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苏联英雄-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师长。”

    “这次我们的任务主要是破坏铁路,袭击公路运输车队只是其次,所以部队将分成小股行动。要不间断、毫无规律地破坏铁路!让德国人地运输陷入瘫痪!好了。各自去准备吧,抓紧时间休息。”

    哥萨克们的战马大部分将留在营地,这样的行动需要徒步、分散行动到处开花,让德军忙于应付。大型战役的动对于游击队本身的生存来说也是好事,德军不得不减少用来围剿游击队的部队数量,进而收缩进行保卫交通线——这本身就是不对称的作战,没有规则,保卫交通线的一方想剿灭游击队难。等到游击队真来破坏。主动出击地方式又会变得不合时宜(德军主动出击,那交通线那边更会漏洞百出。这“最好地防守就是进攻”有时候也会变得不怎么灵光。

    朱可夫要给游击总队空投联络员,其实就是空投游击战术专家,而不是派个什么游击队的“太上皇”。游击作战,还是让那些游击队员们决定该如何行动:你可以告诉他们怎么做最能保护自己、打击敌人,但千万别想着怎么让他们按照你地意志行动,那是自找麻烦。指挥员们在指挥部协商,外面营地里的同志们这会也很忙——由缴获德军物资进行的一次难得的会餐正在准备;那些运回来的德军冬装和毛毯也需要进行分配。

    孩子们终于有了御寒的衣物,老人也有了条毛毯入睡——很多人刚参加游击队时,除了身上褴褛的衣服,其他什么都没有。游击队的着装和他们的武器一样“苏德混装”,只要是能用来御寒、适合穿着的一切衣服都在穿,连哥萨克们破旧的红军骑兵服里面也常常是德国制式军装。

    有些游击队员戴着德**帽,因为他们没有其它的帽子——哥萨克们和其他有红军夏季军帽的同志常常戴两顶帽子,把缴获的德**帽戴在里面。没有红军帽徽的同志就给自己的德国制式军帽缝上颗大大的布制红色五角星,为此营地里的红布是最需要的。

    身穿德军制服、头戴德**帽、身背的人在营地里随处可见,只是他们的帽徽是红色的,信念也是红色的!不过全套“德式装备”的游击队员总是少数,那很奢侈——比如这会有位同志穿着崭新的德军尼大衣,腰上并没有德制武装带:他用了根麻绳当腰带,上头还插了个刚分到手的德国长柄手榴弹。

    这就是游击队,利用一切物资的游击队。

    。。。

第四百六十一章 斯拉夫告别曲() 
月17日,上午8时,新西伯利亚。

    皑皑白雪,三辆嘎斯轿车和一辆卡车组成的车队出现在火车站,直接驶进站台。风雪中一队队的士兵从汽车旁边经过,那是即将乘坐火车驶往西部参战的士兵。

    “很年轻,都是好小伙子。”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科夫看着窗外的部队,和边上的克留乔金少校说。

    “是的,都是好小伙子,应该是新西伯利亚征召的新兵部队。”

    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科夫,新任“鲍罗金诺”工程副总工程师,“原子城”实际的技术第一权威(白图柯是理论第一权威。==);克留乔金少校,,“原子城”警备部队核心分队副队长,内务部少校。

    “我们该下车了,院士同志。”

    “少校,我还不是院士,请别这样称呼我,还是叫我教授比较妥当。”

    “好的,教授同志。”少校没有反驳。

    这几年来两人几乎每周都会碰到几次,但近仅限于工作方面,个人的交情只能算“认识”而已,叫得出名字和头衔。在原子城,科研人员和警备部队之间有非常明确的界限,这“认识”也是因为两人都处于最核心部分,在工作中免不了有所衔接才认识:很多工程师和教授,根本不知道那些每天都要检查自己证件、面熟地不得了地士兵和军官到底叫什么。而另一头也只是知道他们的名字的职务。其他一概不知。

    保密。一切都是为了保密!

