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苏联英雄-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在二战后期一般都需要“苏联元帅”衔的指挥员担任,而很多时候在军队里,军衔和职务有某种微妙的联系。甚至有“相当”的概念(比如:红军师长的军衔就是少将或上校,一般情况下军衔高了不行,低的也不成。),这是大部分国家军队中的传统。而林俊不仅仅是副国防人民委员,还是最高统帅部副统帅。在斯大林的眼里当然需要“相当”、合适的军衔。虽然斯大林自己目前是没有军衔地。
林俊刚到家时,亚历山大还来了个电话。没其它什么事,就是他把一位内务部技术最好的理师给派过来了。林俊的形象有点糟糕,需要打理一下为明天的仪式做准备:给副统帅理和刮胡子可马虎不得,随便找个理师绝对不行,就像斯大林的私人理师就是一位跟随了他十好几年地格鲁吉亚同志——理师干地可是拿刀贴脖子的手艺!
平时林俊要么是自己刮胡子(40年代,苏联可见不到什么“安全刀片”,刮胡子用得都是锋利地传统剃刀,看过黑帮片的大家应该明白老式剃刀的杀伤力有多大!锋利的剃刀用来割脖子估计都不会有什么阻力!),但自己的技术很不好(上辈子用的是“吉利”,或者干脆就用电动剃须刀,不像其它苏联同志那样对于传统剃刀是玩的得心应手。),常出点小事故,出点小血是常有的。幸好一般担任生活参谋的同志都进行过为他人刮胡子的训练,林俊这两年一般都是由列昂诺夫为他刮胡子,参谋的手艺还不错。
洗了澡的林俊照镜子时,是现自己头也有点乱糟糟,因为到明斯克后就没理过,理师来的正是时候。
等理完、刮了胡子,在随员的眼里副统帅是精神了一段——林俊的脸不是满面大胡子那种,并不需要每天都刮,明天起来徐傲做的就轻松了。
孩子们已经哄着去睡觉了,他们对于爸爸的亲热度甚至还比不上保育员阿姨,倒是一个劲的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妈妈过几天就回来,要听爷爷奶奶和阿姨的话哦。”
根据保育员的汇报,两个孩子还是挺听话的,只是老大在茹科夫学院的工作人员子女附属幼儿园里有点调皮,是个活跃分子:这个年纪的男孩都这样,出格的事倒没有,也没因为自己爸爸的地位去欺负其它小朋友。
大儿子林林已经明白爸爸是干什么的,也明白什么是权力和地位:妻子做的很好,在武金斯卡娅的教育下林林都有点少年老成,并不认为自己有多特殊,这很让林俊高兴——他可不想自己的儿子们都是二世祖一样的蠢货、顶着老子的光辉捅娄子,小孩就要从小教育培养。
“富不过三代,权力更是如此。”爷爷的话林俊是时刻牢牢的记在心里的,而妻子也明白教育子女重要,做得非常好。
(今天就2000吧,明天尽量做到6000,累死了,脑子都有点不灵光了。)
。。。
第三百九十章 奇迹()
睡觉之前还有些事需要准备好,林俊将展夜间轰炸机的构思大体的写了出来,刚才在克里姆林宫讨论的是战略性问题,林俊并没有提到技术层面上的事。
“明天晋升仪式一结束,我要见到装备部负责航空技术的同志,如果别特里亚柯夫同志(别特里亚柯夫设计局总设计师,…2项目的负责人。此人名有几种不同译法,此处选用的是我军早期内参中的翻译方式。)在莫斯科,我要见他。还有,下午两点我要见到雅科夫同志。”
跟随林俊时间长了,古谢夫知道林俊说的是哪几位,不会搞错,“是,元帅。”
“都去休息吧,午夜了。”
林俊也离开自己的书房,梳洗了一下后回到卧室躺到床上。
“卡娅也应该睡了吧?”宽大的双人床显得空空荡荡的,一时间有些睡不着。
在苏联国旗、国徽、军旗与列宁像面前,在全体最高统帅部、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员及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的所有委员见证下,林俊郑重的接过了“苏联元帅”晋升命令与证书,从这一刻起他就是苏维埃的最高军衔获得者、有史以来的第七位苏联元帅。
为了晋升仪式,林俊将绑在手上的绷带都拆了,露出斑斑驳驳的皮肤,幸好黑白照片上不会很明显。因为脑袋是个大光头,林俊戴着崭新的元帅帽——而一般在晋升仪式上。他可以不戴军帽(这点不要奇怪,事实就常这样。)。
战争时期地晋升,一切都简单处理。不需要进行太大的动作:如果是和平时期,斯大林会可能为自己的副统帅准备一次盛大地游行,让苏联元帅同志站在列宁墓前接受军队和人民的祝贺。
中午是一场忙里偷闲的宴会,林俊并没有像以前那样被灌倒,所有人也都是“点到为止”。这会喝个大醉不适合。
昨天林俊已经大体了解战争到目前为止的全面状况,虽然刚从交火激烈的明斯克回来,他倒是一点也不急了:为什么要急呢?!现在红军已经在1000多公里地战线上和德军进入实际上的短时间相持,而历史上德国人才用了18天就冲到列宁格勒外围!
