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乐疯了-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维持下去,有儿有女,而且年龄大了,凑合着过算了。
  中国九十年代以前离婚一直十分困难,而且是一件特别丢人的事。
  尤其是文革期间,除非你的爱人是右派之类,感情不好要离婚简直不可能。不但组织上不同意,就是到了法院去,调解来调解去,五年十年就这么耗过去了,再到双方都白了头发再离掉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种半死不活的“耗生活”其实是违背“天命”和“天道”的,是“恶”的和“不孝”的。怪异的是,身处其中的人们却麻木得连个喷嚏都打不响。
  这种触目惊心的事实甚至延续到了今天。据报道,目前中国一千对夫妻只有十三对是真正幸福的,而五百多对则是彼此冷漠。
  还有一个在作家文人中进行的调查:十二个人,七个是因为外遇离了婚的,另外五个其中的二个正在进行婚外恋,还没发展到离婚,最后三个有过精神外遇,也就是有贼心没贼胆。
  好像没有一个跟另一半是真正忠诚和相爱的。这个数字让人大吃一惊。
  年轻的女性不禁会问:“我能保证我与他就是那千分之十三中的一对么?”
  “性派对”行为者至少没有这个疑惑,他们不少是有家庭的,甚至是再婚的,可他们的观念已经走出了传统的婚姻之外。
  “我们给自己制订法规,我们有自己的‘善’和‘恶’,有自己的‘孝’和‘忤’。我们尽力做自己的主人。”
  这是“性派对”行为者共同的心声。
  尾声:燃烧的文明从“礼下庶人”到“穿长裤游泳”
  中国的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汉文化的主流话语,汉民族的同化能力实在太强,普通百姓随波逐流,不必多说,连自命“天子”的皇帝也不例外。
  中国历代的皇家,大概有一半不是汉人。孟子就说周文王是“西夷之人”。秦更被称为“戎狄”。常说的唐,皇家的“李”姓,是李家人还没当皇帝时被恩赐的。这李家人有“虬髯”,也就是卷毛鬃胡子,不是蒙古人种吗?唐太宗死前嘱咐“丧葬当从汉制”,生怕把他当胡人埋了。
  陈寅恪先生认为种族与文化是李唐一代史事的关键。
  大而言之,周,秦,南北朝,隋唐,五代,元,清,皇家不是汉人。辛亥革命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若说的是恢复到明,明的朱家却是回族,这族谱至今保存在美国。
  儒家文化里有一条“规约”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前半句做到了,这是当官的特权;后半句没做到。一半的原因是当官的将这种约束人性的“礼”压迫下去,让“庶人”(普通百姓)承担;一半原因是“庶人”自己主动投降,将手脚束起来交给当官去管理。
  “礼下庶人”,大概到宋朝才开始严重起来的,朱熹讲到有个老太太说“我虽不识字,却可以堂堂正正做人。”

()
  这股豪气正说明“堂堂正正”管住老太太了,其实“庶人”不必有“礼”式的“堂堂正正”,俗世间本来是有自己的风光的。
  明代是“礼下庶人”最厉害的时候,因此贞节牌坊大量出现,苦贞、苦节,荼害世俗。晚明读书的颓风,或李贽式的特立独行,亦是对“礼下庶人”的反动——这种反动在“性派对”行为者中是否见出了精神余脉呢?
