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苏联英雄-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让他如此自豪的安德烈同志当然只有林俊一个,不过等到别人问:“你和安德烈同志说过话吗?”
“当然,安德烈同志还感谢我来着!”
驾驶员同志说的是实话,林俊会向每一位为自己提供方便的同志表示感谢,只不过驾驶员同志关于和他聊天有多愉快的“吹牛”纯属虚构,因为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是列昂诺夫,林俊是装在铁壁货箱里抵达的兵工厂。
任何时候不能与自己的长隔绝开——这是林俊参谋们的第一信条,而那种嘎斯小货车副驾驶位置只能坐一个人,林俊只得坐在装邮件的空麻袋上。
邮车半个小时后才抵达兵工厂,在大门门岗处就被拦了下来。
“先不要向上面汇报,工厂同志先带我们参观一下工厂。”
林俊想从一般工作人员那里了解目前军工企业的情况,而不是领导们的汇报——从工人那里听到的和从当官处了解的永远会有分别,在苏维埃也一样。
古谢夫最后一个走出值班室,“这不光是装备部长的命令,我在这里也要求你们暂时保守秘密,我想同志们能明白这点。还有,把我们的行李放好,我不想其他人看到。”
装备部长临时视察,下面的同志可能会违反命令想厂里汇报,如果是这样林俊到时候也不好说什么,但现在古谢夫是以一名“契卡”军官的名义下达特殊命令,这绝对能保证林俊不受到厂里干部的打扰。
。。。
第一百四十九章 文学家的书桌()
一线工人聊天,那是为了能够了解制造者对于自己产,从制造它的人身上反应的问题有时能够映射实际使用的情况——制造过程麻烦的东西有可能是好东西,但使用者常常得不到他们想要的足够数量。
从工人那里了解了每种零部件的加工工时与难度,甚至还询问了工人同志的福利问题。照理工人同志是不能在“私自”的情况下告知非本专业人员这些情况的,更不用说来的是一群军官,还没有厂里负责人的陪同。但林俊不需要做什么解释,也用不着逢人就表明自己的身份和职务,因为他的样子同志们都认得——对安德烈同志没什么可以隐瞒的。
在一号总装车间林俊撞上正在视察工作的格拉宾,自己的突击检查到这就算告一段落。对于装备部第一副政委的突击检查,长着一张大圆脸的总设计师同志感觉非常意外,这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格拉宾对于苏维埃最大贡献在于他和手下的工程师们研究并采用了一种加快火炮生产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后来被运用到各式火炮的生产当中,苏联的炮兵才拥有了足够数量的战争之神,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源自于1936型76。2米加农炮的改进与zis…3型76。2米加农炮(著名的su…76自行火炮上面搭载的火炮基本都是zis…3型,而光su…76的产量就过一万四千辆,可以想象zis…3的产量有多巨大!)的列装。
来到接待室,林俊并没有先听取厂领导与工程师们的汇报,而是直接问:“格拉宾同志,现在我们每设计一种新式火炮,从最初的构思到实验完毕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是全新的设计,一般需要两年到两年半时间,安德烈同志。”这个度在和平时期就是奥林匹克度,但现在不行,还是太慢!“但现在我们正在实验一种全新的新式火炮设计过程,把设计、研究制定生产和试验的工艺过程结合起来,估计能大大缩短所需要的时间。”
“最乐观的估计是多久?”
