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解读汇率的秘密:汇率战争-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蒙联手,表面上看南宋还是不长进,打金国的体力活都是蒙古人干的。但实际上,南宋维护了相对稳定的货币,造成了宋金之间的汇率危机,使得金人四处逃难、无心恋战,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是对金国崩溃的致命打击。
  ***
  南宋为了稳定自己政府进行的这场汇率战争,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货币之间的比拼。虽然这多半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从中可以发现日后汇率战争的影子。所有经济中强势的一方,最终获胜的法宝都只有一个:用自己的资源和财富击垮对方经济体的信心,而汇率的一泻千里,不过是体现了这种信心的丧失。如前面讲的,经济和货币之所以能够存在,全在信心二字;如果信心没有了,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会灰飞烟灭,好像金国一样;当然,如果对方能够自掘坟墓,又有蒙古铁骑推波助澜,那么自然效率加倍。
  但南宋的汇率战争毕竟不是有意为之,他们并没有后招,也没有计划金国崩溃了后该怎么办。这样没有长期规划的小朝廷的结局可想而知。蒙古人不会再等100多年,让南宋慢慢搞垮自己,他们势如破竹,很快将南宋变为了自己诸多战利品之一。两种纸币之间的战争虽然帮助宋人雪了恨,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协助蒙古人灭掉了金宋两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帝国。
  然后,纸币带来的崩溃,并没有从此而止。蒙古人很快也爱上了印钞。蒙古人的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因此国际贸易减少;当年很多的国际贸易,现在都成了蒙古境内的国内贸易。于是当时蒙古境内的兑换业,相当于宋朝各地不同币种的兑换,并且受政府管制。元朝兑换业集中在银铺,银铺同时负责金子和铜钱的兑换,但各种贵重金属都被禁止出口。
  在中国境内,元代发行了数种纸钞作为官方货币,其中以中统钞最为长久,至元钞则是历史上第一个并无替代券性质的纸钞。受帝国中亚地区流通白银的影响,元代汇集了大量白银在国库中,形成了形式上的银本位,把银设立为货币单位基础。元朝储藏了大量银子,做帝国国库储备之用,同时在全国境内禁用铜钱。但是政府允许铜钱出口日本,因为日本人还是愿意用黄金换铜钱。元朝纸币非常兴盛,把远道而来的马可·波罗都震到了。而日本、朝鲜、印度等都模仿中国用纸钞。
  元朝人很早就意识到,无限地发行纸币看上去很美,但可能是一场灾难性的行为。当时的学者许衡就讥讽道:“夫以数钱纸墨之资,得以易天下百姓之货,印造既易,生生无穷,源源不竭,世人所谓神仙指瓦砾为黄金之术,亦何以过此。”(《许文正公遗书》卷七《格币札子》)。谁也不是傻子,政府再说纸币值钱,货币多了人家也不相信,怎么会让你活扒皮?但这却没有阻止政府饮鸩止渴。元朝早期虽然努力稳定纸币,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快元朝就开始通过大量印刷纸币来筹集各种军费。元朝的第一个目标是宋朝灭亡后就不来朝贡的日本,但因为“神风”刮翻了所有战船而作罢,但这次战争也把日本人吓得够呛,日本也因防备蒙古人而几乎破产。之后,蒙古人又通过通货膨胀攻打缅甸、安南、云南等地,以至于民不聊生。经济破产加上中原人反对外族统治,蒙古人的帝国在不到百年后就灰飞烟灭。
  ***
  至此,中国的外贸已有了近千年的历史,从早期的初级贸易,到中期的大唐盛世,再到后来专精生意的宋朝,汇率在中国也经历了诸多阶段:最先是世界通行的货物,到了唐朝略有现代货币的风采,而到了宋朝虽然货币的意义褪色,但纸币却阴错阳差地成为击败敌人的制胜法宝。但遗憾的是,从此中国的货币和汇率停滞不前,循环往复,货币和汇率也不过是这些作用而已。真正领导货币和汇率进入现代社会的,反而是近千年一直以来发展落后于东方的欧洲人。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欧洲现代汇率的崛起如果在公元1000年的时候设立一个赌局,让人下注赌一赌谁将为下一个千年的地球文明开创现代金融业,估计谁也不会选择欧洲人。但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有趣,当时的*和中国相继衰败,欧洲人后来居上,开创了现代金融业,再次证明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真理。现在我们就学习《艺术人生》回顾一下,看看欧洲是如何一路走来的。
  ***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汇率战争   第十二章(1)
欧洲文明在希腊、罗马时期达到鼎盛,但自从罗马被“野蛮人”所攻陷,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并很快步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在贸易方面,这段时期他们的特色就是生产不出什么好东西来,但还是想要外国的好东西,于是只能用金银换。
