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非常之路-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叶剑英急忙拆开,只见里边是老熟人写来的一纸便笺,大意是要他“反戈一击”,投奔陈炯明。
  来人送上一张香港银行的支票。
  叶剑英正准备连信带支票一起撕掉,舰长李芳劝他留下支票以解决舰上给养困难。
  叶剑英于是对来人说:“贵军参谋长的礼物,我受领了,只是不打收条!你回去转告他!就说我叶某铁心跟随孙大总统革命到底,誓死保护大总统重返广州,平定叛乱。
  如果他还有良心,速来请罪,归顺大总统!”但是,杯水车薪,这笔款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境。
  由于叛军封锁,舰上生活异常清苦,困难越来越大,军心日益不稳。
  有的士兵偷偷开小差,离舰而去。
  有的公开要求舰队转移。
  叶剑英目睹这一切,十分不安。
  他反复向大家作战斗动员,说浮云不能蔽日,陈炯明难不倒孙中山。
  大总统众望所归,一定会平定叛乱重返广州的。
  他要大家学习孙中山先生在蒙难中大义凛然,不避艰险的光辉榜样,做一个忠于职守的军人。
  他回顾历史耐心地说:“大总统辛辛苦苦革命几十年,年过半百,告别夫人,和我们同甘共苦,奋斗不息,难道我们还能有二心吗?”士兵们听了他的演讲,深受感动,增加了平叛到底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心。
  时值盛夏酷暑,宝璧舰座舱像个大蒸笼,让人喘不上气来。
  士兵身上的汗臭和海上的鱼腥混在一起,令人作呕。
  叶剑英和水兵们睡在甲板上,蚊虫咬得不能入睡。
  他就坐起来,给身边睡不着觉的士兵讲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文天祥当年在崖山抗击元兵的事迹。
  他说:文天祥被俘后,元军将领大汉奸张弘范挟文天祥随船涉水攻击崖山,强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张世杰。
  文天祥威武不屈挥笔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诗句。
  每一个革命战士都要像文天祥那样养成一股浩然正气,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一片丹心报效国家。
  叶剑英这种豁达胸怀和乐观精神感染了舰上士兵,振作精神,艰苦奋战不息。
  战局日趋恶化。
  7月上旬,孙中山的北伐军迭次失利,从前线退却。
  孙中山盼望回师讨逆的愿望落空,遂召开各舰长会议,决定离粤赴沪。
  8月9日,乘炮舰转道香港去上海。
  海防司令陈策随行前特意回宝璧舰告别,料理后事,嘱咐叶剑英暂留舰上,见机行事,等待大总统归来。
  叶剑英和舰上全体官兵立于甲板上,目送孙中山换乘炮舰启航。
  孙中山向众官兵频频挥手致意,依依惜别。
  汽笛长鸣,珠江呜咽。
  叶剑英遥望远去的炮舰,怅然若失。
  在孙中山广州蒙难55天的日子里,叶剑英作为孙中山的追随者,赤胆忠心,率领士兵保卫着这位民主革命伟大领袖。
  孙中山矢志革命,临危不惧,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德,使他终生难忘。
  多年后,他回忆这段战斗经历,写道:“作为一个军人,应该记取的还有中山先生在革命战争中表现的大无畏精神。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一篇(6)
“一九二二年陈炯明公开叛变后,中山先生登上了永丰舰。
  我那时是海军陆战队的营长,我上的是宝璧舰。
  中山先生率领永丰、宝璧等五舰由广州退入黄埔后,电令朱培德、许崇智自江西回师戡乱,正在韶关激战的时候,孙先生拟亲自率舰队挺进广州。
  中山先生在舰上召开军事会议时,宣布第二天挺进,以配合朱、许进攻韶关。
  当时有许多人劝中山先生不要冒险,可是中山先生意志非常坚决,并说:‘这一次戡乱,我准备以元首殉国。
  ’“可是这一天的会议,当晚被海军司令温树德发电报向叶举告密了,于是叶举连夜集中了所有大炮对着珠江。
  第二天,中山先生率舰挺进时,遭受到两岸炮火的猛烈轰击。
