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蒙曼说唐:武则天-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优点武则天都有,而武则天有的优点她却没有。在优秀与更优秀之间,唐高宗选择了更优秀的武则天。现在,武则天已经有了傲视群芳的资本:在后宫之中,她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

武昭仪的野心(1)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武则天的野心没有止境。以李弘的诞生为标志,她的理想已经发生变化,她开始对皇后的位置想入非非了。这就是她要走的第三步。随着她理想的升级,她和王皇后之间的关系也即将发生逆转。
  李弘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呢?从李治的角度讲,李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但是,给这个孩子起名“李弘”,却显得不同寻常。“李弘”是道教的一个谶语。魏晋南北朝以来,天下战乱频仍,瘟疫流行,百姓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道教在全国流行开来。为了收揽人心,它到处宣传说早晚有一天,太平盛世会降临的。说太上老君只要一降临凡世,天下太平的景象就能出现。而老君的化身,就叫做李弘。什么时候李弘出生了,就意味这老君出世了。好多次起义都打着李弘的旗号进行,因此李弘的政治意义在当时可以说是尽人皆知。武则天从小熟读文史,是一个爱玩文字游戏的人,她一直笃信文字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给儿子取名李弘,显然是她的主意。这个名字包含着她对孩子的无限期望。她希望这个孩子将来可以当上皇帝,而且开创太平盛世。如果儿子当上皇帝,母亲又是什么呢?所以说武则天的野心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欲望是无止境的,她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在后宫有一个稳定的位置了。
  李弘一出生,王皇后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引进武则天,确实打败了萧淑妃,但这个结果不仅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倒让她陷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了。萧淑妃的儿子仅仅封为雍王,已经让她如临大敌,而武则天直接暗示她,我的儿子要当皇帝。这样,武则天和王皇后的蜜月期结束了,昨天的盟友变成了今天的头号敌人。而萧淑妃自从武则天进宫,地位就一落千丈,对武则天自然也是恨之入骨。在这种情况下,两颗仇恨而寂寞的心贴近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握手言欢,结成了反武统一战线。所以说,后宫的关系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一样,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为了利益,王皇后和萧淑妃尽弃前嫌,共同战斗,她们“递相僭毁”武昭仪,一个接一个地向皇帝投诉武则天。
  王皇后和萧淑妃都已经出手了,那武则天是吃素的人吗?她也就出手了。她一改刚刚入宫时谨小慎微的态度,整天在皇帝面前说这两个人的坏话。但是,她们吹风归吹风,李治这时候的态度可以说是首鼠两端,哪边他都不想得罪。比如说王皇后找到他了,说武则天这个人太坏了,她是个狐狸精。唐高宗就马上灭火,说,皇后,你说得对,我会对她严加管教。武则天哪能吃亏啊,马上也找他说,王皇后老欺负我,还呜呜咽咽做柔弱状。唐高宗一看也表态,说,宝贝,你放心,我收拾她。那么,高宗为什么要这么做,哪边都不得罪呢?因为他是皇帝,皇帝的心思可比我们多,他要把握大局,不能因小失大。虽然他对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感情已经淡漠了,但她们的出身和家族势力是他不得不考虑的。对于武则天,他的确有着很深的感情,但是他也知道武则天的历史太不清白。对于皇帝来说,政治利益还是最重要的,他不能为感情放弃太多的东西。
  

武昭仪的野心(2)
他这样首鼠两端对谁有利呢?对王皇后有利,对武则天不利。因为王皇后有强大的背景,地位相对比较稳固,适合打持久战;而武则天拥有什么呢,她拥有的只是李治的感情。而感情,特别是皇帝的感情,又是最不可靠的。萧淑妃就是现成的例子。一年前皇帝和她还如胶似漆,现在却对她冷若冰霜了。如果拉锯战继续下去的话,很可能又有新的人物取代武则天,那她可就一无所有了。所以武则天心急如焚,想要打破这种胶着状态。为此,她必须加重对王皇后她们的打击力度。那么她到底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出手呢?
