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玄秘情缘:人狼两世间-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溥仪一行,离开旅顺之后,来到了现在营口的汤岗子,住进了设在对翠阁的“行宫”。

  住进了“行宫”的溥仪,不仅令人刮目相看,就连自己的感觉,与在旅顺时那才叫天壤之别呢!

  然后,又经一请再请,那溥仪便乘火车“起驾”,前往“新京”——也就是现在的长春。

  那时,恐怕就连溥仪自己,也未必知晓这一系列事件,都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策划的,包括那伙子去旅顺“请驾”的——也就是那伙子所谓的“东北人民代表”,也是那关东军司令部暗中唆使冒充的……

  却说那溥仪到了新京,组织者又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组织了一个很是庞大的“满洲‘迎銮团’”,为“未来大满洲帝国皇上”的到来,举行了很是隆重的“迎銮”仪式……

  不论是在那“请驾”的人群里,还是在那“迎銮”的阵容之中,都有这位“非同一般的老者”的身影!

  话说这位老者,他本姓郑,名昌亮,字向康。

  在清朝光绪末年,这郑昌亮就曾经得到光绪皇上的“诏书”,让他出任东三省从三品巡抚。

  ——这郑昌亮,本是一个汉臣,能得到皇上如此的器重,那简直就是他家的祖坟冒了青烟了!

  因此,这郑昌亮以及他的全家老老少少,简直是兴奋得不得了,只见那郑府张灯结彩,大摆筵宴,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就着那庆祝的喜兴的氛围,这郑昌亮离开京城,走马上任去了。

  “来人哪……”

  这一天,刚刚当了太后的隆裕,突然在寝宫里叫道。

  “扎!”

  侍候隆裕太后的太监应道。

  “传——郑昌亮,速来本宫见驾!”

  隆裕太后吩咐道。

  “扎!可……可是,太后……”

  那太监一边应着,一边为难地嘟囔着。

  “怎么……你为啥愣在那儿不去传呀?莫非怕本宫的话不好使?”

  此时,太后的声音提高了很多,而且故意拖着长长的声调儿。

  那太监“扑通”跪在地上,一边叩头一边说道:

  “奴才该死!奴才该死!奴才不是那个意思……太后,那郑昌亮……已于前几日去东三省赴任了……”

  “这个——本宫知道……蠢才,还不快去向传旨官传本宫口谕——快马加鞭,把郑昌亮给我追回来!”

  隆裕太后有些不耐烦了。

  事情就是这么凑巧,但归根结底就是个该着。

  ——那郑昌亮离京之时,还是光绪王朝,可就在他去东三省赴任的路上,就“改朝换代”了——那爱新觉罗·溥仪登极,做了小皇上。

  那隆裕太后的一道口谕,这郑昌亮就被传旨官快马加鞭,在半路上追了回来!

  这郑昌亮既不知其然、亦不知所以然,他向传旨官打听,可那传旨官除了“知道”——“太后有旨:郑昌亮速速回后宫见驾”这样一句旨意之外,其余的,一句也不敢多言……

  回到京城,这郑昌亮直奔后宫去见太后。

  ——那隆裕太后的又一道懿旨,却叫这郑昌亮做了个正三品的后宫“管家”……

  就是这个在被呼来唤去中平步青云的郑昌亮,在溥仪这次“移驾”新京的“请驾”、“迎銮”、乃至那“大满洲帝国”成立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据说,那“康德”年号,就是出自他的奏章……

  于是,他郑昌亮,一下子就成了“大满洲国帝宫”里的一名重臣,而且位置十分显赫,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他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也就在他浑身都洋溢着得意的细胞之时,抑或在那“康德”初年,天大的灾祸,却始料未及地叩响了他郑昌亮的府门!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七、灭门灾祸从天降
七、灭门灾祸从天降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就在那“康德皇上”爱新觉罗·溥仪登极不久,这郑昌亮家的大少爷——郑满福,却惹下了灭门、甚至是诛灭九族的大祸!

  话说这郑满福,那时也就二十郎当儿的年龄。

  他原本就是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公子,此次随全家来到新京没过多久,就捡起了他那“寻花问柳”的老本行。

  这天,他从新京车站前的“花柳小巷”里,领出一个花枝招展、花容月貌的烟花女子,在新京的大街上逛够了,那女子抱怨没意思。

  这郑满福想了想,说:“那我就带你去个有意思的地方吧……”

  那女子高兴地问:“去哪儿呀?”

