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寻找失去的快乐-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为了生存下来,他只能选择放弃自己的权利,压抑那向往自由的本性,因为他的一切生活来源均要依赖大人,如果他有丝毫的反抗,就很可能会遭到那头大象的命运。
  心理学研究认为,我们今天在工作及一切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与烦恼,几乎全部来自于童年经验(童年经验对人类性格的形成占到95%以上的比例)。由于当年的环境制约了我们,所以为了满足安全感,我们被迫适应了病态环境,长大后,我们仍然以这种病态的心理去接触社会和家庭,虽然后天的环境已经有所不同,然而,我们仍然将现在投射为当年的环境,并由此病态经验加以处理,这,就是烦恼的根源。
  心理学研究中曾经有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抱到床上,它的面前有一只小白兔,当婴儿看到小白兔时,第一反应就是下意识地伸手去触摸。可就在这时,试验者在婴儿的耳边敲了一声锣——“哐”的一声,婴儿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哇”地一声哭了,于是试验者赶紧把婴儿抱开。
  次日,再把婴儿抱过来,面前仍然放着这只小白兔,婴儿见到它时,仍然想去触摸,可这一次不像第一次那样从容、自然,他迟疑了一下,然后再去伸手,可那个锣声再次响起,“哐”的一声,婴儿又吓得哭了起来……
  如此又做了一次,过了几天,再把婴儿抱近这只小白兔,当婴儿一看到它时,就吓得哭了,可这次并没有人敲锣。
  当这件事发生许多年之后,这个婴儿已经上了小学,有人问他:“小朋友,你最讨厌什么人呢?”
  这个小孩子回答:“我最讨厌我爷爷,因为他有白胡子;最讨厌医生,因为他们穿着白大褂……”
  他早已经忘了那个试验,然而我们要问,他真的忘了吗?我们当中有多少人,表面上是对某人和某事反感,也许那件事与今天所发生的没有必然联系,可潜意识却记录下它们二者之间相关联的某些属性,正如白兔与白胡子和白大褂的关系。
  也许你对上司的发言特别反感,特别是当上司发号施令的时候,也许因此你的情绪不佳,或被别人称为不服从领导,或心生反骨,甚至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和叛逆心理。可如果有可能,请你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一想,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总得不到权威人士的认可,每当你希望大人,特别是父亲或老师表扬、分享或鼓励你时,得到的却是羞辱、否定、禁止,甚至是打骂和抛弃……,或者,你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却总遭到大人的无端阻止和破坏。这些经验都如同那一声锣响,有可能让你反复得到同一种刺激,即“长辈(权威人士)注定是要否定、羞辱我的”、“我无权得到认可”、“我只能背着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

第一章  生命中的制约(4)
这些制约早在我们的童年,具体来说,大部分在6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它们好比我们人类的原始程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时时会伴随着我们的一切行为不停地发生作用,这也就导致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特别对于现代的独生子女,由于没有手足关系的培训,他们只能在进入学校以后接触到实质性的团队关系,因为在幼儿园,他们还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而进入小学后,作业和考卷、班集体荣誉、行政等级和学年等级、知识等级和成绩等级,包括老师的偏爱等,都会让一个孩子初步进入单纯的社会关系中。因此,现代的80后或90后,他们中的大部分独生子女,都将6岁前应该培训完成的手足关系延续到小学之后,然而这又不等同于实质的兄弟姐妹,他们都深知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并不需要为他人的行为和思想负责,不需要为他人的情绪和营养负责,他们毋须为他人做出如兄弟姐妹之间的那种牺牲(付出),因此也不会无条件地索取,在他们之间,关系是明确的,他们不需要谁一定要让着谁,谁一定要迁就谁。于是,当他们许多人长大后,自然不会像过去的大人们一样主动地团结同事,如手足般相互关心与负责。