  请看下集:冲击后位。
   。 想看书来

一 小公主死亡之谜(1)
王皇后性格简重,沉稳端庄,你说她乏味可以,但是别人很难抓住她的把柄。所以武则天虽然在她身边布下了重重情报网,那些宫女也络绎不绝地来向武则天汇报,王皇后今天吃了什么,喝了什么,穿了什么,说了什么,但是始终抓不到大错。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只要一门心思琢磨一件事,日思夜想,总能想出一个办法来。武则天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皇后的位置可就摇摇欲坠了。帮助武则天打开突破口的,就是让武则天背上千秋骂名、成就了千秋帝业、同时也造成了千古之谜的“小公主死亡事件”。
  大约在永徽四年(653年)底或者永徽五年初,武则天的长女降临人间。这个小女孩生下来是粉团一般可爱,武则天视为掌上明珠。小女孩出生不久,王皇后前来探望,但是,在王皇后离去之后,小公主就离奇地死了。小公主之死使得唐高宗李治认为王皇后就是杀婴凶手,从而产生了废掉皇后的念头。因为这桩历史公案,发生在武则天向皇后之位发起冲击的过程中,而武则天又因此得到了好处,所以许多人认为这是武则天制造的一个阴谋。种种版本,众说纷纭。一片历史烟云之中,我们仿佛只能看见孩子伸出的双手。那么小公主到底为何离奇夭折?历史的谜团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唐会要》里讲:“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就是说呢,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猝然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史学家在记载的时候可没讲,只讲了死亡这一客观事实。那么武则天呢,她就利用了小公主的死亡,上奏皇帝说王皇后杀死了这个孩子,然后就导致了唐高宗态度的变化。按照这种记载,武则天是利用了这个机会的。
  但是在另外一些史书中,武则天就不是利用机会了,而是成了杀人凶手。比如《新唐书·后妃列传》记载,说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然后王皇后按照母仪天下的规矩,前去探望,她去的时候武则天找了一个借口溜走了,不在现场。王皇后看望的毕竟是情敌所生的孩子,她怎么可能有什么实在的兴趣呢?所以很快也就离开了。武则天又偷偷地溜回来,拿小被子蒙住这孩子,把她捂死。然后重新布置了现场,自己又悄悄离去,在外面等待着皇帝到来。她知道皇帝爱屋及乌,已经形成习惯,每次退朝就急急忙忙地先来看望孩子。这一天,他又如时而至了,武则天装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样子迎上去,两个人一起走进了婴儿房里。可是,揭开小被子一看,傻眼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怎么转瞬间就没了呼吸?武则天这时候转喜为惊,大惊失色。可是诸位,她虽然大惊失色,却没有忘记过问几个关键的问题,这孩子怎么会死呢?这是谁干的?这段时间有谁来过啊?宫女吓得都晕菜了,这可是重大责任,出重大责任事故了,赶紧说谁也没来过啊……哎,王皇后刚刚来看小孩来着。这个时候,武则天马上又转惊为悲,嚎啕大哭,肝肠寸断。在这种场景之下,唐高宗的大脑也就短路了,失去辨析能力,马上脱口而出,说:“后杀吾女!”她过去就和萧淑妃一起诋毁武昭仪,可我没想到她这么狠毒,居然报复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这一记载表达的信息是,小公主不是自然死亡,换句话说,武则天不是利用了这件事,而是直接导演了这场悲剧。是她精心策划了阴谋,亲手杀死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 小公主死亡之谜(2)
所以,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找到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也是唐高宗心目中那个版本,王皇后杀了小公主。第二个版本呢,就是《唐会要》的记载,小公主不知道怎么死的,可能是自然死亡,然后武则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次死亡事件。第三个版本就是刚才《新唐书》所说的版本,武则天直接制造了这个事件,她亲手杀死了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
  这三种说法哪一种更可靠呢?我个人认为,武则天杀婴的可能性非常大。为什么呢?有三点理由:
