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巫祠时代-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区,创造了中华史上的奇迹。禹氏族保留着采集的方式和迁徙的习俗,成为一支独具特色的古氏族。禹史诗被古汉语吸收,以古汉语做流传的工具,所以能够广泛流传,凡是古汉语能够到达的地区禹史诗就能够到达。女娲史诗以华夏语做流传工具,女娲(与伏羲)的故事情节没有流传下来。

  在伊洛出现夏的名字,夏应当是伊洛的巫祠的名字。夏巫祠崇拜禹,宣讲禹,禹史诗在河洛地区流传起来。到了周时,周人称禹氏族为夏,被称作夏的禹氏族大约在公元前2千年退出伊洛。

  在伊洛建立过夏巫祠的禹氏族向西迁徙。在陕西,甘肃,四川交界地区“巴”出现了夏后启的名字。据山海经,夏后启有对社会的管理。夏后启是巴地区的巫祠崇拜。

  禹氏族的始族巫继续传唱禹崇拜,一支禹氏族向西进入四川境。据古书,“禹兴于西羌”。唐宋人在史记的注解说,“禹本汶山郡,广袤县人,生于石纽。”“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牧六畜。广袤,隋政改汶川。”

  禹是个史诗崇拜,当然不可能生于石纽山。禹神话的母语是古汉语。禹神话的词语有禹,鲧,尧,启,羌,这些词语具有鲜明的古汉语特征。“今夷人共营其地。”是说非古汉语氏族人祖居的地方。这是一块古汉语不曾到达的地区。种种情况说明了石纽是禹氏族人最先到达的地区。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看地理版图,人口众多是因为有一个很大的人口基数,历史悠久,禹氏族对古汉语的传播功不可没。禹氏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禹神话作为一部文化遗产保留到今天 

  。

高辛高阳  高辛喾
高辛高阳    

  史诗的流传经过巫祠时代。巫祠相当于从事史诗流传的“机关”,从事始族文化的组织,宣讲和整理等工作。高阳,高辛便是两个巫祠的名字。高阳常常与颛顼联系在一起,叫作高阳颛顼。高辛常常与喾联系在一起,叫作高辛喾。

  在甲骨文中,高字是个房屋的形状,表示与房屋有关的事物。高字是太行方言。从始族时代流传下来的名字,有崇拜的名字,有巫祠的名字,有氏族(始族)的名字。高阳就是阳,高辛就是辛。高阳和高辛就是叫作阳和辛的两个祭祀场所,从祭祀场所转为巫祠。

  开始的时候,宣讲巫精心的选择一个地方,清理出一块平地来,堆起一个台。台上摆放了崇拜物,供氏族人来拜祭。这便是露天的祭祀场所,叫作祭坛。一旦有人开了头,要不了很长时间巫祠便普遍建立起来。这个时候的祠还是露天的,以后,有了房屋,有了专业的管理,从事(用今天的话说,叫作)文化的活动。在山海经中,露天的巫祠称作“山”。丘,冢也指露天的巫祠,或者是遗址,遗迹。

  公元前3500年以后,在古河道普遍出现了巫祠。这是一个行祭祀的场所,产生了专业巫。这时候,氏族人已经有了建筑屋的能力,对巫文化从事专业的管理,伴有住室已经不困难。卫河是巫文化的先进地区,公元前4千年已经出现巫祠。

  高等的巫祠是古中华的文化建筑,等于是历史博物馆。

  在甘肃秦安出土了公元前3千年的宫殿式的建筑,在西辽河也出土了大型的祭祀塑像和建筑残迹。卫河的宫殿式建筑集中在安阳殷墟。考古遗址有力的证实了:在史诗时代,祭祀建筑达到了宫殿建筑的规模。

  在楚辞中有一篇“天问”,传说是屈原所作。在天问中作者发出了三百多个问,从天的起源一直问到屈原时代。在天问时代没有书,一定不是从书发问。(如果有书,这书也一定能够流传下来),据说是根据宗庙墙壁上的画。在宗庙的墙壁上画了历史的画,又配上文字。宗庙的壁画和塑像便是最早的历史书。