  这就是独生子女心理年龄偏小的主要原因,他们的制约来自不可抗因素,因此奉劝领导和老板们,不要一味地抱怨年轻的80后或90后,说他们没有团队意识或责任感,他们的经历与你们不同,他们失去了与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机会,他们在亲情当中的资源相对匮乏,他们的世界就是他们独自在家玩玩具和画画的经验,那时,没有同龄人与他们分享,他们从没机会让着弟弟或妹妹,或去告哥哥、姐姐的状。于是当他们进入企业和社会后,也自然不会有这种手足意识,可他们承担的却是整个社会“避免人口过度增长”的责任!对待他们唯一的方法就是爱,他们缺什么,就给他们补什么。他们特别需要分享,但不会主动展示,那么我们这些大人就要主动去关心、体贴,教他们“别事事分得那么清楚”,否则,他们会在将来的道路上总习惯“吃独食”,成为一个个孤家寡人。
  是的,解决一切困惑的方法就是爱,表面上看,爱是制约的天敌,从潜意识看,它也是制约的转化形式。因为爱的本质是接纳,不是否定。比如当你得知自己是因为小时候说了实话而挨打,于是才形成了爱说谎话的习惯时,你不要把说谎当成自己的敌人,要知道,正因为说谎你才得以安全,说谎成为你成长过程中与家庭共存的智慧选择。因此,你要接纳这个说谎的自己,他陪伴着你度过了成长中的漫长岁月,保护你少挨打,你要感谢他,从心里了解,这一项制约正是你为了与大人共存而不得不采取的病态方式,对于你的成长而言,它没有所谓的对错。
  只要你如此接纳自己,那个说谎的自己便开始复苏,这股能量便开始转化。因为你知道,现在的你,体重已经是过去的十几倍,力量也已经是过去的几百倍,那根麻绳再也捆不住你,没有人再敢侵犯你,你毋须再为避免挨打而被迫言不由衷。今天的你,完全有能力诚实,你可以为当年的自己做出不同的选择,因为今天的你是自由的,于是,协助当年的自己完成自由选择,将卡在生命中的那股能量疏通,这就是爱自己,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生命中的制约(5)
烦恼即菩提,佛陀早在2500年前就以他无上的智慧道出了苦集灭道的真理。就连心理学家们也认为,人类的制约就是烦恼的根源,而这些制约,就如同一层层尘埃,遮蔽了我们的天性和智慧。在佛教里,有一个“阿赖耶识”,其中的“阿赖”与喜马拉雅山的那个“拉雅”同为梵语,翻译成汉语,就是“积”的意思,引申为“积存”之意,也就是说,喜马拉雅山是积雪之山。
  人类的意识也是一层层累积起来的,但它们不是雪,是经验,对人类社会而言,这一层层经验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但第一层“积雪”,一定来自于家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和手足关系等。这些关系给我们留下无数的经验,这些生存经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一切感性和理性认识,即所谓的原则、观念、下意识及行为模式等。而这些头脑中的信息与环境互动时会自动处理、再加工,从而重新得出决断性信息,就是我们的性格。这些性格特质,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在命运的引领下,我们从事着各自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完成着我们的人际关系,以及同自己的关系。
  智慧的“慧”字由两部分组成,上边是个“彗”,意思是扫帚,引申为清扫,下面是个“心”,组合起来的“慧”就是“清扫心灵”,其实就是让我们把覆盖在本性上面的一层层“积雪”清扫干净,进而现出我们的本性,而本性是清纯的、自然的,也是无所不能的。这个过程,就是修心。因此,真正的学习是反省,是找自己的问题,从而认识自我。但它一定不是自责,寻找的目的是是接纳,从而转化,这就是转识成智。
  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是开心且自在的,他不会因外界的干扰而起心动念,因此他少了许多烦恼,而又能够最大度地接受环境。
  在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是老子曾经倒骑着驴进城。试想一下,当他背对着城门徐徐进城的时候,所有的景色都会倒灌着进入他的视野,那时,他必须全然地放下因无法主宰方向而产生的种种不安,无法主动选择和分别,来什么就得接受什么,那种被动要求他全然地将自己融入自然环境,他只是在欣赏,没有任何条件地接纳进入眼帘的一切。这,就是自然,一切让它如其所是地发生,不假分别,不评论是非,甚至连不分别的心态都没有,它,只是一种完全的接纳,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在。
  在我们的人际关系里,所有的发生只不过是一种现象,如果你也能像老子一样,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事外,不做任何评判,不卷入,那么你就真正成为了一个观众或导演,生活和工作本身只是在欣赏人生这出戏。
  这种功夫叫觉察,觉察不是观察,观察是带着好坏对错去看待周遭的一种经验,而觉察更深一层,它是用心去体会发生的缘起。有一次,我问一位受试者:“请问你现在的左脚冷还是右脚冷?”对方想了一下,“好象左脚冷一些。”
  我继续问他:“当你想的时候,你的眼睛看到了吗?”