  第一,王皇后没有杀死小公主的动机和性格。先看性格,我们知道,王皇后本性端庄严肃,不是一个心动就行动的人,这样的人不适合做杀人犯。再看动机,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她打持久战更为有利,决不应该轻举妄动。这个时候是她最不能冒失的时候,杀死小公主对她有什么好处啊?退一步说,即便王皇后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失去理智,也应该杀死李弘,杀死一个还没有封号的小公主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认为,王皇后不具备杀死这个孩子的性格和动机,在她离开时,小公主应该还活着。
  第二,小公主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大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小公主不可能长时间没有人照料。不像劳动妇女,生了一个孩子,因为还要工作就把这个孩子绑床头了,好半天也不能看一眼。人家那是公主,身边奶妈、宫女是离不了的,因此,从王皇后离开到李治发现小公主死亡之间的空隙必定非常短暂。即便在古代婴儿死亡率非常高的情况下,一个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自然猝死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换句话说,被谋杀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自然死亡。
  第三,武则天有杀婴的动机、性格和条件。不是有一句话吗,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更不可能有无缘无故的杀人了,是不是?凡是杀人都得有个动机,我们现在破解谋杀案也得先分析一下,谁通过这个人的死亡受益了,那这个人就是重大嫌疑犯。从谁受益这个角度考虑,这时候武则天就有重大的嫌疑了,为什么呢?武则天当皇后的最大障碍就是王皇后。当时和王皇后争宠的胶着状态对武则天极为不利,她急于结束这种状态,这样,她就有了杀婴并且嫁祸于王皇后的动机。我们讲过,武则天是非凡之人,她善于创造条件。在感业寺,她不就奇迹般地创造过吗?而且,她不怕冒险,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性格使得武则天具有很强的行动力,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意图付诸行动。那么,武则天有没有能力准确掌握时间,杀死小公主呢?也是有的。武则天通过结交宫女,在后宫建立了发达的情报系统,对王皇后乃至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掌握了二人探视小公主的时间,她就可以巧妙地打一个时间差,在中间短短的间隙里杀死小公主,嫁祸于王皇后。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条件,她有一个母亲的身份。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一般宫女在照看小公主的时候,对外人的警惕心可能会高一些,但对孩子妈妈的警惕心可能就低一些,所以都是来看小公主的,如果王皇后来了,其他人就会特别注意,可是如果小孩的亲妈来了,谁都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武则天在发现孩子死了之后,她问,谁来过啊?宫女马上回答,王皇后来过。其实都有谁来过啊?王皇后、武则天都来过。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之中,自然地忽略了那个经常亲近自己孩子的妈妈,而只提到了王皇后这个人,就是这句话,使王皇后在唐高宗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由尊重、忌惮转为怨恨了。所以我认为,武则天具备杀死孩子的性格、动机和条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 小公主死亡之谜(3)
所以,尽管看起来过于残忍血腥,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权力的诱惑是如此之大,它甚至可以吞噬人性和亲情,让一个母亲动手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十二年后,武则天已经当上了皇后,回想起这个冤死的小女孩,真是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啊。她给这个小女孩加封为安定公主,谥号思,按照亲王的礼仪隆重安葬。这样隆重的葬礼可能恰恰反映了武则天对她深深的歉疚之情吧,不知道武则天的心灵是否真的能够获得安宁和平静?