    库尔恰科夫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离开原子城,过的日子和原子城里的其他人一样,某种程度上的与世隔绝,虽然原子城本身就像一座城市,一座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的城市。

    战争爆已经快半年,这点他知道:为了鼓励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原子城每周都会刊一份内部报纸,其中就有关于战争进程地新闻。

    库尔恰科夫原来是二所所长。^^^^属于核心高层,知道的比一般科研人员要多一些:几乎都是利好消息,但他能感觉出前线应该打的非常艰苦。有他这样想法的人很多,不过大家只是不说而已,把焦急的心态转变成了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的热情。

    这次离开原子城前往莫斯科是接到统帅部的直接命令,原本的人选是总工程师白图柯同志,但他入冬后病倒了,负荷的忘我工作让老同志地身体不堪重负,最后决定由副总工程师前往莫斯科汇报秘密武器的研究进度。

    今年上半年苏联科学院已经吸收库尔切科夫为科学院院士。但他一直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接受证书和那枚金质徽章。这次难得的出门,让他有机会“真正地”获得苏联科学家最看重的一项头衔——苏联科学院院士。

    最高统帅想知道秘密武器的研究进度。就要由权威人员直接向其汇报,斯大林不需要听那种官方式的报告,这就不允许借第三者的口。

    警卫员打开了车门,库尔恰科夫拎着自己的公文包下车,正了正自己的黑色呢帽。公文包里放着他这次需要汇报的“官方式材料”,没有一点技术上地价值——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的脑子里。但就是这样,这个公文包还是属于一级机密,在身边卫兵的重重保护之下!

    相对于文件。^^^^教授本人更是重中之重:他不允许同卫队成员之外的人有任何接触,包括语言和身体上的接触——他是被隔绝的!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这位“国宝级”地科学家,也是为了防止机密外泄。

    克留乔金少校和他地二十名部下就是负责教授此行的绝对安全,将全程护送,少校自己更是要24小时贴身保护教授——不仅仅是保护,也有监视地责任在,对于这点。库尔恰科夫心知肚明。

    为了保密。这一切都值得。

    西伯利亚初冬气候多变,为了绝对安全。==乘坐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列车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现在铁路运输无比繁忙,为此警备部队让车站在一列运送部队的军列后边加挂了一节卧铺车厢,保证教授安全抵达莫斯科。

    边上都是部队,士兵们主动给这一队全副武装、高度戒备的军官和士兵让道——谁都看得出来,这一行内务部的人非常重要,挎枪的方式都不一样,那是随时可以射击的姿势。

    不远处就是列车,边上的站台也停着即将车的军列。除了一节卧铺车厢,其它所有的都是闷罐车。

    月台上传来熟悉的音乐,士兵们不自觉的放慢了脚步,但库尔恰科夫一行人并没有停下,而是快进入车厢。

    连车窗的窗帘都是放下的,但声音还是能够穿透车厢板传到里面。这会,警备人员和教授同志才有时间去听那激动人心的乐曲。

    站台上,一队队士兵走过,新西伯利亚红星歌舞团合唱队的同志们正在用自己的音乐和歌声为同志们送行。当女声的喀秋莎结束,站台上的歌声停顿了一会,仿佛是在突然之间,雄壮的合唱声再度响起!

    士兵们停下脚步向合唱团敬礼,连卧铺车厢两头走廊上的卫兵都不自觉的敬了个军礼——响起的不是国歌,而是振奋人心的斯拉夫进行曲!

    沙俄时期的士兵进行曲在多年以前就已重新谱曲,但这次在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红场阅兵式上,军乐队演奏的旋律没变,但它已经有了适合卫国战争的词。

    那样的激动人心,那样的雄壮和一往无前!

    月台上不断奏起进行曲,乐曲阵阵响彻四方。

    战壕中硝烟弥漫,战士们整装上前线!

    进行曲伴我们攻克冬宫,又随我们进军柏林!

    俄罗斯已经站起来了,大路上进行曲传向前方。^^^^

    只要祖国出召唤,我们即刻投入神圣的战争,去保卫自己可爱的家乡。

    田里里麦浪滚滚,祖国在阔步前进,用和平的劳动换来幸福的生活。

    只要祖国出召唤,我们即刻投入神圣的战争,去保卫自己可爱的家乡!

    歌声让人热血沸腾,同神圣的战争一样,伴随战士们一往无前!

