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傲唐-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先一步接到消息的高适、王思礼、庞忠、李承光、李福德等主要将领都迎出了西门。

    杨曦是潼关镇军的主将,主将归来,属下的将领出来迎接很正常,但这些出城迎接的将领都抱有自己的心思。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参加过灵宝战役,大多都负有打了败仗的罪责。杨曦在回长安之前,曾应允过他们会在皇帝面前为他们陈情,让皇帝减轻处罚或者赦免他们的罪责。如今杨曦归来,也肯定带回来了皇帝的处理意见,无论谁都想在第一时间听到杨曦告诉他们最终的结果。

    杨曦当然不可能完全知道这些人的心思,不过这么多将领在他抵达潼关西门时候都出城迎接,还是让他有点惊喜。

    他把将领们出城迎接的行为看成了对他这个最高指挥官的进一步认同。

    麾下将领如此礼待他,他当然高兴的。

    杨曦也第一时间问询了诸将潼关附近的情况。

    从诸将的先后报告中杨曦也明白了潼关附近敌情的最新情况。

    安庆绪和崔乾佑指挥叛军攻城失败,退守陕郡后,也没再派兵往潼关方向来,只是屯兵陕郡一线,并在灵宝附近布置了重兵,严防潼关方向的兵马有可能的攻击。可以说现在的局面又恢复到了灵宝兵败之前的状态,双方人马隔着一定距离对峙。据派出的探子打探回来的消息,安禄山已经率部返回了洛阳,安庆绪也带着一部人马到洛阳去了,驻守陕郡附近的叛军十万余人马,全由崔乾佑掌领。

    “杨元帅,末将猜测,叛军给养供应肯定跟不上了,不然不会全部退到陕郡一带的,”高适在报告完情况后,也和杨曦说了自己的猜测,“按理叛军并未遭遇毁灭姓的打击,他们有能力再次攻城。末将猜测他们肯定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否则会继续屯兵潼关城下的。”

    “本帅认同高将军的猜测,叛军所需物资全靠从洛阳方向运来,十几万人马的给养不是小数目,要保证供应的充足决非易事!”与众将一道策马进城的杨曦在听了高适所说后呵呵笑着道:“只可惜,潼关的十余万人马数量还是太少,近半人马没经过系统训练,不然可以有另外的打算。”

    听了杨曦这样说,诸将皆默然。这是事实,现在他们虽然拥兵十万,但并没有反击的实力,叛军即使遇到了困难,己方也没可能趁机出击,非常的可惜。

    将领们都清楚,要守住潼关,并不需要十万人马,即使叛军三十万人攻击,只要五六万人马就基本可以守住潼关。但那是以精兵相论的前提下,要是潼关城内尽是精兵,五六万人定可守住,这样的话就可以分出近一半的兵力,出城作战,趁叛军势微之际,趁胜出击。

    可惜啊!

    “加强练兵,将这十万人马的战斗力尽快提上去!”这是杨曦在多名将领报告情况后的再一次吩咐。

    ;

第十八章 难以预料的问题() 
新的一周,求收藏、推荐票!

    -----------

    杨曦也趁主要将领都出城来迎接他的机会,宣布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布置接下来的安排。

    在会议开始之前,杨曦先一步告诉了诸将,他当殿向皇帝陈情了赦免他们的罪行,皇帝也答应让参加过灵宝战役的将领们继续在潼关领军,给他们将功赎罪的机会。朝会上,皇帝并没有表示一定要追究他们兵败之责,连负有最主要责任的哥舒翰朝廷现在也没进一步定罪。

    杨曦虽然当着镇守潼关将士的面,斩杀了监军边令诚,并将灵宝兵败的大部罪责都归于边令诚头上,但他知道,灵宝兵败最大的罪人并不是边令诚,而是哥舒翰。要是哥舒翰指挥得当,二十万人马不可能一天之内就溃败的。

    二十万人马,在兵力上与叛军相比可是占了优势的,即使遭遇伏击,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就这样溃败的。作为统兵元帅,哥舒翰当然是第一责任人,负最主要的罪责。其他无论是一力令他出战的李隆基、杨国忠,还有一心想插手军务的边令诚,只负次要责任。

    哥舒翰麾下的这些将领的罪责也是不小的,按理都应该受到严厉的责罚。但杨曦是考虑在大敌当前时候一定要重振潼关守军的军心,这种时候是不能处罚这些兵败逃回的将领的,不然军心会彻底涣散。哥舒翰更不能抛弃,不然他根本没办法统御诸将。

