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飘在大唐-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人听了李世民的口气,皆长出一口气。

殿中群臣,凡是随李世民自长安来的,无不知道内中原因,皆相视暗笑。只有久在洛阳的众臣子不知其中机巧,一脸莫名其妙。

“殿内侍中?这是什么官职?”尉迟敬德见到群臣面上渐浮的笑意,不解地奇道。

“这个问题要问刘侍中。”李世民一指侍中刘洎说道。

“刘侍中?”尉迟敬德更加纳闷,不知这“殿内侍中”到底是什么来头,转头看向侍中刘洎。

刘洎憋着笑,正经答道:“愕公稍安勿躁,‘殿内侍中’这不是来了么”

尉迟敬德回头去看,见到从殿外走进一个轻纱掩面的绿衣女子,更是大为有解。

但见那绿衣女子轻盈地走到殿中站定,气定神闲,不卑不亢地向李世民行礼。不由瞪大了一双牛眼,眼中尽是不明所以。

一时间,尉迟敬德不愧被封为“愕公”,一脸愕然李世民冲杨悦点了点头,指了指自己几案之侧说道:“悦儿坐这边吧。”

杨悦怔了怔,见几案旁杯盘狼藉,察觉到殿中气氛异样,立时明白定然是李世民刚才在大发雷庭。

向卫公李靖看了看,李靖点头示意。杨悦依言坐到李世民的几案之侧。

“原来圣上特别喜欢踢桌子。”杨悦想起当日在大内望云亭上,第一次见李世民的“天子之怒”也是踢桌子,不由低声笑道。

“原来当日‘隔空对话’的女子,果然是你”李世民也不由低声笑语。挥手让人重新上了杯盏。

殿中空气重又渐渐活泛起来。

“呀”突然一声大叫,如平地炸雷。

顺眼望去,见是尉迟敬德惊讶地叫道:“‘殿内侍中’原来是个女子”

见他此时才回过神来,李世民禁不住呵呵大笑。

殿中顿时响起一片笑声。

杨悦并不知道自己一来,到是给韦挺帮了一个大忙。

她因在贞观殿中久等李世民不至,眼见天色已暗。想到自己有“殿内侍中”之职,又与众朝臣相熟,左右权衡便直接到瑶光殿来晋见李世民。

李世民笑着将洛阳众臣向杨悦一一介绍。

尉迟敬德终于恍然大悟:“原来阁下便是在龙华大会上救驾的隋国公主诗才冠于士林的长安公子”

杨悦见他一把年纪,却与尉迟洪道如出一折,五大三粗,声如洪钟,向其敬酒说道:“早听洪道提起过伯父,今日一见,果然威风凛凛”

“能让圣上在一瞬之间,转怒为喜之人,这天下之大,我大老黑还是第一个见到。”尉迟敬德闪着大牛眼,一饮而尽,嘎嘎大笑。

殿中诸臣听了,也是一阵大笑。

甚至已有不少臣子,举杯向李世民祝酒。

龙华大会之事,没有人刻意隐瞒,自然早已传遍了朝庭。李世民对杨悦的心意,早已不是秘密。

李世民如今更加无所顾及,便是不知道之人,见了他看向杨悦的眼神,也会心领神会,再明白不过。

杨悦面上一滞,心中尴尬无比。讪讪地不敢多言,更不敢去看李世民投过来的目光。忙敛神将目光投向卫公李靖,向他求助。

蓦然,察觉到一道异样的目光正盯向自己。忙转过身去,恰巧迎上“萧鸡爪”一双满是犹疑的眼神,定定地望向自己的双眼,不由暗暗皱眉。

知道自己的一双眼睛与隋炀帝极似,只怕瞒不过那双老狐狸一般的眼神,定然已被认出曾在翠云楼见过。

“萧鸡爪”见杨悦望过来,却赶忙收了目光。转头去看太子李治,这才发现李治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消失,眼中狐疑不由更深……

李靖看了杨悦眼神,会意地干咳一声,正要转开话题。

长孙无忌先已为杨悦解了围,笑着说道:“公主这次一去西域,便是几个月。朝中许多事情公主没赶上参议,老臣正有一事,想要请教公主。”

杨悦不由感激地向长孙无忌看了一眼。没想到长孙无忌接着说道:“圣上此次亲征,不知公主以为如何?”

杨悦不由大翻白眼。心中暗道一声:大胖胡子啊大胖胡子,我与你近日无仇往日无怨,何苦非要难为我。你们劝止不了的事儿,我又如何能劝?再说历史上李世民亲征高丽之事明明白白书写在册,我为何非要劝止?

