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驭大明-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此李宏宇感到颇为意外,要知道万历皇帝已经年过半百,现在应该已经休息了才对,没想到这么晚还没睡。

    李宏宇可以肯定万历皇帝并不是在享乐,因为他根本就听不见乾清宫里有丝毫的丝竹之声,故而一定是在处理公务。

    东暖阁里,万历皇帝斜躺在暖榻上闭目养神,这位十岁登基的大明天子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一个前无古人同时也是后无来者的一个神奇记录,那就是有二十八年的时间没有上朝。

    值得一提的是,万历皇帝没有上朝并不是把自己隔绝在紫禁城里不见京城的朝臣们,而是停止了大明的朝会而已,内阁阁员、五府都督、六部堂官以及言官还是会被其宣进宫里觐见。

    李宏宇对此非常钦佩,在他的印象里虽然万历皇帝停止了朝会但大明各部院衙门的运作却有条不紊地运行着,朝堂上的各派势力力量处于一种均势,这种情形可十分难得。

    因为就在万历皇帝驾崩后没几年,大明的朝堂上的势力力量均衡关系就被打破了,爆发了被后世文人所称的“阉党”与东林党的大规模冲突,先是“阉党”在天启帝的支持下打击东林党,接着东林党在崇祯帝的支持下打击“阉党”。

    所谓的“阉党”,并不是单单指的是内廷的那些宦官,其主力也是朝廷上的文官,即浙党、楚党和齐党等派系,因为他们与魏忠贤站在一起跟东林党敌对,所以被东林党称之为“阉党”。

    浙党、楚党和齐党等朝廷上的派系之所以要跟东林党敌对,自然是因为双方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故而唯有跟内廷的宦官合作。

    实际上,如果不是东林党在朝堂上太过咄咄逼人,能与浙党、楚党和齐党等派系保持一种力量均势的话,文官集团内部也不会因此分裂进而爆发严重的冲突。

    归根结底,“阉党”与东林党的争斗既是君权与臣权的博弈,同时也是文官集团内部的一场倾轧,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为了维护皇权而选择是支持“阉党”还是支持东林党。

    “臣,湖广戊午科乡试解元李宏宇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李宏宇被领进东暖阁后,毕恭毕敬地跪下向在暖榻上闭目小憩的万历皇帝跪下行礼。

    “知道朕为何要见你吗?”万历皇帝闻言缓缓睁开双目,瞅了一眼李宏宇后不动声色地问道。

    “天威难测,臣不敢妄揣圣意。”李宏宇低着头跪在那里,不动声色地回答。

    “你今天就来揣摩一下朕的圣意,朕恕你无罪,如果你能猜中朕为何要见你的话,那么朕重重有赏。”万历皇帝闻言不由得笑了起来,没想到李宏宇小小年纪竟然如此老成谨慎,并不像一般的愣头青那样不知天高地厚,于是望着他沉声说道。

第201章 面圣() 
“禀皇上,如今大明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唯一令皇上忧心者惟辽东战事尔。”

    见万历皇帝赦免了他妄揣圣意之罪,李宏宇沉吟了一下后抬头望向了万历皇帝,郑重其事地说道,“臣先前托兵科都给事中吴大人上书平辽策,如今皇上连夜召见默默无闻的臣,定与那道平辽策有关。”

    “平辽策只是一个引子,你知道朕为何在看了那道平辽策后会宣你觐见?”

    万历皇帝闻言不动声色地望着李宏宇问道,李宏宇肯定能猜到是因为平辽策才会被召见,不过他想知道的是李宏宇是否知道他为何要见李宏宇,这才是事情的重点。

    “皇上,大明乃****上国,披甲之士百万,而女真人不过小小的边疆蛮夷,蜗居辽东苦寒之地一隅,在满朝文武看来其举兵造反无疑是飞蛾扑火,官军此次定能大胜而归。”

    李宏宇自然清楚万历皇帝的意思,因此稳定了一下有些激动的心神,有条不紊地沉声禀告道,“然,臣的平辽策却对辽东之战的结局无比悲观,如今大战临近,如果不是因为臣曾经给辽东将士捐献财物的话,皇上肯定会治臣扰乱军心之罪。”

    “你既然知道朕治你的罪,为何还要上这道平辽策,难道是想危言耸听,进而从中渔利?”