  这样的情况一直坚持到了中世纪后期,由于长年贸易逆差,欧洲这只骆驼也被稻草压趴下了。此时的欧洲金属奇缺,如此一来不但没有钱去购买来自中国的高级奢侈品,自己境内的交易也因为货币短缺而受到了影响。于是为了解决本国的经济困难,欧洲大陆的人们开始集结军队,踏上了掠夺他国财富的道路。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遭到他们入侵是他们的近邻——因为贸易而富庶的*人。欧洲人以要夺回耶路撒冷圣地的名义发动十字军东征,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是*人当时国力很盛,欧洲人虽然也有斩获,但长期打来打去,最后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只得灰溜溜地回老家。但其中也不是没有获益者,运气好的一部分人还是得到了不少钱财,其中就包括在《达·芬奇密码》、《傅科摆》、《天国王朝》、《印第安纳·琼斯》等著名作品中都屡次提及的圣殿骑士团。
  圣殿骑士团是因为东征而起家,他们通过掠夺获得了不少财富,最后当各位骑士各回各家后,他们在当地都成了大地主,同时还向周围百姓以及统治阶层放债,成为中世纪欧洲的“刘文彩”,被众人视为地痞恶霸。然而团结力量大,圣殿骑士团遍布欧洲的势力加起来,甚至和教会一时瑜亮。但好景不长,因为太有钱外加为富不仁,圣殿骑士团后来被统治阶级抄了家,全部骑士严刑逼供后处死。但统治阶级最后只得到了骑士们传说中巨额财产的一小部分,剩下的不知道都哪里去了,而这个谜团经久不衰,所以直到今日还是诸多著作的创作源泉。
  虽然有的人从事了“山贼”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而有了点气势,但这些有了点小钱的欧洲人知道自己其实还是入不敷出,需要继续发展,但关于该如何继续发家致富却形成了两派不同的意见:一派文、一派武。其中武派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为代表。他们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不是打不过*人吗?那么我们不妨远渡重洋,看看大洋彼岸是不是能够找到金山银山,然后搬回来。
  这帮人还真是走运,金山银山真的被他们找到了。本来想绕过*直接去印度、中国的西班牙人来到了美洲,而这里有的是金子、银子。更妙的是,由于当地的金银太多,当地人根本对其不屑一顾,只把金银当作普通装饰用,仿佛在摩尔爵士写《乌托邦》之前就已率先进入了乌托邦时代。
  当地人不但金银多,发展的也不错,甚至有了阿兹特克、印加一样的城邦及帝国,但他们打仗却完全不在行。这里的关键,在于美洲不比欧亚大陆,天生没有马匹。这样当地人军队人数再多,也不是拥有马匹的欧洲人的对手,甚至一看到马就害怕,还以为是神兽。1532年11月16日,西班牙远征军领袖皮萨罗如入无人之境,好像常山赵子龙一样七进七出,单靠62个骑兵和106个步兵就击溃数万印加大军,在几个小时的战斗后生擒了印加皇帝阿塔花普拉。在墨西哥,故事发生几乎如出一辙,有宝藏的蒙提祖玛也是很快即被人数不多的西班牙人俘虏。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汇率战争   第十二章(2)
当西班牙人抓到这两位皇帝后,立刻要求当地的臣民用足够装满一间大屋子的黄金白银来换取两位皇帝。更可恶的是,即使在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天文数字的金银后,他们也没有放过当地人,而是在斩了皇帝后接着征服了他们的帝国。当美洲帝国完全被征服后,西班牙人更是要求每个人都去矿山里服苦役,挖掘和运输金银。仅仅是在*的波托西山,西班牙人就累计运走了45000吨白银。而这些银两都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无数人都因为工作条件恶劣以及路途危险而不幸丧命。当地人临死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西班牙人会为了这点不值钱的东西来*自己?他们的悲惨命运,恐怕就是我们常说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吧。
  西班牙人靠征服美洲人发了大财,而这也改变了他们的国民性。首先,多出来的金银让他们变得大手大脚,做事情不计算成本。而且,腰包鼓起来的西班牙人也开始有了“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认为只要有钱,铁杵都能磨成针。于是他们指东打西,到处征战。
  但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首先是西班牙在各处都开始碰壁。之后,美洲出产的黄金和白银开始少了起来,并且价值越来越低。而习惯了没钱就从南美运的西班牙人已经忘了怎么去做生意或生产赚钱,也忘了怎么节约花销。不会开源节流的西班牙人很快被战争的花销拖垮,于是才有了我们上面所讲的,西班牙150年内破产14次的纪录。
