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臣-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话间,高彦却是将一本名录册子递给文先生,文先生打开一看,却是“帝儒”传承七百余年来,所有的弟子名册,其中记录之人,竟大都皆是无名之辈。

    有观于此,文先生心中不免失望,但还是恭敬应是,将自己的姓名填写于名录上,双手捧着还于老师高彦。

    高彦接过后,又说道:“我“帝儒。传承七百余年,弟子不过百余,虽少有名震天下的枭雄名臣。但大都皆是那些枭雄名臣府中的倚重谋士,每人皆是才智高绝,隐于幕后,影响天下大势,所以,本门虽然无名,但你切莫小瞧。”

    “弟子不敢。”

    文先生连忙道。

    却是文先生想明白了,“帝儒”一脉的传承弟子,虽然大都是无名之辈,但老师高彦的才智绝对是世上少有,更何况,“帝儒”传承,最重自保,又多是谋士之术,传承子弟少有名气,也可以想象。

    看到文先生若有所悟,高彦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文华,为师问你,你觉得你大师兄如何?”

    文先生微微一愣,不知高彦为何询问这些,但还是答道:“大师兄乃是老师门下,学习最为刻苦用功之人,博闻强记,胸怀大志,弟子不如。”高彦又问道:“那你觉得你二师兄呢?”

    文先生又道:“二师兄聪慧过人,才智天降,举一知三,世间少有,弟子不如。”

    高彦笑问道:“那你可知,为何为师独独收你为嫡传?”

    文先生思索良久后,迟疑的问道:“可是因为,弟子志向不如大师兄,聪慧不如二师兄?”

    高彦哈哈大笑,说道:“正是如此。本门行事无忌,不论善恶,但唯有三点规矩,皆是关于弟子传承,名曰“传承三戒”你要切记,不可违背。其一,本门之弟子,最重悟性,然天生聪慧过人者,不可收录于门下;其二,本门传承,皆是谋士之学、帝王之术,胸怀大志者,不可收录;其三,本门弟子,首重自保,贵族门阀子弟,亦不可收录。言及于此,切记切记,望你自行领悟。”

    说完了这些,高彦再也没有其他吩咐。就这

    当初文先生虽然答对了老师高彦的询问,但只是脑中灵光一闪,隐有所悟,待高彦将三点规矩讲明白之后。文先生反而更加糊涂了。

    为何“帝儒”一脉的规矩,皆是关于弟子传承的?为何不能收录聪慧过人者为弟子?不能收录贵族门阀子弟为传承?为何不能收录胸怀大志者为后辈?

    文先生想要请教老师,但高彦根本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时光流水,二十年转眼即逝,文先生看的多了,想的多了,感悟的多了,尤其是读了《贾诩传》之后,终于明白了这般规矩制定的原因。

    “帝儒”一脉弟子,出师之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已是了解,在这样方面,自然不会有什么规矩。

    而传承三戒,也有其深刻的含义。

    “帝儒”一脉,传承的是帝王心术、讲究的是为达目的,不论善恶、不折手段!!学习之后,本就容易让人养成偏激的性子。

    而资质平庸者,懂得舍弃;出身贫寒者,知道退缩;志向不大者,明白知足。

    与此相反,天生聪慧者、胸怀大志者、出身高贵者,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三种人,最容易行事偏激,如若没有目标,则就罢了,如若有了目标,则会不择手段的将之完成。

    若是这三种人再得到了“帝儒”传承,只会愈加的执拗偏激,只会愈加的行事不折手段!!

    最重要的是,这三种人,一旦确立了目标,那么他们的目标。无论是善是恶,决不会而“帝儒”传承,就会成为他们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

    如此种种,如若他们的目的达到,固然“帝儒”一脉名扬天下,然天命胜人为,一旦失败,“帝儒”一脉就很有可能断了传承,最重要的是,无论成败,天下都要遭受大劫难。

    这传承三戒,或许是“帝儒”一脉的祖师爷贾诩一生的感悟。

    ,“,一小

    而文先生之所以突然想到了这些,却是因为张衍圣。

    众所周知,张衍圣是文先生的弟子。

    但很少有人知道,文先生最初,并不愿将张衍圣收于门下,理由自然是“帝儒”一脉的传承三戒。

    在那时,王翰尚不是一朝承宰,张衍圣也不过三岁余,自然没有什么“志向高远”或是“出身高贵”之说。

    但让文先生犹豫的是,张衍圣实在太过聪明了,不仅聪明,而且早熟,不仅早熟,而且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了“思索”二字。

