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5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态得以普遍确立,并得以自觉践行,‘为国死节’成为一个士人的最高荣誉。但更重要的是**权力借此迅速扩张,皇权在朝堂上占据了上风。

    赵柽一直认为市民社会、经济大潮与士人的独善其身,并不是截然对立,相互排斥的,也不会妨碍士人业已确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西北时他便启用了周行己、陈过廷和杨时等并不排斥‘功利’的几位当世大儒为幕僚,并让他们在路学中任教,为自己培养了一批基层官员。登基后他们又在朝中位居高位,让他们的学说成为主流,成为各级学府的教授内容。

    既然在不同的皇帝、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国是,也就是有不同的中心任务与政治生态,基本国策在宋代的执行也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也就是因皇帝而异的。赵柽适时提出了‘发展工商,鼓励农耕’的政策,并强力推动对外贸易,在‘自己人’的支持下得以顺利执行,同时造就了一批新的大商。

    什么时代都是官比商的地位高,商人们便都想培养自己的子弟成为官,而他们有巨额财富为后盾,可以请最好的老师教育子弟,让他们进入最好的学校,使他们脱离商人队伍进入士人集团,而他们肯定会为自己的利益集团讲话。而吃水不忘打井人,赵柽便也得到了这个新兴阶层的鼎力支持。

    商业发展的同时,普通百姓同样是受益者。商税的增加,使得两税可以酌减,各种杂税得以减免,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而安居乐业是升斗小民的最大愿望,自然对给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明君’感恩戴德,万岁喊得也最起劲儿,更会以实际行动支持皇帝,使他的诏令得以在地方顺利实施。

    赢得了各阶层支持的赵柽使他得以在朝堂上呼风唤雨,一呼百应,得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这次意外事件的发生使他不得不心生警惕……

 第三百六十五章 专制

    **和独裁一直被人诟病,可有的时候却需要**。赵柽虽然在这个时代生活了不少年了,但他毕竟还带着前世的记忆,与这个年代的某些方面不合拍、他所知道的甚至是此刻不存在却更需要的东西。而他要把新东西得以实现就必须强制推行,需要动用铁的手腕和做一个独夫,而皇帝的身份也让他有了这样的机会和平台。

    多年的经营使赵柽有了一批忠诚的部下,可他们和自己一样缺乏的是执政经验与治理国家的手段,初登皇位时还需朝中旧官僚的协助。因而朝中隐隐分为两个派系,也可以成为旧党和新党。新党跟随赵柽多年,受他的影响做事为达目的往往会打破陈规,敢作敢为;留任的旧党中坚也是经过赵柽挑选的,如李纲、宗泽等这样正直清廉,忠君爱国,在朝野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影响的人,其中不乏过去改革派的倡导者。

    俗语说‘共患难容易,共富贵难’。在赵柽即位初期,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动乱未平。若想实现中兴,坐稳江山,两党便必须团结一致共度难关,否则大家就得一起翻船,所以开始时虽然亦有龃龉,但在大义的旗帜下双方还能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做好每一件事情。

    可随着政局的稳定,赵柽发现朝中一团大好和气的氛围有了变化,在上朝和散朝的时候他就发现开始分群了,这不止是文武分群,而是新旧分群。他命人立刻调查。原来旧党有些人看不起那些随自己从乡下走出来的土包子们,其实赵柽的身边人也多是过去失意的政客、科举失利的书生。再就是家奴出身,旧党的人便以为他们只不过走了狗屎运。主子当了皇帝,他们也跟着鸡犬升天,被赐予个进士出身,现在自己却和他们这些寒窗苦读多年的饱学之士同殿为臣,心中不爽。

    赵柽弄清楚了怎么回事,觉着这也正常,他们之间不过就是因为生活情趣和处事观念的不同,平日就是城里人还看着乡下人不顺眼呢,何况这些心高气傲的士人们。他以为这不过是些小事情。只要不影响大局,不把那些情绪带到工作中也无伤大雅,便不再上心。

