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意大利不面-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和美国的帮助占领法属西非殖民地作为反攻基地,就必须搬掉加那利群岛这个挡在大西洋里的拦路虎!而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法属西洲总督开始和维希法国特事接触的消息。于是,戴高乐很不情愿但是却无可奈何地同意出兵加那利群岛。

    从8月16日黎明开始,舰队已经进入了意大利岸基轰炸机的打击范围。对于那些贴着海面呼啸而过的三引擎鱼雷轰炸机,第100驱逐舰支队的老兵们可以记忆犹新。虽然按照伦敦的命令,此时群岛上的盟军会动反击,吸引意空军的火力,但是效果究竟如何又有谁人知道呢?在这紧张的一天中,舰队里的所有人都将救生衣穿在身上。只要有机会,每一个人都会将目光投向东南边的天空里

    整理布。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躁动的欧罗巴 第14节、向东、向西(14)
    接到梅西将军的命令后,意军第二装甲师在师长马雷蒂的指挥下迅行动起来。虽然在马特鲁外围隘口争夺战中遭到了一定的损失,现在的第二装甲师还是拥有p…25坦克31辆、坦克173辆和48门自行火炮;依旧是一支让人生畏的强大打击力量。

    按照所谓的a计划,第二装甲师将从马特鲁东南向北迂回20多公里,他们要切断英军解围部队的后路,将他们尽。当然,现在的意大利人如此兴师动众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马上可以网到英军第七装甲师这条大鱼。而一旦包围了第七装甲师,英国在埃及的部队差不多也就全部进了意军的口袋了。

    机械化大军夜间行军可不是一次简单的自驾游。走在大队人马之前的师属侦察营,他们除了侦察敌情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设置路标,指引大军前进。在地形地貌千篇一律的沙漠中夜间行军,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是一项相当关键的问题。为此,侦察营会在沿途设置特殊的指路灯。为了不让大军两侧的英军士兵现指路灯,意大利人用截为两段的汽油桶挡住防风灯,将开口的一面对着开来的车辆。

    跟着侦察营后面的师主力。意军以团为单位,组成三个大型“钟型编队”,以“品”字型推进。师指挥部和师属炮群位于品字队形的中央,受到三个主力团的严密保护。所谓的“钟型编队”,就是以加强到各团的p…25坦克连为作为“钟锤”,各团编制内的坦克在周围组成屏障,装甲运兵车和自行火炮居中组成了一种升级版的楔形编队。

    意军第二装甲师上百辆坦克,上千台车辆在两军对垒的无人区一路卷携着漫天黄沙,浩浩荡荡地开进。不过他们的运气是出奇地好,沿途没有遇到任何的阻挡。大约凌晨4点左右,第二装甲师的官兵们终于看到了夜幕下的地中海。此时海天一色,天上繁星在海面留下倒影,仿佛天鹅绒地毯上点缀着的宝石。对于马雷蒂而言,这意味着“捕鱼的大网”已经收起,现在该是收获的时候了。

    而此时,英军救援特遣队的指挥官伊迪上校却压根还有心思顾及到自己的**后面。和意军装甲部队的一路顺风相比,伊迪这边可真是麻烦不断。

    满载物资的卡车会时不时会陷入沙漠之中。虽然280马力的“盟约者”坦克可以很好地充当拖车的角色,但是一来二去也耗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幽灵般出现的意军狙击让人头痛,满载弹药和燃油的卡车是他们的最爱或是的弹头轻易击地穿卡车的车斗,将卡车连同车上的货物一起点燃。

    另外只要车英军队一停下来,尾随英军车队的意大利观察员就会引导意军布置在纵深的炮群送来致命的问候。

    面对如此七零八碎不断出现的麻烦,特遣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觉得刚才突破意军反坦克阵地时真刀真枪地和意大利人仗反倒爽气。

    但是,第11骑兵团倒底是一支在实战中证明了自身实力的精锐部队。在后续无力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在意大利人各式各样的明枪暗箭中杀开了一条血路。黎明时分,特遣队的官兵们已经可以看到马特鲁港口的建筑物了。现在,他们和马特鲁之间只隔着一块不足4公里宽的沙漠了。

    一串信号弹拔地而起!整个马特鲁的守军引颈东望,士气为之一振!