  小公主死亡事件发生后,武则天和王皇后之间的胶着状态终于被打破了。李治心中的天平完全失衡,彻底倾向了武昭仪。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他对武则天是“愈信爱”,而且为了安慰她的丧女之痛,还追赠她的父亲武士彟为并州都督。对于王皇后,则是“有废后意”了,第一次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想法。
  皇帝的感情变化很快影响到外廷,王皇后的舅舅柳姡Э疾话玻鞫蟠侨ピ紫嘀弧U庋趸屎笤谕馔⒌闹С至α恳泊笪魅酰梢运凳悄谕饨焕А
  小公主之死是武则天打响皇后争夺战的第一枪,这一枪击中了要害,打得是稳、准、狠。这一枪过后,武则天的不利局面开始扭转了。
  如今,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小公主死亡事件呢?古代人常常把这件事视为武则天阴毒狠戾的标志,认为武则天是天生心如蛇蝎。而现代人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又往往乐于为武则天开脱,把她的种种行为归结为不得已。那么,杀死小公主是否是武则天不得已而为之呢?谈不上。如果武则天安于自己的身份,依靠一子一女,即使高宗以后移情别恋,她也完全可以像一般的妃嫔那样跟随子女,安度平静的下半生。但是武则天选择了出手。原本应该最纯洁深厚的母女之情,终于演变成了权力战场上冷酷的筹码。所以在小公主死亡问题上,推动武则天的是蓬勃的欲望和强烈的野心。这种欲望和野心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可怕的,但对于像她这样的政治家而言却是必要的。
  从凄冷的感业寺一路坎坷走来,武则天先是突破了父子关系的人伦界限,接着又突破了基于血缘关系的天伦界限。她押上的赌注太重了,她一定要赢。
  但是,在帝制时代,特别是在贵族对政治还有重大影响的隋唐时期,谁当皇后,体现皇帝和特定贵族或者贵族集团的盟友关系,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婚姻问题,这跟今天年轻人的婚姻恋爱大相径庭。今天我对你说我爱你,咱们结婚吧;吵了一架后,你怎么这么烦人,咱们离婚吧;又过了几天,我觉得吵架是我的错,咱们再复婚吧。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废立皇后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仅凭皇帝的意志,还要得到官僚集团的认可。那么,武则天还能像前番那样一路凯歌吗?
  

二 收买长孙国舅(1)
皇后的废立事关重大,大臣们对此持什么态度呢?李治和武则天心里没底,为了稳妥起见,他们决定先私下试探一番。可是试探谁呢?他们选中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在当时的大臣中地位比较特殊。就君臣关系而言,他是亲奉太宗遗命的顾命大臣,官居一品太尉,而且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是当之无愧的百官之长;从亲属关系的角度看,他又是李治的亲舅舅。贞观十七年(643年),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因为争夺储君之位双双被废,是他一手把年幼的李治扶上太子的宝座。此后李治无论是当太子还是当皇帝,他都在旁边保驾护航,舅甥关系相当密切。因此,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李治想先征求他的意见,既是尊重顾命大臣,又是听取舅舅的意见,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非常妥当。
  经过这样一番深思熟虑,这天,李治和武昭仪龙车凤辇,一齐驾临长孙府。长孙无忌对于最近一段时间的后宫风云早有耳闻,因此对皇帝和武昭仪的来意也就明白了一大半。可是长孙无忌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老江湖了,虽然猜出来了,可他不明说,表现得平淡从容,不动声色,热情款待,静候皇帝开口。酒酣耳热之后,皇帝毕竟年轻,先坐不住了。他想开口还不好意思直接说,于是曲里拐弯绕起圈子来,先问起长孙无忌儿子的情况。长孙无忌儿子一大堆,有一打之多。那他就把这些个儿子的情况一一汇报,老大干啥的,老二干啥的,老三干啥的,依次类推,说了一通以后,说到他还有三个姬妾生的庶子,还年轻,不懂事,也没有任何官职,还没有机会给国家效力呢。李治听罢,说这怎么行呢,将门无犬子,舅舅是国家的擎天大柱,舅舅的儿子肯定也个个都是芝兰玉树呀,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当官啊,这样吧,我马上封他们为朝散大夫。
  唐朝的官僚制度非常复杂,分为职事官、散官、勋官和卫官四种。其中职事官表示一个官员的具体执掌,就是你具体负责什么工作,比如中书令、尚书令、县令,这都是职事官。散官则表明他享受什么样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唐高宗所封的这个“朝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