杨悦想着,正要回敬几句,抬头却见到殿中诸臣的目光一齐都望了过来,眼中隐有殷切之意。不由微微一愣。立时明白了长孙无忌所说,其实也是大家的心意,不由暗暗苦笑。

“众卿不必再劝,朕定要亲下辽东。”李世民看了看杨悦,环顾众臣说道。

到是给了杨悦一个顺坡下驴的台阶。正要说:看来圣上决心已定,臣自然多说无益,不如照圣上之言便是。

突见“萧鸡爪”一双狐狸眼睛,似有意似无意的望过来。

杨悦心中一动,传变了主意:与其让众臣心中不情不愿,何不趁此机会,让李世民说服大家,也好高高兴兴出征。

沉吟片刻,杨悦微微一笑说道:“其实圣上想要亲征,群臣难免有所顾虑。圣上一向口才甚好,何不进行一场辩论,圣上若能令众臣心服口服,也可消除大家心头疑虑,安定人心,于出战只有百利而无一害。”

此言一出,众臣心中无不轰然叫好,暗道一声聪明。认为杨悦虽然说得委婉,却是明明白白在帮众臣想办法劝阻圣上亲征。

李世民笑着看了看杨悦,心中却也赞一声好。认为杨悦找了一个极好的方式,好让众臣不再多加罗嗦。

两厢均无异议,杨悦喊一声“开始”。

刘洎第一个站出来说道:“自古以来,少有天子不居于内,而临兵于外者。只因皇帝乃国之中心,如人之心脏,怎可轻易自处危地。”

“自古以来少有,但并非没有。汉高、魏武那一个不是百战之身。如今天下四平,四海安定,朕正要亲征,以示我大唐天子之威。”李世民说道。

“圣上即东征辽城,却又新收突厥人,置于胜、夏之地,恐非良谋。突厥虎狼之人,怎可轻信,只怕趁机作乱。胜、夏二州距离京师不远,恐为后患。”长孙无忌想了片刻言道。

李世民笑道:“夷狄亦是人,其人心情志与我中原人没什么不一样。人主不患恩泽太多,而患猜忌异类。若德泽相融,四夷皆如事家。多加猜忌,则骨肉不免相仇。突厥贫弱,不愿随俟利苾北渡,前来投奔我,我收而养之,岂不感恩,反要为患?如今,薛延陀跟他们风俗相近,他们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于我大唐,其情可见何况朕已派执失思力出守夏州,可保北疆无忧。”

回顾褚遂良说道:“卿向为起居郎,今为我志之,自今十五年内,但保无突厥之患”

杨悦听了,不由暗自赞叹。李世民为异族称为“天可汗”,自非虚言。其胸襟断非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可比。试看大唐一代,无论夷、狄,或是种族不同之人,皆以成为唐民为荣,原因在此

第二百三十章 洛阳宫(3)

“别忘了执失思力也是突厥人。”杨悦突然笑道。

执失思力是唐将,但也是突厥人,用突厥人防突厥人,听上去似乎十分荒唐。

殿中诸臣已不由地同声而笑。

然而,这笑声却是另一种意思。

执失思力的确是突厥人,但他还是唐将不只是他,自东突厥归唐以来,突厥可汗、酋长封为唐将者过百人,几乎占了唐廷武将的三分之一强。这些人不只家在长安,甚至妻女已是唐人。

这个执失思力的妻子便是李渊的女儿九江公主。执失思力会造反,任谁也不会这样认为。谁若认为执失思力会背叛唐廷,简直比“用突厥人防突厥人”的思法,还要荒唐可笑。

所以,杨悦虽然貌似在提醒大家:用执失思力这个突厥人出防突厥人十分可笑。实则却正好用无人不知的事实,提醒众人:东突厥已完全融入大唐,根本不可能反对唐廷。

李世民转头看向杨悦,眼中透出赞许的目光。

果然,一阵大笑之后,没有人再提突厥可能南下之事。

突厥人已是唐民,真正来自北疆的威胁不再是突厥人,而是薛延陀。事实上归附的突厥民众横在薛延陀与大唐之间,反而起着缓冲带的作用。

“既使突厥人没有异心。但薛延陀可汗反复无常,这些年一直与我大唐纷争不断,圣上此次东征高丽,只怕薛延陀会乘虚而入。”褚遂良沉吟片刻言道。

李世民摇了摇头,大笑道:“今夷男(薛延陀的可汗)老病,其子拔灼性格暴戾,难成气候。前年薛延陀又被李世绩几千兵马杀得大败,必然不敢再起兵峰。”

