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我当皇帝-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刚一交战,袁术就已经处于下风了。
    根据田丰的推测,如果没有外力帮助的话,估计用不了几个月,袁术可能就会战败。
    比如青州战场,袁绍战败后,公孙瓒派兵增援过去。
    那样结果就暂时说不准了。
    田丰的认为袁绍会败的依据,就是原本袁绍这边是占优势的。
    现在已经没什么优势了。
    按这么发展下去,公孙瓒获胜,也是迟早的。
    另外就是,张燕目前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谁也不知道,张燕到底会如何自处。
    说不定张燕,就会出兵赶走了袁绍和公孙瓒,然后独自占领青州。
    那公孙瓒自然也就无法增援袁术了。
    当然,也可能张燕会按照既定计划,去徐徐图之。
    根据张燕现在表现出来的情况,如果是徐徐图之。
    那么青州就是张燕与公孙瓒两人瓜分掉。
    赵风看完这些战况消息。
    揉了揉太阳穴。
    因为自己把张燕表为平难将军。
    其他地方不说,但青州的局面,貌似已经完全不按历史去走了。
    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赵风是一点概念也没有。
    这种失去一切尽在掌控中的感觉,赵风觉得一点都不好。
    但因为自己的存在,这种事情迟早也会发生。
    而且,实际上,并州本就已经发生了偏移。
    赵风甩开了,脑里的那种不好的感觉。
    然后拿出竹筒,仔细打量了一下。
    竹筒盖处,有用赤漆进行了封装。
    表示竹筒里的内容,目前还没被人看过。
    赵风打开竹筒盖,拿出里面的竹简,仔细的查阅了起来。
    这里面都是并州的一些政务。
    而且都是田丰无法决断的事,所以送给赵风来处理。
    不然的话,也不是一卷竹简,能够全部写完的。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没有用文书送来。
    因为目前的文书,还不怎么大,无法记载太多的东西。
    赵风一边查看政务,然后一边在旁边批注如何处理。
    不一会,就处理完了。
    处理完后,赵风把竹简装进竹筒,然后盖上竹筒盖,交给熊大道:“熊大!”
    “涂上赤漆后,交给哨骑,让哨骑带会给田丰。”
    熊大接过竹筒,对赵风一拱手:“喏!”
    说完,就走入后厅。
    不到半炷香时间。
    熊大拿着涂好赤漆的竹筒,给赵风过目了一下。
    在赵风的点头示意后。
    熊大才把竹筒交给了哨骑。
    哨骑接过竹筒,对赵风一拱手:“属下告退!”
    说完,就退出了议事厅。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五天。
    这天。
    一哨骑走进议事厅,对赵风一拱手:“启禀主公!”
    “赵将军要我来催促主公。”
    “之前与于将军,商定好的二次阅兵仪式,就快要开始了。”
    赵风点了点头,然后看向熊大:“去叫上郭嘉。”
    “我们一同前去观看吧。”
    “顺便看看,经过这半个月操练。”
    “瞿泽的部曲,与之前有了多大的变化。”
    “这样也能大致推测一下,于兴的十万大军,之前是个什么水准!”
    熊大一拱手:“喏!”
    说完,就迅速跑出了议事厅。
    等熊大走后。
    赵风看向大厅中间的哨骑:“稍后你随我一同前去吧!”
    哨骑一拱手:“喏!”
    说完,就跑出了议事厅。
    等哨骑走后。
    赵风站起身来,走入后厅,换了身衣服,才走出了议事厅。
    当赵风出了临时刺史府时。
    熊大对赵风一拱手:“启禀主公!”
    “已经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出发了。”
    郭嘉跟着对赵风行了一揖:“见过赵刺史!”
    赵风点了点头:“那就出发吧!”
    熊大一拱手:“喏!”
    说完,就把手中绝尘的缰绳,交给了赵风。
    赵风翻身上马,刚准备下令出发。
    这时。
    一哨骑,策马跑到赵风身边,一拱手:“骑兵主公!”
