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陶瓷鉴定口诀-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56。填彩工艺特点

  填彩青笔先画框,阴雕过后釉才上。

  先画骨架再填釉,雕画刻剔都用上。

  注解

  填彩是一种绘画涂色工艺,画、雕、刻出图后,再涂彩的彩色瓷。

  157。成化青花器件

  成化多用平等青,小笔触着双线清。

  一笔涂抹填色法,层次不如宣德精。

  宣德留白成不留,器薄不厚多巧轻。

  成化上釉称二色,一为重色色偏青。

  都显肥润如玉真,二为洁白稍微青。

  底部底釉波浪感,气泡小密整齐精。

  两字四字多伪款,糊米底部要看清。

  成化早期有苏料,不要只认平等青。

  注解

  明成化期间大部分用平等青,纹饰以小笔触画双线圈画,图的分层是双线圈,上圈粗,下圈细,一笔涂抹也用,但不如宣德画得好。成化留白件少,器件胎薄,釉色扁青时肥润如玉,泛白时不那么肥润,底有波浪纹痕迹,气泡小密整齐,两字和四字款多数为伪仿品。成化时出现多用糊米底,青料有时也有用苏料或苏料混合料的,糊米底是特色之一,不能只认为成化时全是平等青料。(在古瓷器鉴赏泰斗耿宝昌先生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可以看出历朝用料有其突出的特色,但其他料也用。)

  158。明嘉靖瓷器

  嘉靖大件显接痕,盘类塌心成凹型。 透明釉面泛灰青,底釉亮釉涂圆形。

  胎釉交汇橙黄线,青花浓艳无斑成。

  彩瓷红绿无闪亮,气泡疏朗密难容。

  注解

  嘉靖大件接痕非常明显,盘类塌心成凹型,盘碗足成倒梯形,地子透明的釉面泛灰青,地子釉亮,为了写款,常常用釉为写款涂一个圆,胎釉交汇处橙黄线迹,特别表现在器件下部的是根处青花浓艳无斑,用回青,和其他彩瓷相比,显得无光,彩瓷红绿色光亮度差一些,气泡疏朗,如果密是假的。

  159。明万历瓷器

  大件体重小件轻,立件底粗接痕清。

  釉色泛青细瓷亮,盘心塌底料回青。

  细瓷纯正粗瓷灰,注意伪品别受坑。

  青花五彩旧加彩,观釉图案和器形。

  图纹注意釉重轻。

  注解

  万历大件重,小件又非常轻,小巧,立件接底明显,釉色泛青,细瓷亮,盘心塌底,多用回青料,粗瓷用料不讲究,不一定用回青,有的色泛灰,青花五彩器多,但也常有加彩的,如青花改青花五彩,以此造假,所以要注意,从图案、釉、器形等发现造假,要用手提一提重量,摸一摸厚薄、胎的润滑程度等。

  160。明代瓷器看泡

  明泡多种不依民,胎层白灰泡不匀。

  永乐泡密少大泡,宣德泡密小的匀。

  宣地早青晚期白,大泡不多一群群。

  注解

  明代胎泡多种多样,胎釉层面白灰色,永乐泡密大泡少,宣德早期地釉发青,晚期白,泡多密均匀,宣德的大泡出现时往往是三五成群,不是稀疏的单个大泡。

  161。嘉万龙纹辨 嘉万龙纹上背粗,背上涂鳍画工粗。 龙鳞各色功不细,回青为嘉万杂平。

  注解

  明朝嘉靖、万历时画的龙、背上用粗线,几乎是中锋运笔,在粗线上又用锋尖挑抹出龙鳍,所以画工显粗糙,龙鳞各色都有,嘉靖用回青,而万历用料多种,回青也有但并不多见,常用平等青勾兑用料。嘉靖的回青泛蓝紫,不像元代那样泛红紫。

  162。五彩

  五彩火温超粉彩,青红黄绿一次画。

  青花五彩也曾有,釉上美色贯天下。 注解

  青、红、黄、绿、黑为五彩。五彩的烧制温度超过粉彩30℃~60℃,因此也称硬彩。釉面玻璃质不如粉彩。五彩的每种色是没有深浅的过渡色。

  163。明朝十代青料认

  永宣进口苏料浓,成化弘治正德平。

  嘉靖隆庆万历回,天启崇祯石子情。

  注解

  永乐和宣德两代用苏料多、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用平等青多,嘉靖、龙庆、万历用回青多,天启崇祯用石子青多。了解各代用料是断代的必要。