  清在“礼下庶人”这一点上是照抄明代的。
  王利器先生辑录过一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分为“中央法令”、“地方法令”、“社会舆论”三部分,仅这样的分法,就见得出“礼下庶人”的理路。
  作家阿城说,略读之下,已经头皮发紧了。民国初年的反“吃人的礼教”,是宋以后“礼下庶人”的反弹,只不过当时的读书人一竿子打倒孔子。孔子是“从周”的,周是“礼不下庶人”的。看来人们误会了孔子。
  执照阿城的意思,“礼不下庶人”是与道德有区隔的。刑条之外,庶人不受权力阶层的“礼”的限制,于是有不小的自为空间。“礼下庶人”的结果,就是道德区隔的消失,权力的道德规范延入世俗,再加上“刑”一直下到庶人,老百姓的日子就难过了。
  阿城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九六六年夏天,他在西单十字路口看见许多人围着一张大字报看,上面写的是革命倡议,说革命群众夏天游泳的时候要穿长衣长裤,并且不要戴帽子。看的人都不说话,“好像在看一张讣告。”
  “游泳穿长衣的革命倡议,还没有出几百年来礼下庶人的恶劣意识,倒是围着的人的不说话,有意思。”
  这“有意思”在“性派对”的人看来,就是人人“装宝”,人人都成了穿上新装的“皇帝”,为了一个共同的谎言,大家在烈日下沉默。
  尾声:燃烧的文明远古的图腾:“性”旌飘舞
  其实,饮食男女,哪能无“性”或避开得了“性”?我们的祖先比当今的“文明人”可潇洒多了。
  从历史长河来看,人类的原始时代曾经广泛出现过生殖崇拜,它是以一种巫术的形式表达了先民们对社会人口繁殖的祈求,而在文化心态的价值观念上,这种崇拜又展现出对性器官及性茭的肃穆的敬意和坦荡的直视——“性”的幡旗迎风招展,那黄|色的符簇正是部族兴旺发达的图腾。
  新近发现的内蒙古、新疆地区的摩岩壁画,不仅精雕细刻男女生殖器,而且还清晰地展现群体性茭的场面。
  远古时代先民还有过“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的茫茫然时期。
  杂乱的两性关系在春秋以前仍大量遗存。如史载,燕国有“祖”,齐国有“社”、“稷”,宋国有“桑林”,楚国有云梦,这些都是男女交会的代称,“性”是极为自由和开放的。
  如在一些诸侯国里,“淫风”很盛,卫宣公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
  即便到了春秋,还大量存在过血亲间的乱仑现象。如卫宣公淫于夷姜,宋公子鲍淫于襄夫人等,并且还有一些专门的名称来称呼这些:子辈淫父辈叫作“蒸”,孙辈淫祖辈叫作“因”,同辈相淫叫“报”。
  这些发生在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渐趋绝迹了。直到春秋晚期,母权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性自由”才慢慢消失。
  今天,人们仍可以从《周礼》中的“中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设想到当时“自由时代”的盛况。
  我国父权制度始于周代。从此,“性”的禁锢越演越剧,据说这是文明的结果。
  孔子一句“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将对女性的鄙视表达得淋漓尽致,几千年的“性压抑”也就浓缩在这一句不祥的话里。因此,“五四”时代的闻一多就说,“女字和奴,在上古时不但声音一样,意义也相同,本来是一个字。”他点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一种真实现状。
  古代把女子出嫁叫作“归”,视夫为女性的归宿;在词源上,“妇”是“服”,即“服于夫也”。至于有名的“三从四德”中的“三从”即“妇人,从人者: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更是将女性在裹好了手脚之外,还把思想和精神也用枷锁套了起来。
  “性派对”行为者中的女性都十分痛恨这种散发着尸臭味的文化残片。在广州《女巫》杂志当编辑的陈思佳就颇为激烈地说:“‘性派对’不单是颠覆个人的身体,更是对传统的男权文化恶狠狠地捅上一刀!”
  尾声:燃烧的文明“贞节”:祭坛上的献礼
  应该说,躺在男权文化祭坛的是血泪斑斑的“贞节牌”,“性派对”行为者显然将它从高堂上取下来,砸得粉碎!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贞节比生命还重要。这句话判处了多少“失节”女人的死刑,让多少优秀的女性沉入屈辱的“冤河”!
