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改变人类生活的100大奇趣发明-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昂贵的金属并不理想。他没有气馁,抛开失败的结果重新再来,先后对钡、钛、锢等熔点较高的金属进行了实验,效果都不满意。他前后试验了1600余种材料,均不符合灯丝的要求。实验工作陷入低谷,他焦虑不已,顺手去拉自己脖子上的围巾,却扯下来一根棉纱,他不由得眼前一亮,棉纱是不是可以当做灯丝呢?他立即把棉纱进行了碳化处理,没想到居然连续亮了13个小时,后来的试验又达到45个小时。
  爱迪生研究电灯成功的消息传开后,轰动了整个西方世界,英国的煤气股票顿时大跌,人们意识到点煤气灯的历史结束了。就在大家都向爱迪生表示祝贺的时候,爱迪生却并没有忘记实验。他的助手问他为何还要继续实验,他说电灯亮的时间还不够长。
  助手吃惊地问他45小时还不够么。结果爱迪生的答案是1000小时。点亮1000个小时的电灯当然好,可是用什么来做这种电灯的灯丝呢?爱迪生再次投入了实验,他先后实验了多种植物纤维,甚至连马的鬃,朋友的胡子都进行了实验,可是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灯丝。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了一把扇子,扇子上的竹制扇骨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在放大镜下一看,大喜过望,立即把竹丝进行碳化,然后装进了真空灯泡,通上电,这次这盏灯泡竟连续不断地亮了1200个小时,他成功了。
  为了找到合适的竹子,爱迪生派遣助手去世界各地考察,最后发现日本出产的一种竹子最合适作灯丝,于是便大量从日本进口。同时,爱迪生又开设了美国第一家电厂,架设电线,人们使用电灯的时代到来了。1906年,人们改用钨丝充当灯丝,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白炽灯。
  测谎器
  Polygraph
  人物简介
  西萨重?隆布索(Ceuare Lombroso),意大利人,从事犯罪学研究,他长期研究罪犯的犯罪心理,之后研制成测谎仪,并成功侦破案件。
  发明史话
  古代人们就试图发明一种能够验证人是否说谎的东西。17世纪英国的一些地方通常给疑犯一片面包和一块奶酪,如果吞咽不下面包和奶酪,就被认定有罪。这种测谎实验具有一定的合理的情绪心理学基础,说谎的人拥有和正常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古人早已发现,人的紧张情绪常常可以从其干燥的嘴巴里唾液检验出来,这是由于紧张时唾液的分泌被减缓了。现代测谎器正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发明的。
  最早尝试利用科学仪器“测谎”的人,是意大利人西萨重?隆布索。他在1895年研制出一种“水力脉搏记录仪”,通过记录脉搏和血压的变化判断嫌疑人是否与此案有关。1945年,约翰?里德总结了前人的工作,设计出能检测血压、脉搏、呼吸和皮肤电阻变化以及肌肉活动的多参量心理测试仪,这台机器被称为“里德多谱描记仪”,即二代测谎仪,这种测谎仪是现代多参量心理测试仪的基础。
  现代测谎器从人的四个生理方面的变化着手发明的,分别是:血压、心律、呼吸和皮肤电阻。这四个方面的生理变化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不易受人的意识的影响,因而能较好地反映人的情绪状态,在测谎过程中,将四种感应器导联在被测者身体的相应部位。然后向他提出一系列的讯问:被测者在回答讯问过程中因情绪变化而导致的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就会被测谎器细致地记录下来。测谎者根据记录结果就可分析被测者在回答相应问题时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并推知其说的是谎话还是真话。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电器类(6)
现代测谎器虽然在一些国家被广泛应用,但是它的合法性一直存在争议,刑事调查人员认为它是很有效的审讯工具,但是心理学家对此有异议,因为焦虑或愤怒可能会引起相似的生理反应,因此无法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近几十年来测谎器的运用范围一直在扩大,尤其是在欧美地区,美国的银行、商店、大企业、甚至国务院在聘用雇员时,都会根据情况要求应征者接受测谎试验。
  人们还发明了可以扫描脑波的测谎器,这种测谎器可根据人大脑里脑波的反应来确定。2008年9月份,印度一名法官通过测谎器认定一个名叫阿蒂提的24岁企管女硕士涉嫌杀害了未婚夫。