“三到六个月。”
“这是世界记录!”林俊出赞叹:这可不是大跃进,而是实际会生的事,格拉宾在后来一般只用两到两个半月就能让一门大炮从图纸上的第一条线条成为能够批量生产的真家伙。
“安德烈同志,基于这套研究方案基础,我们还研究了现有生产线快生产的可能性,已经获得了部分成果。”
“同志们会成功的,好好干!”来这里林俊是来加油的,而不是找麻烦,“我已经看了你们送来的1936型已经很不错,但还是有些问题。”
1936型76。2米加农炮是红军手中当时同等口径榴弹炮射程最远的火炮,但它的炮架过重,严重影响机动性,装备部队后炮兵同志们意见不小,为此设计师们对它进行了减肥。从一般人的眼光看,这些改进很成功,增强了火炮行军过程中对不良地形的适应性,但林俊还是不满意,因为他见过1936型76。2毫米加农炮的最终改进型——zis…3。
照理zis…3是1941底的产物,堆里见过它的仿制品——54式76毫米加。+版货。虽然不知道清楚的设计参数,但知道zis…3就是现有的身管和新式炮架的结合品,炮架的大概参数还是能够回忆出来。
“36型还要按照原有的生产指标生产,它的优缺点现在很清楚,同志们进行的改进尝试还是非常有成效的,但还是不能完全符合一线部队的使用要求。”
从自己公文包里取出一个文件夹交给了格拉宾:“这是我设计的一种轻型炮架草图,设计师同志们看看是否有可能与现有的炮身结合。”
“飞行员设计大炮?!”林俊的举动让所有在场的高尔基方面的同志大出意外。
“先分析一下,不要急着告诉我。先声明,火炮设计我是个百分之一百的外行,这只是个构想,如果大家认为这不可行,我不会感觉不高兴。”
林俊的话让还没打开文件夹的格拉宾放下了悬着的心:要是安德烈同志的
极性受到打击可不是什么好事。
整个接待室里鸦雀无声,格拉宾足足看来十分钟,脸上的表情很严肃,注意力完全融入到图纸当中。看完图纸的总设计师将文件夹交到自己的三个副手手中,克佛洛斯汀、萨金、戈尔迪埃夫互相传阅了一会,最后文件夹又回到林俊这里。
“设计师同志们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安德烈同志,已经不需要商量,我们都觉得这个方案可以尝试。很大胆的设计,但非常合理。”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四名火炮设计专家分析了这种“新式”炮架的结构特点,还表了各自的意见。
“安德烈同志,我们立刻着手新式炮架的试制工作,最晚一个月后就能有成熟产品供实际实验。”
“一个月就够了?”
“够了,这个炮架设计很简单,而且您已经将各种参数基本标定,只需要做少量的调整。”格拉宾的语气非常肯定,“以前常常听说您的一些事迹,这次我们是真正的服了,您的设计很有可操作性,很多专业的设计师也无法设计出这样的炮架。”
“呵呵,我是个补茶壶的,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东西不精,但看来我的运气不错。”
格拉宾没有把话给说死了,到底行不行还得实物出来试炮后才知道。但有这些苏维埃最好的设计师在,估计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同志们,现在是下午一点,那位能说一下厂里的食堂再哪?”
“哈哈!”接待室里的所有人都出笑声:大家这时才感觉肚子饿得慌,刚才这注意力都在设计图纸的讨论上,而且林俊的突击检查让同志们精神高度紧张,都忘了吃饭这档子事。
、、、、、、
高尔基市是阿历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同志的故乡,也许大部分人对这个名字不怎么熟悉,但他的笔名必定如雷贯耳,因为他就是高尔基!
在成为安德烈后,林俊有几件事觉得非常的遗憾,其中两件就是没有拜访高尔基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奥斯特。高尔基去世时自己正在列宁格勒监督“白俄罗斯”号的建造,而奥斯特洛夫斯基去世时他身处西班牙。
既然来到高尔基的故乡,就要去看看这位伟大作家的故居,这是林俊来高尔基前就决定了的事。
高尔基在莫斯科有故居,但这里的房子是他长时间生活的地方,还保存着许多作家身前曾经用过的东西。故居是一座黄砖建造的三层楼房,铁条挽成的简单花式门檐,边上还有一个小花园。现在这里还没有对公众开放,因为还在整理当中,但对林俊这样的重要人物还是欢迎参观的。
临时调来的解说员向林俊介绍了这里情况,在沙俄时期高尔基曾在这里住了多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管理员给林俊看了高尔基曾经视作珍宝的一些物品,有他的挚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照片+自己的书桌上,而边上放着的还有高尔基一对儿女儿时的照片。
身处这座老房子,就如同身处20世纪初的俄罗斯家庭,处处体现着文学的气息。在书房里林俊突然做了见非常出格的事,他坐上了高尔基的椅子,将双手放在书桌面上,透过玻璃窗注视着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只是静静的坐着。
没有人去打扰他,参谋们就站在他身后,而管理人员虽然知道这样违反规定,但却不敢说点什么。
“我就坐会,你们都出去,我想一个人待会。”林俊看着窗外说。
兰德斯科奇知道长很喜欢在安静的地方思考,那还有什么地方会比这里更合适的?!在他的示意下,一同进屋的众人安静的退出了书房,只留林俊一人做在书桌前呆。
“高尔基每天会有几个小时在这里不受打扰的工作,安静多好!”