    万历皇帝闻言眉头微微一皱,随即面色一沉,目光如炬地盯着李宏宇说道,“难道你就认为朕就如此好骗不成!”

    李宏宇猜得没错,万历皇帝之所以见他与他在江口县给辽东将士捐献财物有关,万历皇帝对李宏宇这个“毁家纾难”的爱国少年有着印象,毕竟在李宏宇的带领下湖广捐献了十二万六千余两的银子,着实令万历皇帝感到意外。

    况且,李宏宇的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已经风靡大江南北,万历皇帝岂会忘记?

    当吴亮嗣上了这道平辽策后,万历皇帝对最后署名的“湖广戊午科乡试解元李宏宇”没有什么反应,他日理万机岂能记住李宏宇的名字。

    对平辽策,万历皇帝自然也是不屑一顾,认为李宏宇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其目的自然是捞取政治上的好处,他最厌恶的就是那种危言耸听、投机钻营的人。

    本来,万历皇帝想要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把主意打到他身上的湖广解元,虽然不至于要了李宏宇的性命,毕竟现在临近会试京城聚集了天下的举子,不宜妄动刀戈,但找个由头将其丢进大牢毁了其前程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也算是给其一个教训。

    不过,当吴亮嗣表明了李宏宇的身份,使得万历皇帝记起李宏宇“毁家纾难”的往事后,万历皇帝改变了心中的看法,认为李宏宇对辽东的局势或许是真的关心,否则的话岂会平白无故地拿出那么多的前援助辽东将士。

    尤其在听了吴亮嗣所讲的李宏宇对辽东明军与女真人的实力分析后,万历皇帝对李宏宇不由得产生了几分兴趣,要知道即便是兵部的官员也没李宏宇对辽东的局势了解。

    万历皇帝原本怀疑李宏宇对辽东的那些消息是吴亮嗣等楚党的人告诉他的,其目的自然是想帮助李宏宇在仕途上平步青云,进而壮大楚党的实力。

    可当吴亮嗣说出江口县知县陈裕与辽东都司出身的进士万宗是好友后,万历皇帝改变了心中的想法,意识到李宏宇之所以对辽东关注是受了陈裕的影响,而陈裕是浙江人与楚党没有丝毫的瓜葛。

    因此,万历皇帝经过一番斟酌后决定亲自见见李宏宇,他倒要看看李宏宇是真的关心辽东战事还是另有所图。

    “皇上乃千古圣君,臣是否有私心难逃皇上法眼。”

    面对万历皇帝的喝问,李宏宇并没有退缩的意思,抬头神色严肃地与万历皇帝对视着,“皇上,臣之所以忧心辽东战事,并非惧怕小小的女真人,他们不过乃蚍蜉一般的存在,无法撼动我大明的根基。”

    “皇上,臣忧心的是朝廷新征的辽饷!”说着,李宏宇迟疑了一下,然后忧心忡忡地说道,“臣实在想不明白,一直以来大明的税赋都是南重北轻,此乃符合大明国情,为何这次要按亩均摊,对北方百姓而言殊为不公,此例一开后果不堪设想!”

    “你是说,辽饷会动摇我大明的根基?”万历皇帝闻言眉头顿时就是一皱,都李宏宇此番言行显得有些不满,认为李宏宇太过危言耸听。

    “皇上,一旦官军在辽东大败那么辽饷势必继续征收,与富裕的南方不同,北方百姓以田为生,生活原本就颇为困苦,辽饷将使得他们承受更加繁重的负担。”

    李宏宇知道万历皇帝认为自己是在夸大其词,因此现在是关键时刻他决不能退缩,故而神色严肃地望着万历皇帝说道,“臣是在担心,如果女真人无法被剿灭,朝廷势必会因为辽东的战事而继续征收新饷,届时那些居心叵测之人定会趁机生事。”

    “你的意思是官逼民反?”万历皇帝岂能听不出李宏宇话里的意思,于是冷笑了一声后问道。

    “皇上明察,臣断无此意。”李宏宇闻言连忙以头触地,矢口否认,这种话私下里说说可以,当着皇帝的话那是绝对不能提及的。

    “看来,你对辽饷十分不满了!”万历皇帝盯着跪在那里的李宏宇凝视了一会儿,然后开口沉声问道。

    “皇上,以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定制,是南北贫富差距的必然结果,臣不知为何这次辽饷会按亩均摊。”

    李宏宇闻言抬起头来,神色严肃地望着万历皇帝说道,“依臣之见,此举实属不智!”

