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苏联英雄-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页上有。危险份子就地解决,其他地全部驱逐出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就送给让希特勒去头疼吧。”

    希特勒在39年对占领的波兰还不算太苛刻,这是唯一不。::德准则的解决办法,既能保住那些人的命,还能免除日后让人头疼的稳定问题。历史上39年41年在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波兰人可没怎么分。但这么点人以分散安置到西伯利亚就闹不出名堂了,还能挥这些人的特长。

    林俊有一点没有在文件中阐述,也不适合在目前提出来:等到将来某一天彻底将包括波兰地东欧“洗牌”完毕,这部分人愿意回老家的随便。倒时整个东欧甚至更大范围内都是**社会,这些人不可能闹出什么麻烦,他们会适应新社会的。

    关于驱逐的问题,林俊的记忆里苏联在波兰就是这样干的,效果非常好。那边的德国人也没为难那些人,这至少比在卡廷森林挨上一枪来的好。

    说实话,不采用这些方法林俊想不出更好地解决办法,要是完全按着所谓的道德准则来。那些人将会是大麻烦——指望这些人不给自己捣乱?那是白痴做梦!

    “也许全部枪毙才真的才是是最方便的最安全彻底地解决办法。”林俊心中是有些无奈,但也不得不承认全部解决才是最彻底干净的办法。

    斯大林也看了林俊地方案。他对于细节问题并不关注,那是具体实施者需要关心的问题,倒是报告的标题很得他的心意:“解放进军!好!同志们,一旦采取行动,这次军事行动就命名为解放进军!”

    这个标题当然会让斯大林高兴,这可是后世苏维埃人常常提到的名词,林俊也是故意这么写的。

    “我已经给西部几个军区所属所有集团军下达了随时准备解放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和比萨拉比亚的命令,只要德国进攻得手我们这边就行动。安德烈,我想任命你为解放进军的总指挥。”

    “啪”的一个立正:“是,斯大林同志!我很高兴能担任这个职务。”这个职位林俊是太想要了,对于自己是百利而无一害。

    “斯大林同志,我想题名朱可夫同志担任这次军事行动的副总指挥,您知道指挥地面部队我还是个新手,有朱可夫同志协助应该能够更好的完成任务。”

    伏罗希诺夫看到斯大林表示同意:“我这就下达命令让他乘机来莫斯科。”

    国防人民委员委员同志很满意林俊的题名:朱可夫也算是他的嫡系,风头让林俊一个人全占可不是什么好事。

    斯大林说着说着又把问题回到了哈拉哈河的战况,他想知道林俊对于指挥员们的评价。

    “对于图哈切夫斯基同志的指挥才能我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整个战役中他的表现完美无缺。朱可夫同志是一名及其优秀的指挥员,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统帅。巴甫洛夫和沃罗诺夫在作战中提供了很多帮助,特别是在装甲兵和炮兵作战上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

    “说道库利克同志,因为这次是进攻战役,我认为如果是防御战他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些。”林俊这是特意把库利克放到最后,说的还比较委婉。因为一段时间的接触林俊认为这位副国防人民委员同志已经有些落伍与时代,而且如果总指挥不是名头威望不容质疑的图哈切夫斯基,库利克反而可能会帮倒忙。

    “这次全歼了日军两个师团,你认为它们的战斗力是不是真的不堪一击?”斯大林问。

    “不,斯大林同志,日军的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如果这次我们不是在火力和各兵种协同作战和后勤上占据绝对优势,它们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麻烦。”

    林俊这是实话实说了:“它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就是自杀一般的命令也会毫不犹豫的去执行。作战十分顽强,特别是在防御作战时,它们的炮兵会到坦克履带要压上去的时候还在开炮,那些士兵会不顾一切的捆绑炸药同我们的坦克同归于尽。它们的下级指挥人员,就是那些相当于我们军队里军士的军曹、曹长和下级军官都接受过良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在被包围时基本不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犹豫,如果只从军事上讲它们是合格的军人。但那些中高级军官习惯墨守成规,作战中主动性差,而且非常自负。”