“然而不自量力者往往也有,如若薛延陀当真前来,圣上身在辽东,只怕不能兼顾。”褚遂良坚持说道。

“执失思力在夏州驻防,非为突厥而是等待薛延陀。朕量夷男没有胆量前来若他前来,有执失思力在此,可保万无一失。朕已让人传话给夷男:‘朕父子前往高丽征讨,他若有胆窥视中原,径直来取’”

李世民气若山河,威风凛凛。断言之声如金玉裂帛,顿时令人心头大震,血脉为之愤张,激情为之高亢。又如一枚定心丸,令人为之折服。

杨悦已是不自禁地击掌大赞。心神为之一振,暗叹一句,英雄的魅力大概正在于斯李世民不只有英雄的气概,更重要的是他的威风建立在英明分析与决策之上,而非空口英雄殿中诸臣也无不为之神醉。

一时间,竟然没人再出言劝阻出征之事。

想了许久,长孙无忌才又说道:“圣上出征,中宫空虚,臣担心会有玄感之祸……”

“无忌此言差矣。虽然隋时炀帝出征,有玄感之乱,但汉高祖出征,不也有萧何安定后方,令天子无后顾之忧?”

这一次,不待李世民出言反驳,杨悦已不由自主的代为相劝,“圣上之所以为成为今日天子,不只是圣上自己的意愿,更是大家的选择。大家拥戴圣上、选择圣上,是因为圣上的英明才干千古难遇。试想当今天下,有谁能比圣上更适合皇帝这个位子。今日,圣上与众臣共同创造的贞观之治,将成为千古表率;这段历史也必将成就一段‘圣君贤臣’千古佳话谁若不自量力地反对圣上,不过是在历史上多填加一个跳梁小丑而已大家知道,龙华大会上,我曾不顾一切地救圣上。然而,我肯为圣上牺牲,不是因为‘忠’,也不是因为‘情’,只因为圣上是值得我舍命的英雄。这段历史上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圣上。

我相信只要懂得圣上历史价值的人,定然会跟我一样,肯为圣上不惜牺牲自己”

杨悦情不自禁地站在历史高度,侃侃而谈。

虽然不是激昂高呼,却极具感染力,感染着第一个人,也敲打着每一个人。

长孙无忌看着杨悦,心中一阵翻腾。杨悦所说不错。他之所以一直追随李世民,除去因为妹子的关系,更因为李世民与他义气相投,认为李世民才是天下英主。

不只是他,这座中的群臣,那一个不是?

尉迟敬德本是刘武周的手下大将,刘武周对他不可谓不重用,然而归于李世民帐下,一直忠于李世民。

李靖本是隋室旧民,李渊父子晋阳起兵之时,李靖还曾想到扬州报信,没想到反落入李渊手中。是李世民在紧要关头救下他,从此后,成为唐将,成为一代军魂,成为李世民最重要的战将。

房玄龄更是,原本中了隋代的状头,却不肯在隋时出仕,反而自投于李世民门下,从此在李世民府中做幕僚,呕心沥血几十年……

还有更多的人,团结在李世民身边,形成一个稳固的集团,共同缔造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

几十年过去了,由年少步入知岁之年,随着官职的越来越高,自己几乎忘记了追随李世民的初衷,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勾心斗角……