  164。珐华瓷器断代

  珐华元起成于明,山西晋城很盛行。

  袋囊泥浆从管出,勾勒凸线各图形。

  像作蛋糕古不拙,黄绿紫釉低温成。

  源于玻璃制作艺,不用铝熔砑硝成。

  山西珐华胎是陶,瓷胎嘉靖是大明。

  胎如釉亮有大件,珐华粗因艺拙行。

  注解

  珐华器起源于元代成功在明代,在山西晋城为正宗,纹饰用袋囊盛釉浆,从管中挤出(像现代的蛋糕制作一样),所以勾勒出的纹饰是突出而圆润的,古朴而不拙劣,常常是刻、剔、雕等工艺并存,是黄绿紫釉为多,低温烧成起源于古代琉璃制作,用砑硝当熔剂,山西晋城珐华胎是陶不是瓷,大件多,到嘉靖时山西、江西景德镇都生产,景德镇产的是瓷胎,工艺的古朴程度、精度都不如山西晋城的。

  165。珐华瓷出山西晋城

  珐华源于古琉璃,陶胎面涂彩琉璃。

  早在山西晋城多,出在元末差不离。

  勾勒堆贴凸线纹,砑硝来作釉熔剂。

  陶胎瓷胎瓷更奇,采用立粉堆贴法。

  线圆不方鉴不疑,黄蓝绿紫白五色。

  地釉后填查釉皮,景德镇烧用高温。

  瓷胎釉亮嘉靖奇。

  注解

  陶胎瓷胎都有,珐华是山西晋城在明代烧成的,当时盛行。珐华源于古代烧制琉璃时的工艺,陶胎表面再涂上彩琉璃,用砑硝来作釉熔剂,多用立粉技术、堆积,不是涂画。即用囊袋挤压出立粉进行勾勒、堆、贴后在器面上形成凸线纹,再填色地和后描彩。黄、白、蓝、绿、紫五种色,早期色不均。早期是低温釉子,后期在景德镇也用了高温釉子,用瓷胎烧成了珐华器件。

  166。珐华器鉴定需知

  珐华鉴别不算难,少有好件不值钱。

  纹饰囊袋管挤出,如作糕点纹凸圆。

  黄蓝绿紫白五色,察看地子是后填。

  地釉压花二层度,凸圆层皮假难瞒。

  早期山西用陶胎,景德镇瓷嘉靖全。

  注解

  珐华鉴别不算太难,因烧的工艺不太好,所以很少有好件能值钱,纹饰是用囊袋将色料装入袋内向外挤压,像做糕点的纹饰一样,凸圆的线条。黄蓝绿紫白五色是成线后再填的,观察色地后会发现加工工序是先画线后填彩。早期山西用陶胎,到嘉靖时在景德镇用瓷胎。

  167。崇祯朝瓷器

  崇祯纹饰有独具,纹饰顶部留白地。

  人物山水多生动,白地发青少款器。

  注解

  崇祯的器件一般没有写印款的,基本无款。纹饰画工细、好,但图的上下留出很齐的留地白边。人物、山水画的生动,有的有暗刻图边。

五、清朝瓷器鉴别应知应会(全)
清代三百多年历史处于中国瓷器工业已经成熟,世界手工业大发展和欧洲工业革命的时代。在瓷器制作业,清政府派督陶官督造官方用瓷。而官方以欣赏和把玩要求制出赏品瓷。加之这时的制瓷工业受国内外影响深,外来的珐琅彩被用在中国瓷器上,瓷器的其他方面也极度发展,如:有瓷制作的宫廷用转心瓶,镂空雕塑复杂的熏炉等。

  对清代的瓷业,有一种说法“瓷艺造型,绘画*、落后”;还有一种说法是“发展速度快,胎釉原料配比合理”,瓷面和造型富丽堂皇,给人以富贵豪华之感。但纹饰走向繁密。

  不管怎样说瓷器的主流是发展的,如清代对国画技艺和毛笔的书法技艺都比较准确的应用在瓷器上。这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极大贡献。在对世界工业的应用方面,使铜胎珐琅彩在瓷器上得到成功应用,对选料和配料上也有了进步。而这些创新也是鉴别清代与元明不同的依据。在鉴定中不可缺少,只有利用。