  在巫祠时代没有文字。因为没有文字,得不到文字的讲述。但是,有图画,有塑像。几千年的制陶技术,制作塑像已经不困难。这是形象语言的时期。丰富的神话传说经过了这样的方式流传到文字时代。从下面的记载中还能够看到塑像和图画的痕迹,如果没有塑像和图画就不会有下面的文字。

  巫师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夏后启,“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巫咸国,“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奢比尸,“兽身人面,大耳,珈两青蛇。”(尸,塑像)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巫师的形象乘龙,把蛇,兽身人面。或画或塑,已经定型化。)

  神

  欢头国,“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扑鱼。”

  钟山之神,“名曰独阴,视为昼,冥为夜,吹为科,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

  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明,巫履,巫凡,巫相,夹……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六个巫拿了不死药,围在……的身边,要救活他。)

  西王母“梯几而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据比之尸,“其为人折,颈被发,无一手。”(这是一个残破的塑像。头被折断,包裹在头发里,又少了一只手。)

  随着巫祠的普遍建立,祭祀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对氏的宣讲逐渐减少,帝的故事开始增加。(这是一定的,专业巫一定不熟悉氏族生活,也不能讲述氏族人。从采集到人工生产的伟大转变发生在巫祠时代,人类的最伟大的行为,人工的生产获得成功,但是在巫文化中也看不到。)

  对于巫文化的场所,因为古书有巫和祠,本书就叫作巫祠。但是在古汉语时期并不是叫巫祠。在古语中,巫祠的名字有:冢,丘,国,伊,亳,山……太行方言叫作高。从漳河到卫河,高建立了起来。原来,高阳,高辛的迷雾在这个高字上。商人祖先的高竞被周人忘记了。

  太行人出了两个著名的高。一个高叫作阳,一个高叫作辛。高辛的崇拜是喾。喾的功绩在于人种的繁育。高阳的崇拜是颛顼。颛顼的功绩在天象方面,制定了最早的历法。

  从地理位置讲古汉语的中心地区从卫河向南到达了黄河的南北沿岸。古汉语在古河道地区成熟。从古书(诗经,山海经)知道,卫河地区保留了丰富的汉语词汇,是古汉语的起源地区。太行人兴起于漳河,发达于卫河。漳河,卫河,黄河,本源祖先的史诗在这里生长。

  在漳河出土了距今8千年的祭祀遗址。太行人将几万斤的野生粟埋进地下向祖先献祭。在卫河濮阳出土了埋葬巫师的大墓。这样高度的巫文化早了秦安遗址和红山文化1千多年,走在始族巫文化的前列。

  语言这个东西有地区性,如果说东,西两颗明珠,秦安和红山,因为语言的原因没有古汉语的记录,那么,在地处古汉语中心的卫河地区一定有史诗的记录。既然太行人显示了高度的巫文化,那么,就不难确定,太行史诗也是高度巫文化记录有巫祠的资料。

  在使用古汉语的始族中有两个著名的巫祠,一个巫祠叫作高辛,一个巫祠叫作高阳。以高辛和高阳为标志,古河道开始了巫祠时代。经过了长期的氏族斗争,大汶口人退出古河道。大汶口人的始族中心在古河道消失。入主古河道并且孕育出来大商辉煌的是高辛和高阳2支巫祠氏族。

  春秋以后,直至西汉史记,黄帝以后的第2帝是高阳颛顼,第3帝是高辛喾。在史记里,对颛顼和喾的记载简略。这是两个被后人忽略的名字。本文清理史诗资料,发现,第2帝和第3帝原来是两个起源于始族史诗的崇拜。可是,中华五帝中,黄帝,尧,舜被当作首领,记载详尽,描述绘声绘色。颛顼和喾只有崇拜的名分,事绩模模糊糊,也不当作首领描绘。什么原因呢?