    “斯拉夫进行曲的告别,战士们告别亲人上前线,如果我们能早一天研制出原子武器,就能早一天结束战争!”车厢里库尔切科夫脑子里出现的想法都让自己感到害怕——原子武器可能具有的威力他心中有个概念,如果它运用到战争中,欧洲可能成为人类的禁区!

    但原子武器不得不研制,还要竭尽全力!因为你不研制,法西斯和帝国主义国家也会研制,到时候变**类禁区的也许就是自己的祖国!

    库尔切科夫再次感到一丝的矛盾,只是这个矛盾不是由自己能够左右的,他能做的就是让苏维埃尽快拥有那种威力恐怖的新式武器!

    斯拉夫进行曲、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向斯拉夫女人告别为什么其它国家对这进行曲会有如此之多的不同译法,因为它的含义——亲人向士兵告别,战士们向亲人告别,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可能再也不能活着回到家乡,告别也许就是永别!

    这会不仅仅是新西伯利亚,在苏联各地,当战士们出征时,同志们常常会用它为士兵们送行。祖国出召唤,同志们即可投入神圣的战争,去保卫自己可爱的家乡!

    昨晚,在普里皮亚特大沼泽,从明斯克派出的飞机空投下了联络员,而一同空投的除了游击队继续的药品,还有一张最新版本、刚刚刻录的斯拉夫进行曲唱片。

    在整条战线上,无数新刻录的斯拉夫进行曲唱片被送往各部队,用以激励军队的士气!这会在林俊的办公室里,唱机就在想起这进行曲的雄壮乐音——里面的一句歌词还是林俊这个苏联副统帅建议的——进军柏林!

    “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目标是进军柏林!”林俊这样告诉身边的人。

    上午就在西伯利亚加挂卧铺车厢的军列车的那一刻,朱可夫向林俊报告——预备队方面军前锋抵达斯托尔布奇,经过激战,已经突破德军防御!

    “草原方面军前锋装甲部队已经抵达涅曼河斯托尔布奇南侧大拐弯南岸,攻占了德军为进攻斯托尔布奇设立的登陆场!安德烈,合围圈的铁闸已经关上了!”

    林俊“唰”的站了起来——这一刻,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是牢笼中的困兽!

    “命令明斯克一线所有广播,告诉法西斯,他们的退路已经被切断!不投降,等待他们的就是灭亡!”

    “是,副统帅!”

    。。。

第四百六十二章 强力收缩A()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孙膑的话林俊是记得很清楚的,这是2000多年前心理战的提示。这会德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已经被包围,但这会的包围圈并不是什么“钢铁口袋”,它还很松散、漏洞破绽很多。动摇德军的意志和士气,这能最大程度的配合合围部队进行强有力的战役收缩!

    这会合围圈里至少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第四集团军,加上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这就是6个步兵军和3个摩托化军,合围圈至少吞进了48个德国师!

    加上第九集团军一部和其它部队,林俊估计合围圈里的德军师级单位番号至少在60个以上!就算其中很多部队在前期会战中损失惨重,合围圈里的德军绝对数量不会少于60万!想一口就吞下这么一大块肥肉,林俊还没这么大的胃口。

    “这是锅夹生饭,怎么着也要吃下去!”

    朱可夫能听懂林俊的话,大将同志明白中国式的“夹生饭”是什么意思:吃要吃下去,关键是能吃多少?!

    包围圈范围极大,红军各集团军不仅仅是整体性的合围,在近乎椭圆形的合围圈两翼,红军装甲部队正在进行快穿插分割德军部队,要以一个个小的包围圈在运动中先吃掉部分德军部队,最后才是困死明斯克正面的德军主力。

    至少60万!这样一支部队一旦形成整体性的突击能力,只要构成几个强有力的突击箭头,很容易就能有部分部队通过刚刚构成的合围圈的薄弱环节突出包围。

    告诉明斯克的德国人,使其军心动摇,产生对自己命运不确定性的情绪——这边袋底的德军是不可能立刻突围的,他们地命运就是德军指挥部决定突围也已经注定了的:会被无情的抛弃:总要有人来殿后。