    可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就在好像一个冲刺便可进入马特鲁之际,伊迪用余光看到一团团沙尘扬起,在沙尘之间还隐约闪现着火光,紧接着就是几个烟柱在车队的附近升起!

    “该死,意大利人的坦克!准备战斗!”伊迪大喊一句。如果此时他选择带领车队继续冲向马特鲁,那么就意味着将薄弱的侧面和后部暴露在意军火力的面前。而且,从刚才意军炮弹爆炸升起的烟柱和扬起的沙土,经验老道的伊迪已经判断出那是4左右口径的火炮所为。也就是这一次伊迪面对的将是略逊一筹的而不是谈之色变的p…25。

    电火火石之间,伊迪下令所有的坦克转向迎敌。辎重车队继续前进。

    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

    19辆盟约者对18辆在正常的交战距离内,英意双方的坦克都可以击穿对方的装甲。所以,这是一场要比谁打得准,比谁打得快的决定。

    隆隆炮声打破了沙漠清晨的寂静、道道火光划破了朝霞的单一颜色。片刻之后,十几堆燃烧的坦克残骸散开始在黄沙之上扬起浓黑的烟柱,其中有菲亚特的产品,也有英国货。不过看着意大利人的坦克边打边撤,英国人坚信他们才是真正的胜者。对于英国而言,最重要的是那些满载着物资和士兵的英国卡车大部分完好无损。

    “现在没有人可以阻挡我们进入马特鲁了,兄弟们冲啊!”伊迪从坦克中探出身子,冲着自己部下振臂一呼。

    可是伊迪万万没想到的是,没走几步,天空中传来了雷鸣般的轰鸣声。他抬头望去,薄薄的铝翼和舱罩盖上的玻璃在阳光下闪耀着。

    “该死,是意大利人的飞机!”只见意大利飞机对准地面扫来的一长串火红的弹迹,子弹激起的沙土和他越来越近了。伊迪连忙躲进了安全的坦克炮塔里,震耳欲聋的机枪哒哒声和马达的尖叫声向他劈头盖脑而来。

    伊迪开始庆幸,他不是那些暴露在旷野上的步兵,也不是马口铁包裹下的卡车司机,他是一个躲在“盟约者”坦克4装甲后面的幸运儿。

    但是,今天伊迪的好运已经用完了,整个特遣队的好运都已经用完了。现在袭击他们的是意大利人的“大炮鸟”重型战斗机!一3的炮弹轻易的击穿了伊迪的“盟约者”坦侧甲,引爆了车内屯放的弹药

    8月17日晨,伊迪特遣队在意军空地联合火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在失去了绝大部分的坦克、大炮和车辆后,最后400多人残部冲入了马特鲁。

    另外,“大炮鸟”的反坦克场景参见sBZ网友兰度写作的同人。我就不多赘述了,免得有骗订阅之嫌……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躁动的欧罗巴 第15节、向东、向西(15)
    1940年8月17日,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不过是二战中普通的一天,但是对于猬居在马特鲁港英军第四印度师的官兵们而言,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在这一天失去生命从清晨开始,伴随着伊迪特遣队残部一起涌进马特鲁的是意军铺天盖地的炮击。

    当驻北非的意大利空军送来当天的第一份航空侦查报告后,梅西马上明白了所谓的“英军第七装甲师大举出动”不过是部下的夸大其词。既然奥康纳还不肯派大军解救,那么梅西现在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加大对马特鲁的压力,迫使奥康纳尽快派出一支强大的解围部队。

    三个师属炮兵团和军属炮兵旅的阵地上再一次闪现出团团的白烟和簇簇火光。雷鸣般连绵不绝的炮声撕破了沉闷地沙漠,最后汇成连成一片密不透风的巨响,夹带着炮弹划空地尖啸。

    “轰—轰—轰”,炮弹爆炸时产生的橘红色火焰将马特鲁又一次揉捏在一片火海之中。雷鸣般的爆炸声压倒了所有的声音,密集的爆炸声让每一个第四印度师的官兵感觉自己好像是惊涛骇浪中一叶小舟,随着爆炸扬起的波涛四处漂荡。每一声传到耳中的爆炸声都如同重锤一样击打在他们的心房上。在第四印度师残破的师部掩蔽部里,师长尼姆熟练地掸去身上沙土那是被炮弹从工事顶部震落的然后拿起电话询问各部的情况。但是,此时尼姆的耳朵里涌入的除了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之外,却是嗡嗡的耳鸣声。至于其他的声音,他完全听不见。如此猛烈的炮击,让他又想起在上次大战时在法国的日日夜夜。

