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给大忙人看的易经智慧-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叫他去指挥军队;韩信带起兵来是多多益善,他就大胆授予他兵权。用人之长,是建立在对人才的全面了解之上的。他得重病卧床不起,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刘邦说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以后应是谁,刘邦回答道:“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大胆起用敌方的失意者,乃刘邦用人的一大特色。“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不与人功,得地不予人利。”故离叛者颇多。韩信在项羽手下无所知名,投奔刘邦后,经萧何推荐,被委以重任;陈平在项羽手下为都尉,因事惧诛而投奔刘邦,刘邦拜他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周勃、灌婴曾谗毁过他,刘邦不但不贬,反而更拜他为护军中尉,使其尽护诸将。

  汉高祖刘邦在起义之初,如果知难而退,又不能知人善任,如何能开创两汉三、四百年的基业呢?

  总之,通观《屯》之全卦,旨在阐明初生萌芽及创业的艰难。天地之初,草昧迷濛,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混乱而毫无秩序。要从这里开创自己的新事业,又谈何容易!但新生事物,并不因艰难因苦而退缩不前,相反,君子知几而动,正是经纶天下大有作为的时期。只要持正而行,待时而动,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新生的幼苗就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当然,发展过程中风雨交加、冰雪盖地等摧残幼苗之事,应该加以防范。真正爱护新生事物,就应该为其发展壮大创造条件,而不是痴于幻想,或空言误事,这样才算真正得屯卦之精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蒙卦:渎则不告,君子能以果育德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释意与阐幽】

  《蒙》卦象征启蒙,亨通。并非我有求于幼童来启发蒙稚,而是幼童需要启发蒙稚有求于我;初次祈问施以教导,接二连三地滥问是渎乱学务,渎乱就不予施教。利于守持正固。

  《彖传》说“蒙稚,譬如高山下有险阻,遇险止步、彷徨不前,正象蒙稚的情状。“蒙稚,亨通”,说明可以顺沿亨通之道施行启蒙、并把握适中的时机。“并非我有求于幼童来启发蒙稚,而是幼童需要启蒙有求于我”,这样双方的志趣就能相投。“初次祈问施以教诲”,说明蒙师有阳刚气质,行为适中;“接二连三地滥问是渎乱学务,渎乱就不予施教”,因为渎乱了蒙稚启迪的正常程序。蒙稚的时候应当培育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

  《象辞》说: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征渐启“蒙稚”;君子因此果断决定自己的行动来培育美德。

  初爻阴,启发蒙稚,利于树立典型教育人,使人免犯罪恶;要是急于前往必有遗憾惋惜。

  《象辞》说:利于树立典型教育人,是为了让人就范于正确的法则。

  第二爻阳,被蒙稚者所环绕,吉祥。象迎娶贤淑美丽的妻室一样,吉祥;又象儿辈能够治家。

  《象辞》说:“儿辈能治家”,说明第二爻阳刚和第五爻阴柔互为调和。

  第三爻阴,不宜娶这女子,她眼中所见只是美貌郎君,缺乏守正观念,娶她无所益。

  《象辞》说:“不宜娶这女子”,说明第三爻阴行为不符合礼节。

  第四爻阴,困陷于蒙稚,有所憾惜。

  《象辞》说:“困陷于蒙稚的憾惜”,说明*独自远离刚健笃实的蒙师。

  第五爻阴,幼童的蒙稚正受启发,吉祥。

  《象辞》说:“幼童的蒙稚正受启发,吉祥”,说明六五对蒙师恭顺谦逊。

  上阴爻,猛击以启发蒙稚;不利于施用暴烈过甚的方式,宜于采用抵御强寇的方式。

  《象辞》说:“利于采用抵御强寇的方式治蒙”,是说可以使上下的意志顺应和谐。

  华人以龙的传人自居,古往今来,人人望子成“龙”。但要孩子成“龙”,又谈何容易?这就必须教子有方。童蒙教育,涉及到人初期教育的良与否,因此极受重视。古代有“孟母三迁”的传说,说是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历尽千辛万苦,几次搬家,最后迁到紧靠学校的地方,琅琅的读书声,造成了很好的文化气氛,经过环境的薰陶教育,终于造就了一代儒家亚圣——孟子。这一生动的故事,已经成为传统教育的千古美谈了。