    聪明、早熟、善于思索。这是“帝儒”一脉追寻弟子之时,最看重的品质,也是最为顾忌的品质。

    事情总有两面性。

    可惜,文先生实在耐不住张谦的屡屡恳求,又喜欢张衍圣的性子聪明,最终还是违背了“帝儒”一脉的规定,最终将张衍圣收于门下,一生所学,倾囊相授。

    聊以欣慰的是,经过张谦与文先生的刻意培养,张衍圣从小就向着两人所希望的那样发展,才华横溢却不自负,出身高贵却不猖狂。人生最大的目标志向,也只是和张谦一般,不过是保住张家一族的富贵与传承罢了。

    但如今,文先生隐隐发觉,自己似乎做错了。

    张衍圣这些年来,或许并非当真是如自己和张谦所愿的那样发展,只是他的一些心思,一些想法,一些特质。被自己与张谦合力压制了下去,以至于他、张谦、乃至于张衍圣,对此都没有发觉。而如今,不知因为何事,张衍圣那些被压制的某些特质,那些被张衍圣下意识隐藏的心思想法,竟是无可抑制的突然爆发了,竟是让他产生了脱离张谦的心思文先生虽然尚未与张衍圣接触,但一生最擅长的就是人心,仅仅只是张衍圣对楚灵帝的一个请求,以及一些信息资料,就与八贤王和萧漠一般。隐约猜到了张衍圣的目的。

    想到“帝儒”一脉传承的种种手段,以及那“传承三戒”文先生更是眉头大皱,有些后悔,似乎自己这些年来,教给张衍圣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一些。

    ,,,

    就在文先生暗思之时,轿外突然有人禀报道:“文总管,属下刚刚得到消息,八贤王与萧漠,此刻正在“青云楼,密谈,而少主也正往那里赶去,但因为防备严密的关系,密谈细节,却无法得知。

    “知道了。”

    文先生缓缓答道,同时也陷入了深思。

    却是文先生突然想到,八贤王也如张衍圣一般,是一个天生聪慧之人,而且出身高贵、志向远大。

    或许,是因为“传承三戒”的关系,对于集合了“天生聪慧”“出身高贵志向远大”这三点于一身的八贤王,文先生总是隐隐有些顾忌,总觉得他那英明神武的气质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偏激至极的心。

    而就在文先生暗思之间。他所乘坐的轿子穿街走巷,终于回到了承相府。

    但文先生却不知道,在承相府所在街道转角处,一处茶摊之中,正有两位半百老者,紧紧的盯着他的身形,直到不见。

    “没想到小师弟竟然成了当朝承相的文胆谋士,当初老师选他为嫡传继承人,果真不假。”

    其中,一位面容和蔼的老者小悠悠道。

    “老师虽然才智通天,但也不一定做什么都是对的,至少,小师弟他没有选到一个好主人。”

    另一位老者

    “也不能这么说,如若张谦老死,他和我们也算是共奉一主了,可惜,他更忠于张谦。哎,本来还想与小师弟叙旧一番的,但下次见面,就是不死不休了,有他存在小对小主人的影响限制,实在是太大了。”

    面容和蔼的老者,眼中突然闪过一丝狠色。

    与此同时,青云楼。

    八贤王等待良久后,终于等到了萧漠的回答。

    “王爷,您也知道子柔的性子,更清楚子柔这段时间所面对的形势,王爷为国为民,子柔固然钦佩,也愿意助王爷您一臂之力,但至少在一两年之内,子柔无法直接为王爷说话办事

    这番话大意就是,萧漠同意与八贤王结盟,改革时政,但仅仅只限于出出主意,或者隐晦的帮忙,冲锋陷阵的事情,就只能谨谢不敏了。

    但八贤王却不在意,得到萧漠的答复后,只是大笑道:“只要子柔肯助本王,无论如何,本王只会有喜无忧!!以子柔之智,与本王合力,不仅文人特权可收于国,其他时政弊病,譬如臣权与贵族特权过大等等,解决之期,也不远矣。”

    听到八贤王之言,萧漠只觉得目瞪口呆。

    原来他不仅仅想限制文人特权,还想要限制勋贵特权与臣权!!