德国人的坦克轮子已经出现了问题,接下来老天爷都会帮苏联一把,顶过了这一段,好日子就不远了。
下午一点。林俊见到了彼…2的总设计师伏拉基米尔…米哈伊诺维奇…别特里亚柯夫。向后者阐述了研制夜间战斗机的设想。
“元帅同志,如果只是载机,我可以在半个月内完成修改拿出原型机,但所需要的雷达可能会有些问题,据我所知,我们还没有适用于飞机搭载的任何型号。”
设计师说地是实话,现在苏联所有型号地雷达都体积庞大,大概也只有彼…8能塞进一台,前提还是要把雷达拆散了、轰炸机不装任何的武备。
“装备部会去想办法。我们暂时需要的只是种能现几公里范围内目标的小功率雷达,前期还是要靠地面引导。载机需要做好先期的设计,绝不能出现雷达等载机的情况。”
“我会在设计上做尽量多的余量,各项指标一定能够满足要求。在火力方面,可以在正面使用四门23毫米机炮加两至四挺12。7毫米机枪的搭配。也可以选用威力更大的新式30毫米机炮。元帅。您提到地机背武器系统我看可行,但新式机炮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可以采用成熟的“史瓦克”,四联装威力应就足够,也不会影响其它飞机的需求,总体说这只是种小需求量的特种飞机。”
“就由你去安排,雷达地事装备部会有专门地同志同你接洽。”
送走了设计师,迎来了空军委员会副主任雅科夫…弗拉基米罗维奇…斯穆什克维奇空军中将,现在他正管着全红军的航空设备研制、生产和装备。
林俊想了解最新地航空装备研制情况,结果雅科夫告诉他:斯大林每天都会给他打电话,问的只有一件事——今天各种主战飞机的生产数量是多少?!
老头子也关心装备的生产,而斯大林这样的电话还会打给装备部,每周都会——坦克、卡车、大炮、自动步枪,甚至是:“我们这个月能提供给一线多少手榴弹?!”
林俊设计的木柄手榴弹功不可没,估计全世界都再找不出比它更简单、制造和使用更方便的手榴弹了。别看手榴弹和坦克大炮相比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战争开始后,军队的需求量是一个令人咋舌的天文数字,连续很多天的日消耗量就过百万枚!
在明斯克防御战中,个别团一天就消耗了几万枚,平均一个人一天十好几个!战士们都把手榴弹当不要钱的石头砸,在城市攻防战里几乎是用数量炸退了不要命的德国步兵——正是因为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前线的指战员们才会这么“败家”。要是换成原来的30式手榴弹,后勤部门根本就做不到给前线送去这么多。
据说现在德国人也喜欢上了缴获的苏军手榴弹——拆开包装箱就能用,和他们自己的长柄手榴弹使用方式一样,还免去了烦人而又必须细心操作的雷管装配。德国士兵不明白:老说雷管一定要在使用前才装上,不然过于危险,但似乎从来没听说苏联人的手榴弹在自己手上有多危险,除非是从对面砸到自己头上的那些。
正是苏联的实用主义至上的思想,保证了一线部队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但“实用主义”都是短寿命吗?苏维埃的设计师和工人同志自豪的说:“不是!”