渐渐地,殿中安静下来,静得出奇,静得几乎能听到每一个人的心跳。

众臣静静聆听,已深深为之感染,为之激动,为之振奋。

再无人表示异议。

稍滞片刻,殿中渐渐响起一片掌声。

“诸卿即无异议,明日朕正式下诏,亲征高丽”李世民微眯双眼,看向杨悦,眼中闪出道道火花。

然而在那火花之后,却又闪动着一丝失落。

虽然杨悦是在劝说诸臣,却也趁机说出了一件事儿,她肯为李世民牺牲,与男女之情无关而这却并非李世民所希望的,他宁可在杨悦心中有他,而不是仅仅因为敬仰他是一位英雄……

夜色已深,在清明的月光下,九洲池仙岛上,灯火明亮。瑶光殿中依然一片杯盏交错,欢声笑语。

洛阳宫上禁时间早已过去。众朝臣却并未散去,竟在这九洲池中通宵宴饮。大部分人脸颊红润,早已醉眼相对。

殿内到处都飘荡着酒气。

杨悦也有了七八分醉意,被酒气熏得头晕脑涨。悄悄地退出了大殿,沿着池边小径,脚下飘乎着慢步。

突然,一丝乐声自她前面的一片太湖石堆中传出。

洞箫

杨悦听出那是洞箫的乐声,脚下已不自主地向声音所发之处走去。

她的“父亲”李二郎善奏箫,李愔善奏箫……洞箫似乎跟她特别有缘。

走近湖石,果然看到有一个身影面水而立,在月光下静静吹奏。

不对,是在月光上面静静吹奏。

水面上一轮清明的圆月,正荡漾在那人的脚下,如在水中,又如在天上……

“一片箫声吹月落,随风坠入水中天。”面对如此美景,杨悦禁不住吟出一句诗来。

吹奏洞箫之人听到声音,回过头来,看到是杨悦,似乎吃了一吓,急忙调头而去。

尽管月光分明,杨悦朦胧着醉眼却并未看清那人是谁。只依稀认出是个男子。见他匆匆而去,不由暗暗好笑。

突然一阵风吹来,带着化去的雪的寒气,杨悦不由打了一个冷颤,这才想起自己虽然穿了绵衣,却忘记了穿上裘皮大氅。

杨悦回身向殿中走去,却发现一头撞到了一人怀里。定睛看时,见是李世民正笑吟吟地看着她,心下不由大惊,立时酒醒了一半。

“朕听到有人在此做诗,想来定然是你,果然不错。”李世民扶了一把,杨悦才站稳了身形。

见到杨悦双手冰冷,李世民干脆趁机握在手中。

杨悦不由暗暗叫苦。

这儿离瑶光殿有一段距离,知道李世民定是见自己出来,也跟了来,才会听到自己做诗。而非听到有人做诗才跟过来看。

“刚才听到这儿有箫声,因而过来看看。”杨悦笑了笑,环顾左右,悄悄地把手从李世民的大手中抽了出来,尽量让自己做得十分自然。

然而,不待杨悦完全抽出,李世民突然反手一抓,将杨悦的双手抓得更紧,紧盯着她的双眼说道:“难道卿对朕真的一点情意都没有?”

杨悦心中咯噔一下,涨红了脸,大急道:“臣对圣上只有……”

“不忙,”突然,李世民又放开了杨悦的手,略有些紧张地说道,“你不必急着回答朕。朕给你足够的时间,好好想一想,等朕从辽东回来,你再告诉朕不迟。”

“臣只有……”杨悦想立时拒绝,只说了一半,忽然觉得有点说不下去。

突觉到这个场面十分滑稽。有点像出征之前男女送别的对话。

在后世的电视、电影中常看到女子送男子出征的场面,无不情意绵绵。只可惜李世民找她是找错了对象。

杨悦抬起头看了看李世民,眼中闪过一道不忍。怎么说李世民也是即将出征之人,这一去不知“死活”。尽管杨悦知道李世民必然不会有事儿,但李世民自己并不知道。若是这个时候给他“打击”,是否是有点太残忍?

“好,臣定会仔细考虑。”杨悦顿了顿,沉吟片刻,改口说道。

第二百三十一章 尴尬境地

“行师用兵,古之常道,取乱侮亡,先哲所贵。高丽莫离支盖苏文,弑逆其主,酷害其臣,窃据边隅,肆其蜂虿。朕以君臣之义,情何可忍。若不诛翦遐秽,无以澄肃中华。今欲巡幸幽蓟,问罪辽碣……

昔隋炀帝残暴其下,高丽王仁爱其民,以思乱之军击安和之众,故不能成功。今略言必胜之道有五:一曰以大击小,二曰以顺讨逆,三曰以治乘乱,四曰以逸敌劳,五曰以悦当怨,何忧不克布告元元,勿为疑惧”

第二日,李世民正式下亲征高丽手诏。

果然,与众朝臣料想不同,士卒不但没有“疑惧”,反而勇跃报名参加。

诏书虽下,但战争并非立时便要开始。

不过,备战不再是秘密,开始紧罗密鼓的大行其事。

太子詹事、英国公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帅骑六万自陆路击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南水兵四万,战般五百艘,自莱州泛海直趋平壤。

水陆并进,是李世民与李靖早在去年准备向高丽进军之时,已定下的战略方案。

经过江夏王精选的兵士开始向幽州集结。

江夏王李道宗也被任命为一路行军总管,受制于李世勣麾下。

姜行本也是一路行军总管,他与少府少监丘行淹监督工匠制造云梯等攻城军械,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来春。

李世民忙于军事,自上次在九洲池的蓬莱岛上,向杨悦问过一次“心意”之外,果然再也不曾问起过。

杨悦到是省了许多尴尬,时常跟李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