    但是在援助高丽之战的水军献捷之后,赵柽的耳目们向他反应了些士人们私下的闲话。本来最为让士人一直不满的是皇帝改‘以文治武’为‘文武并重’,使武人可以与他们平起平坐,这让士人心中已经着实不爽,而宣和楼上的庆功宴又不知道让多少士人的玻璃心碎了,他们曾引以为傲的集英殿进士宴与其相比逊色不少,披红跨马游街的风头也不再受人羡慕。皇帝种种行为让他们十分不舒服。

    赵柽听说了这个新动向后心中便有所警觉,这可不是个好苗头,弄不好便会演变成文武之间的又一次争斗。可接下来的宋金和谈,讨伐高昌、迎奉辽王回京及其后的让位风波等一系列家事、国事让他忙得晕头转向。根本没有时间深究。直至他决定亲征塞尔柱时,他突然发现朝堂上一边倒的反对自己亲征,居然还以消极怠工的方式与自己对抗。

    那一刻赵柽意识到事态严重了。朝中大臣都一个鼻孔出气,导致中央政府机构陷入瘫痪状态。虽然并没有严重到失控的程度。但他已经知道自己的亲征已经泡汤了。自己一去也许就是两、三年,一旦有人心怀不轨。以自己阵亡或失踪为由另立新君,到时即便军队依然效忠自己也要爆发一场内战,自己辛苦多年的成果将荡然无存。

    但是赵柽此刻没有‘屈服’,依然态度强硬的表示要亲征,并通过自己严控的秘密系统指挥各镇抚司及地方州府下诏,明着是准备亲征事宜,暗中却是一旦京中失控他们便奉诏入京勤王,清君侧。而此刻朝中反常的情况也引起了赵仁等一干武将的警觉,意识到自己的好心被人利用了,发现皇帝有被架空的危险,他们马上秘密进宫向皇帝表明了自己的忠心,绝无背叛之意,只是单纯的担心皇帝的安危才会一同上书。

    与此同时,大家发现通过‘罢工’是无法让皇帝改变亲征的决心,而地方没有他们发出的通令,皇帝一样能通过御旨指挥地方调动军队。他们意识到皇帝并不惧自己摔耙子,反而将自己置于了尴尬的地位,更有无法收场的危险,于是他们改为与皇帝合作,欲通过‘软手段’重新占据主动。

    赵柽此时心中已经有了底儿,只要军队不乱他就能控制局势,而那些士人他也不相信都会反对自己,其中肯定也有出于关心自己的安危而和旧党走到一起的。于是他顺水推舟宣布放弃亲征,并解除警戒。而那些迫使皇帝收回成命的士人们为自己的胜利欢呼鼓舞,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已经引起了皇帝的重视……

    此次事件虽以赵柽的‘屈服’收场,他知道这也许只是个偶发事件,自己的反应似乎有些过度,但是他知道这个事件开启本朝谏止皇帝的先河。如果不想办法加以改正,此类事件将越来越多。自己不同意,他们就会故技重施跟自己对抗,使得自己独裁美梦破裂不说,若是有人提出反对便可能会引发党争。

    党争的危害自不必言,对一个国家而言可以说是一场灾难。宋神宗朝,一个大事件就是王安石变法。按之前上书言事的自由度,有些士大夫对变法提出了种种质疑,在争论中分成了新旧两党。而在变法体制下,政府往往变得自信而武断,新党就把旧党苏轼以乌台诗案打入大牢。反过来,到元祐更化时,旧党执政,以牙还牙,也罗织了车盖亭诗案,把新党蔡确流放到了岭南,贬死于当地。

    这种你死我活的政治生态,已然不能与仁宗朝相比,也为后来的文字狱和文化**,开了恶劣的先河。两党的争斗又持续了三朝,大宋的政治精英几乎都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在相互倾轧中损失殆尽,才有了蔡京等奸佞掌权的机会。而国力也在纷争中由盛转衰,内部矛盾重重,即便没有女真人的入侵大宋也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党争的恶果谁都明白,但为啥士人们还乐此不疲纷纷卷入其中呢?赵柽这么多年却将其中缘由琢磨了**不离十。

