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川系天下-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东现在需要人,非常的需要人……事实上今天的主要日程就是去招人。这个时代既没有网络,也没有人才市场,洋行招工主要靠人脉,靠关系。像他这样既没有人脉、也没有关系的,就靠一张嘴和两条腿了。他原本计划去报社登广告来招人,但是按照这个时代信息流通速度,天知道何时人能上门?
“这样吧,李女士,”既然送上门,他也没理由放过,“安德森洋行确实需要人,假如有意的话,请回去考虑好,下午三点去我办公室面谈。”
说完对李女士笑笑,他的笑容可是在后世职场中刻苦磨练过的,虽然不是很帅,但是看起来很有亲和力。几口把早餐吃完,对李女士点点头“李女士慢用啊”,提着包抬腿就走。
李女士比他来得还早,这时候才吃到一半;她注意到这个年青人风卷残云般的吃相,发觉他离开的时候匆匆忙忙,话音未落就只留下背影,不禁莞尔一笑。
第十五章 洋行业务(上)
赵东一路马不停蹄的赶到位于西大街的《商务日报》报社所在地。
西大街,中大街,西二街等五条街,就是如今和后世鼎鼎有名的重庆总商会所在地。重庆总商会成立于清末,是四川近代第一家商会,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机构,甚至超过了政府对商人的影响力;现在大概有一千多家华商入会,只不过洋行是不包括在内的——事实上,商会成立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调节和公断华洋商业纠纷。
《商务日报》可以看做是重庆总商会的机关报,创刊于一九一四年。这是四川第一家具备现代报刊要素的报纸,开始时每日出一大张,每半月采其精华材料出一本小册子,名为《商务日报汇要》,有点象后世报纸的合订本和精华本的混合体;以后定为每日出三大张,不再出汇要。赵东打听了一下,《商务日报》目前每日发行量大概在一千份上下;别小看这个数字,这已经是目前四川第一大报了。
他进门后找到编辑,说明来意后,编辑当即点头:“赵先生要大版还是小版?刊登几天?”
“小版……登两周吧。”
“哦,川洋五块,明天就上报纸。”编辑很爽快的点头。
赵东还想再套套近乎,可是编辑对他的态度不冷不热;想想也就明白了,现在他是干什么的?是洋行协理,就是俗称的“买办”。买办其实和后世外企大公司的金领阶层没多大区别,但是在这个时代,买办可是遭国人痛恨的一个阶层;尤其是在具备近代民族意识的青年人群体中,“买办”绝不是一个好听的词。重庆总商会干的就是和洋人洋行打交道的活,对洋人、买办之流有好感那才叫奇怪!
他有点不甘心,在报社里磨磨蹭蹭还想找人套话——现在没有网络,报社的人是消息最灵通的,只不过这里的人忙忙碌碌的没空搭理他;快出门时,正好看见一个年轻人抱着一大捆报纸走出房间。
“哦,这么多东西,我来帮你。”赵东几步走过去。
“谢谢啊,先生。”年轻人扭头看看,不认识,不过也没有拒绝。
把报纸放到另一个房间的角落里,这里堆得到处是杂物,纸张,报纸。赵东随手翻了几下,居然有很多以前没卖出去的旧报纸,走运了!
“先生,这些旧报纸不要的话,我拿几张行吗?”赵东试探道。
年轻人摇摇头。
赵东手一伸,一块川洋变戏法一样出现在掌心,也不说话,直接塞到对方口袋里。年轻人往门口看看,然后回头说道:“那快点啊!”
“好嘞!”