  孟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说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继承人,与孔子一起被合称为“孔孟”。

  孟轲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年少的孟轲经常看到墓地上的丧葬,他就模仿埋葬死人的游戏。孟轲的母亲就说:“这里不是你能住的地方。”

  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一个集市附近。在这种环境里,孟轲所见都是商人在集市上的生意,于是就跟着学起来,做游戏也学着商人做买卖。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你能居住的地方。”

  这次孟母把家搬到了学宫附近。在这里孟轲所接触到的和见到的都是祭祀活动,孟轲所做的游戏也就是学祭祀、礼仪等。孟母见到了非常高兴,说:“这才是你可以住下去的地方。”于是孟轲就在那里长期居住下来。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孟轲从小就学习礼仪,健康成长。

  有一次放学回家,孟轲的母亲正在纺织,见他回来,就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轲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还不是和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生气,就用剪刀把已经织好的布剪断了。孟轲不知道母亲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气,十分害怕,就问母亲,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是为了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够平安无事,做起事情来就可以避开祸害。你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以避免祸患。”孟轲非常震惊,他从此勤学不止,后来拜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为老师,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终成一代巨匠。人们把孟母当作善于利用环境潜移默化教育孩子的典范。

  蒙卦象征启蒙。人类初生,蒙昧幼稚,必须接受启蒙教育,才能健康成长。古人云:儿童不经童蒙教育,犹如草木萌芽之后不加培植,就会斜逸蔓生,不能成材。

■需卦:利恒无咎,君子以静伺良机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释意与阐幽】

  需,中心诚信,光明豁达,坚守正道而获吉,能够涉过大江大河一样的险阻。《彖传》说:需就是等待,就是有坎险在前面阻挡。

  乾虽刚健欲前,但它又能遇险而止,不会陷于轻举妄动。它不可能进入困穷的境地。需卦之所以“有孚光亨贞吉”,是因为九五以一阳爻居天位,又得正中。(它能镇静待时,时机一旦出现),即使有大难大险,也将一举而获成功。

  《象辞》说:云(坎)上于天(乾),构成需卦。君子学习需卦之义,(在不该有所为的时候,)就要饮食宴乐,(积蓄力量,需以侍时)。

  需的初爻阳,等待在郊的地方,利于坚持,没有灾害。《象辞》说:等待在郊的地方,是不冒险往前走。利于坚持,没有灾害,这是正常的做法。

  需的第二爻阳,等待在靠近事物中心的外围,可以听到一些非议,最终是吉的。《象辞》说:等待在事物中心的外围,可进可退的余地属于第二阳爻。虽然稍犯口舌,仍能以吉告终。需的第三爻阳,等待在河床一样的泥泞处境,就可能把握不住,自己的缺点暴露,如同招致盗寇。

  《象辞》说;等待在困厄的地方,灾害在身外。自己招来了盗寇,若小心谨慎,就不至于失败。

  需的第四爻阴,等待在事物的内侧,可以看见事物核心了,要小心防范,避免陷入。《象辞》说:等待在事物内侧,既柔顺又服从。需的第五爻阳,等待在酒食中,守正方可获吉。《象辞》说:等待在酒食之中,守正得吉,因为九五有居中得正的条件。需的上爻阴,进入穴中等待,这时有未经邀请的三位客人突然来临,恭敬他们,终于无事。

  《象辞》说:不速之客来了,恭敬他们,终于无事。虽然上六处的地位不当,但毕竟未遭受大的损失。

  “需卦”的本意是“等待”,但这显然不能是一种消极的等待。因为从郊外等到沙,从沙等到了泥地,从泥地等到了“血”,这么一个紧张的过程。这是指三位不速之客,谨慎从事的过程,都是没有离开这个“需”字。虽然上爻没有“需”字,但这里已是等待的目的所在了。