  168。清朝瓷器形

  顺治康熙制瓷情,古拙丰满浑厚型。

  乾隆规整嘉道笨,雍正秀巧精小型。 清朝上口多小方,口沿断代记住型。

  注解

  顺治康熙时的瓷器古拙,丰满厚重,乾隆时期的显规整,纹饰繁密。嘉道时期的显笨重。而雍正时期的秀巧精良。

  169。清朝瓷器胎

  康熙胎厚硬细密,雍正轻薄细白致。

  道光以后制胎粗,清代接痕少留迹。

  注解

  康熙时的胎坚实细密,厚重,雍正时的轻薄、细白,道光以后的胎粗,清代接胎的痕迹加工比较好,要仔细看摸才可以发现。有的器件向内看可看到接痕明显。

  170。清釉面区别

  清釉不如明肥亮,施釉薄净多白相。

  顺治康熙釉细平,胎釉结合紧得当。

  雍正细莹有橘皱,乾隆平整泛青样。 嘉道釉层不平整,波浪明显不一样。

  晚清施釉太稀薄,釉质疏松缺平亮。

  注解

  清朝的釉不如明代的肥亮,施釉薄是一大特点,胎釉白亮洁,顺治和康熙年代釉比较细平,后期嘉道釉层不均,有波浪,雍正釉细晶莹,但有橘皮皱,乾隆的釉平整泛青,但整个清朝的釉和胎的结合比较紧密,晚清的釉稀薄,釉质也疏松,缺少平亮感。

  171。清代底足

  早期大器光滑砂,顺治康熙多样夸。

  双层斜削和平削,外高里矮内敛搭。

  三层台式槽拱平,滚圆泥鳅直高扒。

  注解

  早期顺治康熙时的底平光滑底足,有粘砂。清朝各种底都出现了,如双足底、内敛底、外敞底,有台阶式底,多台阶式、直平式、泥鳅背式,乾隆果绿色底有涟漪波纹是特色。

  172。清代瓷断代

  清朝分代要注意,底足多样心中记。

  型底胎釉画工分,晚清胎釉平难遇。

  康熙型拙秀雍正,康器厚重要留意。

  嘉道波浪雍橘皱,晚清釉薄疏松必。

  康底光滑常有砂,胎厚质地确细密。

  写意写实有神态,晚清无神鼻隆迹。

  清瓷定写皇号款,分清写法别忘记。

  早期晚期用正楷,乾隆篆多雍少遇。

  清代堂名款最多,民窑草率字乱必。

  注解

  清代瓷器底足复杂多变,但这是型的变化大,在胎质上,康熙以前底足坚硬密滑,有砂,以后的比较细,这和掺高岭土有关,但火石红少有。

  从画工、胎釉底型釉料上可以鉴别靠单一的也可以但不如多方面鉴别说服力强、快,如:顺治康熙古拙、厚重、坚实,雍正秀巧,乾隆繁密而精,乾隆以后釉料不均。在款识上,画图草、石、山水树木上,底上都可以鉴别。特别是清代大部官器都有皇帝年号,但款的写法是不同的。

  从釉料上,早、中、晚期又不同,这就是断代的标准。

  173。清朝纹饰

  画家影响瓷画多,写意写实民窑多。

  用笔豪放清代气,繁密拘谨任评说。

  早期画山树木水,弯节麻点老皮多。

  古装仕女髻秀面,花卉柔细骨不多。

  晚清面部没有神,鼻部隆起后期多。

  早期有神晚平淡,记住要点再评说。

  早期晚期正楷款,清代堂名款最多。

  民窑草率字写乱,雍正篆少乾隆多。

  注解

  清代的瓷器纹饰受书画家影响很多,这时的纹饰反映出当时画派的风格,写意写实也不少,清代用笔豪放,在口及底的边纹饰上比明代繁密。在清代早期在画山石、树木上常画弯树、有疤瘤的树及树枝,树枝上也常以皴为多,画石以怪奇石及皴石为多,这些都反映了清画派的写实及夸张的思想,而且以思古崇古,园庭小景为画面人物及故事背景,仕女头上有发髻,面画显得的清秀。花卉柔细,无骨脉,而晚清画工粗人物无神,但鼻子隆起,这时画人物面孔有些颜色深浅度,反映出面部骨骼情况。

  早、晚期款识用正楷,雍正少用篆,乾隆大部用篆书,以乾字为鉴定重要的字,民窑画工粗,字也草率。

  174。清代老三代工艺用料

  康熙画工仍粗犷,工艺精画随心想。

  用料特征时代清,青花彩料都上场。

  康熙料粗工艺简,雍正艺精用料广。

  乾隆料细画繁密,断代识款有标榜。

  注解

  老三代指康、雍、乾。康熙时期对色料的加工不是太精细,细粉中有颗粒,还存有钻胎沉胎现象,工艺精中有粗犷,画匠随意中含熟练,用色料多。青花、五彩,粉彩都出现,但用料的研究及使用不那么精,雍正出现玻璃白,对色料的调深浅度有了方法,所以粉彩非常漂亮。乾隆时画工繁密,另外清代都有年号款识,要对照款识,标准款样,就容易区别三代中的器件。