有了报纸,赵东也不准备去搞商业考察了,直接就准备回去细细研究。
刚拐过东大街的十字路口,就望见前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间或夹杂着一片叫喊声;后面的看客离得远,看不见人圈子里面的场景,纷纷踮起了脚,伸长了脖子,晃着脑袋往里面瞅;这情景仿佛是在街心公园围观马戏团。
“劳资打死你这个瓜娃子……”人群里面传来一声尖利的怒吼,然后“啪……啪……啪……”,一阵踢打声从人群的包围圈中央传出来。
“兵爷,莫要再打了……再打就打死了!”里面又传来求情的声音。
“这娃就是不知死活,敢来王灵官的司令部……哈儿……打死活该!”又一位看客很不以为然,高声反驳。
赵东在外面本打算绕过去,恰好听见“王灵官”三字。“王灵官”是川系军阀王陵基的绰号,此人面目狰狞,凶神恶煞,做事穷凶极恶,在后世史书上大大有名。这么一尊凶神,谁敢惹他?
他起了好奇之心,挤在旁边看热闹,斜眼一瞥,边上的一栋小楼,雕梁画栋,气派非凡,门口却大煞风景的竖着一个巨大的木牌:第二军第六混成旅司令部。旁边站着十几个背长枪的大兵,个个满面笑容,一边看热闹,一边瞎起哄。
王陵基是最近投靠到刘湘的第二军系统的,然后给了个旅长位置;仔细一回忆,第六混成旅现在可不就是王陵基的嘛?!这娃敢跑王陵基的旅部门前找麻烦,胆子不是一般的大!他背起包,把一大捆报纸夹在腋下,然后挤进了人丛中。
进去一看,几个大兵对倒在地上的一个小伙子拳打脚踢,这娃年轻力壮,身材敦实,被打得在地上乱滚还不罢休,抽空还想爬起来;大兵们哪能容忍,站起来再打倒。旁边还有块木牌子扔在地上,无数双脚踩过后,上面鲜红的字迹仍然醒目:外灭洋人,内惩国贼!底下一溜血红的大字:杀!杀!杀!……他往前挤了一下凑近看,吓了一跳,还真是用血写的!
“好啦好啦,”一个军官挤了进来,皱着眉头对大兵们挥挥手,“把这楞娃撵滚蛋吧!这么多人挤在这里,像什么样子?”
“劳资不走,你们不去打洋人,反打中国人,你要给劳资一个说法!”躺在那的后生睁着血红的眼睛盯着军官看过来。
“这哈儿,想找死?”士兵们上去又是几脚,踢得后生直打滚。
军官拧着眉头,厌恶地对士兵们摆摆手,示意把人撵滚蛋算球。
赵东立刻挤到旁边,对后生说道:“你不是要灭洋人吗?来,跟我走,我带你去白象街灭洋人;那里洋人多!”
“哈儿,到洋人那里去耍耍吧,哈哈哈……”旁边有人起哄。
那后生还要再闹,赵东一把拉起来,钻出人群。后生本来仗着一股劲,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等走出人丛,被风一吹,冷静下来,顿时觉得浑身无处不痛,“哎呦”叫着弯下了腰。赵东硬扯着后生走过两个街道,找了个小茶馆坐下。
“你和洋人有啥仇?”赵东喝着茶,慢条斯理地问道。
“我爹和日本纱厂合伙做生意,被日本人坑了,”后生抹了一把眼泪,说道:“几天前上吊了……”
“那你应该找日本人算账啊!你跑第六混成旅干啥?”赵东皱着眉头,打量着对方。他早就注意到这个后生身上穿的衣服破破烂烂不成样子,一双皮鞋半旧不新,但是衣服的料子不错;他心里有数:这后生以前家境不错。
“他们都不是好人。”后生咬牙切齿的发狠。
赵东一瞥之间,敏锐的发现后生眼睛里波光一闪,他拧着眉头问道:“那你回去打算咋办?去南滨路杀洋人?”
后生沉默下来,低着头不说话。
赵东也不啰嗦,向茶馆老板借过纸笔,刷刷写下地址。
“我那里正招工,想找个活干的话明个来找我。”说罢,夹着报纸扭头就走。
“先生在哪高就?”后生手里捏着纸条追问道。
“洋行!”
第十六章 洋行业务(中)
回到办公室后,他埋头研究起来。中午就在街上小饭馆吃了一顿,回去的时候恰好看见门口有个西装革履的男人站在那里。
看见他开门,男人彬彬有礼的问道:“先生,鄙人周履成,是来应聘的;请问您是?”