在明斯克,有些榴弹炮团的122毫米榴弹炮身管已经射了过设计寿命一倍的炮弹,但根据炮兵同志反映:它们还能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再射相同数量的炮弹。
这也许该算是“奇迹”吧。
(今晚还有一更。)
。。。
第三百九十一章 激战别利亚耶夫卡()
晚餐前林俊迎来了今天下午的第三个客人,而且这人还是有事要到林俊这里开后门来着——安德卢普夫想指挥一个空军集团军参加一线作战,而不是留在莫斯科“享清闲”。
这几年安德卢普夫在工作上要比林俊务实的多,不仅积累了大量指挥军队的实际经验,还接受了系统的空军高级指挥员教育,具有足够的自身素质,是名合格的空军高级指挥员。
这次组建空军集团军,中央在个集团军主官的人选物色上还是遵循着“军衔与职务相当”的规则,而安德卢普夫因为自己已经担任多年的莫斯科军区副司令员,现在已经是空军上将衔,显然被排除在了候选人名单之外(空军集团军司令员为少将或中将衔。)。
因为林俊这个好兄弟的原因,正当壮年的安德卢普夫这次突然现自己似乎失去了“掌握实权”的机会,一时间无法指挥部队参加实际性的作战,这让他十分别扭。自从战争一打响,他就希望自己指挥一只部队参与一线作战,但报告都被国防委员会扣了下来——让他去指挥什么呢?!
不好安排:这样的指挥员显然是担任空军主官的材料,可西部各大方面军目前还不缺高级指挥员,放到后东方去担任组建新的部队的主官又不合适,就是安排了,也等同于降低了安德卢普夫的地位:莫斯科在入秋前还真少不了安德卢普夫“这座莫斯科空中的镇山之宝”。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消息还算灵通的空军上将是铁了心想要实际指挥一支部队,至于上将指挥航空兵集团军,他不在乎自己“屈尊”
就是将为中将他也愿意!
“如果你走了,现在你地职务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替换?”林俊问自己大哥。
“至少有三位同志能够胜任。安德烈。我需要你的提名。”兄弟是盯着林俊的眼睛说:他是急切的想指挥一支部队。
对于这位大哥的能力林俊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任何其它空军指挥员也不可能比安德卢普夫做得更好!
“那好,现在就去统帅部,我为你提名。”
听到林俊的承诺,安德卢普夫算是安心了,其实他刚才也没急躁:都已经是军区副司令员,这点涵养是有的,就是志在必得而已——能指挥一个集团军就行,上哪当然要听从统帅部地调配。
他很自信,到哪都能干的非常出色、狠狠的打击法西斯!
“安德烈。什么时候回明斯克?”
“明天一早,不电报,新规定。”
“这么急?”
“形式不等人,这边事情已经做完,我是巴不得现在就回去。这也是新规定:战争时期高级军官前往一线,出于安全考虑行程事先不通知前方驻军。驻军只知道指挥员要来。但不知道确切的时间。关于这条命令,追溯起来还是两年前林俊提出来的:林俊想到了那个完蛋在热带丛林里山本五十六,就给国防委员提了这么个提议。
两人抵达克里姆林宫,这会最高统帅部正在考虑各空军集团军司令员的人选,既然副统帅提名,安德卢普夫自然理所当然是榜上有名。更不用说空军上将同志完全有能力胜任。但安德卢普夫怎么也没想到,忙乎了半天,这次他暂时还得呆在莫斯科附近:斯大林要组建大本营空中突击集群,级别与空军集团军等同——安德卢普夫是担任集群司令员地最佳人选!
林俊这就管不了了:去哪他可不能打保票,就让大哥继续呆在莫斯科吧。
相持只是相对的。战线上大小战斗就没停止过——相对于西面德军进攻的短时间相对停滞。在乌克兰最南边,敖德萨正经受着17个师加7个旅的罗马尼亚军队的全面强攻。
东侧的第56集团军正在南方面军编制内,源源不断地补充让它卯足了劲向敖德萨靠拢,试图打通敖德萨东侧的陆上通道。德军处在这一位置的部队只有不到150公里的防御纵深,罗马尼亚人这下成了赶鸭子上架,必须在侧翼遭到56集团军攻击前攻占重镇敖德萨。
如果敖德萨失手。56集团军的努力瞬间就会变得徒劳。而作为黑海重要港口,敖德萨对于双方来说。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目前敖德萨拥有三道防御地区:前进防御地区距城市20至2公里,主要防御地区距城市10至14公里,掩护地区距城市6至10公里;城市街道筑起了过250个街垒。城市四周遍布防御工事,总长过250公里。敖德萨地守卫者们尽了一切努力,将手中地城市变成了一座不折不够的要塞!
