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我当皇帝-第4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风这样做,就是避免前期遇到麻烦。
    至于书院的女老师,各个书院都有,黄月英成为老师,也不唐突。
    赵风点了点头:“你们去商议一下。”
    “看任命谁为假院长,到时候带去让田丰过目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书院建立的场地问题,也由田丰操办!”
    黄月英对赵风行了一福:“诺!”
    “民女告退。”
    说完,缓缓后退到议事厅门口,才转身退出了议事厅。
    等黄月英走后。
    赵风自语道:“先期的准备,总算收到了成效。”
    “也不知道,以后还会有什么学派,主动前来寻找。”
    赵风的打算,其实非常的明确。
    就是利用各家学派,都想发扬光大的思想。
    没办法,谁让汉武帝之后,就独尊儒术了呢?
    其他学派,别说发扬光大,只要想复兴起来,就必然会找到赵风这里。
    因为其他诸侯,暂时还没这个想法。
    按照赵风的想法,以后这些各家学派,就相当于是专科性质的学院,来培养专门的人才。
    而摇篮书院,就相当于是初中、高中级别的书院,来让百姓扫盲、开智。
    至于大学院,就是把各家有用的知识,综合起来,相当于是综合学院。
    其实现在的儒家学派,就已经整合的七七八八了。
    如果以后走到了最后一步,赵风还可以再建立一座太学院,就相当于是研究生性质的学院。
    时间一晃,就过去三天。
    这天。
    田丰走进议事厅,对赵风行了一揖:“启禀主公!”
    “墨学书院之事,已经办理妥当,书院地址,选择在城南。”
    “假院长安排的是,护送黄月英一同前来的徐庶,徐元直。”
    赵风听后,愣了一下。
    接着就是大喜!
    这简直就是平白得到了墨家人才,还附送了一个大军师!
    仔细想想,赵风也不觉得太过意外。
    首先,徐庶本是游侠,为人侠义。
    当初为人报仇,被官府抓住后,没人愿意辨认他。
    后来徐庶被其他游侠给救走。
    事后,徐庶非常感激,于是不再舞枪弄棒,一改自己平时的气节去求学。
    因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徐庶为了避乱,与同郡石韬南下至荆州居住。
    事后,荆州地下情报组织,便打探不到徐庶的消息了。
    因为徐庶在荆州,属于无名小卒,加上徐庶犯了事,本身也会非常低调。
    当然,也有赵风知道徐庶正在求学,怕影响了徐庶成才,之后也没有继续派人去打探徐庶了。
    但赵风可以猜测到,徐庶在求学过程中,交好了黄承彦等人。
    因为黄承彦就交好了诸葛亮、庞统、司马徽等人。
    哪怕徐庶与黄承彦不熟,也可以通过诸葛亮交叉认识。
    而黄承彦派自己的女儿,前来并州,显然需要派人照看、护送。
    毕竟黄承彦身份特殊,自然不能派与官府有瓜葛之人。
    否则,刘表知道后,会如何想?
    而如今天下大乱,人心叵测,世道不好。
    黄承彦要找一个信得过之人,来护送自己的女儿,显然也是比较麻烦的。
    而徐庶,就是不错的人选!
    冷静下来后,赵风询问道:“元皓觉得徐庶此人如何?”
    田丰沉吟了一下:“谈吐豪爽,才学过人。”
    “只是徐元直所学,是以儒学为主!”
    赵风笑道:“很好!”
    “不管他主学的什么,都把徐庶好生安置。”
    “另外,派人前去颍川郡,把徐庶老母接来并州!”
    徐庶毕竟是以帮助黄月英的名义前来的,指不定什么时候,徐庶就会辞官走人。
    而徐庶本身与赵风没什么瓜葛,只是与黄承彦交好而已。
    徐庶真要走人,黄承彦显然也不可能强留。
    既然徐庶跑到并州来了,赵风自然不可能把徐庶放走。
    那么就只能把徐庶的老母,接到并州来了。
    反正赵风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干!