报纸这么快就刊登出来了?赵东心里疑惑,反问道:
“周先生怎么会知道这里招工?”
“哦,我是以前租这栋楼那家商号的职员,”周履成不慌不忙的解释,“商号倒闭了,我上午过来看看,发现有新的商号租楼……贵商号初来,想必是需要人手,因此鄙人冒昧前来打扰,还请海涵!”
嗯,这个人不错。赵东心里做出了初步判断,有头脑,会说话,形象好,看起来就是有工作经验的;他正需要这样的人。
“你上午来的?那为何刚才我出门时未见到你?”他又问了一句。
“先生出门想必是去用餐,鄙人怎好贸然打扰!”周履成笑着解释。
太好了!还会察言观色,懂得把握时机,这就是他需要的人。
“哦,鄙人姓赵,是这里的协理……嗯,就是管招工的。请进,周先生。”
到了办公室一谈,这位周履成先生二十八岁,合川县人,汉口某个商业学校毕业,在重庆商界数年,先后经历过几家商号,还进过洋行,做过经理……赵东几句话就把事情定了下来;然后,他就开始描述安德森先生在美利坚有多牛掰,在洋人里面的人脉有多强悍,进口洋货的路子有多野,反正吹牛不打草稿,可劲地说;最后话锋一转,说道:
“嗯,安德森洋行草创,正需要周先生这样的大才,业务部经理一职,目前尚且虚悬……何时能来上班?”
“现在就行!”周先生笑着说道。
赵东转眼就腾出一间办公室,作为新鲜出炉的业务部周经理的办公室;至于打扫房间,招几个业务员这样的活,他全部交给周经理自己干。
下午三点钟的时候,李女士准时来到他的办公室;进来后就说道:
“赵协理,我已经从古森洋行请辞了……您……会录用我吧?”这话一听就比周履成差一个档次,哪有就这么急吼吼请辞的。不过,现在他需要人,需要大把的人;在这个近代教育刚开始萌芽的时代,他对招到高素质人才早已不报希望,只要不是脑袋坏掉的他都要;李女士,嗯,现在知道叫李竹清,看起来还不错,当然要了。
“请问,李女士对薪水有没有什么要求?”他想探探李竹清是不是因为薪水的原因才从古森洋行跑过来的。
“哦……每月——四十川洋?”李竹清听后,眼睛闪烁着希冀的光芒,盯着他看过来。
嗯,搞不好还真是薪水问题。现在的重庆城,卖体力的健壮苦力大概每月能挣五块到十块川洋,折换成鹰洋或者袁大头,大概是两块半到五块,这还得是比较勤快的,体力差点的大把人饿肚子;一般的商号职员,每月能挣十到二十块川洋,这必须是受过一定教育的职员,没文化的伙计能拿十块川洋顶天了;洋行的收入略高,按照他先前的大致调查,普通职员每月薪水在十五到三十块川洋之间,经理阶层要超过四十川洋,额外还有回扣、提留可拿。就像刚来的周先生,他一下就开出六十川洋的底薪,因为周先生有经验。李竹清开出这个价,大概是想讨价还价的时候,能把自己的薪水定高些。
“好,就是四十!嗯,总务部经理的位子,还望李女士屈就。”他当即就做了决定。目前洋行的架构已经考虑好,毕竟有着后世的经验,还读过mba,他不准备依照当前的习惯来经营。按照自己所想,安德森大班,赵协理之下,分为四个职能部门,总务部,人事部,物流部,业务部;连财务部都没有,只能让李经理先管起来。就这,四个部门还只有两个经理。
把装修、印刷、采购等等一应杂务全部交给旁人来做,甚至招工都交给两个人,他自己只是在最后拍板;然后一个人闭门专心研究从报社顺过来的《商务日报》。
在这个时代,国人脑子里还没有“商业情*报”这个概念,系统性的分析更无从谈起。清末民初的年代,后世保留的资料还是洋人驻华领事馆商务参赞之类的人来进行,一方面为本国的商业机构服务,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的商业渗透和侵略做准备。就像后世著名的满铁经济调查机构,对中国经济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其内容之详细,资料之丰富,调查之深入,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他在后世读满铁资料时,被日本人的细致和疯狂惊得后脑勺发麻。
现在他来到这个时空,幸运的得到了一个基地系统;那么现在就要他来考虑,这个系统能够为他,也是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古老民族带来什么了!?