  永丰舰给炮弹打穿了,别的军舰也到处弹痕累累。
  中山先生勇往直前,率舰直达广州附近白鹅潭,给陈炯明部队以很大的威胁。”
  五、暂避香港为革命筹款
  孙中山离开广州,陈炯明立即摘下假面具,露出了叛军首领的狰狞嘴脸。
  他自任粤军总司令,宣布“联省自治”,请香港台湾银行买办陈席儒当省长,公开和帝国主义、买办相勾结,并制造舆论,破坏孙中山的政治声誉。
  陈炯明掌权以后,摇尾乞怜于帝国主义,大量借款,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
  他勒令海军舰队官兵缴械,与孙中山脱离关系。
  原来依附于孙中山的舰队已无法维持独立局面,官兵纷纷离散。
  叶剑英十分痛恨陈炯明的所作所为,决定离开舰只,暂避香港,谋革命出路。
  叶剑英化装到了香港,先住在谢良牧的家,后来搬到鸿安栈的革命据点。
  谢良牧是梅县松口人,马来亚华侨富商后代,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同他的胞兄谢逸桥,奔走于南洋和祖国各地,从事民主革命活动,被孙中山赞为“爱国爱家玉树芒兰佳子弟”。
  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谢良牧随孙中山到永丰舰,护卫左右。
  孙中山离粤去上海,谢奉命去香港从事革命活动。
  临走时曾经给叶剑英留下通讯地址,并嘱咐有事去找他。
  叶剑英在谢良牧的领导下,同粤军华侨陆军学生救国会的同志一起,四处奔走,串连访问,揭露陈炯明叛变真相,宣扬孙中山坚持平叛的革命行动,同时征募义捐,筹措军饷,支援北伐军继续讨逆。
  一天夜里,同学好友张国森突然来访。
  这个大本营警卫团的副官,后来当了警卫团的机关枪连连长。
  陈炯明叛变后,奉命到广西搬救兵,攻打陈炯明。
  岂料救兵未到,已闻孙中山离粤的消息,只好只身躲进香港。
  两位老友多日未见,重逢异地,欣喜异常。
  叶剑英带他去拜会谢良牧。
  谢良牧一见到张国森,很是高兴,当下同几个革命青年商议去上海晋谒孙大总统之事。
  商议结果,他修书一封,决定派张国森前往,留下叶剑英等继续在香港进行革命联络工作。
  9月初,张国森从上海返回香港,传达孙中山对香港开展革命工作的指示,中山先生要求尽快向南洋华侨筹款,支援北伐军,讨平叛逆,统一中华。
  首先要与老同盟会员、著名侨胞邓泽如先生取得联系,请求帮助。
  谢良牧即命叶剑英和梁国材代为草拟致邓泽如函,请求向海外宣传“劝解义囊,以充军饷”,“并请将南洋各埠同志团体通信地点见示,以便修书前往着手进行。”
  一向拥护孙中山的邓泽如,接到来函后,十分愤恨陈炯明的大逆不道,当即捐来一笔款子,并送来南洋爱国华侨同人的名单和通讯地址。
  叶剑英等逐个发函募捐,同时给海外各埠云南讲武堂同学写信求援:“学长无恙。
  ……迩者,陈逆竞存,数月以来劫杀奸淫,惨无人道,近复包藏祸心,窥窃公器,恝然以吾粤市政各局抵押自肥,作外人监督财政之俑,陷粤人于万劫不复之灾。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一篇(7)
凡有血气之伦,对兹逆贼当手刃其胸,生食其肉……凡我侨胞,或还海外,或职军官,当本爱国之忱,建成义成仁之举。
  侧然悯前线战士征伐之苦况,毅然续汉代卜式输财之美谈,则作战无饷糈之忧,转运有萧何之助,行见义师所至,秋叶疾风,藐尔么魔,瞬将消灭,吾辈负航留滇之初衷,三年鸡剑之夙愿,于心为不负,于事为有成。
  兄等才长识卓,为侪辈所推崇,区区义务,维兄等任之。
  对于侨胞热心同志,恐海山远阻,国势不明,务恳竭力宣传,以资鼓吹。
  弟等日前赴沪禀承元首命,召集海外同学组织华侨陆军学生救国会,俾吾辈精诚团结,更向海外各团体,劝解义囊,以纾国难,裘成集腋,不计巨微。
  务望兄等在外努力进行,则国家幸甚,吾党幸甚。
  叶剑英、张国森、梁国材谨叩。”
  信函言词极为恳切,读来感人肺腑。
  叶剑英等又向海外华侨各团体,包括各商会、各学校、各工会、各团,以华侨陆军学生救国会名义,发出类似内容的函电。
  信到之日,纷纷响应。
  一笔笔义捐巨款由海外寄至香港,对北伐军的重新组建和作战,起到了很大的支援作用。
  六、投效东路讨贼军
  北伐军得到香港和各地的支援,士气大振,1922年10月12日,许崇智部打垮了军阀李厚基,攻克福州,革命局势再度出现转机。