    “前方哨骑来报。”
    “发现大量匈奴骑兵的踪迹。”
    “目前疑似是往兹氏而来!”
    赵风暗骂了于夫罗一声。
    然后看向早先的哨骑:“你去告诉于兴、赵云等人。”
    “就说匈奴人疑似要进犯兹氏。”
    “我暂时就不去了。”
    “让他们把检阅后的结果,告诉我一声就可以了。”
    接着沉吟了一下:“另外,让张辽迅速返回兹氏。”
    之前的哨骑,对赵风一拱手:“喏!”
    说完,策马就往东面,快速奔跑而去。
    等哨骑一走。
    赵风看向刚来的哨骑:“你去告诉守城将领。”
    “我稍后就会过来。”
    “另外,让张辽的部曲,随时做好准备!”
    哨骑一拱手:“喏!”
    说完,就迅速策马离去。
    等哨骑一走。
    赵风对着熊大和郭嘉:“看来我们无法去检阅大军,只能去守城了!”
    郭嘉笑道:“那就当赵刺史,是去检阅匈奴大军好了!”
    赵风大笑道:“说的好!”
    “看看匈奴人,有没有什么长进!”
    然后一挥手:“我们走!”
    说完,就骑着绝尘,带着一千五百余亲卫,往西城门方向奔去!
    ps:抱歉!
    今天被同事喊出去吃饭。
    所以今天就两章了。
    日后会补上的。
第六百五十五章 匈奴来犯
    当赵风带着一行人,来到城墙上方时。
    并没有发现匈奴骑兵的影子。
    也就是说,匈奴骑兵,不是冲着兹氏来的。
    不然的话,这会功夫,在城墙上最起码,也能看到匈奴骑兵的身影。
    郭嘉扫视了一下城外的情况,对赵风行了一揖:“看来匈奴人,这次出动,应该是另有目的了!”
    赵风沉吟了一下:“能有什么目的?”
    “莫非匈奴人,已经发觉我们有援兵的消息了?”
    郭嘉摇了摇头:“匈奴人,暂时应该不知道我们有援兵的事。”
    “不过,不排除匈奴人,听到了什么风声。”
    “所以想要打探清楚一点。”
    赵风点了点头:“也就是说,匈奴人,可能听到了什么风声。”
    “而且这风声,还事关这次检阅大军的事?”
    “不然也不会这么凑巧!”
    郭嘉沉吟了一下:“如果是要派哨骑深入后方去打探消息的话。”
    “匈奴骑兵,肯定会进行一次佯攻。”
    “这样才能,吸引我们绝大部分的注意力。”
    “除非他们想率兵,直接杀到后方大营去。”
    “不过于夫罗,上次吃了那么大的一个亏。”
    “这次肯定不会,贸然攻入后方。”
    “而现在快要进入腊月了。”
    “所以,也不能排除,匈奴骑兵是想乘机,劫掠兹氏周边的百姓!”
    赵风点了点头:“你不说,我差点忘了。”
    “以匈奴人过往的经历来看,劫掠才是他们最喜欢干的事!”
    “可惜,注定会让他们失望了!”
    这时。
    熊大伸手直接前方大声道:“主公快看!”
    “匈奴骑兵来了!”
    赵风与郭嘉,顺着熊大指着的方向看去。
    果然在视野的尽头,出现了大量的黑点。
    郭嘉看到这情形后,笑道:“看来匈奴人是准备用攻城,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然后让哨骑去后方,确认我们是否有援兵的消息了!”
    赵风点了点头:“目前来看的话。”
    “确实是这个可能性最大!”
    然后转头看向熊大:“熊大。”
    “传令下去,让所有人都戒备起来。”
    “另外,派人去通知张辽的部曲,要他们到城下集合!”
    熊大一拱手:“喏!”
    然后对着军鼓处大声道:“传令下去,让所有人都戒备起来!”