    看到萧漠神色间的惊讶,八贤王才发觉自己的失态,自嘲一笑后,说道:“子柔见笑,是本王过于激动了,实是这些弊病,本王英然看的清楚,但数十年来,无法言明,也轻易不敢言明,今日有了子柔这个。知己,却是一时失态了。”

    “哦?八王爷您还想要限制臣权与勋贵特权?”

    八贤王点头道:“是啊,子柔,想必你也能看得明白,贵族特权之多,不逊于文人特权,只是贵族数量不如文人,所以隐患不显罢了,但无论如何,总归是一个隐患,必然要加以限制,不能任其发展。天下乱于流民,流民产于土地兼并,的土地兼并者,皆是这些勋贵!!当然,我朝贵族,祖辈皆是有功于国,本王也不能亏待了他们,但却也绝不能让他们日后成为国家的拖累。”

    “至于臣权”说到这里,八贤王冷笑道:“当年太祖之所以放权于臣,正是有感于千年来朝权更替,乃是因为君臣两方,君强则昧,臣强则逆,于是设立规矩,使君臣平衡,以保楚朝千秋万代罢了,但时至今日,我朝历代君王,只记得太祖那句“垂手而治”一再的放任臣权扩大,若不是军权一直掌握在我皇室手中,说不得哪天就有人造反了。然时至今日,那王翰张谦,竟是把手伸到了军权之中,臣权过大,已是到了不得不治的时候了。本王无意尽收臣权,但却也必须要让臣权限制在太祖之时!!”

    萧漠点头,暗自苦笑。这八贤王,诸般想法志向,竟是什么都不瞒他。

    不过也是,既然已经将自己有志于限制天下文人特权的事情说出来了,那么就无所谓再多说点什么了。

    毕竟,从各方面而言,限制臣权与勋贵特权,招惹的麻烦,要比限制文人特权小得多,可解决的方法也要多得多。

    同时,萧漠也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位八贤王,确实是当今朝野间少有的睿智之辈,楚朝的各般弊病,竟是看的一清二楚。

    恐怕,等他限制了文人特权、勋贵特权与臣权后,就要改革历法,重定土地军队经济之法了。

    有时候,一个人如若太聪明小实在不是好事。

    果然……

    见到萧漠神色间若有所思,八贤王又解释道:“不过子柔放心,本王绝非鲁莽无知之辈,三权限制,各方各面,形势复杂,本王虽然心中急切,但也绝不会一同进行,而是分步行事小心布局。”

    说着,八贤王又是一声长叹,道:“按本王的猜想,仅仅是限制文人特权,即使一切顺利,就需你我至少三五年之功,更遑论限制臣权与勋贵特权了,那不过是将来的打算罢了。更何况,你我也不能将心思全部放在限权二字,毕竟,诸般法度的改革,祜除时弊,防患未然,才是正途”

    或许,这些心思想法,已是在八贤王这里憋得太久了,如今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又有了萧漠的赞同,一向威严如他,一时间竟是言语不绝。

    不过,萧漠总觉得,八贤王并非当真这般兴奋,至少,他的眼神,依然冷静如旧,隐隐间不断的打量着自己,不放过自己的丝毫神色变化。

    八贤王今日之言论,对萧漠而言,既是一场推心置腹,也是一次考幕…

    不过,八贤王的种种言论与设想,大都是有利于国的,诸般法度的改革,想法也近乎于成熟,远比如今楚朝所用旧习要先进。

    刚开始,萧漠还是在无奈的听着,但渐渐的,被八贤王的想法所吸引,暗生钦佩,竟也是不由自主的参与其中,将一些后世的想法讲出,进行讨论。

    就在两人刚刚谈的兴起之时,房间门外,突然传来了邓尚全的声音。

    “王爷、少爷,张衍圣大人回来了。”

    还未等萧漠与八贤王应声,门外又有八贤王的亲随禀报道:“王爷、萧大人,承相张大人求见。”