    哪怕最终,徐庶不愿意帮助赵风,起码也不会让徐庶去帮助刘备。
    少了徐庶的帮助,说不定刘备连认识诸葛亮的机会,也会失去。
    田丰沉吟道:“这样做,只怕会让徐庶反感主公吧?”
    赵风脑子一转:“徐庶既然是孝子,自然要侍奉在老母身边。”
    “哪有老母在老家受苦,自己却在并州享福的道理。”
    接着话锋一转:“另外,徐庶如今还是无名之辈。”
    “一旦徐庶展现出才华。”
    “指不定曹操便会以徐庶老母,来威胁徐庶。”
    “还不如早些把徐庶接来并州居住!”
    田丰沉吟了一下:“也是!”
    “丰暂且告退。”
    说完,转身便退出了议事厅。
    赵风的这种做法,只是寻常权术,任何一个诸侯,都是这么干的。
    早前,赵风把满宠带来并州时,就是由满宠自己选择,是把家眷迁移过来,还是不迁移过来。
    这样做,满宠自然不会反感。
    而当初赵风直接把太史慈的母亲接来,太史慈就略有反感。
    好几次都委婉的拒绝了赵风的招揽。
    要不是太史慈的母亲,在真定待着,估计太史慈早就离开赵风了。
    之后还是太史慈与他母亲,在真定待了些时日,发现赵风的变法,确实对百姓很实惠,最后还是说奉母亲之命,前来效犬马之劳的。
    当然,不管赵风如何去做。
    至少大义名分上,还是以关心麾下将士,为出发点的。
    否则就会演变成曹操那样,直接背负骂名。
    其实赵风当初因为荀谌之事,牵连荀家,强行迁移荀家之人时,就已经背负了些许骂名。
    只是赵风最终也没把荀家如何,之后也没有其他负面消息,加上荀谌自己都投靠了赵风。
    这事也就不了了知了。
第九百九十章 提前布局
    等田丰走后。
    赵风内心感叹不已。
    一是,自己如今占据并州、冀州、幽州部分地区、司隶部分地区、青州部分地区,都还没有一个超一流人物,主动来投。
    像徐庶、郭嘉这种,还是属于捡漏。
    郭嘉当初,也只是为了过来尝试醉仙酿。
    结果意外被赵风发现,赵风自然不会放郭嘉离开。
    像张辽、太史慈、满宠、徐晃、典韦、高顺等人,都是赵风主动经营得来的。
    像崔琰、王烈、邴原等人,如果不是因为青州黄巾肆意,导致他们没有活路,也不会跑到赵风这里来。
    就连田丰,还是当初在下曲阳时,因为需要共同面对反贼张纯几万大军的压力,才愿意帮助赵风的。
    事后也是两人相处还算愉快,田丰才一直留下来,帮助赵风。
    唯一算得上一谈就谈拢的,也就只有鲁肃了。
    也不知道,到底是这些人才,太过恃才傲物,还是因为自己起于微末,这些人才都不看好自己的原因。
    像张绣、贾诩,之前还谈的好好的,都已经有意向前来投靠赵风。
    之后被袁绍拦截后,就没有太多来信了。
    如今袁绍被曹操击败,连张绣、贾诩的消息,也都失去了。
    只是这些问题,赵风估计也找不到答案了。
    不过赵风也无所谓了。
    反正各家书院,都已经建立好。
    有目前这些一流人才帮助,已经足够帮助赵风十几年时间的了。
    十几年后,这些书院,怎么也要培养几个人才出来接班。
    二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存在。
    只怕刘备的蜀汉,是建立不起来了。
    抛开如今的局势,早就偏离了正史不说。
    就说人才方面,徐庶如今跑到了并州,赵风不会放徐庶离开。
    那么刘备就不可能会通过徐庶,来认识诸葛亮。
    就算通过其他人,来认识了诸葛亮。
    说不定因为黄月英的关系,还能把诸葛亮给忽悠到并州来。
    当然,也有很大的可能,诸葛亮与黄月英,无法成为夫妻。
    除了诸葛亮。
    赵风如今也在打黄忠、魏延的主意。
    只要不出意外,黄忠和魏延,还是有极大的可能,会前来并州。
    黄忠是为了救子,魏延则是为了前程。
    刘备被削弱到这种程度,只怕孙权也会看不上眼了。
    当然,如今孙策没死,也还没孙权什么事。
    想到孙策、孙权,赵风内心一动。
    如果按照正史,孙策应该也就是这一、两年,便会被刺杀身亡。
    赵风虽然改变了天下局势。
    但对长江以南,根本鞭长莫及。
    也就是说,赵风对江东之地,影响有限。
    孙策指不定,依然会按照正史的历程,被人给刺杀掉。
    只要孙策能晚死几年,那么孙权就会晚几年接手江东。
    说不定,就因为晚了这几年,孙策之子孙绍因为大了几岁,孙权也没那么容易接掌江东。
    更有可能,接掌江东的,就会是孙绍!