    如果是在平原野外,这样的殿后部队是可怕的,他们会像垂死的野兽一样战斗,但他们是在明斯克。他们不可能进攻,只能固守。林俊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慢慢用时间摧毁明斯克城内德军的神经,至于其它德军,跑出去部分难免,这样还能降低穿插分割的难度。

    有多大胃口就吃多少饭,一口吃不成一个胖林俊有这个自知之明。

    这对敌人广播,其中还是很多讲究地,有些能说有些不能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在林俊命令下达之后大半个小时。广播才开始。因为宣传稿要参谋拟定、朱可夫签字之后才能使用,还得送到一线。一时间,得到合围圈形成地消息的红军指战员士气大振!

    半个明斯克城都能听到不同前线广播站和大话筒喊出的德语宣传,但德军阵地一片静悄悄,没有任何异动,火线西边还是如同死城般的死寂。

    不知道德国人在想点什么,林俊也没兴趣知道:他们这会大概不相信和怀疑并存。很快、用不了多少天,留给城里德军的就该只剩下绝望了。

    这会在白俄罗斯的白色原野上,北至奥什米亚内高地,南至普季奇河流域平原,装甲轰鸣、炮火肆虐!空中苏德双方空军展开厮杀争夺宝贵的制空权。地面上更是到处都是激战!

    冯…博克陆军元帅在巴拉诺维奇指挥坐镇。要求北部部队撕开苏联军队地包围,最激烈的战斗在那里爆古德里安正率领他的装甲部队同红军装甲部队在依维耶东南方向展开激战:只要能够歼灭对手,合围圈北翼就是最大的缺口。

    但第24摩托化军盖尔…冯…施韦彭堡陆军装甲兵上将的第三装甲师和第十摩托化师,在狭小范围内击退了两次红军t34小规模集群地冲击后,遭遇到了上百辆t34地再次突击,而这次是由德军从未见过的苏联新式重型坦克为先导!

    空中苏德双方空军作战飞机完全是在不要命的反复厮杀,都为了给自己的地面部队最有力的支援!两个中队的“斯图卡”能阻挡一个红军坦克团,而两个中队的“黑死神”也能撕烂德军的一个坦克团!两边地空军指挥员不计代价地派出自己手中的精锐。因为那里没有大型据点。装甲部队左右着地面作战地结果!

    反复穿插厮杀,一场双方都孤注一掷的坦克大战!

    施韦彭堡几次向古德里安报告。他正与红军装甲部队激战,双方已经完全纠缠在一起!互相不计代价,完全是野兽般的厮杀!

    中央集团军群最强的突击力量被拖住了,而冯…博克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突破红军合围,歼灭对手、不容许后退一步!

    整个战场两翼都乱了,这样的结果在“狼**”看来正是歼灭苏联军队主力的最好时机——对方大规模出击想合围自己,比进攻依托坚固防线作战的红军容易得多:大纵深快突击穿插正是德军的专长。

    在希特勒看来,这次战役的胜负还在“五五之间”——他并不知道红军投入的部队几乎是三个方面军的全部主力!

    如果只是一个西方面军,贸然进行这样的进攻,中央集团军群极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几次穿插反过来吃掉对手,不过它现在面对的具有优势、兵力强大且部署合理的三个红军方面军主力!

    斯托尔布奇,合围结合点。如果再给德国人两天、甚至是一天时间,他们也许就成功了——当预备队方面军前锋不计代价的抵达这座小城时,斯托尔布奇集群还有战斗力的部队不足两千人!

    在德军攻势最强的城东,找不到一幢相对完好的建筑,地面都是黑褐色的!德军使用了一切能够使用的武器和战术,炮弹和燃烧弹将红军阵地反复席卷了十几次!

    空降兵团只剩下不到一个连!但他们守住了城市东侧外围最后一道战壕——就在他们身后,依托外围建筑作战的近一个团的步兵进过三天激战,活着的也只剩下不足一个营!

    就在前天下午,涅曼河西南侧德军为攻克城市,在涅曼河南侧大拐弯以南建立渡口——如果特尔特尼上校有足够兵力,他绝对会在那里部署一道沿河防御带,但他没有多余的人,只能龟缩防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