他拿过来的《商务日报》超过一百份,时间跨度超过三年,这个样本量已经足够大;通过这些报纸,他能知道洋货进口有哪些?有几类?哪些是大宗洋货进口?
现在是一九二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过去没几年。熟悉历史的他知道,中国在近代史上有三次对外贸易的高峰期。第一次是在清末民初,一战之前的那几年,然后随着一战的爆发,进口锐减而消逝。第二次就是现在这个时候,一战刚结束的几年间;战争结束后列强军工转产,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需求旺盛;这几年中国的进出口都呈繁荣态势,并且慢慢延续下去。第三次高峰出现在一九二九年大萧条前后,高峰的原因在于低技术的初级工业在中国出现,并且缓慢扩散;大萧条后欧美抬高进口税率,贸易保护主义高涨,一下子打断中国初期的低技术工业化,第三次高峰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是一声叹息,以及后人对历史的凭悼……
再下一次的外贸高峰要等到半个世纪之后的改革开放时代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乱世,但是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啊!
第十七章 洋行业务(下)
当手上的数据积累足够时,很容易得知:目前重庆洋货年进口总值,已经大大超过一千万海关两的白银,折合现在的美金约五百万;由于重庆在川省外贸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这大概也是整个川省的洋货进口值。一千万海关两相当于大约一千五百万鹰洋,折换成川洋要超过三千万——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一九一一年辛亥年,根据清政府在川省最后一次统计,全川(包括重庆)财政总收入也就是两千万两白银左右,其中约一半来自盐税;现在是军阀时代,防区制已经成型,大小军阀在自己的防区内横征暴敛,敲骨吸髓,刮到的全部收入也就是五千万大洋左右。
赵东从这些数据中看到了自己的机会:一旦他能获得千万大洋级别的财政收入,就拥有了掀翻当前川省内大小军阀的物资基础;然后……
然后自己来做川省唯一的军阀!
第二天下午,他正在二楼办公室研究报纸的时候,李竹清经理敲门进来。
“赵协理,有个小伙子在门口,说是昨天和您约好的!”
“哦,是谁?”赵东问道。
“他自己介绍说是罗传。”
“罗传?”赵东一愣,很陌生的名字,少顷想起昨天的事情来,“嗯,请他上来吧。”
一分钟后,一个敦实的后生走了进来;他进门后也不说话,直接走到赵东的办公桌前,盯着他看过来,目光颇为不善。
“你不会打算杀我吧?”赵东坐在椅子上往后一靠,皱起了眉毛,“可我不是洋人啊!”
“可你为洋人做事!”后生满眼精光,直愣愣的说道。
“为洋人做事的中国人多着呢!”赵东随手把报纸往桌上一扔,呲之以鼻,“你打算杀多少?”
后生瞪了他片刻,发现压不住对方嘲讽的眼神,渐渐的把头低了下来。
“让我猜一下,”赵东笑着说道,“你今天过来,应该不是专门来杀我的吧?”
后生沉默半天,艰难地把头抬起来看了一眼,片刻后又垂了下去。
“赵先生,”后生说话的声音变得很小,“……我这次来……是想在您这里找份工作干!”
“这就对了!”赵东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然后“哈哈”大笑,“当然应该找份工作,不然岂不是要饿死?找工作就大声说出来嘛,又不丢人!鬼鬼祟祟的像什么样子?”他绕过桌子,亲切地拍拍对方的肩膀。
“来,坐下说话……”他让后生坐到对面的凳子上,给他倒了一杯水,然后站在那里,身体半靠在后面的桌子边沿,双臂抱怀,居高临下的看着这个叫罗传的后生。
在这里他玩了个心理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