    在绝对功利至上的封建官场上;宦官、外戚和士人往往是三股不可调和的势力。其中宦官对皇室来说;是不可或缺;必须要用的;外戚则是皇室天然的、既成事实的、无法否定和摆脱的附着物。士大夫在封建官场上有其天然的政治软肋,他们只能依靠的政治理念、符合封建礼制的伦理展示和能为帝王所用的治国才学赢得地位,达到实现自己的权力**和政治理想的目的。

    可士大夫们拥有的那些道德才学;毕竟是富有弹性的; 在攻城掠地,拓土开疆的武将面前显得单薄;甚至是虚无和空泛。对皇帝来说;既可用此;亦可用彼;既可彼此兼用;亦可彼此相攻相克;甚至当作垃圾弃之不用;既可当下就用;亦可将来再用。为了减少失败;壮大势力;士大夫们就必须从道德才学以外寻找力量。

    结成朋党;正是士大夫们最容易想到;也最容易操作的政治选择。对倾向己方的士大夫官员尽力拉拢、利用、扶植;对异己派则实行残酷迫害、无情打击。进而谋取政治权力、地位及其利益;再以政治上的收益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扩大和拓展关系; 结成庞大而坚实的权力网络;满足自我、方便自我、最终实现自我;并惠及子孙后代;这正是封建政治斗争的终极目的所在。

    虽然想明白了,可如何避免党争还是道难题。跟他们讲道理,赵柽相信自己这半瓶子醋绝不是那些满腹学问的士人们的对手,他们都明白着呢!惩处几个以儆效尤,虽说是个办法,但治标不治本,有祖宗家法这个保护伞他们不怕贬官,不怕降阶,不怕入狱。而高压的政策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将好人都赶出朝廷,剩下那些阿谀奉承之辈就又走了他爹的老路。

    思来想去,赵柽想到后世一位伟人说过的话: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三个人就有左中右。这说明要想从根上消除党争是不可能,只能通过权力的平衡来制约,而要实现平衡就必须有一个仲裁者,那最好的裁判当然就是他这个皇帝,只要皇权独树就能控制形势,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避免两党死掐,这正与赵柽加强皇权实施‘民主**’的想法相吻合。

    而赵柽春节期间的行为看似荒唐,却正是他对各位重臣的试探,伺机抓住他们这些道德楷模的小辫子,使他们明白不要因为些小事就跟自己磨磨唧唧,你们屁股上都有屎,想整的你们身败名裂不是什么难事。这手段虽然下作,可有时却有奇效,尤其是对付这些极好面子的士人们……

 第三百六十六章 调整

    新年后的第一个朝会与往日相比少了大臣们慷慨激昂的争辩,多了些沉闷,在汇报了这段时间积沉的事情后,大家忐忑的等待皇帝的说话,可其只是静静的坐在宝座上扫视着群臣,他的目光所及之处无人敢对视。

    “朕意以太师,太傅为参知政事与尚书省左、右相及枢密院使同入政事堂,共议国事,诸位臣工可有异议!”好一会儿赵柽沉声说道。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众人听了齐声道,大家都明白皇帝增设了中书门下省,等于将尚书省的权力集中于政事堂成为大宋最高权力机构,却又将权力分散到了五个人手中,使他们无法擅权,可政事堂成了皇帝的办事机构,皇权没有被削弱反而增强,但是他们此刻关心的是谁能顶上空出来的缺。

    “嗯,朕欲以尚书左丞许景衡为太傅进政事堂,枢密院使赵仁改任尚书左丞,枢密院副使赵勇升任枢密院使;右相陈公博改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陈遘为尚书省右相;兵部侍郎赵义为枢密院副使,枢密院佥事赵忠兼任京畿路镇抚使,近卫军副都统雷振山升任近卫军统领,空缺职位待政事堂详议,诸位臣工可有话说!”见众臣同意,赵柽宣布了部分人选。