  目前的大多数测谎器由传感器、主机和微机组成。传感器与人的体表连接,采集人体生理参量的变化信息;主机是电子部件,将传感器所采集的模拟信号经过处理转换成数字信号;微机将输入的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分析,得出测谎结果。在测谎史上,经过医学家、心理学家和电子学家等测谎先驱研究证明,可资利用的测谎指标包括:脉搏、血压、呼吸、皮肤电、皮温、语音微抖动、脑电、心电、瞳孔、手指是否随意运动、肌电、肾上腺素等等。测谎器的发明,极大地辅助提高了法官们鉴别举证真伪的能力和信心。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了打假和防窃,测谎器必将大量进入员工招聘和商业服务领域,为更广大的人群服务。
  收音机
  Radio
  人物简介
  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74年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市一个富裕的家庭,热衷于无线电研究,是著名的电气工程师和发明家,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明史话
  收音机的发明开创了现代广播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信息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人们不用出门就能了解地球另一端的新闻。这一发明,得益于19世纪末无线电报的发明。最初的无线电报机只能短距离地传递讯号,且仅限于铁路线上使用。但是1895年苏俄物理学家波帕夫发明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却能长距离地传输讯号,并且在海军巡洋舰和陆地之间成功地传达了信息。
  意大利电气工程师伽利尔摩?马可尼对无线电传输非常着迷,他意识到电磁波传输不需要线路,能够实现跨越空间的远距离传送。他首先在父亲的庄园里进行试验,1895年他成功发明了一部无线电装置,并于次年在英国做了演示试验,获得了发明专利权。
  获得专利的马可尼在1898年尝试远距离发射无线电,第二年他发送的无线电信号穿过了英吉利海峡。虽然马可尼最重要的专利权是在1900年被授予的,但是他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发明,被获得了许多专利权。1901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大西洋,从英格兰传到加拿大的纽芬兰省。既然,电波信号可以传播,那么声音转化为电波讯号后也可以传播了,根据这个原理,马可尼成功地把赫兹发明的线圈天线、洛治发明的调谐器、尼哥拉?特尔沙发明的火花器加以利用,发明了第一台收音机,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收音机工厂。
  1904年英国人弗莱明发明了电子管,它能够放大微弱信号,因此很快被应用到了收音机上。接着美国人德?雷福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更大程度地加强了收音机的接收灵敏度,使得收音机拥有了灵敏度高、噪音小、音色优美、功率大的特点。当然这时候的收音机体积仍然很庞大,而且耗费电能,不便于携带。

第一章 电器类(7)
收音机最辉煌的时代从1954年开始,这和晶体管的研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晶体管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可以用于检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许多其他功能。晶体管作为一种可变开关,基于输入的电压,控制流出的电流。因此晶体管可作为电流的开关,和一般机械开关不同之处在于晶体管是利用电讯号来控制,而且开关速度可以非常之快。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工业发展工程师协会研制出了小型的晶体管收音机,当时就卖出了大约15万部,尽管每部收音机的价格将近50美元,但是人们依然争相购买。
  如今,各种特色的收音机充斥市场,尽管如今的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多种多样,但是作为人类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沟通工具,收音机依然拥有独特的魅力。
  吸尘器
  Vacuum cleaner
  人物简介