  175。康熙青花

  深浅层多块面均,色层过渡好才真。

  过渡不好定是假,珠明钴料五层分。

  眼内有珠定是赝,人怪有眼无珠真。

  马刀人物线熟练,战场冲杀战袍军。

  角兽麒麟和狮子,山峰突出远近深。

  注解

  康熙青花层次分明远近感觉很强,深浅过渡好,大部分用珠明料分出五个层面的色度,画人物的眼睛,眼珠不单独点画,而是和上眼皮边连着笔画画出,所以显得人物有点怪。画刀马人物身穿战袍冲杀和山石人物等。角兽、麒麟、狮子为三兽图当时很有名气,山村的山峰突出远近感强。

  176。清代珠明料

  珠明钴料用于清,一代要比一代精。

  研磨过虑代代细,钻胎可鉴康乾雍。 笔法画工代不同,只要认真断代清。

  珠明料的大量应用是清朝,在清朝每代都是比上一代用的精。研磨漂洗用料是越来越好,在康雍乾时,康熙的钻胎比较粗痕(当然比明以前要强的多,但是仔细看还是有微痕的)。到雍正就更好了,钻胎胎又浅了,到乾隆在用料上很讲究,而且也有很好的深浅度,在画工上康熙时期粗犷而古朴,但人物花鸟却有因料而引起的不足,钻胎出现的是坑点及断线现象。到雍正时人物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点,画工精而细,到乾隆时细而繁密,纹饰边框图案加枝加叶的多。(钻胎、吃胎、沉胎、凝聚斑深入胎骨都是一个意思,即钴料因含铁在烧制中深入胎骨之意)不同的钴料因含铁不同钻胎也不同,而同一种料因时代对钴料的加工精细不同,钻胎也不同,因此历来人们都将钻胎看作是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177。分水青花

  分水青花清代创,青花深浅新图像。

  山水远近林层明,青花直接画瓷上。

  注解

  分水青花是画色彩上有深浅,画工上明显有远近之感,显得十分真实,通过用料的浓度和画工实现画面远近的层次感,为分水青花,这是清代在青花瓷器上的一大贡献。

  178。郎窑红

  难怪郎窑艺工穷,十件难能九件成。

  脱口垂足郎不流,泡小亮润釉薄红。

  淡青开片灯草边,削足艺高绿胜红。

  细看可见牛毛纹,器厚大件尊和瓶。

  注解

  清康熙时期郎廷极为了烧宣德红但没烧成,结果烧成了一种非常好的,从来没有过的红釉器,人们称为郎窑红。器内和底似哥釉开片,白灰的,俗称米汤底。郎窑红色如牛血一样猩红,釉薄,釉泡小而亮,釉面开裂纹片。米汤底或苹果绿底,红色底少,胎骨粉白,淡青、浅红灯草边的口,底无款。

  郎窑红为鸡血红,用放大镜看有开片,底有开片略泛灰,称米汤底,有的泛微绿,口部因釉流淌出现的白色有灯草边,釉到足后不流淌,有牛毛纹在釉中,没款,很不好烧,烧成的很少,十窑九不成,口诀和注释已很清楚。 

  179。年窑红

  红亮不足色发乌,红色不红黑乎乎。 釉厚红乌常过足,黑底开片有款出。

  注解

  年窑红色发乌,釉厚薄不均,流淌过足,常显黑红,器内、底也开片,有款识。年窑红是清朝郎窑红后期在年希尧当督陶官时期烧的,大部分是和唐英当督陶官时烧的。《古瓷鉴定指南》一书中记载年窑红是康熙后雍正中晚期年更尧的弟弟年希尧和唐英在景德镇烧的。

  180。康熙粉彩

  康熙粉彩多浓重,玻璃白釉初学用。

  用的五彩珐琅艺,画面常裂釉厚重。

  注解

  康熙的粉彩受五彩和珐琅彩的影响烧制成功的,玻璃白在康熙晚期才用,早期是用胶水调出厚薄,加白釉创作深浅色调,那时的粉彩浓重有小冰裂开片。当时没有用玻璃白。

  181。康雍粉彩鉴

  康熙粉彩青花赞,画家笔法大风范。

  雍正粉彩多富贵,足滑款识对器面。

  康熙粉彩和青花,画的有层次,号称康熙时的青花五层次,像大画家画的。雍正粉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