    ‘嗡……’皇帝话音刚落,殿上像猛然翻了的蜂箱,引起一阵骚动,这份名单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赵仁可以说一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掌管着军事大权,现在却被调任尚书省。虽说是平调。可意义非凡,说明皇帝已经对士人们有了戒心。而赵忠一直是皇帝亲军首领。此刻派他掌管京畿禁军,同样是想加强权力。看来此前的行动太过鲁莽了。但好在政事堂中士人还是占了多数。

    “陛下圣明,臣遵旨!”陈公博首先出班施礼道。

    “臣等没有异议!”按理说许景衡升上去了,左相应该由陈公博继任,成为宰相,可半路却被赵仁截了和,自己转任御史中丞不升反降,应该最为不满。但是一向以直言著称的他居然同意了,那苦主都不吭声,大家还有什么好说的。齐声称是道。

    宰执们的座位都坐实了,剩下的就应该是调整各部的官员,但是皇帝却没有再吭声,让大家支楞着耳朵白等了半天,等了个再议,那空出的吏部尚书的职位可是个肥差,权力可以顶上半个宰相了,只是不知道会花落谁家。

    三天后事情有了结果,吏部考官院给事中赵鼐跃级升为尚书。此人算是三朝老臣了,崇宁年间的进士,曾任洛阳令、开封士曹,皇帝登基后留用任泉州知府。因治理地方有功调入京在吏部任职,其知人善用、不畏权贵,官声不错。据说是皇帝亲自举荐为吏部尚书人选。

    户部侍郎则由个刚满四十的年轻人胡铨接任,工部侍郎也是个年轻人郑樵任职。而侍御史更年轻只有三十岁的李孟博。他是皇帝继位后首次开科探花,在太学学习一年后到地方任职。从一个刑曹做起,七八年间历任县丞、知县、州府同知、江浙路转运副使,几乎是年年升迁,这在本朝可谓特例……

    忙完了官员的调整就进入了二月,赵柽最头痛的时候也就到了。宋朝制度,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单日举行经筵,由讲官轮流入侍讲读,名曰春讲、秋讲。举行经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一是‘以古证今’,亦即以史为鉴,吸取前代历朝统治经验教训。

    赵柽从小就不喜欢经史,他平日是宁可批阅奏章也不愿参加这个经筵,可有制度规定,皇帝、六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及有爵位的朝臣勋戚都要参加,不准随意缺席,他还得坐在前边当标杆,所以每逢经筵便如同上刑一般,他恨不得将讲官从拽下来给他们说会儿评书。

    其实这主讲不好当,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要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这弄不好就犯了忌讳,可还要求讲官务必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只据章句敷衍塞责或以佞辞逢迎恭维,无疑均属失职,过去好几个讲官就曾因此而被皇帝罢免,导致经筵断断续续难以为继。

    今年赵柽却一改常态,亲自任命杨时、胡安国、周行己等几个大儒为主讲官,要他们轮番上台演讲。几个大儒博古通今讲的自然不错,而他也不像往年只听不讲,而是积极发言,带头检讨本朝得失,且毫不讳言,勇于指出祖上失误之处,尤其是神宗后党争的危害。

    而今年几个讲官也是以孔子‘内圣外王’为主要宣讲内容,其主题思想体现的是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主张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只有道德与政治的统一,才能完成由“内圣”到“外王”转变。

    这些其实在座的都学过,现在老调重弹不止是加深记忆,而是赵柽要借此整顿官风,统一思想,避免党争悲剧重演。当然忠君爱国也是要反复的强调,让他们时刻铭记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臣。不要没蛋的事儿自个跟自个掐架,和皇帝‘斗勇斗智’,当前外有强敌未灭,最主要的事务,就是富国强兵……

    …………

    朝中这边皇帝开始整风,西征军也没闲着。高宠夺取了北庭后,击败了西辽军后的赵礼也领兵前来会合。欢欢喜喜过了个年以后,两人分兵取了庭州和伊州,将天山北麓尽数收入手中,待四月冰雪稍融,高宠便率领大军越过天山直取高昌。

    高昌回鹘以高昌城得名,也因城池而强大起来。此城凭着占据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是当时西北地区通向国外的窗口,发展为西部最繁华的城市和商品贸易地。经过回鹘人多年的经营,经济上的繁荣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