    “东南重赋已久,此次新饷倘若再对其课以重赋恐怕会导致民怨沸腾,故而按亩均分。”

    万历皇帝见李宏宇的言语中对辽饷颇为不满,于是面无表情地望着他说道,“东南乃国之重地,不能因为辽饷而激起民怨。”

    “皇上,大明商业繁荣,臣觉得与其征收田赋不如增收商税,大明的商税税率着实太低,红利源源不断地落进那些商贾的口袋,是该进行调整了。”

    李宏宇当然清楚辽饷之所以南北均摊是朝中那些南方官员推动的了,所谓民怨沸腾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不过他不能点破,郑重其事地向万历皇帝提出了一个建议。

    “三十税一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朕倘若提高商税税率岂不是与民争利?”万历皇帝闻言皱了皱眉头,面无表情地回答。

    明太祖之所以制订了商税三十税一的祖制,既三十两的货物交一两的税银,税率仅为百分之三点三三,其初衷自然是让利于民,希望国家少收税使得百姓们从中得到更大的实惠,这与明太祖贫苦的出身有关。

    其实,大明军队的屯兵制之所以会建立,明太祖的初衷也是为了造福百姓,希望大明的军需用度由军户自行解决,避免再骚扰民户。

    可惜明太祖并不清楚商界的规则,商人的本质是追逐利润因此岂会把利润让给百姓,也忽视了大明卫所武官的私欲,想不到卫所的武官会趁机欺压奴役军户,大肆兼并军户的土地,使得卫所制逐渐衰败。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喜欢增加税赋,而且还是被视为与民夺利的商税,这样会被外界认为是一个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君。

    况且,朝堂上的那些文官肯定也会阻止这件事情,先不说他们与地方上的商贾关系密切,单单为了提升“心系百姓”的名声也要反对提高商税,根本就无视大明的实际情形,因此要想动商税并不容易。

    “皇上,既然太祖皇帝对商税有定制,那么依臣之见朝廷可以从海外贸易的关税来入手,太祖皇帝并没有对海外关税下有定制,可以任凭皇上裁定。”

    李宏宇知道万历皇帝不会动商税,毕竟大明以前的皇帝都没打过商税的主意,故而他也不好开这个先河,以免受到外界非议,因此沉吟了一下后提出了一个建议。

    “海外关税?”万历皇帝闻言双目顿时闪过一丝诧异的神色,万万没想到李宏宇竟然打海外贸易的主意,随后皱着眉头问道,“你可知一年海外关税有多少?”

    “回皇上,臣不知。”李宏宇闻言摇了摇头,一本正经地回道,这可是大明的机密事宜,他就算知道了也不能说出来。

    “朕可以告诉你,自朕登基以来,海外关税征收最多的一年只有三万五千两,你认为朕要增加多少税率合适?”万历皇帝盯着李宏宇,神色严肃地问道。

    “三三万五千两?”

    李宏宇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脸上浮现出愕然的神色,他万万没想到堂堂大明一年的海关关税只有区区的三万五千两,这这简直太搞笑了,简直连那些海外小国都不如,传出去的话还不被人笑掉大牙。

第202章 海关() 
“皇上,如今海上贸易繁盛,海外诸国与大明商事频繁,虽只有月港一处贸易关口,可税金无论如何也不会只有区区的三万余两!”

    经过最初的惊愕后,李宏宇回过神来,神色诧异地望着万历皇帝说道,“依臣之见,月港的关税一年至少也有一百万两才对,否则先帝的海关岂不是白开了!”