    军鼓处的人,听到命令后。
    立刻擂了两下大鼓。
    只听到,咚!咚!,两声鼓声后,城墙上所有的士兵,都把弓箭拿在了手上,开始戒备了起来。
    熊大接着对着身后的亲卫传令兵,交代了几句。
    亲卫传令兵一拱手:“喏!”
    说完,就快步往城墙下方跑去。
    赵风这边刚刚准备好。
    就听到城墙外的匈奴骑兵,吹起了号角声。
    赵风听后,脸色一变:“匈奴人,居然直接下令进攻!”
    “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郭嘉沉吟道:“不管匈奴人想干什么。”
    “无非也就是,我们猜测的那几种目的中的一种。”
    “当然,也可能是几种目的一起进行!”
    “现在只是进攻的早了一些而已。”
    “其实都是一样的!”
    赵风平复了一下心情,转身对身后的亲卫传令兵道:“去通知城墙上的守卫将领。”
    “让他来负责军令下达!”
    亲卫传令兵一拱手:“喏!”
    说完,就快步跑开。
    赵风之所以,让城墙上的领兵将领来负责下令。
    并不是想偷懒,或者推卸责任。
    而是这些是士兵,都是张辽训练的。
    虽然大体上,都差不多。
    但一些节奏、军令、细节、习惯什么的,还是有略微的差别。
    如果只是普通的战事,赵风还可以接管。
    但如果是强度比较高的战事,赵风就最好不要去插手了。
    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到这些士兵的某些习惯。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这些弓箭手,最多能拉多少次满弓。
    这点,赵风肯定不会清楚,他们的具体数据。
    那么在轮换上,赵风就无法做到最完美的接替。
    如果不让这些士兵拉到无法继续拉弓程度,那么多出来的一些战力,就浪费掉了。
    所以这种事,还是让守城士兵的领兵将领去下令,会比较好。
    赵风的命令刚一下达。
    守城将领,对着军鼓处,大声吼道:“擂鼓,放箭!”
    守城将领的话音一落。
    鼓声瞬间就咚!咚!咚!的敲响了起来。
    所有在城墙上的弓箭兵,在鼓声响起的一瞬间,立马就把手中的箭失,射了出去。
    之所以这么快,就放箭。
    是因为匈奴骑兵,根本没有在城墙外列阵。
    而是直接率兵冲了过来。
    一轮散射,射完。
    匈奴骑兵也进入了弓箭射程范围内,然后开始向着城墙上方射箭。
    这时,赵风拿盾牌的四名亲卫,快速走到赵风身前,用盾牌护住了赵风身前的几个方位。
    这样能确保,绝大多数的箭失,都会被盾牌拦截下来。
    除非出现了意外的流失。
    匈奴骑兵,在射完一轮箭失后。
    然后并没有继续前进。
    而是从左右两边,开始绕行。
    在绕行的同时,会继续射箭。
    等前方的匈奴骑兵绕开后,后方的匈奴骑兵顶上,继续射箭。
    然后与之前的战法,如出一辙,都是没有继续进攻,而是从两旁绕行离去。
    赵风看到这个情形,感慨道:“看来这就是匈奴人,这些时日,研究出来的攻城战法了。”
    郭嘉点了点头:“此法确实有些用处。”
    “能最大程度的,与我们互相消耗。”
    “只要我们的弓箭手被消耗完。”
    “匈奴人就可以大张旗鼓的,进攻城门了!”
    赵风叹了一口气:“是啊。”
    “即便我们因为有城墙守护,但是两骑匈奴骑兵,换我们一名弓箭手。”
    “我们也处于吃亏状态。”
    “因为我们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弓箭手。”
    射中和射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果说只是射中的话,那么匈奴骑兵,被射中箭的几率,肯定非常高。
    但中箭后,只要不是重要部位,一般就不会致死。
    而赵风的士兵,在城墙上守城,虽然城墙会把胸部以下的区域,都防护起来。
    但露出来的位置,全部都是属于致命的地方!
第六百五十六章 匈奴来犯(二)
    这些致命的地方,只要中上一箭,不管是射中胸口的肺部,还是心脏区域,以现在的医疗水平,都没得救了。
    如果脑袋中了一箭,那直接就死了!