书桌里有暗格,为的是保存手稿,那是20世纪初的特殊的。坐在这里,林俊感觉自己如同是在和一个百年前的伟大作家交流,而不是一个刚刚去世两年的人。
。。。
第一百五十章 学习计划与不可逾越的大山()
中途他们还将在奔萨市转一回车,最快要到31号才能抵达
在10天的时间里一行人以极高的工作效率完成了前段的尔姆敲定了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的批量生产计划,视察了伊热夫斯克的轻武器生产和研制情况,并留下了那份越时代的设计图纸——林俊得到的答复是最晚3月就能得到样枪。
照理这样一只自动步枪就是有全套的设计图纸,估计也需要六个月左右才能完成从模具制造、工艺实验、设备改进直至样枪出炉这一系列程序,但伊热夫斯克的同志们很有信心来创造一项记录。同志们这么有信心,最高兴的当然是林俊:再三要求保证枪支的质量后,林俊满意的离开了“枪城”。
俄罗斯的冬季还有个几十天,但乌克兰的春天来的会相对早些,林俊几个得加紧时间,不然陷在俄罗斯泥泞季节的污泥里可不好玩,虽然东欧平原的铁路将遭受的影响不会太大,但林俊讨厌在满地烂泥的时候还呆在远离莫斯科的地方。
去年完成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立和扩建了大量的重要工业基地,去年视察时林俊主要了解的是乌拉尔东麓的工业布局,这几天乌拉尔西麓工业聚集区的视察让他心中更加有底——这样的战略纵深建设是高明的不能再高明的布局!
中午时分,餐车。
十几天的行程对四人的体力是种煎熬,因为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耗费在坐车的过程中,还好大家都是年轻人,除了有些乏味外没什么不舒服。但相比几个参谋,林俊还有一个烦恼——虽然各处都是以最有本地特色的佳肴招待,这样既不会让视察的领导认为浪费,有显得热情,但每周基本都会做几回中国菜的林俊已经有些不舒服。
餐车里的鱼很美味,三个参谋吃的很愉快,但拿着叉子的林俊在想:要是来个红烧鱼味道不知如何?
见过有人做过红烧鱼吗?估计没有!
“大蒜、生姜、盐、酱油,再来点味精。”脑子里盘算着配料,“见鬼,老子上哪去找大蒜?!”
这个季节的俄罗斯能找到大蒜头,但大蒜叶子那是想都别想!这年月可没什么蔬菜温室大棚。
身处高位找点乐子是每个人都会去做的事,就像几十年后的所谓上班族周末出游一样,只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有不同的放松方式:伏罗希诺夫喜欢看歌剧和舞蹈演出,而布琼尼以骑马为乐,林俊放松的其中一项就是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要是永远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人生就太没乐趣了,两世为人的林俊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
只不过现在留给厨房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战争越来越近,逼着自己放弃所有的爱好,熟知历史走向的林俊比那些元帅和政治家们更早的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1936年时自己能在一个小时里就报::不到哪里去。立下了赫赫战功,但都是单军种的功绩,将来的苏德战争那是地面战说了算,空军不过是个配合附属,就如同未来的苏联空军主帅地位不如苏联大将,因为大将是诸兵种合成部队长。前世的亲人们教授过林俊的最大规模战役指挥也就是师一级作战,而且还完全是单方面口述那种——林俊根本就没有系统的受过陆军地面部队作战指挥教育,要是不开飞机,在陆地上实际指挥能力甚至还不如一个中士班长!