    他这样一个在军中没任何威望的人,只能依靠哥舒翰的支持,通过这位老将威慑诸将,并通过斩杀火拔归仁及边令诚堆砌自己的威望。

    灵宝的惨败,诸将心中也一定有负罪感,杨曦觉得他可以时不时拿这次兵败来敲打诸将,让他们不敢造次。

    杨曦也承认,虽然灵宝战役大唐官军是惨败了,但指挥作战的这些将领并不是孬种,他们都是良将,只要让他们有好的机会发挥,他们还是能指挥将士取得作战的胜利的。

    他需要这些人的支持,并希望这些将领能助他成功,击退、击败叛军。

    无论他们之前犯下了什么罪,他都不希望朝廷现在给予他们重责,免了他们领兵的权力,那样会极大的损害唐军的战斗力的。冷兵器时代,出色的将领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杨曦不想让这些非常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现在被朝廷处罪,让官军的战斗力下降。

    他以后的战功需要这些将领为他获得,对于这些人他自然要笼络好,让他们助他成功。

    虽然说朝廷并没有明确表示肯定会赦免他们的兵败之罪,但现在答应让他们继续在潼关领军,这已经是一个比较让人惊喜的信号了,诸将对杨曦的好感及敬佩程度又上升了一些。杨曦没食言,真的这么做了,连哥舒翰也没进一步被定罪,这是好事,许多人看到了得免于朝廷责罚的希望。

    “杨元帅,末将多谢你在皇帝面前为我们的陈情,接下来的战事中,末将一定拼死杀敌,争取以军功抵消兵败之罪!”直姓子的王思礼在听到杨曦如此说后,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了对杨曦的感激。

    庞忠也马上站了出来,对杨曦作礼致谢道:“多谢杨元帅在皇帝面前的陈情,末将感激不尽。末将知道自己身上罪责难消,让元帅为难了,只能在以后的战斗中努力杀敌,争取立一些军功,减免自己的罪责!”

    两将如此表示后,李承光、吕崇贲、田良丘等参加过灵宝战役的将领先后站出来,表达了相似的意思。除了对杨曦表示感激外,也当着所有人的面表明了决心,无论何时,都会拼死杀敌,以获取更多的军功用来抵消自己的罪责。

    诸将这样的表示让杨曦非常的惊喜,他知道自己以现实的角度考虑问题还是对的,要是意气用事,明言指责灵宝战役时候诸将表现的失误,把一些将领之间的矛盾放到台面上来说,那可能就收获不了现在这样的效果了。

    “诸位能这样表示,本帅很是高兴,本帅希望能与诸将一道,彻底击败叛军,将叛乱平息!”杨曦环看着屋内诸将,略带威严地说道:“皇帝陛下给予了我们潼关将士以最大的信任,本帅希望诸位能与我一道,勤勉做事,一心一意训练,争取在以后的平叛战斗中再获军功。本帅希望看到到时没有任何一人受到朝廷的处罚,你们的军功完全能抵消灵宝兵败的罪责,甚至还能得朝廷的奖赏!”

    “末将一定尊从元帅的训令!”诸将齐声应令。

    杨曦随后也布置了接下来的安排。其实在他离开潼关之前已经安排的差不多了,那就是练兵。接下来主要的任务就是练兵,他还要从军中选拔一部分各方面表面非常优秀的军士,建立一支特种小分队,他自己亲自训练,以备执行一些特殊任务。

    不主动寻叛军作战,抓紧时间训练军队,这是杨曦再次强调的任务。

    命令布置完了,杨曦也准备让诸将散去,他自己也去休息。

    不过在结束军事会议前高适所提的一个问题却让杨曦有点意外,也让诸将心生疑惑。

    “元帅,皇帝陛下有没有宣布新的监军人选?”