    这个念想一出来,赵风就忍不住想去施行。
    只要提前布局,怎么也能让孙绍与孙权去争斗一番。
    另外,赵风也能暗中帮助孙绍去对抗孙权。
    反正这对赵风来说,好处无尽!
    想到这里,赵风转头看向熊大:“派人去通知孙策。”
    “就说我夜观天象,发现代表孙策的将星旁边,出现了一颗暗星。”
    “让孙策小心提防被人刺杀!”
    赵风当初用星象之术,说准过很多事,尤其是关于某人会身死之事,那是一说一个准。
    不然吕布也不会特意拜访过赵风此事。
    所以这个说法,孙策相信的可能,会非常大。
    毕竟孙策也不需要特意去做什么,只要平日里小心一些,多注重自己的安防工作,就完全可以解决了。
    不过想到孙策是江东小霸王,估计孙策就算相信赵风所说,也可能不会太过在意。
    毕竟武力摆在那里,哪怕真有人来刺杀孙策,孙策也毫不担心。
    然后补充道:“另外,让这人再专门见一见吴夫人,也就是孙策的母亲,把这事告诉吴夫人。”
    “有了吴夫人的介入,想来孙策就算再怎么不注重自己的安防,吴夫人也会注重吧!”
    “顺便让他替我向吴夫人问好。”
    熊大对赵风一拱手:“诺!”
    “属下这就去办。”
    说完,就准备转身离去。
    赵风伸手制止道:“且慢!”
    “让江东地下情报组织,派人去与孙策之子孙绍,弄点交情,不行就混个脸熟。”
    “孙绍虽然年幼,但毕竟是孙策之子,身份尊贵,也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
    熊大对赵风一拱手:“诺!”
    说完,转身就退出了议事厅。
    时间缓缓流逝。
    转眼就过去了半个月时间。
    这天。
    田丰走进议事厅,对赵风行了一揖:“见过主公!”
    然后双手呈上一物,笑道:“主公看这是何物?”
    熊大走到田丰身前,接过物品,然后转交给了赵风。
    赵风接手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册书籍。
    翻开后,赵风大致看了一下,便知道这一册书籍,是印刷成册的。
    里面的内容,乃是《大学》。
    当然,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赵风主要是大量印刷字迹的问题。
    毕竟这跟纸张、印刷油墨、活字印章有关。
    不过既然能送到赵风手中,说明这些技术,已经是目前的最高水平。
    与后世最大的区别,就是这册书籍,一张纸就只印刷了一面,另一面有油墨浸透的迹象,所以没有印刷内容。
    对此,赵风也能接受,毕竟目前的纸张,虽然达到了印刷的要求,但显然还可以继续提高。
    赵风点了点头:“印刷这一册书籍,需要耗费多少资金?”
    田丰想都没有想,直接汇报道:“雕刻活字印章,各种费用,耗费了三千石粮食。”
    “不过这些印章,以后可以继续使用,所以以后印刷《大学》会减少三千石粮食。”
    “这一册书籍主要耗费的,就是纸张的资金。”
    “以《大学》这一册书籍来说,纸张耗费的资金,应该在五十石粮食。”
    “普通百姓,依然用不起!”