  历史上发生过从商到周的变革:商人衰落了,周人兴起了。商人祖先的史诗不再被称颂。于是,颛顼和喾被当作“前朝”,周时代的春秋人忽略了商文化,因此将喾和颛顼简略的记载进历史,只有两篇祭祀辞保留下来。

  
  高辛喾

  高辛的崇拜叫做喾。喾便是赫赫五帝的第三帝。战国时,喾被当做古首领,热烈的讲述。在关于五帝的赞语“五帝德”对喾做了极热情的评价。我们细读赞语,发现,喾不是古首领而是一位生育神。

  (原文)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辛”是巫祠高拜祭的主神,这1篇赞语就是对辛的祭祀辞,从文字看不早于春秋时代。这1篇祭祀辞说了一些什么事?读者,你看懂了吗?是不是比今天宗教的“经”还难懂?辛崇拜不晚于距今8千年就开始了,如果计算到商人周人拜祭为祖先就不少于4千年,如果计算到春秋时的这篇祭祀辞那么就不少于5千年。5千年了,拜祭辛的祭祀辞拜了又拜,祭了又祭,不知道综合了多少次,不知道修改了多少次。5千年了,成了今天看到的这篇辞。这是1篇古汉语辞,本书作者用今天的汉语翻译如下:)

  高辛神来到人间,他告诉我们他为“生(育,人祖)”而来。

  高辛神带来生的祝福。向神祈求吧,他将恩惠每一位母亲。

  高辛神知远察微。他将天的教诲传给我们,他将我们的祈求带向上天。

  (高辛神将派他的信使来到我们中间。)

  他的信使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他的信使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

  他的信使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他的信使相貌堂堂,举止修养,随时恭候,为母亲提供一流服务。

  (高辛神的显形化身就是帝喾,我们塑起帝喾的塑像拜祭吧)

  帝喾管理天下万物,日照月行,风吹雨沐,每年都是好收成。

  史记没有整理喾的业绩,喾的业绩散见在零碎的记载中。

  喾是一个古老的崇拜,从崇拜发展到巫祠,出现的时间早,延续的时间长。因为早,因为长,经过了几百年的商时期,到了周时,周人知道有喾这件事情,但是,对喾的事情又说不太清楚。西汉史记记载了喾的赞语。赞语用高度概括,高度经典的宗教语言揭示喾的生育神身份。司马迁记录了赞语,他看得懂。本书作者看懂了。伟大的历史学家当然看得懂。司马迁对赞语作了评论,作了解释,说,“皆不虚。”是的,这是1篇用经典语言包裹的历史的真实。

  史记肯定了五帝,结束了战国以来关于五帝的争论。在“五帝本纪”,史记只是对黄帝的资料做了系统的整理。对帝颛顼,帝喾只是记录了五帝德的赞语。对于尧和舜的整理依据于古书尚书。史记以后二千年间,没有新的认识,今天来讨论高辛喾便有了重大的意义。

  高辛是巫祠的名字,喾是高辛树立起来的崇拜。巫祠一定有自己的崇拜,巫祠的崇拜多得无数,流传下来的却不多。对于巫祠崇拜,在今天是当作中华民族的祖先。但是在巫祠时代,不同的崇拜便是不同氏族的标志。这就象今天的不同民族的信仰一样。

  高辛传播到很大的范围。据记载,喾曾经达到了洛阳地区,在那里建立了亳都。亳,是商语,祭祖的地方。亳都被认为在洛阳地区,偃师,二里头。在今天的地图上,标记亳的地名在河南商丘不远有一个,在安徽北部有一个。亳应该是喾以后,高,庙形式的祭祖的地方。亳是商语,亳的地区也在商地。喾是商祖先时代的崇拜。

  记载说,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女,曰姜源,姜源生周的第一代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简狄生商的第一代契。次妃陈锋氏女曰庆都,庆都生放勋(尧)。次妃……氏女曰常仪,常仪生帝挚。