  这郑满福说:“去了,你就知道了——我要不领你去,别说是这辈子,就是下辈子你也去不了那个地方的……”

  那女子一听,就来了兴致,蹦蹦跳跳地,就跟着郑满福一起,就来到了“大满洲国帝宫”的门前。

  当宫前护卫上前阻拦时,这郑满福眼珠子一转,指着那烟花女子对宫前护卫说:“万岁有旨,叫我带她入宫见驾——你等阻拦,若是万岁爷怪罪下来,那可是掉脑袋的罪过呀……”

  当时,宫前护卫也怀疑他是假借皇上口谕的,但又怕因此掉了脑袋,就都未敢阻拦。

  就这样,郑满福骗过了宫前护卫,带着那个烟花女子,悄悄地溜进了“帝宫”。

  而且,这郑满福领着那个烟花女子,在那“帝宫”里,简直如入无人之境,甚至比在他的家里还要自在——他们俩绕着“勤民楼”大殿,转了个六够之后,正要去后宫“缉熙楼”的时候,不巧被一个姓李的“随侍”给撞见了!

  却说这“李随侍”,那可不是“一般二般”的随侍——他的幸运,恰恰是来自那溥仪不幸的境况!

  说起那溥仪到了新京之后,虽说当了“康德皇上”,但那光景,与在北京紫禁城的时候,简直是天壤之别。

  就说“皇上”的那些随侍吧——有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派去监视他的;有被日本间谍收买做了“情报线人”的;也有的是“属墙头子草随风倒”的……反正多是各怀个的心事,真正可信可靠的,也不过那么两三个了。

  ——这李随侍,就是那溥仪“亲信”随侍中的一个!

  真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偏偏,这李随侍与那郑昌亮郑大人,又结有旧怨。

  在前清宣统年间,那郑昌亮郑大人仗着自己是隆裕太后身边的红人、又是两朝*,总是瞅着这李随侍眼皮子发青,隔三差五地,不是到太后那儿去说他的坏话,就是到皇上那里去揍他的本……

  这李随侍一直想找个茬儿,出出这口恶气。

  那时,因为有太后罩着,别说是他一个小小的随侍,就连那小皇上也咋着不了他郑昌亮啊!

  到了新京之后,那郑昌亮虽然成了“帝宫”的重臣,但这“李随侍”非常看不惯他那做派——每当看见他冲着那些日本人点头哈腰、“太君长、太君短”的,拿那小鬼子比他亲爹还亲的样子,这“李随侍”就气不打一处来,就想找个茬儿,好好地收拾收拾他。

  然而,仍是无奈——时下,那郑昌亮位高权重,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也把他咋着不了……

  如此说来,这“李随侍”与那郑昌亮郑大人,有旧仇,也有新怨……可是后来,这“李随侍”却看破了“红尘”。

  ——“李随侍”常常这样想:虽然现在号称“大满洲帝国”,这疆界大小不说,可它已经成了日本人的天下了,实际上已经是国破家亡了……

  ——不知自打什么时候起,“李随侍”的心灵里,挤满了这样一种情绪:处在这种令人感伤、让人生悲、两眼凄惨的境况之中,再搞“窝里斗”……让那帮小洋鬼子看笑话儿,那还叫人吗?

  ——在多少个不眠的长夜里,这“李随侍”孤苦伶仃地站在空寂的“帝宫”里,他默默地问天、问地、问自己的良心……

  人的行为,总会是受思想所指使的。

  这“李随侍”想开了之后,早就不想再为那些旧仇、新怨什么的伤脑筋了。

  这次,这“李随侍”撞见了那郑满福犯了大忌,本该是他“收拾”、或“除掉”郑昌亮的天赐的良机,可是,他不想再斗气了——他,本想把郑满福和那烟花女子,悄悄地撵出宫去,也就算了。

  可那不知天高地厚的郑满福,却与这“李随侍”争辩、顶撞、竟然还口出狂言,恶语伤人!