  西班牙获得黄金白银,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钱不但贬值,而且也都被花光了。有了金银,反而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最后沦为欧洲的三流势力。很明显,靠他们这一派四处征战发家致富是一个错误的途径。欧洲现代银行业和汇率的兴起,还要靠发家致富的另一门派——商人。
  ***
  西班牙人的衰败是因为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他们误认为这些贵重金属本身就有价值,而没有意识到货币的价值来自于其所能换来的东西。他们抢了美洲的金银,使其在欧洲流通的数量大幅增加,但这并没有增加欧洲的生产力。这就等于欧洲的货币多了,但东西没多,是典型的通货膨胀,因此他们运过来的黄金白银越多,其实越不值得,因为这些黄金白银所带来的购买力微乎其微。
  真正得益的是那些有东西可卖的商人们,他们的货物价值越来越高,换来了越来越多的金银。而这额外的流动性使其有了资本去做更大的买卖,去远方换取更多的东西,然后拿回来再换取更多的金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而在他们金银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们发现需要有更多的方法来利用资本,使其产生效益,而现代银行业和汇率就是这么来的。
  一开始,欧洲人利用的金融工具其实和中国人相差无几,也是在金银铺进行各种货币的兑换。后来,由于在金银铺进行兑换的金额越来越大,其他有了闲钱的人也把自己的财产寄存在金银铺里,因为他们认为金银铺的保险柜最结实。金银铺有了充足的资金之后,也开始将金钱借出以收取利息。除了金银铺以外,还有一个资金来源就是犹太人。当时很多地方的基督徒因为《圣经》中禁止收利息,所以无法参与到金融业中。而没有这项禁忌的犹太人由于被禁止参与其他行业,正好成了职业放贷人的不二人选,以至于直至今日犹太人在金融业中的地位还举足轻重。 。 想看书来

汇率战争   第十二章(3)
这些资金的运转以及随后掠夺来的外国资本的注入,使得更多的欧洲人开始专注于航海贸易。从14、15世纪开始,意大利一带成为欧洲海外贸易的中心。当时最强大的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等,都是传统的海外贸易强国,并靠着做生意发家致富。当时五湖四海都能看到意大利人的身影。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在写到16世纪意大利商人安东尼奥时,说他“有一艘商船开到特里坡利斯,另外一艘开到西印度群岛”,同时还有“第三艘船在墨西哥,第四艘到英国去了,此外还有遍布在海外各国的买卖”。由此可见这些意大利城邦的贸易之盛。
  贸易带来的是来自各国的钱币,但这些钱在当地不被承认、无法流通,于是为航海的商人提供兑换服务成为当务之急,而那些脑子转得比较快的人们率先成为了受益者。一开始这些人们只是在板凳周围进行着小额的兑换和预支服务,逐渐地业务多了起来,此类银行业务开始登堂入室,成为正式机构。但饮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银行”一词,其实就是由“板凳”一词演变而来。
  在诸多从事银行业务的人们中,最出类拔萃的要数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这个家族的演变,颇像《教父》三部曲中的柯里昂家族,也有着从黑道漂白的经历。美第奇本是佛罗伦萨的豪门望族,本身也有点黑手党的性质,数名家庭成员都因为犯罪而曾被捕立案,其犯罪记录一直保持到今日。但美第奇人脑袋比较灵光,很早就意识到为商人们提供兑换业务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在积累了早期资本之后,美第奇人开始涉足金融业。但是他们发现,光在板凳上小打小闹是不行的,要想发财一定要做大。于是,他们开始开设正式的银行,提供兑换、汇票、存储等业务;美第奇银行还在欧洲各地拓展业务,每个大城市都设分行。他们的操作方式也与众不同;和中国后来的钱庄票号一样,美第奇银行各地的掌柜都不是自己的雇员,而是自己的合伙人,如果赚钱了大家可以一起分。当地人意识到跟着美第奇有肉吃,都格外玩命地给他们干活。很快,美第奇银行的业务已不仅仅限于兑换、汇票等服务性业务这么简单;他们意识到,用钱赚钱远比提供服务收费更有利可图。他们开始在各地收买政府债券;同时,他们意识到各地货币的价格迥异,于是开始又将大笔的资金用于炒外汇当中,利用各地汇率的差价疯狂套利。
  很快,美第奇家族依靠着银行业,成为佛罗伦萨最富有、最有权势的家族,前后诞生了三名教皇、数名佛罗伦萨统治者,欧洲各地的王公贵族更是不计其数。除此以外,美第奇家族对艺术文化的影响也颇深。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都曾得到美第奇家族的赞助,米开朗基罗更是曾与美第奇家族共同生活了数年。另外,欧洲著名的政治巨著《君主论》也是佛罗伦萨人尼科洛·马基雅维利为了吸引美第奇家族的注意力而撰写的。而这一切的根基,都是从板凳上换钱开始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