    “我们这次能大胜,除了我军本身的原因,日军技术装备上的劣势有很大关系。它们的火炮不仅数量不及我们,性能也落后,那些坦克更是古薰。它们的部队没有装备冲锋枪,这让我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日军善于近战夜战的优势。在空军方面我们的新式战斗机的优势明显,但它们的飞行员素质还是很不错的,很多称得上优秀飞行员。”

    “安德烈,等朱可夫抵达莫斯科后你就准备去基辅,这几天你自由安排,卡娅想你都快想疯了。”斯大林对于林俊的报告还是很满意的,“加里宁同志,该为我们的英雄再次授勋了。”

    识破日军细菌战、空袭己方机场的阴谋,两样一加,林俊被授予个人的第五枚列宁勋章。

    。。。

第二百十一章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生劳碌命的林俊并没有按照斯大林的意思自由活动,安排了日本亲王殿下游览莫斯科的计划后,立刻参加了莫洛托夫同日本驻苏联大使东乡的谈判。

    日本人一力想避开谈论动细菌战的事实,林俊是咬住这个杀手锏不放,但是目前只是停战谈判,就是咬死了也得不到太多的利益,不过迅解决冲突问题是手到擒来。

    72日停战协定快签订,主要内容都是林俊与莫洛托泡制,日本人只有乖乖签订的份:1,日满军及苏蒙军于7月5日午前2为期,停止实际军事行动。2日满军及苏蒙军于7月2午后1时,各止在其所占位置。3,现地双方军代表,立时意见一致,着手实行以上二项。4,可进行交换。

    莫斯科的谈判很简单,而实际操作还是有些问题的,这需要双方军事代表在哈拉哈河地区找个都能同意的地点召开会谈,而这部分在号下午就顺利进行,代表苏军出席谈判的是内务部机械化一师师长费科奇诺夫。

    会谈决定很快就将莫斯科的停战协定付诸实施:1,日苏现地军事当局互相确认,依照莫洛托夫、东乡协定中关于停战的条文,停止在呼伦贝尔至哈拉哈河一线的战斗行动。2日苏两军不得向前线增兵,并不得增强阵地间的军事设施。3日苏两军停止位置的确认方法。互相将现在最前线停止位置画于图上。互相交换。

    第5关于尸体地解交是最麻烦地,对于这点林俊在离开哈拉哈河前就强调过:由于日军尸体大部已经掩埋,再挖出来第一不仅不现实、污染环境。第二数量过大且掩埋地点在己方控制地域,加上己方落入日军手中尸体极少,只需告知日军它们的士兵尸体已全部火化,然后将机械化步兵36师处理的那几千具日军尸体骨灰加上那些军官尸体可。

    尸体数量大大缩水,但几千具尸体地骨灰用卡车拉也得要好几车,足够日本人运回本土交差的。而具体的尸体解交也分为三部分:一。解交时间从7月5日至7月7日为止。二,遗弃在两军停止位置中间的尸体,由双方自由收容。三,允许日军派出非武装人员,在苏军的监督下收索被击落于苏军控制区域的日军飞机中地日本飞行员尸体。

    第5,也就是最后一点就是双方俘虏的交换:一,日军收容的苏蒙军俘虏(其实数量很少,苏军俘虏也就是几个原来派给蒙军的军事观察员身份的教官。大部分是蒙军人员。),由汽车送到交涉地点解交给苏军(对于这一条林俊还有特别的指示,苏军被俘人员全部交与内务部进行甄别,属于确实失去抵抗能反击能力被俘、被俘后仍为获得自由返回部队抗争的人。经医疗后可返回军队。其他的全部遣送西伯利亚军事劳动营。)

    二,日军俘虏。由苏军用飞机运至第一线阵地,于适当地点交与日军。

    三,双方解交俘虏,在7月4号起一星期为限。

    对于己方俘虏地态度林俊已经很人道化处理,他自己就从未想过自己会做一名俘虏,在西班牙时就明确的告诉过自己:要是哪天自己不幸缺胳膊少腿的被俘又逃脱无望,就是脑袋撞地板也要把自己解决了。战争中难免会有些英勇的战士因为丧失抵抗能力被敌人俘虏,虽然林俊个人认为祖国会原谅这些人,但他自己是绝不允许自己以俘虏地身份被押解回来。

    二战中苏军被德军俘虏的士兵军官数量多到恐怖,这里面很多原因出在指挥失误,像基辅会战被俘60万,这在东方思想地林俊可思议!

