15',是谓玄牝'16'。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7'。'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18',非也。〃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19'。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20',故日易也'21'。易无形埒'22',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23',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24';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25',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26',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27'。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28';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员能方'29',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沈'30',能宫能商'31',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羶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髅'32',攓蓬而指'33',顾谓弟子百丰曰:〃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此过养乎?此过欢乎'34'?种有几'35':若为鹑'36',得水为继(去丝旁)'37'。得水土之际,则为蠙之衣'38'。生于陵屯'39',则为陵舃'40'。陵舃得郁栖'41',则为乌足'42'。乌足之根为蛴螬'43',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44',生灶下,其状若脱'45',其名曰掇'46'。掇千日化而为鸟,其名日乾余骨。乾余骨之沫为斯弥'47',斯弥为食醯颐辂'48'。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49',食醯黄軦生乎九猷'50',九猷生乎瞀芮'51',瞀芮生乎首腐蠸'52'。羊肝化为地皋'53',马血之为转邻也'54',人血之为野火也。鹞之为鹯'55',鹯之为布谷,布谷久复为鹞也。燕之为蛤也'56',田鼠之为鹑也,朽瓜之为鱼也,老韮之为苋也,老粒j也'57',鱼卵之为虫'58'。亶爰之兽自孕而生曰类'59',河泽之鸟视而生曰鶂'60'。纯雌其名大腰'61',纯雄其名稚蜂'62'。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后稷生乎巨迹'63',伊尹生乎空桑'64'。厥昭生乎湿'65',醯鸡生乎酒'66'。羊奚比乎不箰'67',久竹生青宁'68',青宁生程'69',程生马,马生人,人久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黄帝书》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终进乎'70'?不知也'71',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久'72'。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73',惑于数也'74'。精神者,天之分'75';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76',故谓之鬼。鬼'77',归也,归其真宅'78'。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
    
    
        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79',死亡也。其在婴孩,气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虽未及婴孩之全,方于少壮'80',间矣'81'。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82'。
    
    
      孔子游于太山'83',见荣启期行乎邮之野'84',鹿裘带索'85',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86',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87',当何忧哉'88'?〃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林类年且百岁'89',底春被裘'90',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臾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91'。逆之垅端'92',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93',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94',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95'。〃子贡曰:〃寿者人之情'96',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97'?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98'。〃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99'?〃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100',如也'101',宰如也'102',坟如也'103',鬲如也'104',则知所息矣'105'。〃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106'。〃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107',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俟;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108'。晏子曰'109':'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檄也('110'。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111'、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112'、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113'。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或谓子列子日:〃子奚贵虚'114'?〃列子曰:〃虚者无贵也'115'。〃子列子曰:〃非其名也'116'。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事之破毁'117',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粥熊曰'118':〃运转亡已'119',天地密移,畴觉之哉'120'?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121'。往来相接,间不可省'122',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123',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亦不觉其亏。亦如人自世至老'124',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125',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126':〃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127',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128'?〃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129',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30',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131':〃虹蜺也'132',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133',有中之最巨者'134'。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舜问乎烝曰'135':〃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136'。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137'。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138'。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139'。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140'。天地强阳'141',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攘'142'。自此以往,施及州闾'143'。〃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144',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踰垣凿室'145',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146'。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147',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148'?〃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149'!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150'?〃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151',过东郭先生问焉'152'。东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盗乎'153'?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况外物而非盗哉?诚然,天地万物不相离也,仍而有之'154',皆惑也。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公公私私'155',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耶?孰为不盗耶?〃
    
    
    【注释】:
    
    
    '1'天瑞……瑞,吉祥,这里指吉祥的征兆。天人感应论认为,帝王修德,世道清平,会出现祥瑞感应。本篇认为所谓祥符瑞以至天地万物都是由一个不生不化的本体所产生的,并不是天的意志。
    
    
    '2'子列子……列子,名列御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郑国人。《庄于》中多载其传说,后被道教神化为神仙,唐玄宗封他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封他为〃致虚观妙真君〃。子列子,后一个〃子〃表示有德之人,前一个〃子〃表示是作者或说话人的老师。《陔余丛考·夫子》:〃有以子为师之专称者,《公羊传序》有子公羊子、子司马子。何休释曰:加子于姓上,名其为师也。若非师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也。《梁溪漫志》云:《列子》书,亦其门人所集,故曰子列子,冠氏上,明其为师也。不但言子者,所以避孔子也。〃郑圃……郑国的圃田。杨伯峻:〃郑之圃田,一作甫田,见《诗经》、《左传》、《尔雅》诸书,今河南中牟县西南之丈八沟及附近诸陂湖,皆其遗迹。〃
    
    
    '3'众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