出乎红军指挥员预料,一直战斗力表现的不强的罗马尼亚军队这次似乎变了个样,无数次对处于陆路通道被切断的敖德萨动猛攻,战斗从一开始就一场激烈。但罗军近一个月的强攻只是攻占了前进防御地区地几块阵地,战线停滞不前。敖德萨军民完全是以忘我地精神和大无畏的气概坚持着,全市都动员起来,工厂一直在坚持生产,除了必须地人员,能够拿起武器的人都投入到城市防御中。无论法西斯的进攻有多猛烈、炮火漫天,守卫者们就是在阵地上战至最后一人也决不后退!
连续猛攻一周后,罗马尼亚人也似乎有些疲劳了,进攻暂时停止了下来,这给了双方难得的喘息时间。
敖德萨作为一座两面被大海包围的海港城市,有一个最要命的弱点——一但路上通道被切断,城市就会处于缺乏淡水的状态!现在城市内部已经出现供水困难,饮用水很大一部分要靠从海路用船只运送。幸好制海权牢牢的被控制在黑海舰队手中,源源不断的补给通过海上生命线运抵饥渴的城市。
因为罗马尼亚军队没有有效的远程大炮,无法威胁城市核心区和港口,罗马尼亚空军加上德国的秃鹰们成了唯一能破坏港口的力量。但他们并不能肆意肆虐这座已经被包围的城市,红军和红海军英勇的航空兵还在守卫它!除了敖德萨机场和城区附近的两个小型野战机场,为了包围它,黑海舰队甚至将“白俄罗斯”号到派至敖德萨外海,作为支援力量:这很冒险,但这会斯大林认为值得。
罗军进攻似乎暂停了,但这都只是表面现象: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司令丘佩尔克正在进行新的战役部署——扇形的全面强攻让第四集团军损失惨重,佩尔克不得不寻找新的办法——由全线进攻转为以集中兵力从东北和西北实施突击。
敖德萨将接受真正的考验!
别利亚耶夫卡,敖德萨西北角的前进防御地区支点,一座在稍大比例的地图上就找不到的小城,现在它正面将面临三个罗马尼亚师的进攻。
小城距离敖德萨城区只有三十多公里,处于前进防御地区的最西北角。南面是别洛耶湖,小城城区距离德涅斯特湾只有十公里,西南是大片的沼泽地区,但在秋雨来另之前沼泽区并不能阻挡步兵的通过。只要卡住了这一战略要地,罗马尼亚军队就无法从东北角威胁敖德萨城;反之,因为德涅斯特湾的原因,敖德萨西南的防御是相对空虚的(因为长度过40公里,平均宽度近8公里的峡湾就是最好的防御。)。如果别利亚耶夫卡失手,敖德萨城区东南长30、宽20公里的一整块地区就是整个防御地带最大的薄弱点,罗军重炮将能完全封锁港口。
守卫别利亚耶夫卡的是红军步兵第25师和红海军一部,25师的指战员们和海军的小伙子们将要面对过自身两倍以上的罗马尼亚步兵,这还不算后方的罗军重炮部队——东南是罗军步兵2师,正面面对的是罗军一个边防师,还要面对罗马尼亚近卫师的侧翼威胁。
现在整个乌克兰的目光似乎都集中到了别利亚耶夫卡这座小城,因为这里的战斗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乌克兰南部的战局,如果罗军贡献敖德萨,南方集团军群将可以向第聂伯河的区域放开手脚进攻——一方已下决心、无论多大代价都要拿下该地区!而红军将誓死坚守小城!
。。。
第三百九十二章 激战别利亚耶夫卡2——伏罗西诺夫射手()
1941年10月1日下午,别利亚耶夫卡北侧无名高地。这是一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