  再怎么着,这“李随侍”也是皇上身边的大红人呀,连“帝宫”中的重臣们,都会敬畏他几分的,一般都不与他争执呢,更何况你这个无官无品的郑满福?

  此时,只见这“李随侍”气得脸色酱紫,嘴唇发颤,他当即责令宫中护卫,把郑满福和那烟花女子看管了起来,他自己却急匆匆地直奔后宫——看样子,他一定是到皇上那儿“奏本请旨”去了!

  ——郑满福这才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

  他见势不妙,就不惜重金买通了看管他们的宫中护卫,与那烟花女子一起仓皇逃出了“帝宫”……

  郑昌亮闻知此事,浑身发抖,两腿一软,一屁股就瘫坐在了地上!

  因为郑昌亮深知:当今的皇上溥仪,被那腐朽的宫廷生活,过早地伤害了身子,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生理上,都对女性充满了厌倦、歧视和极度地反感。特别是在“淑妃”——鄂尔德特·文绣,闹了那场震惊世界的“皇妃革命”——与皇上离了婚以后,那溥仪更是心存余悸,一见女人,常常就会莫名其妙地勃然大怒……

  想着这些,郑昌亮目光呆滞、面如死灰。

  他喃喃自语道:“更何况——我这孽障儿子,领了个烟花女子进了宫去?”

  而且,还有一层儿,更让郑昌亮在心里直劲儿犯嘀咕:现在那个姓李的“冤家对头”,是皇上身边儿的大红人,他哪有不趁此时机“火上浇油”的道理呢?!

  郑昌亮对当今圣上的脾气秉性,是吃得非常透彻的,所以他心里也是有数的:若等皇上责怪下来,无论如何,他这郑府都难逃满门抄斩厄运的啊……

  可是,他郑昌亮苦熬苦业、惨淡经营……才有了这显赫的官位、荣华富贵的生活呀——他,搜肠刮肚地,想着化险为夷的办法。

  想着,想着地,郑昌亮突然打了个冷颤儿!

  他那脸色由灰而青、由青而紫、由紫而黑,直至老泪纵横。

  他重重地叹道:“唉——!退一万步去想,即使皇上现在不加责怪……可是,不定哪一天,皇上心里上来不痛快,忽然想起此事,我这郑府……唉,依然是在劫难逃、甚至是要诛灭九族的呀!”

  此时此刻,郑昌亮一着急,立刻两眼昏黑,两片嘴唇和心肌一样,也都一下子起满了火泡。

  “糊涂啊,糊涂!如果现在还去想一些侥幸的事儿,那无异于‘掩耳盗铃’啊!……”

  ——郑昌亮用手狠狠地敲打着自己的脑门儿,不停地责怪自己。

  于是,郑昌亮郑大人不再抱有任何侥幸,当机立断:只有取了三十六计中的上策,慨然长叹着,让家人赶紧收拾收拾,便携家带口,连夜逃出了新京……

  现在,再也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了!

  ——像“三不管的这牛河湾”,虽然在“大满洲帝国”的地界儿,却成了逃亡者的天堂了!

  于是,逃出“帝宫”的郑昌亮,选择了牛河湾——落脚,隐姓埋名,号称“康老爷”,他那大少爷也改叫了“康曼富”……

  ——这真真的叫作“此一时、彼一时”呀,此时,已全然顾不了彼时那许多了,也只能以此苟全性命于乱世了……

  逃亡的生涯,别说是他郑昌亮,就是活神仙,也无法在今天预料明天!

  况且,这人世间,有谁能抵挡得住——那扑面而来的惊心、痛心、伤心以及那糟心的事情呢…… 。 想看书来

八、孽子姨娘生家丑
八、孽子姨娘生家丑

  却说这牛河湾,离牛河城也不过几十公里,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关外重镇,那远山、那近水、那小桥、那绿树、那人家……仿佛人间仙境一般,又宛若一幅浓墨淡抹的田园风光图画。

  这牛河湾,原本是属于民国的领土。

  “九·一八”事变以后,牛河湾与东北一道,沦陷了……

  到了民国23年——也就是公元1934年,3月1日的那一天,在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谋划和授意之下,那爱新觉罗·溥仪,在新京举行了他一生中的第三次登极大典,“满洲帝国”宣告成立,立号为“康德”……