  “没有。”他笑道,“眼睛怎么能看到冷热?”
  “你的舌头尝到了吗?鼻子闻到了吗?耳朵听到了吗?手摸到了吗?”我继续问。
  他摇摇头,“我只是在感受。”
  “是呀,”我说,“这时,你的眼睛是作废的,六根全都是作废的,你只是在感受和体会,而这就是对自己身体的觉察,它不需要你去刻意找原因,不需要考虑外界环境的影响,它只是感受本身,根本不存在什么对错好坏,因此,觉察没有价值观及原则和经验,它只是当下的发生。”
  其实我们的存在本身,无时无刻不处于这种发生之内,只不过我们不习惯去做这种觉察,特别是当我们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下的时候,我们都不自觉地任凭这股情绪发作下去,而很少有人会如刚才那种体会一样去审视自己的这种发作。但这并不怪我们控制力不强,而是几乎没有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过这种形而上式的教育,毕竟,父母接受什么观念,我们就必然会受到那种观念的影响;社会推广怎样的理念,那就必然成为我们头脑中的惯性思维。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生活在两千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可能所有人的头脑中都是儒家思想;如果我们生活在之前的文景之治时期,可能所有人都会比较崇尚皇老思想。那时的我们,对于上述说法并不感到奇怪,因为老庄哲学就比较强调“天地人三位一体”的说法,而感受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接纳它并调整它,成为相当自然的事。其实,这与心理学中的觉察不谋而合。
  比如我们在生气的时候,一般都会指责对方或气喘吁吁,如果你会觉察,当下就去体会这个生气,去“看”这个生气本身,去感觉你身体各处的变化,去体会你的呼吸以及身心内外一切的感受,你只要和生气在一起,如果你能够做到,就不可能再抱怨对方或任意发作,因为你在接纳自我,六根清净,一切归于存在,根本没有什么观念和原则再会影响你。
  这就是止或戒,戒并非指忍受,更不是压抑,它只是体会自己当下发生的一切,并和那个发生在一起。此时的你,不会怨天尤人,不会迁怒对方和环境,于是事情自然会平息下来。而戒是定的前提,定就是自我控制,这种控制不是被迫控制或承受压力,它只是自然而然地没有了发作的动机,一切处于空无的状态,此时若做出判断,就是心中有数,这个有数,就是智慧。所以佛教中有“戒、定、慧”之说。
  所以,一切事物的结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可以做出最高明和最智慧的选择,这些选择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我们全新的命运。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1)
两个年轻人坐在传达室等候面试,对面的大楼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跨国公司,这家公司的年纪比年轻人的祖父还要大。而同在传达室内坐着的还有一位看报的老人,看得出,他就是这家公司的看门人。
  等了很久,仍然没有人从大楼里出来,可按要求,两个年轻人必须坐在这里等候。于是,有一个小伙子有点儿不耐烦了,他看了看老人家,笑道:“老先生,您能不能告诉我,您在这家公司已经做了多少年了?”