    就算是射中肩膀附近的一些区域,虽然不会致死。
    但把箭头拔出来时,肯定会扯断很多经脉。
    那么这些士兵的手,肯定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即便因为运气好,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但也绝对无法继续担任弓箭手了。
    虽然人没死,但赵风的弓箭手,依然减员了。
    所以赵风给出的估算,大概是两骑匈奴骑兵,来换一个弓箭手。
    不到一盏茶时间。
    只听到守城将领,大声吼道:“换防!”
    “速度换防!”
    守城将领话音一落。
    早已在左边登上城门楼阶梯处的弓箭手,从最左边开始,迅速开始接替,原驻守在城墙上的弓箭手。
    而原驻守在城墙上的弓箭手,从右边城门楼阶梯处开始,迅速撤走。
    其余地方的弓箭手,则是每射出一箭,然后往右边阶梯的方向,走两个女墙的位置。
    只用了半炷香时间,整个城墙上的弓箭手,就进行了一次换防。
    如果这里是让赵风来指挥的话,就不会这么井然有序了。
    当然,通过这次的战事。
    赵风知道,最靠近右边阶梯处的弓箭手,最大限度的拉弓次数,是最少的。
    所以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就被撤下去。
    突然。
    赵风感觉脸上一凉。
    然后伸手在脸上一凉的地方沾了沾,发现并不粘手。
    那就应该不是血迹一类的东西。
    赵风把沾了一凉的手指,放到眼前定睛一看。
    发现只是一点水渍。
    赵风判断,应该是快下雨了。
    这种时候下雨,对赵风这边来说,那是非常有利的。
    因为现在是冬天,被雨水一淋,浑身都会冷得发抖。
    自然不适合匈奴骑兵继续攻城了。
    郭嘉这时也发现了异样。
    然后抬头看了看天空,笑道:“恭喜赵刺史!”
    “真是天公作美,这时候居然下雪了!”
    赵风哦了一声,然后抬头看去。
    发现确实如郭嘉所言,现在开始下起了小雪。
    而不是刚刚自己估计的,是下雨。
    不过,不管是下雨,还是下雪,都对赵风有好处。
    这也算是,守城方的一种天时。
    当然,如果是下雨的话,战事会结束的快一点,只是下雪的话,匈奴骑兵应该还会继续消耗一下。
    不过不管如何,匈奴骑兵都不会久战。
    赵风伸手接了几片雪花,感叹道:“今年的大雪,貌似来的晚了一些。”
    郭嘉笑道:“来的晚了一些,就必然会更大一些。”
    “这对于明年收割麦子,只会更好!”
    赵风笑道:“那倒也是。”
    “瑞雪兆丰年嘛!”
    郭嘉跟着小声念了一句:“瑞雪兆丰年?”
    然后大笑道:“好一个瑞雪兆丰年!”
    汉末的北方人都知道,一场大雪过后,来年麦子的收成,必然会好上很多。
    但他们也没总结出个所以然来。
    只知道大雪可以保暖土壤,积水利田,冻死害虫虫卵。
    但赵风却知道。
    冬季天气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里面藏了许多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不传热的。
    这样就像给庄稼盖了一条棉被,外面天气再冷,下面的温度也不会降得很低。
    等到寒潮过去以后,天气渐渐回暖,雪慢慢融化,这样,非但保住了庄稼不受冻害,而且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里,给庄稼积蓄了很多水,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生长发育都很有利。
    还有就是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
    赵风虽然不记得,这些东西的具体的比例。
    但在融雪时,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
    另外就是,雪盖在土壤上起了保温作用,这对钻到地下过冬的害虫暂时有利。
    但化雪的时候,要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这时土壤会突然变得非常寒冷,温度降低许多,害虫就会冻死了。
    赵风决定,找个时间,就把这些东西,给书写出来。
    这对于以后研究农田的人来说,也是一种知识运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