  从此,这牛河湾,却又成了“满洲帝国”的疆土。

  可到了后来,那牛河城依然是“满洲帝国”的属地,而这牛河湾,却成了个例外。

  对于“例外”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因为牛河湾背靠群山,关键是它直通那群狼聚居之地“野狼沟”,狼患不断被弃管的;也有说因为牛河湾的人怪、狼凶,当局怕麻烦被弃管的。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牛河湾的确是被那“满洲帝国”放弃了。

  还有那东洋小鬼子,自从霸占了这片神圣的土地,他们除了烧杀抢掠之外,再就是修据点、筑攻室,其他压根儿就一概没管过什么。

  于是,这牛河湾,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三不管”之地了……

  那位郑昌亮郑大人——康老爷,虽然已经是“古稀”之人了,逃到这山高皇帝远、又是“三不管”的牛河湾之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他,夜夜孤灯,只影难眠……

  他,日日杯茶,凝思淌泪……

  他,日日夜夜,怀念那永远也怀念不完、却是去而不还了的——荣华岁月……

  “惨哪!”他时不时地就会重重地长叹:“哪曾想啊,唉——从那天堂……唉,一下子到了地狱?”

  ……

  “嘎哇,嘎哇……”

  “嘎哇,嘎哇……”

  那康老爷,正在似梦非梦般地——追忆、追忆着那天堂般的宫廷生活时,不知从何处,忽然传出了“嘎哇”、“嘎哇”的婴儿的啼哭声。

  多少年了,那已经遥远了的——婴儿的啼哭声,突然叩动耳膜,康老爷觉得特别地刺耳!

  正在惊疑之时,康老爷的房门“吱呀”一响,侍候那年轻貌美的四姨太的赵妈,眉开眼笑地推开了那两扇儿木门。

  “恭喜老爷!贺喜老爷!”赵妈人还未进屋,那喜盈盈的话语,就扎进了康老爷的耳朵!

  “别绕弯子,直说——喜从何来呀?”康老爷有些不耐烦了。

  “恭喜老爷,贺喜老爷,”那赵妈冲着康老爷行了一个“满式”喜礼,笑盈盈说道:“四姨太为府上添了个二少爷!”

  那康老爷闻得此言,一下子被惊得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过了好一会儿,康老爷缓过神儿来,只见他的那张老脸忽而惨白、忽而蜡黄、忽而酱紫地变幻着,很是难看。

  东北农村有一句俗话,叫做“七十挂俩零儿,还能生一个小趴蛋虫儿”。

  按理说,这康老爷虽然已经到了古稀之年,老来得子,不仅不是什么可趁事儿,而且那叫能耐才是啊……可是,他一听说“四姨太给他生了个二少爷”,为何会显露出这般反常的神态?

  其实,一个生命的诞生,不仅仅要经历很是复杂的过程,而且还要牵涉到极其复杂的情感因素。

  尤其是情感,对于人类来说,有的时候要比生命本身更为重要……

  婴儿呱呱坠地,就像那成熟的果实一样——那绝不是树木或秧苗独有的功劳,比如,还有土、肥、水、阳光等许多因素。

  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上,有一个极其简单的情理——这个情理必须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得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同参加,而且是必须男人、女人都有份儿的……起码那“‘知识’产权”是属于两个人的。

  两个人都有份儿的事情,绝不可能出现只有一个人“心中有数”的例外。抑或对于婴儿“‘知识’产权”的归属,公开的与隐私的,如若不能达到高度一致的时候,那一定是出了问题了……

  他——康老爷,此时已经顾不得什么体面不体面了。

  他,一屁股跌坐在那把太师椅上。

  他的那张老脸,就像满洲秋天的天气似的,一会儿一个样儿地、不停地变化着……

  不知是屋子忒闷、还是自己气短,他觉得张着嘴,都喘不上气来!

  又过了好一会儿之后,康老爷铁青着脸,喘着粗气,突然站起了身子,抬起脚来,想踹桌子、踢凳子、出出这口恶气。

  可是,他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却把已经抬起的那只脚——“扑通”一下子,狠狠地跺在了地上,到了嘴边儿的怒言,却又硬是咽了回去……

  那康老爷,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把手朝那赵妈一摆,说:“去吧……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那赵妈见康老爷神态如此反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