    现在的第四印度师虽说有18和25磅炮40多们,但是英军的弹药储备早已经见底了。尼姆早就下令,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命令炮兵开炮。尼姆知道现在想和意大利人拼炮兵火力,他是不够格的。自己手里每一宝贵的炮弹都必须用于打击意大利人的步兵身上。

    “师长,这仗没法打了!我们连意大利的影子还没看见,就在炮击下损失了800多人,再这么打下去,不用一天的时间全师都会打完的,”刚刚包扎好伤口的副师长布鲁斯拖着断臂冲进了师指挥部大喊着。当意大利炮击开始时,布鲁斯第一次时间赶往最前沿的阵地督战去,结果被弹片削去了一只小臂。这个顽强的军人不顾剧痛和失血,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马上又回到了指挥部。

    看到尼姆看也不看他一眼,布鲁斯一个箭步冲到尼姆的面前,大喊到:“师长!别再指望奥康纳会派来什么救援了。早上你亲眼看到的,现在除了意大利人的炮弹,什么也进不来了!”

    “前沿情况怎么样?”尼姆将话题扯开。

    “很不好,意大利人的突击炮伴随步兵一起进攻。我们的火力点一开火就会被他们的突击炮干掉!我们的防线已经在一点一点的向中心收缩。”布鲁斯的回答让指挥部里每一个低垂的脑袋更加低垂。

    “他们撤退了!”尼姆大怒,“没有我的命令,他们怎么可以擅离职守!他们必须为他们的懦夫行为负责!”

    “我的将军!如果你可以在前沿那个营里找到过50个活着的小伙子,我就马上就他们全部枪毙了!”布鲁斯的回答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

    但是,尼姆显然不是一个容易动摇的人。就在抽空安抚了几句情绪激动的布鲁斯后,他就命令以伊迪特遣队残部和后勤人员组成的预备队起反击。为了提高反击成功的可能性,他还让师属炮兵群向意大利人射出了一、两百珍藏已久的炮弹,

    三分钟的急射后,这支600多人的轻步兵部队跃出战壕,借助硝烟的掩护向突入英军阵地的意军起了攻击。在原来的英军战壕和工事这样狭小的空间里战斗,任何纸面上的常规战术已经失去了意义。战斗不过是两群使用现代武器的人之间的械斗!血腥的白刃战开始了!不择手段置对手以死地已经成为了双方士兵的本能。

    战斗的结果毫无悬念,在意军源源不断的增援下,尼姆最后的预备队被赶了回去。残酷的现实,终于让尼姆知道现在想要维持住阵地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而那些优秀的英**人拼命厮杀的唯一后果就是让意大利人当天的攻势提前结束。

    当夜幕降临,意大利又换了一种方式来折磨英军。几名第四师的战俘被放回了马特鲁。梅西希望用这种方式摧毁守军的战斗意志。

    于此同时,第四印度师残破的指挥部里,尼姆和他的部下们正在进行一次艰难的抉择。

    “按你们地意思办吧!布鲁斯,你和意大利人的指挥官交涉一下,希望他们能按照《日内瓦公约》对于我们优秀的军人们!”

    尼姆知道战事糜烂已此,别无转机,现在唯一需要他考虑的只是第四师剩下的5000多人。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只要意大利人需要,再过几个小时等到天亮之后,他们就可以拿下马特鲁。但是,尼姆可以肯定到那时会有更多年轻的生命逝去。

    这几个小时,对于奥康纳中将有什么重要价值吗?

    这几个小时,对于大英帝国有什么重要价值吗?