  有人分析说,“三代”以前是贞节观念的史前期;春秋战国为贞节的萌生期。此时,开放的性风俗被视为淫荡,尤其是女性的性自由完全被取缔,两性关系受到礼教的严厉控制。
  中国先秦流传有“古婚制”,对“贞节”二字小心又小心。男女成婚必须经过六道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就是男方家长找媒人到女方家里去提亲。
  问名,指男方家携带礼物去女方家请问女孩子的名字与生辰八字,以便于回去在宗庙里正式占卜,看一看两个青年人的命相是不是相合。

()
  纳吉,就是当男方在宗庙里举行的占卜得到吉兆后,备礼物遣人去女方家里报告占卜的结果,准备正式与女方联姻。
  纳征,则是男方家向女方家赠送厚礼,两家正式订婚。
  请期,是指男方家通过占卜订下结婚的日期,征求女方的意见。
  亲迎,就是到成亲这一天,男方到女方家里迎亲。
  从这个“古婚制”可以看出,婚前男女是没有见面的,所有的事都是由中间人去奔波,为的是让“贞节”在新婚之夜得到验证。
  从此,“贞节”二字变得愈来愈沉重。
  秦汉到隋唐以前为贞节观念的真正“确立期”。在此期间,“贞节”观念不仅问世了,而且还上升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忠臣”与“贞女”并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力整饬性道德,鼓吹“从一而终”。隋唐到清,是“贞节”观念的成熟与鼎盛期。自隋开始,就有“五品以上妻妾不得改醮”以及“立格九品妻,无得再醮”的官方要求;唐代则成为“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再嫁”;元代更严:“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至五十以后,晚节不易”;明朝在此基础上,又设立了“凡妇人因夫得封者,不许再嫁”的“定式”。
  至清代,则鼓吹“室女守贞”,要吹捧殉夫的“贞烈”为“仁至义尽”。
  从文化生长的土壤上来看,宋代理学的兴盛是“贞节”观念获得理论支柱的重要时期。
  前面讲的程伊川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这种理论的代表。
  他还主张男子不能娶寡妇,“凡娶以配身者,若娶失节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这样,使女子在不可“更”二夫的同时,又添了一层新的束缚——它由男性来完成。
  是宋儒理学最先提出“未婚守节”的概念的。这样,使妇女提前进入“贞节”的樊笼。
  而这种事,跟一些女性自身的“不觉悟”也有关:即迎合男权文化,自愿成为其中的殉品。有人还用“残体自伤”的誓志行为来为“贞节”高唱赞歌呢。
  例如,战国就有梁国寡妇高行,拒聘不改适,以刀割鼻明志。自此,仿效者众,周郁妻戳鼻,魏溥妻割耳,王凝妻断臂,曹文叔妻刈耳又割鼻,清人方启祥妻为表“不二”决心,竟在脸上刺下“守制”二字,使“贞节”二字带上了一股浓烈的血腥味。
  正如“性派对”行为者桂妞所尖锐指出的:“这些可怜的‘女英雄’只知道伤残自己,为什么不把男人的‘根’割下来呢?”
  尾声:燃烧的文明纹身的“荆条”
  现代人“纹身”既是成|人标记,又是美的需要和个性的张显,可是,当女性把“贞节”的字符用来“纹身”时,她背负的则是带刺的“荆条”,是灵魂的收缩和对男权文化的臣服。
  “男子贵信,妇女贵贞。”
  “贞节”成为社会公认的女性价值的核心和人品的典范,并把它提高到与男人的“诚信”一样的高度,说明女性要在这个男权社会立足,必须背负着这根“荆条”。
  众所周知:“信”被中国传统文化看成是人格的一种确证,三种重要品格“信、知、勇”,“信”居第一位。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讨论了“信”,共出现“三十八”次之多。而与“信”同属一个家谱的有“忠诚”、“孝顺”和“官”等,它们都是传统的“家文化”、“孝文化”之种,是将人性束缚的“荆条”和“绳索”,它与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有人统计:与“忠诚”有关的中文单词总计103个,而英文中只有43个;与“孝顺”有关的中文词有45个,而英文中只有4个;与“官”字相关的中文词有323个,而英文中只有160个。
  从这个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儒家文化的封闭和狭窄,因为数字越大,意义越丰富,条条框框越多。
  古往今来对“信”的礼赞也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
  据《晏子春秋》记载,有一回景公见晏妇老婆很丑,又很老,景公就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他。晏子听了很严肃地说:现在我的夫人虽然又老又丑,但她是我的结发之妻,年轻时也很漂亮,但人不能永远年轻,永远漂亮。我已享受了她的青春美貌,你今天虽然赐我美女,但我怎么能背信弃义、抛弃与我同甘共苦的老妻呢?