  休伯特?布斯(Hubert Booth),1871年出生于英国,是著名的工程师,曾设计了桥梁,军舰以及阜氏大转轮,发明了早期的吸尘器。
  发明史话
  几千年来,人们清理家庭地毯主要是擦、洗或拿到室外敲打来除尘。19世纪中期后,欧洲就出现了机械式吸尘器。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芝加哥的伊富斯?迈克加非也制作出一台名为“旋风”的早期真空吸尘器。而1899年,美国人约翰?特曼发明了最早的真空吸尘器——气动地毯更新器,并在专利中描述了它的原理:通过空气压缩机的喷气孔吹起灰尘,然后被收集到机器中。
  1901年,利用“吹灰尘”原理而制成的汽车除尘器来到英国做示范表演。这时,伦敦的工程师休伯特?布斯也到现场观看。他发现很多灰尘并没有吹入容器内。回到家后的布斯做了一个实验:在椅子的扶手上挂上一块手帕,再对着手帕吹气。结果,手帕就附上一层灰尘。于是,他对这种技术进行改造,制造了马达式真空地毯吸尘器,并于当年的8月14日获得专利。
  然而,布斯的吸尘器不但体积庞大而且价格昂贵,根本不适合普通家庭使用。于是,吸尘器再次引起了发明家的兴趣。从1906年开始,美国的专利局受理了各种各样的家庭吸尘器的专利,而吸气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有风箱,有自行车气胎,还有沿用至今的扇叶和涡轮机。
  而真空吸尘器创新的黄金时间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最著名的就是胡佛公司的“敲打棒”,这是专门清理地毯的工具,广告语是“边打,边扫,边清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真空吸尘器才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然而,这些吸尘器都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难题:灰尘充满集尘袋后,会堵塞进气孔,致使吸尘器失去吸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英国发明家和工业设计家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经过5年的研究,于1983年发明了不需集尘袋的双气旋真空吸尘器。这个改进,被人们视为自上世纪初第一台真空吸尘器发明以来的首次重大科技突破。而戴森也凭此一跃成为亿万富翁,名列英国富人榜第37位。
  手电筒
  Flashlight
  人物简介
  康拉德?休伯特(Conrad Hubert), 俄国移民,20世纪30年代来到美国工作。1938年的一天晚上,在回家路上受一盆奇特的、能在夜晚闪闪发光的花的启发下,发明了手电筒。
  发明史话
  通常的手电筒主要是由电池、灯泡组成。若再配上聚焦反射镜和外壳,一个完整的手电筒就出现了。

第一章 电器类(8)
如今看来,这是一种简单的装置。然而,直到19世纪末,出现了电池和电灯泡之后,手电筒才有可能出现。
  在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后,一位名叫康拉德?休伯特(Conrad Hubert)的俄国移民来到美国工作。1938年的一天晚上,休伯特下班回家,路上遇见一位朋友,那朋友向他展示了一盆奇特的花——暗夜里,花朵闪闪发光。休伯特不禁为此着迷,待朋友解释之后,他才解开这个秘密——花盆内安置了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通电后,花朵在灯光的映照下光彩夺目。
  回家后,休伯特一直在思考着朋友的“通电花盆”。经过一夜的研究,休伯特将灯泡和电池固定之后,在电池外面包裹上一层外壳,这样,就制成了“移动电灯”。由于当时的电池并没有很强的蓄电力,小灯泡也只能维持短暂的光亮,因此,休伯特将他的“移动电灯”命名为“flashlight”,含义是“短暂的灯”。这就是最早的手电筒。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21世纪初,发光二极管取代了小灯泡,更长寿命且更省电的手电筒诞生了。而手电筒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照明,纷纷附带了其他功能,如高压自卫和报警功能、验钞功能等。为了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手电筒的外观也摆脱了传统的圆筒形,而变得更加精致新奇。
  空调
  Air conditioning
  人物简介
  威利斯?哈维兰?卡里尔(Willis Haviland Carrier),1876年11月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一个农庄,1901年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生产供排暖系统的公司做机械工程师,后来和朋友合作成立自己的企业,终生致力于发明事业。