  此时,避居上海的孙中山一面派廖仲恺等赴闽慰劳北伐军,一面将北伐军改名为讨贼军,任命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部参谋长。
  叶剑英听到这个消息,深受鼓舞,立即从香港动身赴福州,投讨贼军,被委任为总部参谋。
  东路讨贼军所属三军扩编为十二个旅,两万余人。
  第二军军长由许崇智兼任,下辖五、六、七、八旅。
  第八旅旅长张民达,久闻叶剑英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就向许崇智请求要他来当旅参谋长。
  张民达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粤军杰出的将领,在华侨中具有一定影响。
  这位长叶剑英两岁的梅县同乡,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在南洋从事革命活动,回国后参加华侨护国军。
  曾在大元帅府随侍孙中山左右,后任粤军营长,战斗英勇,屡立战功,擢升团长、旅长。
  这两位年轻将领,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把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在此后的几年战斗生活中,他俩情同手足,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屡建战功。
  为了欢迎并引见叶剑英,张民达特意举行一个宴会,请来了全旅的团营长会见,叶剑英和这些素不相识的年轻军官,握手寒暄,自我介绍,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他深深爱上了第八旅,爱上了张民达和战友们。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新到的参谋长,积极协助张民达,整训部队,待命出征。
  1923年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统率东西路讨贼军数万之众,###陈炯明,陈被迫通电下野,但并不甘心失败,率残部叶举、熊略、杨坤如、林虎等部数万之众,退守东江、惠州一带,保存实力,伺机东山再起,随时准备打回广州。
  因此,孙中山指令许崇智率东路讨贼军迅速肃清东江陈炯明叛军。
  2月1日,许崇智率八个旅自福州、泉州分路入粤。
  张民达、叶剑英率部经南靖、上杭向广东大埔推进。
  一向狡黠阴险的陈炯明,看到大军压境,便放出烟幕,唆使林虎、洪兆麟等假意投诚,主动让出潮汕。
  同时,秘密部署部队准备突袭东路讨贼军。
  许崇智信以为真,毫无戒备,率部长驱直入汕头。
  这时,张民达、叶剑英率第八旅到达梅县地区松口镇刚刚住下,叛将林虎部黄任寰便派人到旅部,与张民达会晤,谈判部队投诚改编事宜。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一篇(8)
叶剑英参加了这次谈判,感到黄任寰敷衍推脱,并无诚意,便私下同张民达商量“不宜轻信”,向对方谈判代表提出条件,坚定地说:“贵部如真心投诚,须立即退出梅县,听候改编!”黄任寰无奈,只好命其部队从梅县后撤。
  张、叶遂率部进驻梅县。
  回到家乡的张民达和叶剑英,并没有陶醉于“乡情”,而忘了敌情。
  他们利用乡亲的关系,刺探军情,很快得知,林虎明降孙中山,暗投北洋政府,吴佩孚已委任他为潮梅护军使兼粤军总指挥,继续割据东江、潮汕,准备消灭东路军。
  他将近万人的部队潜伏在粤赣边界寻邬一带,组成一个包围圈,收紧口袋,要吃掉第八旅和其他部队。
  军情急如火。
  叶剑英请示张民达同意,迅速将敌军的阴谋部署报告许崇智司令,建议立即组织兵力,主动出击,追歼林虎的残部,消除后患。
  第八旅没有被叛军假“投诚”所迷惑,在黄任寰部退出梅县,拒绝改编后,立即进击,收复兴宁。
  这时,张民达积劳成疾,赴广州调治。
  不久,假“投诚”的“陈家军”相继叛变。
  洪兆麟、熊式亮、刘志陆等就突袭驻在大埔、饶平、兴宁、石马的东路讨贼军。
  讨贼军失于戒备,被迫退出丰顺、留隍,受到重大损失。
  第一军三个旅折损过半;第三军全线崩溃,只剩几百人。