    “弹尽粮绝?那是文人的形容词,在基辅合围中根本不可能!身为军人被俘是最大的耻辱!枪没子弹了还有刺刀在,就是用刺刀去对付敌人的坦克也总比身为俘虏的好!”这是林俊的看法,在这方面他还是有点佩服小日本的,一个阵地攻占下来俘虏基本寥寥无几,大部分还是缺胳膊少腿的家伙。

    林俊前世儿时就被灌输了这样的理念:军人绝不允许成为俘虏,而最可恶的是那些认为仗已经打不下去、命令部队投降的指挥员,用“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一类的借口来说服下属、给自己的行为开脱!所以林俊在给哈拉哈河部队还有一条可以说最严厉的命令,这道命令因为是以副国防人民委员委员的身份下达,就是图哈切夫斯基也必须执行:在战况处于劣势时,如有苏军军官或士兵命令、蛊惑下属及其他人员投降的,就地枪决!

    林俊儿时长辈告诉他,中国**军队的军人在战斗室被围,而自己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突围无望时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用它打死一个敌人,然后用刺刀、拳头和自己的牙齿同敌人做最后的搏斗!

    斯大林不喜欢俘虏,林俊更不喜欢,他要让苏联红军所有人明白身为俘虏是世界上最可耻的事,好死不如滥活着是和平年代老百姓的玩样,军

    有东方式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的细想准备!

    林俊知道自己的那道命令今后会让很多的红军官兵付出自己的生命,因为成为俘虏后能返回军队的可能性小之又小,而到西伯利亚劳动营不仅意味着一世不得翻身,全家人还要背负上永远的耻辱柱!当然,这些年来红军对于烈士家属和伤残军人的抚恤已经提高了很多很多,可保一世无忧。如果出现失去反抗行动能力被俘、被俘后仍然抗争不息的人员,林俊做了指示甚至可以授予勋章!这点也算是个很难实现的画饼,但至少给极个别地英雄留了条生路。

    当一个人成为军人地那一刻就要有军人的意识:你的生命是属于祖国地。祖国不允许你成为俘虏!

    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斯大林得知林俊在哈拉哈河下达对于俘虏问题的命令后,非常满意林俊的坚决,还说了很多肯定的话。

    “红军没有被俘人员!”这是斯大林在二战中说的一句名言。而这后面就是上百万条生命。历史上苏德战争时红军对于被俘人员问题有很多命令林俊记得清清楚楚,相对于自己下达地那条命令自己已经无比迂腐与善良:

    波罗的海舰队政治部主任于1941年0指令,指出:“通知舰队和各部队的全体人员,所有向敌人投降或被俘的红海军战士、红军战士和指挥员的家人都是祖国的叛徒和变节者的家人,应立即处决,同时。所有地投敌者、被俘者在他们从俘虏营中返回后也应立即处决。”

    现在快抵达莫斯科的朱可夫,41年9月28日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也签署过这样一道命令:

    “通知全体人员,投敌者的所有家人将被处决,并且这些人一经从战俘营返回,也将被全部枪决。”

    苏联最高统帅部1941年8日由斯大林布第270命令,后由莫洛托夫、布琼尼、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沙波什尼科夫和朱可夫签署,其中关于处置战俘及其家属的内容是:

    “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在战斗中如果隐瞒自己地身份、开小差或者向敌人投降。将被视为蓄意当逃兵的人员,其家庭成员将被视为违背誓言并且背叛祖国地逃兵家庭而实施逮捕责成每一位单独执行任务的军人,如果所在部队被包围,务必尽一切可能战斗到最后一刻。以突出重围。如果指挥员或政委不积极组织击退敌人,而是选择向敌人投降。可以用一切方法消灭他们,不论是在陆军,还是空军,向敌人投降的红军战士的家庭成员将丧失国家津贴和援助。”