  发明史话
  每到夏天,全球大多数地区都炎热无比,但是当人们置身于装有空调的车中、家里、餐厅和办公室的时候,却凉爽无比,不由得会感叹:发明空调的人真是太伟大了。但是人们绝不会想到,最初有这个想法的人,仅仅是一个每周只挣10美元的机械工程师,他就是威利斯?哈维兰?卡里尔。
  一个滴水成冰的傍晚,雾气笼罩着匹兹堡火车站。一个年轻人在月台上踱来踱去,他的大脑里充满了如何解决制冷的问题,这个谜一样的问题已经困扰了他好几个月。他带着这个难题入眠,甚至在上下班的火车上苦苦思索。此刻,趁着在火车站等车的时间,他的大脑再次高速运转起来……就像阿基米得在水中洗澡时发现了质量与密度的关系一样,他的大脑里突然闪过一道灵光,谜底揭开了—雾气。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控制冷暖的方法,人类早就学会了把冷变成热,但要反过来处理,难度却异常大。到了1851年,制冷方面终于有了两个重大突破:法国发明家斐迪南?卡雷发明了氨吸收式冷冻机,美国发明家约翰?戈里取得了制冰装置的专利。这样,制冷的最后一个问题就剩下如何控制湿度了。
  卡里尔曾经受命为萨克特…威廉公司提供制冷方案,他的办法是让冷水在原为供暖而设计的盘管中循环,以此降低周围的空气温度。他的设计方案达到了制冷的目的,但是并没有改变空气的湿度,直到在匹兹堡火车站的那一刹那,他才找到了解决办法。
  卡里尔认为:雾气就是空气接近百分之百的湿度饱和状态。温度很低,因此即便空气是饱和的,但实际上它并不含有太多水分在里面。如此低的温度下空气中的水分不可能还大量存在。那么,如果能够先让空气处于饱和状态,同时控制空气饱和时的温度,就可以获得一种可以定量控制其湿度的空气。而且,可以让空气通过一个极细的喷雾器来造出真正的雾。这样,喷雾器就为闷热潮湿的空气提供一个冷凝的界面,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冷凝为水珠,然后滴落,最后剩下的就是更冷、更干燥的空气了。1906年1月2日,卡里尔的发明获得了专利。

第一章 电器类(9)
获得专利后的卡里尔首先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了著名的百老汇,这让一度因为闷热而亏损的影剧院大获利润,一下子有三百多家影剧院来订他的设备。之后,他又把空调装进了美国白宫和高层建筑,这样很多人就获得了舒适的办公环境。很多年后,卡里尔去世了,人们又研制出家庭空调,和车用空调。空调的发明彻底改变了炎热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日光灯
  Fluorescent
  人物简介
  伊曼(Iman)美国人,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人员,他受水银灯和荧光灯的启示,发明了日光灯。
  发明史话
  自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后,人们的照明设施更便捷,更明亮了,但是科学家们也发现了白炽灯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它使用的电能大部分都损耗了,只利用了10%~20%的电能,其余的80%~90%都转化成热能散失到了空气中。
  美国科学家黑维特认为白炽灯不是唯一理想的照明光源,他开始投入新的实验。他将耐热玻璃制成灯管,抽出灯管内的空气。然后往灯管内充入各种金属和气体,反复进行比较。1902年,黑维特在真空的灯管中充入水银和惰性气体氩气。通电后,水银蒸发,受电子激发而发出强烈的光芒,水银灯诞生了。这种灯比白炽灯亮多了,近似于太阳光,而且比白炽灯节能,只是它会放射大量紫外线,紫外线对人体是有害的,况且它过于刺眼,因此并不合适普遍使用。
  莫尔在1895年做过一个实验,他在抽掉空气的玻璃灯管中充入少量二氧化碳,然后给以高压,使它放电,结果灯管发出白光。法国科学家克劳特受莫尔的启发,继续探索在真空管里注入气体的办法,他分别在真空管里充入氖、氩、氦等惰性气体。结果发现,充入氖气,灯管会发出红橙色的光;充入氖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灯管会发出蓝色的光;充入氖气和水银的混合气体,灯管会发出绿色的光;充入氦气,灯管会发出金黄色的光。如果在管内壁涂上不同的荧光物质,灯光的色彩就变得更加丰富,这样霓虹灯就诞生了,它虽然不适合照明,但是却受到商家的追捧。
  受克劳特的影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人员伊曼在灯管中的充入物质上动起了脑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