    公一心,,,

    比:这章字数比较多,更新晚了,见谅。闲话几句。三国英雄辈出,但杰出谋士更多,也让人更为印象深刻,三国最出色的谋士为何人,针对这一点常有辩论。大多数人都认为是郭嘉,但虫子认为是贾诩,奇怪的是,很少会有人认为是诸葛亮”

    。。。

第四十四章。封万户侯(上)。() 
,此人会让他人在不自觉间感到敬畏,有此人会让旁人览姚口沪间感到亲近,有些人会让周围人在不自觉间感到认同,这是一种气质的养成,也是一种神韵的积淀。

    而八贤王,无疑已是将这种气质与神韵发展到了极致。

    一番讨论,萧漠从一开始的无奈倾听。到其后不自觉的参与其中,没过多久,心中竟是产生了“或许与八贤王合作,一同改革时政、造福万民,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的想法,

    要知道,萧漠时于这种麻烦而且会危及自己的事情,一向都是敬而远之的。

    而在心底深处,萧漠更是不由的对八贤王的志向、智慧以及的怀,产生了一丝敬佩。

    要知道,历史上像八贤王这种身份尊贵的闲王数不胜数,但有多少肯这般为国为民的设想?又有多少甘于为天下而得罪天下?又有多少懂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

    至少,萧漠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知道自己是绝对做不到的。

    再联想到这些年来八贤王的所作所为,从某方面而言,他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公一心,

    与此同时,八贤王看着萧漠小眼中却是异彩连连。

    他今日对萧漠如此坦诚,将自己的想法志向尽数说出,看似鲁莽,实则是无奈为之,行险一为。

    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察觉到楚朝繁华表象下,所隐藏的种种危机,然而正如他之前曾对萧漠说的那样,对于这些危机,虽然心知肚明,但却没法言明,也不敢言明,哪怕他是楚灵帝最信任的弟弟,尊贵无比的八王爷。

    说到底,还是因为庙堂颠峰处,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丝毫帮手肯与他分担张谦行事,大都是以保住他如今的地位权力为目的王翰本身更是楚朝勋贵的代表,至于其他人,大都是庸庸无为之辈。

    说到底,当年楚太祖所制定的姓巨实在太过完美,即使八贤王得声望与圣宠与一身,也无法在朝廷高层中发展自己的势力。

    若他强行行事,只要某位反对者说一句“王爷此行,必然致使我朝大乱,意欲何为”就能给八贤王招来莫大的麻烦,更遑论天下读书人的群起激愤了。

    在这个小时候,八贤王就需要一个能真正理解他的帮手,来助他说话行事、分担压力,而且这个帮手小最好本身就在读书人中间有着比较大的声望名气。

    就在这时,萧漠出现了。

    萧漠本身在当今文坛的地位自不必说,虽然年纪尚青,但说他是文坛一代宗师也不为过,创“萧体”注《中庸》、书《问儒》、著《自扰诗集》,每一桩每一件,皆是让文坛震动的大事。如今更是立下了如此功勋,不仅名声更大,声势一时无二,更是注定了要青云直上,在不远的将来立足于朝堂之数,参知政事,早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更何况,萧漠本身深受楚灵帝的宠幸,即使不及八贤王本身。但也绝不差于当朝承相张谦要知道,张谦与楚灵帝的交情,可是有近二十年了。

    最重要的是,年前那次在王府书房中的长谈,更让八贤王发现,萧漠竟如同自己一般,对楚朝的诸般时政弊病,心知肚明,且对此心怀忧虑。

    如此一来,八贤王不仅隐隐视萧漠为知己,更是想要将之拉拢,当做自己将来行事的依仗与帮手。

    可以说,与萧漠结盟,不仅是八贤王最好的选择,更是八贤王如今唯一的选择。

    但让八贤王无奈的是,萧漠如今虽然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但为人却太过冷淡无为,竟是与他那皇兄相似,即使看的清楚,也因为怕麻烦,想着自保,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参与。

    所以,八贤王只能趁着萧漠还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趁着在萧漠尚没有理清思路、想明利弊的时候。甘冒消息泄露的风险,就这么的坦陈而言,将自己的志向尽数讲出,一来为了试探萧漠的真实想法;二来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