第九百九十一章 提前布局(二)
    赵风心算了一下。
    按照物价没乱之前,五十石粮食,需要一万一千铢五铢钱。
    而赵风当初给出的兑换标准,就是一金饼兑换一万五铢钱。
    简单说,就是赵风手中的这一册书籍造价,就是一金!
    当然,物价飞涨以后,赵风自然也停止了对外兑换金饼,通常都只收购外面的金饼。
    赵风沉吟了一下:“造价还是贵了!”
    接着摇了摇头:“不过这也没有办法。”
    赵风对目前能够印刷的纸张,依然不太满意。
    还远远达不到赵风心目中的要求。
    当然,赵风以后世纸张的水平,来要求目前技术制造的纸张,自然是无法比较的。
    田丰愣了一下,然后对赵风行了一揖:“主公有所误会。”
    “这一册《大学》确实是耗费了五十石粮食。”
    “但如果是日后大批量印刷的话,最多只要五石粮食!”
    赵风也愣了一下,接着就想明白了。
    田丰的意思就是,这第一册大学印刷成册,中途肯定出了各种各样的情况。
    所以才耗费了不少资金,才把《大学》印刷成册。
    简单说,就是之前最少失败了十本《大学》。
    毕竟要交给赵风过目,要求方面自然会高上许多。
    而以后,就不会出现这些意外情况。
    另外,以后印刷给别人用的书籍,就算出现某些错字,也无所谓,反正可以由使用者二次修改。
    接着赵风心算了一下,五石粮食的价格,在物价没有混乱以前,也就是一千一百铢五铢钱。
    根据赵风一千的兑换比例,差不多就是一个银饼。
    以书籍的各方面优势,一银饼一本书籍的造价,还是不算太贵。
    毕竟愿意收藏书籍的人,那起码也是世家、豪强,这些钱自然算不得什么。
    至于普通百姓,以目前的情况,赵风也没能力普及开来。
    不过书籍的出现,依然可以大量提供给书院的学生,用于早起不识字阶段。
    等识字以后,可以用竹简自行雕刻一份留存。
    这样也可以大大普及基础知识。
    等以后纸张造价降下来,赵风再去全面普及,也完全来的急。
    赵风略作沉吟,突然询问道:“元皓以为。”
    “如果书籍大批量印刷成册,会有多大的市场?”
    “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田丰沉吟良久:“书籍才刚刚出现,乃是稀有之物。”
    “而以书籍的优势,只要手中有点余钱的世家、豪强,肯定不会错过。”
    “就算世家、豪强,短期内或许不会收藏,但达官贵人,必然会收藏起来。”
    赵风心里清楚,书籍必然会成为主流,这是趋势。
    但书籍对于目前来说,还是新鲜玩意。
    赵风也无法把握住当代人的想法。
    所以才询问了一下田丰。
    有了田丰的看法,赵风沉吟道:“元皓以为。”
    “我们是否应该把书籍,对外出售?”
    “还是把书籍留下来,只卖给治地内之人,也算是我们治地内民众的一种福利?”
    田丰想都没想:“自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即对盐和铁一起实行专卖。秦商鞅变法,控制山泽之利,也实行盐铁专卖。”
    “官府虽然禁止私自贩卖盐铁,但民间依然有胆大之人,会去以此牟利。”
    “主公即便禁止书籍流出,但依然会有人为了利益,来冒此风险。”
    “还不如主动贩卖出去,以此谋取利益!”
    赵风沉吟了一下:“我懂了。”
    “我们可以一方面,在名义上,禁止书籍流出治地。”
    “另一方面,让各地的地下情报组织,前来并州,私自运回书籍,然后在当地贩卖。”
    “这样不但能让我们与地下情报组,分别获取利益,还能让地下情报组织,利用书籍之便,迅速发展高层人脉。”
    “这也是为我们以后,打下基础!”
    田丰愣了一下:“丰倒是没有想到这么多。”
    然后对赵风行了一揖:“还是主公高见!”
    赵风也不知道,田丰到底是真没想到,还是是在奉承自己。
    不过考虑到时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