    李宏宇所说的先帝自然指的是万历皇帝的父亲隆庆皇帝,隆庆皇帝虽然仅仅在位六年就英年早逝,但他却做出了一件在大明历史上极为有历史意义的大事,那就是开放了大明的海禁,允许民间百姓进行海外贸易,俗称“隆庆开关”。

    鉴于明初倭寇对大明沿海地区的骚扰以及涉足民间海外贸易,明太祖于洪武四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正式拉开了海禁序幕,大明与海外的贸易只剩下了与藩属国之间的朝贡贸易。

    永乐皇帝登基后虽有郑和下西洋之举,但性质仍属朝贡贸易,而且是白花花地往外掏银子,并严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朝野曾发生过一场禁海问题的争论,就是否放弃传统的“海禁”政策,是否开放本国商民的海外贸易争得不可开交。

    虽然很多官员认为“海禁”是祖制不能更改,但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海禁”乃产生海寇的根源,极力主张开放“海禁”以根除海寇。

    隆庆元年二月,隆庆皇帝登基不到一个月,就诏告群臣说:“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

    于是福建巡抚上书“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所谓的私贩指走私商,而公贩指合法商人。

    隆庆皇帝当即批准了这一奏请,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百姓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为此,隆庆皇帝开放了福建漳州府月港,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

    督饷馆对民间海外贸易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出海贸易的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船主要向督饷馆领取船引并交纳引税。

    值得一提的是,对倭国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倭国,若私自前往则处以“通倭”之罪。

    “一百万两?”万历皇帝的嘴角闪过一丝冷笑,冷冷地望着李宏宇说道,“你是说,朕派往那里的税监给贪墨了?”

    “皇上恕罪,臣万万不是此意。”

    李宏宇知道为了收取各地的税收大明的皇帝往地方上派遣了不少宦官当税监,因此他自然不能把海关税收少归结于税监了,沉吟了一下后说道,“臣的意思是民间走私猖獗,如果能大力整顿,每年一百万两的海关税银不再话下。

    “自太祖皇帝起,历朝历代的天子都极力缉拿海上走私的商贩,多少官员派去缉私皆无功而返,成效甚微,你有何德何能竟敢夸下此海口?”万历皇帝的眉头再度皱了皱,冷冷地问道,认为李宏宇太过浮夸。

    “皇上,臣不敢与先辈相比,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给皇上分忧。”

    李宏宇闻言沉吟了一下,然后有条不紊地说道,“依臣而见,整顿海上走私宜疏不宜堵,只要善加引导必能产生奇效。”

    “臣之所以敢夸下海口说收取海关税银一百万两,是因为臣遇上了隆庆爷开启海禁,使得引导民间海外贸易成为可能。”

    说着,李宏宇语峰一转说道,“其实,在微臣看来,由朝廷主导的海外贸易才是正途,虽不说完全杜绝海上走私但至少可以极大压缩其生存空间,届时不用咱们动手那些正规商贾也会举报走私的商人。”

    “由朝廷主导海贸?”万历皇帝闻言脸上浮现出若有所思的神色,随后摇了摇头,面无表情地望着李宏宇说道,“此事说起来容易,要想达成谈何容易!”

    显而易见,走私的利润肯定要远大于朝廷主导的海上贸易,走私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那些走私的商贾与地方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打击他们谈何容易。

    可如果不能堵住海上走私通道,又有多少商贾会响应朝廷的号召出海经商,进而规规矩矩地交纳关税?

    尤为重要的是,隆庆皇帝开启海关只是朝廷上各派势力妥协的产物。

    隆庆皇帝并没有真正地放开海禁而不管,所开的港口只有月港一处而已,而且允许海外贸易的商贾唯有是月港地区当地人,外地商人不得从事海上贸易。

    从事海外贸易的商船,在月港办理繁琐的手续后装货出港预计入港验货,所有的船只都必须申领“船由”,也就是船籍证书,以及“商引”,也叫“文引”即营业执照,然后才能出海。

    李宏宇不知道的是,朝廷后来对出海船只的建造和运营实行总量控制,据传到东洋和西洋贸易的船只各限四十四艘,严禁越境贩贸,出海后逾期未归者即使证件齐全仍坐以通倭罪。

    而且,对于开禁出海口的选择明廷经过了一番谨慎的思量,最初确定的地点在梅岭,可稍后改成了月港。

    其实,南澳、诏安梅岭一带的海港其实更适合商人出海活动。

    月港属于内河港,港道不深大型船舶不能靠岸,必用数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