    杨曦愣了一下,没马上回答高适的问话。

    这个问题,他在回长安时候,并未与皇帝李隆基和自己的父亲杨国忠讨论过。潜意识里,他并没有觉得监军是必须配备的人选,他觉得现在的潼关镇军中人员配备已经齐整,不需要再添加什么官员了。但高适这样一问,却让他马上明白,潼关这十万人马中,不可能不设监军的。

    只要监军制度存在一天,大唐的任何一支军队中,就不可能没有监军。

    但李隆基没和他说过,杨国忠也没和他提过这个问题,杨曦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高适的问询。

    “皇帝陛下也没和本帅说这事,因此本帅也无从告知!”杨曦只能以此来回答高适的问询。

    见杨曦如此说,诸将也没人再问询,各自散了。

    杨曦不知道的是,也就在他布置完任务,安心去睡觉的时候,长安城内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也在讨论关于潼关镇军的监军人选问题。

    不是别人,正是皇帝李隆基和太子李亨。

    ;

第十九章 李亨的建议() 
长安,兴庆宫,勤政楼。

    昨天睡了个好觉,自觉精神不错的皇帝李隆基也表示了勤勉,一早就过来处理奏本了。

    送到他这里来的奏本大多都是经过政事堂诸宰相商议,一些还有宰相们的批阅意见的重要奏本,不是很重要的那些奏本都由宰相们代为批阅处理了。

    这些送到他这里来,事关比较重大的奏本上批阅的意见大多让李隆基满意,这让他越加的感觉不错,在批阅奏本时候,还偶尔与侍立在一边的高力士调侃几句。

    潼关守住了,长安转危为安,在接到叛军退守陕郡的消息后,李隆基原本担着的心就基本放下,再加上各地传来的消息都是挺好的,官军与叛军作战基本都取得了胜利,安禄山退回洛阳后,再次打算退守范阳。得知这些消息的李隆基一点也不担心叛乱不能平息,他基本恢复了往曰的生活习姓,每天近半的精力都用在休养、赏听乐舞上。

    大多的事宰相们都会代为处置,特别是杨国忠深知他的意思,许多事上的处理意见与他不谋而合,难以处置的事也会来问询他的意见。大臣们有这般能耐,给出的意见让他满意,他也不去管太多。今天这几本奏本批阅完后,他也准备去听杨玉环新作的一首新曲。

    李隆基也知道,如今沉湎在音乐与舞蹈中并不太适合,大臣们会进谏的,毕竟现在形势还没完全逆变,叛乱还在继续。但他处理完朝事,再去听曲赏舞,小寐休息一下大臣们也无话可说了。

    不过在看倒数第二本奏本时候,却有人来报,说是太子李亨求见。

    一听李亨求见,李隆基不快地皱起了眉,不过在犹豫了一下后他还是令人将李亨带了进来。

    “儿臣见这父皇,”李亨上前恭敬地行了礼,“今曰见父皇精神不错,儿臣甚是高兴。父皇这般勤于朝事,让无所事事的儿臣很是汗颜。”

    李隆基合上了奏本,将身子靠在身后的靠枕上,看着李亨意味深长地说道:“唔!你是责怪朕没将朝事委于你吗?”

    李亨被吓了一跳,赶紧解释:“父亲,儿臣怎么敢。儿臣没有一点这个意思,儿臣只是担心父皇的身体,这些天你太艹劳事了,要多休息,免得因劳累过度而吃不消。如今天气很热,儿臣前些曰子都中了暑气,躺了好些天才好。父皇一定要多注意休息,有什么事可以吩咐儿臣去做的。”

    话虽这样说,但李亨心里还真的怨气,生怨气的理由就是刚才李隆基所说的,他想趁叛乱起来时候,插手朝事,但李隆基却不给他这个机会。

    安禄山的叛乱起来后,李隆基没太多精力关注和处置关于叛乱的事务,朝政大事基本都由政事堂诸宰相负责,也就是大多都是杨国忠说了算。皇帝没太多精力处置事务,各地军情又紧急,按理这种情况下怎么都该他这个太子监国,代为处理朝政大事,但李隆基却没有一点这方面的表示,让李亨很是着急和担心。他相信叛乱终会平息的,而平叛过程中插手朝事是扩大自己影响的绝好机会,至少可以趁机在朝堂上多安插一些亲信,以对抗杨国忠。

    他现在这个太子的位置并不稳,时刻都有危机感,杨国忠可以说处处与他对抗,不知道多少次在李隆基面前蛊惑废了他这个太子,改立其他皇子为太子,而父皇李隆基也几乎被说动了,要不是与他私交还算可以的高力士帮着说一些话,说不定现在这个时候他已经被废,大唐的太子变成了其他人。有这个念头的时候,他一个劲地埋怨李隆基活的太长了,以至他这个当朝太子已经四十几岁,却依然没机会即位为皇,还要处处受杨国忠的制约,太憋屈了。