  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许崇智不得已下令放弃潮州、汕头,率部向揭阳退却,又遇到来自赣边南下的林虎部的阻击,大战于揭阳附近的言岭关。
  结果兵败,言岭关失守,敌军进逼揭阳城。
  叶剑英在战场上又一次陷入险境之中。
  七、大战言岭关,解围博罗,夺取河源
  言岭关,是南岭梁山山脉高峰上的一道险关,雄跨南北峰脊,威慑云深要道,是从丰顺到揭阳的必经之地,山石陡峭,壁垒森严,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叶剑英听到言岭关失守,遂即请命,率第八旅开抵关前,准备反攻。
  在广州疗养的张民达闻讯抱病返回前线督战。
  两军摆开阵势,敌人居高临下,利用有利地形反击,弹如雨下。
  第十三团先头部队伤亡惨重。
  叶剑英命令停止进攻,急调十六团上来,重新部署三个营的兵力,命令机关枪营营长宋绍殷将机枪配备给三个加强连。
  选择敌军防守薄弱的崎岖山道,从不同方向迂回进攻。
  他又命令炮兵连长王逸珊,迅速测定距离,选好目标,亲自指挥向山上敌人固守的据点,连续开炮。
  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步兵发起梯次冲击。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终于挫敌破关,夺回了言岭要地。
  守关的敌人大部投降,少数狼狈逃窜,叛将刘志陆险些被擒。
  这就是当时在粤军中转败为胜、名震一时的言岭关大战。
  这一仗胜败关系到粤军全军安危。
  张民达、叶剑英由于打了这个硬仗,威名远扬。
  许崇智很佩服这两个年轻指挥官的智慧和胆识,亲自召见,并要为他们请功。
  叶剑英则谦虚地归功于张民达指挥得力和全体官兵勇敢冲杀。
  第八旅攻克言岭关以后,乘胜追击,沿老隆、河源前进,直捣“陈家军”老巢惠州。
  这时敌军一部增援惠州,第八旅迎头痛击,进占三栋、永湖。
  敌军退至白芒花一带,准备趁张旅立足未稳,于次晨拂晓集中兵力发起突然袭击。
  叶剑英侦得这一情报后,报告张民达并提出建议:“用兵主速,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
  我旅刚占永湖,不如主动出击,打他个措手不及!”张民达同意,决定先发制人,命令部队轻装,于当夜偷袭敌营。
  部队冒着倾盆大雨,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敌军阵地,突然枪炮齐发。
  

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一篇(9)
打得敌兵蒙头转向,四散逃走,又赶上前面河水暴涨,敌兵纷纷缴枪投降,俘获3000余人,缴械1000余支。
  大本营表彰此役胜利。
  孙中山于7月《复邓演达函》中写到:“敌人来援惠州之军已被张民达完全击灭,我宜乘胜速下惠、潮,则广东从此……太平,而北敌亦不敢再犯广东矣!”陈炯明退守惠州,调集叛军,兵分三路,出击并进窥广州。
  8月23日,孙中山迁大本营于石龙,亲自督师东征,命许崇智为中路指挥率部驻守博罗。
  叛军总指挥叶举趁东征军立足未稳之机,集中5000兵力,先行袭击博罗。
  这时,适逢连天大雨,东江水涨,博罗地势低洼,许崇智部被洪水围困,无法出击。
  而叛军利用天时地利,占据城北高地,连夜向城东西两面包抄过来。
  许崇智率部坚守十余日,伤亡惨重,粮尽弹绝,危城告急。
  孙中山急调左右翼滇、桂军前去解围,但这些军队索粮要款,延宕不前。
  眼看博罗就要陷落,孙中山又急命第八旅前去解围。
  叶剑英又面临一场新的考验。
  他和张民达接到命令后,分析敌情,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命第十三团全团猛攻叛军后方据点平山,乘胜占领淡水镇,直逼惠州。
  叛军只好从博罗分兵增援惠州。
  博罗守军乘机突围出击,叛军败退,博罗之围遂解。
  张、叶所部乘胜追击,配合友军,于10月3日攻取博罗以北的重镇河源,截断敌人的水上交通。
  孙中山认为收复河源改变了敌我态势,甚为满意,颇为乐观。
  10月29日,他在广州大本营对各界人士发表演说中特意提到此事:“现计陈军三数万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