  喾有四妃,认真的记载在史记中,可知,战国时很盛传。喾是周,商,尧的“父”,奇怪吗?可笑吗?父关系却是战国人的认真的思考。周人的有邰氏女是元妃,可知,这个“典故”是周人编出来的。周与商是“仇家”,周人却认了商祖先为干亲。到了周时,开始有讲史的说书人,历史从巫祠解放出来留下了绘声绘色的历史故事。说书人讲述商史,周史,讲述尧舜禹,讲述轩辕黄帝,讲述玄鸟和大脚印。说书人从资料中感觉到了商周的起源关系,编出了父的故事。故事是说书人编的,名字却是流传下来。这些名字没有姓,如果是周以后的编造,一定加姓。这些名字又显示了母系制的特征,说喾的四妃不说某人的女儿,而是说某氏女。

  喾有4妃,喾是商,周,尧的父。这意味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喾是巫祠崇拜,也就是神。那么,喾就是商人和周人的人种神。探索到这里,事情很明白了,喾的传说揭示了母系时代的婚姻形式:始族母亲到巫祠去完成婚配。

  从喾的资料知道了,喾崇拜向西传播到伊洛,向南传播到黄淮(祝融),覆盖了广大的范围,为古汉语氏族奠定了人口基础。

  喾是个古老的太行土语。喾,意山洞。喾字用做崇拜以后山洞又写作窟,高辛巫祠消失了,喾字就成了古字。喾与祭祀有关,早期的祭祀在山洞。祭祀的山洞是天然的,巫祠没有开凿山洞的能力。北方的游牧氏族将山洞祭祀的习俗保留下来。

  这样,喾就成了专用的神圣的名字。

  在今天,人们这样说话:“走,上庙去,拜佛去。”在喾时代,可能说:“走,拜喾去。”在当时,说拜喾,谁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是后人不能清楚。在今天叫牛,马,羊,人人明白。如果叫大武,一园,柔毛,大约少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大武,一园,柔毛是北魏语。北方氏族的语言,保留了基础汉语的痕迹,听起来多么象今天的口语?喾就是这样的语言,不过是更古老。

  在文字时代,词语保留的时间长一些。在口语,象山洞祭祀这样的事情过去了以后,也许三,五代人以后就从记忆中消失了。东汉以后,北方氏族进入黄河流域,出现了几百年的南北朝局面。北方氏族也将自己的习俗带到了黄河流域,开凿了佛教石窟。开凿石窟约始于东晋十六国,盛于北魏,隋,唐。著名的有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高辛是众多的巫祠中的一个。高辛能够发展起来,流传下来,大约与火有关。从生育神到火神。这是可能到的。在几千年的崇拜中赋予了神更多的职务。

  史记&;#8226;楚世家中有一段话: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重黎是帝喾的火神,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授于“祝融”荣誉。这是一段从古汉语角度解释祝融的话。)

  这一段话是依据战国时的资料,战国人这样认识。祝融是崇拜的名字,与氏族的起源有关,重黎又是一个崇拜的名字,重黎与火有关。居火正,是说担任火正的职务。总起来,是一段祝融人的古老的传说。古人将火,重黎,祝融,喾联结到一起,是因为有历史的事实。楚的祖先吸收了古汉语文化,这是很长时间的汇合过程。

  火的使用很早,很平常,从第一片陶片算起,已经万年有余。为什么到了巫祠时代引起了关注?制陶用火没有发生太大的困难,制陶用火跟今天的煮饭用火差不多,是火就能煮熟饭。不需要神的帮助。但是在巫祠时代已经开始了铜的冶炼。打开商史,立刻注意到了高度冶炼技术的青铜器,大约少有人想到,从铜的发现到青铜器的实现,走过了多么长的路,经历了多么长的时间。

  据考古,公元前一千六百年以前,在二里头(洛阳)有小件铜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