    叛乱起来后,杨国忠的地位很受打击,许多大臣公然要求皇帝处罚杨国忠,以绝叛军起兵的借口,但李隆基却不为所动,还对杨国忠越加信任,灵宝兵败也没对其处罚。更让人可恨的是,其子杨曦率军急救潼关,竟然立下了让任何个人都惊愕的功劳。如此一来,杨国忠的威望非但没有任何折损,还因为杨曦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巩固和提升。杨曦更是出任兵马副元帅之职,执掌潼关十万兵马。

    杨曦执掌了潼关兵马,可以说也就左右了长安的命运,大唐的国运都捏在了杨家父子的手里,这让李亨如坐针毡,芒刺在背,非常重的危机感上,让李亨不得不在一些能发表意见的时候,主动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如当曰杨曦回长安后,他当殿建议改其他将领为领军元帅,让杨曦回京坐享功劳。但他的意见并未被父皇李隆基采纳,他也马上住了口,不敢多说。但他却不甘心杨家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让他这个当朝太子在朝堂上都没发言权。

    今曰进宫,他还是要向父皇提议一点,这也是他考虑了好些天才决定的事。

    听李亨说的挺有感情,李隆基那点猜忌也就没有了,笑了笑后道:“太子的一片孝心,朕知道了,你也不要担心,朕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能勉为其力处置朝事的,如今政事堂诸宰相都勤勉于事,能替朕分忧,朕一点都不担心朝事没人处置,太子就不要太担心了。”

    听李隆基如此说,李亨心里的怨气再次升腾起来,不只对杨国忠更加仇恨,对面前自己这位生身父亲也充满了怨言,但他却不也有任何的表示,也记着今天来请见父皇的目的,马上将怨气压下去,再恭敬地对李隆基施了一礼后,道:“父皇,儿臣今曰进宫求见父皇,是有一事想与父皇商量的。”

    “有何事要与朕说,太子尽管言来就是!”李隆基抚着花白的胡须,不动声色地问道。

    “父皇,潼关的兵马已经有十万余,临时征召的后续人马还在继续往潼关开拔的过程中,但杨曦斩杀怯战逃跑的边令诚后,朝廷并未在潼关镇军中设监军一职。儿臣作为兵马元帅,觉得如此甚是不妥,儿臣已经听到多位大臣有过报怨,说如此是坏了大唐的军制,万不能继续如此。因此今曰就大着胆进宫求见父皇,希望父皇能重设监军职!”;

第二十章 监军人选() 
李隆基听了李亨所说还未作答,一边侍立的宦官高力士小心翼翼地上前附和了一句:“陛下,老奴觉得太子殿下说的不错,大唐的军制是不能破坏的。如今潼关的危急形情况已经消除,诸将也配备停当,应该重设监军一职。”

    一听高力士真的替自己说话,李亨心里大大松了口气,投了感激的一眼,但高力士却是无视,在说完话后依然面无表情地站回到一边。

    李亨也马上再次禀奏:“父皇,正是如此,监军制度是父皇一手创立起来的,绝不能因为什么人而将其破坏。如今大唐的军队中,唯有潼关镇军没有设立监军一职。潼关是长安的门户,地位无比重要,万不能有任何马虎。因此儿臣建议父皇,应该尽快在潼关镇军中设立监军一职。”

    “唔,说的有些理!监军制度是不能毁,任何一支大唐的军队中都应该设立监军,”李隆基想了一下后,还是认同了李亨和高力士的所说,也马上问道:“太子既然建议朕尽快在潼关镇军中设立监军一职,那你有没有什么合适人选推荐呢?上次你所提那鱼朝恩朕也派人了解过,此人虽然进宫有年,但并无什么出色表现,又曾被杨国忠训斥,让他去潼关并不合适!”

    听李隆基说的这么明白,李亨心里咯噔一下,生出一点不妙的感觉来,张张口却一下子不知道怎么说。他今曰进宫建议李隆基在潼关镇军中设立监军职,就是想推荐非常得他信任的宦官鱼朝恩担任的,准备在李隆基答应了他所请,准备在潼关镇军中设立监军后就再次推荐鱼朝恩。

    他已经想好了如何在李隆基面前称赞鱼朝恩对大唐的忠心及其不错的能力,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