林俊知道自己这个最大、也是最致命的弱点!斯大林培养他成为接班人,行政上的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就能得到,人人都会当领导,但当作战部队的主官就不是混日子能混出个名堂的。战功赫赫的将军会因为军事判断和指挥上的误判而导致不可逆转的失败,没有实际指挥经验和能力的将领到了那时一定输的更惨。
将来战争爆,林俊不认为斯大林会将自己一直放在莫斯科出谋划策或只是指挥空军,斯大林想要的是一个战功凌驾于任何军官之上的安德烈,而不是只会一项能力的安德烈。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林俊可不想成为德米特里…格甫洛夫大将(194。
i予厚望,却在指挥部队时缺乏应有的坚定性和主动精神,导致西方面军在战争初期遭受巨大损失,1941年7月28日被枪毙。)那样的庸才和倒霉蛋。
现在自己所做的一切换成是一般军官,足以让自己风风光光的活上一世,连子孙都能因为自己的功绩收益,但安德烈却不行,命运注定他不能止步不前。虽然也没想过在未来的战争中将朱可夫这样的级帅才比下去,但至少要过得去,不能像巴甫洛夫那样手足无措。作为一名指挥员必须要有足够的指挥能力,虽然林俊能够肯定到时能让现在身处远东和后勤为伍的图哈切夫斯基来帮自己,甚至自己到哪他就会到哪,但这样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要是到时只做自己的参谋长那实在是浪费了!能肯定图哈切夫斯基会死心塌地的做自己的参谋长,但真到了那一刻,斯大林可能会把一个方面军交与图哈切夫斯基,他想拒绝都不可能!
照现在情形展下去,苏维埃的装备与作战思想到1941年估计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因为有林俊在那如同救火队一般忙罗,至少不会让红军用错误的战术去应付来自西方的突然袭击,也不会让莫斯科对战争毫无准备。但对个人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那一刻来临时自己就不会是个称职的“救火队员”了!——现在还能四处灭火,靠的是自己知道历史和军事方面的正确展方向,但到了战场上如果不是在空中,那林俊就是新兵胆子一个,军事建设和作战是两码事!
解决方法只有一个——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视察结束后带职进修是林俊想好的事,伏龙芝的高级军官进修班每年都有,要是没有时间接受两年期的正规学习,还有半年期的成班。这几年自己做的那些不可思议的事在别人看来安德烈同志无所不能的,估计斯大林也是这么想,可能他压根没有注意到安德烈除了那次短的吓人的茹科夫学院学习经历,安德烈根本就没有接受过其它军事教育!
林俊这是有苦自己知!就是指挥空军作战,上辈子只是中队长的他也就学习过最多怎样指挥一个航空团,换在现在也就是个支队长的料。虽然能水平挥指挥航空师级别的作战(事实证明他有能力指挥上百架飞机的空战),但到时候给他负责一个方面军的航空兵、甚至成为未来的苏联空军司令员,保不准到时候会能力不足出现错误。
能力是锻炼出来的,但心中没底总是虚,这学校他是上定了!仗是打出来的,但林俊还没有当赤脚将军的自信,该学的地方还是要学。
卫国战争前红军在部队建设中出现了暂时性的战略错误,其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取消坦克军的编制,这样等于让红军最强有力的一只铁拳散开成了个巴掌,而巴掌一般是打不死人的!历史上这个错误的决定就是因为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从西班牙回来后认为:西班牙战场的经验证明坦克不适合集中使用,坦克军的长途奔袭不可能取得胜利,坦克军长也驾驭不了如此庞大的部队。他建议取消坦克军编制,将坦克分散到步兵部队中去。
苏维埃最早的两个坦克团长之一(另一个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