  而最动人的则是“抱柱”的故事:一位叫尾生的人,在桥下与人约会,后洪水至,为守约不移而被水淹死。
  “为信不另娶”和“为信而死”都表明了男人的“诚信”之美。但这种美却是建立在主体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信仰的追求上,是主动的,不是被迫或强加的。
  它与女性为“荆条”沉重的“贞节”而沦为“次等人”、接受种种苛刻的检查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历史上曾流传着许多为这根“荆条”度身煅打的“法宝”——检验女性是否“贞女”。
  比如,所谓的“守宫”法:“守宫”本是一种虫名,一般放在器皿里以丹砂喂养成,长到满十斤后,把它捣碎,点到肌肤上后,终身不会褪掉,但一旦发生性茭,就会消失。因此,民间认为它可以耻止淫乱,保卫贞操,所以称为“守宫”。
  民俗还有一种“灰检法”:用细干灰铺放于桶之内,教女子解了下衣,坐于桶沿 ,用绵纸条栖入鼻中,要她打喷嚏,若是破身的上气泄,下气亦泄,干灰必然吹动;如果是童身,其灰如旧。连朝廷选妃,都用这种方法,可见它的神奇。

()免费电子书下载
  此外,中国北方某些地区有一种“燎裆”风俗,即迎接新娘时,指定一个“法女”拿着点炮的麦草火把,在新娘胸前肋间和两腿间一下一下燎着,其目的是检验新娘是否贞节。
  若女孩子与人有过肉体接触,便不是女儿身了。
  据说,失了节的女人,最怕以火燎烤下身。身体近火之后,阳气上升,若为贞女,则没任何反应;反之,因热气上窜,抵至喉颈间,人就要顺气不止,面部潮红,耳根发热,浑身奇痒难熬。
  而在古代的江淮一带则流行着所谓的“贞节帕”。据《性理三书图解》,此间男女成亲时,新娘由自己的母亲陪同步入洞房,见到女婿后,母亲不仅给他一些果酒礼品,还同时把一块方巾塞入女婿衣袖中,这叫“叫亲”;女婿恭敬地接下来,并此来印证是否有“落红”。
  有的还将染有初夜血的白巾拿给众人看。
  这种“贞节帕”在当今中国的某些地区还很盛行。夫妻性生活本来极其隐私的,况且礼教的压抑文化也使人讳言、慎言“性”,而今为了表白“贞节”,平时具有的羞耻感早已没有了——因此,有人说,中国人的生活特别“悖异”:该隐私的公开化;该公开化的反而极其隐蔽。
  为了让女人的“贞节”更加“制度化”,女人还接受了“裹足”。
  妇女缠足一般认为始于五代,但李煜将它发扬光大了。尖尖的小脚成了女人性魅力的所在,同时也变成了女人最隐秘的部分。
  女人为什么要“裹足”?《女儿经》中写道:“为甚事,裹了足?不是好看为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
  原来是为担心女子行为不轨而进行的一种超前的人身限制。因为缠了足,走起来不方便,跑起来不利索,这样就更加可以将身体“约束”起来,正如龚自珍写的《病梅杂记》,这样的“曲梅”、“折梅”,使自然的“梅”变成病态,从而形成一种“病态的美”。
  当男人欣赏着这种“美”时,女人的心血却在“吱吱”地燃烧。这是“性派对”行为者罗武说过的一句话,它表明,即便是男性,也对这种束缚人性的“制度”提出抗议。
  尾声:燃烧的文明
  “贞节的美德比雪还白”
  不过,对“贞节”的重视并非古老中国汉文化的专利。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都认同“贞节”的重要。
  英文中有一句谚语,叫做:“贞节的美德比雪还白”。
  直到今天,英国每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是“Chu女节”。这一天的少女们上街游行,为自己的“守贞”感到骄傲。
  而鉴别Chu女的方法在不同的民族中更是表现得五花八门。如匈牙利的齐格纳人在新婚之夜,新郎让新娘赤脚踏菩提树制的小圆板,圆板的一面画着圈圈(象征肉欲),另一面画着花(象征爱)。
  他们认为若少女失贞,一站上去则立即有灾难,若是Chu女则平安无事。
  还有一部分齐格纳人相信,用黄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