  老人移开报纸,从眼镜缝里审视这个年轻人,“哦,我在这里已经坐了快40年了。”然后继续看报。
  “那您一定非常了解这家公司,”年轻人接着问,“您能不能告诉我关于这家公司的一些情况,比如说他们的人际关系怎么样?”
  老人看了看年轻人,放下手中的报纸,不缓不慢地问他:“你是从哪儿来的呢?你们那里的人际关系又如何呢?”
  年轻人见老人有了反应,一下子来了神儿,先叹了口气,“唉,别提了,我是从某某公司来的,那家公司的人都特别坏,每个人都心怀叵测,他们拉帮结派,而且把我也裹进去,其实我根本什么都不知道,可还是被他们陷害。”年轻人摇了摇头,“唉,就是因为这个,我才从那里辞职,我希望能到一个比较单纯的环境里工作,要说能力,我可是不低的,就是不喜欢勾心斗角。”
  老人静静地听完年轻人的话,再一次拾起报纸,心不在焉道:“年轻人,你放心,这里的人要比你们那里的人还要坏,他们的勾心斗角更厉害,你可不是他们的对手。”
  这个年轻人一听,顿时傻了眼,透过窗户看了看大概,深深叹了口气,然后对老人说:“对不起,大爷,请转告人力资源部的人,我还有点儿事,就先走了。”
  大爷看了他一眼,“那就不送了啊!”
  另一个年轻人看了看墙上的挂钟,看得出,他也有点儿着急了,于是微笑着问大爷,“您能对我透露一点儿这家公司的情况吗?我也比较关心这里的人际关系。”
  大爷同样从眼镜缝里看了看他,“你又是从哪儿来的呢?你们那里的人际关系又如何呢?”
  年轻人低下头,“不瞒您说,我是从某某公司来的,我们那里呀,大家就像一家人,一人有事大家帮忙,如果谁和谁发生矛盾,大家都会着急,也都会劝解,就像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年轻人有些激动,“唉,要不是因为换了房子,我根本不可能离开他们,这不,知道我出来,他们都给我发信息。”年轻人拿出手机给老人看,老人接过手机,但没有看信息,只是打量了一下这个年轻人,微笑道:“年轻人,你放心,我们这里的人,要比你们那里的人还要好,他们委托我在这里先接待你,”然后老人指了指大楼,“快去吧,他们都在等你呢!”说完,这位老人笑着把手机还给年轻人,年轻人此时才豁然开朗。
  故事讲完了,两个年轻人问老人同样的问题,但是,他们因何从老人那里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答案呢?难道这位老人在忽悠他们吗?
  有这样一则寓言: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人偷的,于是他经常在暗中窥探隔壁的邻居,觉得他的一举一动都是鬼鬼祟祟的,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小偷。过了几天,他突然在自己家的柴堆里找到了那把斧子,于是他再看邻居家的那个人,可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他不像是一个小偷。 。。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2)
我们人类对事物的认知,都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而每一件事物,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件事物,同一个人,不同的人在看他们的时候,都会戴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比如在面对同一块地时,在一位农民的眼中,他对这块地的土壤十分关注,他期待着这块地能为他带来好收成。可在一位房地产商的眼中,他对这块地的判断是地理位置、价格及楼盘的蓝图。又比如两个人同进一间屋,这间屋里有钢琴和书架,如果你是一位音乐家,你的目光一定首先关注那架钢琴;而如果你是一位作家,那么你的目光一定集中在书架上。
  是的,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我们都会以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去索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好恶观念去判断同一件事物。这来自我们的经验,经验决定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比如上述那两个年轻人,第一个人的经验是不良的人际关系,第二个人的经验截然相反,所以那位老者也自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他应该是一位智者,他知道,第一个年轻人,无论他走到哪里,人际关系都可能遇到麻烦,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