    战争一切都是为了打赢,它可以把人类所有所谓的道德准则碾得粉碎,因为如果你不怎这么干,被碾得粉碎的就将是自己。

    红军中目前还有些指战员没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概念,现在林俊就是要所有人知道成为俘虏意味着什么!战局形式大好是这样,如果是占据不利时命令有可能会更加严酷。

    严酷的命令的弊端当然会有,不然历史上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俄罗斯解放军”。只不过那是历史,现在林俊来了,自信历史不可能重演,希特勒想打到莫斯科那是痴心妄想。

    就在哈拉哈河谈判现地成功进行时,斯大林向全红军下达了一条新的指令,而内容大意就是林俊做出的关于被俘人员问题的命令。

    “不做俘虏!”这个理念将深深印入红军指战员的思想。

    73日,林俊一身便装自己开车带着妻子上上街,明后往乌克兰准备进军波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陪老婆逛街买东西,再不抽点时间就不知道哪天才有机会。

    几个卫队随从也是一身便装远远的跟着,不敢打扰林俊夫妇的闲情逸致。

    林俊想到了自己和妻子第一次逛莫斯科时的情形,而那时武金斯卡娅就像个从未见过市面的土包子,现在已经完全融入了这座城市。

    夜晚降临时林俊将车子停在了一个不知名的街区公园,挽着妻子的手走入吃完晚饭来这里休息游玩的人群中。莫斯科的夏夜不冷不热,天还有点亮堂堂的,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两人就像一对平常的年轻夫妇。

    找了张长椅坐下,两个人就像一对平常的夫妻一样聊着家长里短。路灯的照耀下林俊看着妻子,已经生了两个孩子、年过30的却要比东奔西走的自己还要年轻。

    远远传来年轻人歌唱的声音,“卡娅,想听我唱歌吗?”

    妻子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么好,心儿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浪,水面映着银色月光,一阵清风一阵歌声,多么幽静的晚上——”

    。。。

第二百十二章 目标——波兰!() 
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唱完,身边爆出热烈的多在街区公园休息游玩的人都被这优美的歌声不自觉的吸引到长椅边,而此时武金斯卡娅眼睛竟然被林俊的歌声感动的眼眶红!

    “安德烈,你从来都没这么浪漫过。”

    “为你而作,我的姑娘。”

    两人对四周情况的漠然没有引起“观众们“的不满,热恋中的男女对身边之事熟视无睹那是特权!由于光线问题大家一下子还认不出林俊的样子,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就是自己常常听到他丰功伟绩、统帅大军的副国防人民委员同志。

    但还是有人忍不住了,一群年轻人中的其中一个小伙子很有礼貌的打断了林俊夫妇的浪漫一刻:“您好同志,我们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刚才您唱的这歌我们从来都没听到过,是您作的吗?能告诉我们歌名吗?”

    “是我和一个朋友一起写的,他是名音乐家。”林俊没有起身,嘴里信口开河。

    “哦,那您告诉我们那位音乐家是谁好吗?”大学生们没有介意林俊没有起身说话的不礼貌行为,但显然不怎么满足于林俊的回答。

    “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都会成为著名的音乐家。”

    林俊下面的决定让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不成为著名音乐家都难,他示意混在人群中的列昂诺夫上前,小声告诉他:“你马上去内务部。把这个搞音乐的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给我挖出来在列宁格勒音乐学习过作曲,我要尽快见到他。”

    列昂诺夫点了点头,快地走出人群。

    对于刚才哄妻子高兴而一时兴起而唱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林俊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前世初中时凭着这歌代表全县参加市里的中学生歌咏比赛,用中俄两种语言串唱地非正规方式一举击败众多专学音乐的高手,夺得唯一的一个特等奖。

    虽然前世林俊的男中音非常适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旋律和音调,但也不能说他唱得比其他人好多少,只是那时中国和北边邻居地关系刚刚好转,而那一大堆省里请来的评委中有大半都在年轻时迷恋过这俄罗斯情歌。乍一听到熟悉的旋律、还有自己年轻那会拿来炫耀的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