    在场的人没有一个可以回答尼姆。

    最后,尼姆无奈地摇摇头,然后挥挥手示意其它人退出去。

    看着一脸苦笑着的尼姆,布鲁斯心里有了一些不祥的预感。但做为一个军人,布鲁斯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出门时轻声说:“你妻女,我养着”

    尼姆深吸一口烟,吐出一个完整的烟圈:“

    “唉!没想到,这么快!”

    看着自己放在桌上的手枪,尼姆轻声叹了一口气,“天佑我王”。

    “砰!”

    随着指挥部里的一声枪响,马特鲁的一切全部结束了。

    1940年8月18日,英军第四印度师残部5000多人在副师长布鲁斯的带领下走进了意大利人的战俘营。其中,真正可以自己走动的就只有不到1500人。

    整理布。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躁动的欧罗巴 第16节、向东、向西(16)
    马特鲁的丢失对英国来说是一记重击。(pm)从战略态势上看,马特鲁距利比亚边境大约是250公里,而距离亚历山大大概是300公里。两地之间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形,尤其适合意军的机械化部队作战。正如格拉齐亚尼所说,如果忽略英军残存的第七装甲师,那么现在对于意军而言通往苏伊士运河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了。

    从后勤上看,占领马特鲁港,意大利人就可以将他们的补给线起点从利比亚的托卜鲁克港向东推进了250公里。利用这里延伸到亚历山大的铁路,他们再也不需要上千辆卡车跟在大军的后面,奔波与前线与港口之间了。这大大减轻了意军后勤负担,也使得意军可以在埃及投放更多的部队。

    为此,坐镇亚历山大的奥康纳沮丧告诉丘吉尔,在意军令人无法接受的粉碎性打击面前想到守住亚历山大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丘吉尔看完电报后,面如纸色,他认为奥康纳的斗志已经完全不能胜任沙漠部队指挥官一职。他的参谋长,哈斯汀斯?莱昂内尔?伊斯迈爵士在他后来的回忆录说,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丘吉尔好像被什么刺痛了一样。

    意大利大军愈来愈近的消息,不仅敲打着伦敦高官的神经,更刺激着开罗和亚历山大里的英国人。他们也开始匆忙行动起来。军官和官员们忙于焚毁文件,英国大使馆和驻中东英军总司令部上空升起浓浓的烟幕,空气中弥漫着油墨的味道。城郊道路上挤满了机动车、畜力车和行人。火车更是挤满了难民仿佛是开往新德里一般。在亚历山大,害怕金融崩溃的顾客一天之内就从勃克莱银行取出了一百万英磅的现钞。在开罗,商人们试图趁乱投机取巧,食品和燃油是囤积居奇的重点。还有人劝诱没有出走的居民购买药品绷带以防意军空袭。在这场混乱中,唯一处变不惊的是那位严肃而又热衷于社交活动的英国大使马尔斯?拉姆普森爵士。他在穆罕默德?阿里俱乐部举办了一个有80人参加的宴会。他说:“这样意大利人来到时,就能知道在哪里找到我们。”

    虽然,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南非的部队正在66续续赶往埃及。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这些轻步兵可以阻挡梅西的机械化大军。沙漠作战最有效的武器是坦克和飞机。英国虽然可以生产性能优良的坦克和飞机,但是这些武器将先满足不列颠保卫战的需要。就算现在英国人有充足的产能,在南大西洋航线因为意军占领加那利群岛而被遏制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些武器运到埃及也将是个大问题。

    加拿大有着不错的工业基础,但是安格斯太平洋铁路工厂的坦克生产线要到41年才能竣工,加拿大汽车和铸铁公司的飓风战斗机生产情况也于此类似,也是远水难解近渴。最后,为了挽回北非的局势,丘吉尔不得不以从美国人那里弄来了200架不怎么样的p40战斗机和300辆单薄的m2a4轻型坦克。

    p40不是当时美国最更先进的飞机,却是唯一已经投入批量生产的新型战斗机中,价格也相当便宜。相反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和贝尔飞机公司的p38和p39至少要到1941年上半年才能投入批量生产。基于同样的原因,高大威猛的m3“格兰特李”坦克也要拖延到1941年8月才能量产。在此之间英国人只有依靠最厚装甲只有25mm的m2a4轻型坦克对抗意大利人的钢铁巨兽p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