  从另一方来讲,看起来是这么样的险,但竟然是那么样的宽容,开始是让,让他们进去;第二步是以宾客相待;第三是敬,顺而听之。这个“需”一下子就上升了,由“待”上升为“养”,就是涵养,双方都知对方有涵养,所以由和而见合。从这里又看到了更高一层的意思,如果仅仅是将它当作表面需要讲,那就根本讲不通,所以要理解为等待。但后面不能是仅仅等待就完了,它本身就已经升华了,所以我们必须去总结,去作更深层的理解。这完全是一个等待并超越的过程。

  拿“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来讲,它的意思是在“城外”等到机遇,要有恒心,才能避灾得吉。

  为什么要在“郊”等待机遇呢?这是讲距离。如果把都城看成是权力中心所在,那么“需”就是要距离权力中心远一点。作为一个有目的的等待者,距离权力中心远,有利有弊。靠近权力中心,容易得到升迁,但也容易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而招致灾祸。远离权力中心,可以避免介入权力斗争,特别是在社会动荡时期及不具备相应实力的时候。由于距权力中心远,即使有才干也不容易被人发现,因此必须有恒心。时间久了,有才干的人总会被发现、重用的同时,在局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不介入权力中心的斗争,可以避免过失和避免灾祸。

  东汉末年,诸葛亮于郊林隆中卧龙岗隐居,实际上是“需于郊”。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一开口便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而后又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言罢,诸葛亮叫童子拿出“画一轴”,指着对刘备说:“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

  如此看来,诸葛亮不仅对取天下、成大业的步骤、方略,已然胸有成竹,而且已有具体的策划。他在隆中,决不是隐居,而是在等待机遇,以展他的雄才大略。

  当时天下大乱。各路英雄豪杰称王称侯,诸葛亮为什么不匆匆去投奔其中之一,却“需于郊”,而且久久不出山呢?由此可见,诸葛亮身居隆中,密切观察天下时势的变化。是为了等待可以成大业者,他知道,曹操已拥兵百万,手下的参谋、策士、战将成百上千。他若去投奔,未必受到重用。江东的孙权,已历三世,故吏满门庭,他若是前往,也难以获得认可。距他居地最近的是荆州刘表,但诸葛亮深谙刘表非可托之人。只有刘备才是诸葛亮等待的人。因为刘备有志“成大业”且将少兵少,身边没有得力谋士,也没有立足之地。刘备正好是使诸葛亮获得重用,且能发挥他“经天纬地”之才的英主。

  如此看来,诸葛亮可谓是一个参透“需”理的智者了。这当然是与他自身的才能与眼光分不开的。作为一个未来的首脑人物,诸葛亮不仅把自己当成一个“不速之客”,耐心地等待时机,更把其实早已选中的刘备也当成自己的“不速之客”,让其在等待中,使自己对其进行考验。所谓“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这其实有多方面的、复杂的智慧在里面。

  总之,需卦象征等待,真诚地信守此道,前程光明而亨通,行于正途而获吉祥。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遇到艰险时,要审时度势,耐心地等待时机。能进则进,不能进则静伺良机。本卦安排在蒙卦之后也是有深意的。在事物始生之初的童蒙阶段需要启蒙,启蒙之后,民智大开,必然以勃勃的生机求发展,这时往往遇到险阻在前,却不可急躁地盲目闯关。这里就用得着需卦所辨的等待哲学,要懂得善于待时。 。。

■讼卦:讼不可长,君子以不争为上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九五:讼,元吉。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上九:或赐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释意与阐幽】

  三画卦坎在*,三画卦乾在上体。讼,象证争讼。心怀诚信,追悔惊惧,持守中和之道而不偏不倚则必获吉祥;如果始终强争不息,则有凶险。有利于大德大才这人出世,却不宣于涉越大河巨流。

  《彖传》说:讼,上体是乾刚,*是坎险,坎险又刚健,所以要争讼。“讼,有孚窒惕中吉”,是因为第二爻这一阳刚之爻在*居中的缘故。“终凶”,因为讼事不可进行到底。“利见大人”,因为讼事最重视裁断中正不倚。“不利涉大川”,(打官司不宜大打大闹),否则犹入于深渊。

  《象辞》说:天向上,水向下,相背而行,这就是讼。君子因此做事要重视如何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