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历史的风陵渡口-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逼人道,〃不是吗?我说错了吗?〃'80' 
3、毛看到刘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不仅毛刘领袖像已并列,有关方面还在编辑〃马恩列斯毛刘论述〃,〃一国二公〃几成定局。毛加紧批转各类文件,以维持自己在党机关的领导权威和影响力,1961年,毛给李井泉写信,要求各省市第一书记〃发善心〃给他写信,他许诺自己一定给他们回信。'81' 
4、关心林彪健康,'82'扶持林彪抗衡刘少奇等。 
5、强调阶级斗争。毛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自己的缺失,即自己对阶级斗争抓的不紧…〃见事迟,抓的慢。〃'83' 
然而全党上下埋怨,批评的压力太大,毛泽东在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讲了几句带自我批评的话,他甚至在讲话中称赞陈云搞经济内行(正式稿中删去)。七千人大会后,毛离京南下,对刘少奇等的不满已越积越深。 
毛泽东敏锐地发现,由刘少奇主持的纠偏已愈走愈远,不仅涉及经济、文教、外交、统战,甚至延伸到了公安领域,在这种大气候下,对毛不满的潜流已在全党上下广泛蔓延。 
毛泽东同意调整,但不容对三面红旗有任何涉及。毛长期以来就一直对刘少奇有怨气,1956年中国八大通过的新党章删去〃毛泽东思想〃一词给毛造成〃极大不愉快〃,刘等从而〃得罪了老人家〃。'84'站在毛的立场,刘旧错未改,又添新错,且都是错在重大原则问题上。1961年7月17日,刘在沈阳说,〃三面红旗可以让人家怀疑几年〃。'85'7月19日,刘在哈尔滨又说〃有人怀疑三面红旗是可以理解的〃。'86'在当时的形势下,毛不得不同意退让,但对刘的不满已形之于色。1961年5月,毛就降低指标事讲话,他说,降就降,〃无非是外国人骂我们不行〃。'87' 
刘少奇等主持罢免浮夸干部一事,也给毛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1960年月11月28日,毛以中央名义表示,〃他是同一切愿意改正错误的同志同命运、共呼吸的。〃'88'刘少奇当然知道投鼠忌器的道理,但为了整肃纲纪,还是罢免了几个毛的爱将的职务:吴芝圃先降为河南省长,继而转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的闲职;舒同也调任西北局书记处书记,实际上在家赋闲。刘极注意分寸,1962年前对曾希圣毫无动作,李井泉、王任重也照做他们的原职,但还是引起了毛的不快。毛尽管同意惩处某些地、县级干部(柯庆施下令逮捕死人较多的江苏宝应县委书记),'89'但不愿对他们太动真格。1961年1月中央拟定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条文,原有〃保护人民安全,打人要法办,打死人要偿命〃、〃保护人民自由,随便罚人、抓人、关人、搜查要法办〃等内容,被毛批评为〃太复杂……有几条执行起来可能起反作用〃,结果被改成〃同劳动同食堂〃,〃办事公道〃等一团和气的文字。'90' 
使毛最不能容忍的是刘少奇讲话中流露出的那股〃算帐〃的意味。刘的许多话在毛听来,句句犹如赫鲁晓夫的〃黑报告〃。1962年3月,刘召见公安部长谢富治等谈话,要求公安部总结几年来打死人命,伤害无辜群众的教训。刘说,〃活人不揭,死后下一代揭〃。'91'刘的这番话已涉及毛统治最敏感的部分,事后,刘觉得不妥,坚决不同意公安部党组印发他的这番讲话。他说〃将来会出毛病的〃。'92'1962年冬春刘少奇加大了对大跃进以来错误的批评,刘的态度有广泛的党内基础,七千人大会精神传达后,许多基层党组织成员对七千人大会不承认犯了路线错误极为不满,江苏省参加省委扩大会议的一些代表甚至呼吁中央为彭德怀平反。'93'江苏省常务书记刘顺元也不同意所谓错误在于〃天灾〃和〃民主革命不彻底〃,他说:〃复辟那有这幺大的面,硬是五风严重,那里是什幺天灾,是什幺民主革命不彻底呀!〃'94'刘顺元放言:根本问题是出在〃君臣相见〃。'95'所有这些在毛眼里都被认为是〃尖锐的指向〃他个人的。 
刘少奇在1962年上半年不断谈形势的严重性,也使毛愈来愈相信,刘是心怀叵测。对于形势问题,早在1961年9月庐山会议上,毛就下过明确的判断,然而刘少奇却自说自话。庐山会议前,刘在5月31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第一次讲〃三分天灾,七分人祸〃。5月24日,刘试探性地提出〃现在,是不是要提出反'左'的口号〃,'96'刘虽然迫于毛的压力,未能公开提出反〃左〃,但刘的语言愈来愈尖锐。1961年8月28日,刘在庐山会议上插话,提到〃整个国家要破产、垮台,国民经济要崩溃〃。'97'刘更谈到,〃如果搞不好,我们要跌下台〃一类的话。'98'从七千人大会到1962年上半年,刘几乎逢会必讲困难形势,在2月的西楼会议上,竟出言不慎,自称是〃非常时期大总统〃。'99'直到5月,还认为〃国民经济要崩溃〃。'100'尽管刘所述的困难皆是事实:1962年初,国内情况仍极其严峻,仅河南省6个专区统计,外流人口就达32万人。贵州省的断炊户达1万多户。'101'四川省直到1962年3月底,还有1千多高炉,占用9万多职工。'102'但以毛的敏感观之,则会得出另一种判断:〃非常大总统〃已不安于份,无非是以讲困难为由,逼毛彻底交权! 
毛泽东可以接受刘少奇〃形而下〃的纠偏,他本人在1960年下半年后也亲自做了一些调整政策的工作,但绝不容许纠偏涉及〃形而上〃,因为〃形而上〃已与毛水乳交融,稍一触及,就有可能导向对毛权威的怀疑。1962年上半年,刘主持的纠偏,已逼近〃形而上〃。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口头报告提到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陈云在七千人大会陕西代表团会上有关党内缺乏民主的讲话…陈云说,这几年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逢人口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103'周恩来、陈毅3月在广州会议上对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种种迹象表明,刘等已开始全面修正毛自1958年以来的路线。 
毛泽东已看到经济形势全面趋向好转,他心中有数,虽然还有〃非正常死亡〃,但最危急的时期已经过去。蒋介石在1962年夏叫嚷反攻大陆,但蒋的底线毛完全掌握,毛、周急电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中方代表王炳南飞京,再返华沙向美国大使摸底,知肯尼迪政府反对蒋介石反攻大陆,所以当陈云以对付蒋反攻为由,要求毛批准分田到户(刘、周、邓均同意陈云的意见),毛根本不能接受。'104' 
因此,1962年上半年,毛开始将其态度逐渐明朗化。1、毛不同意周在广州会议上的讲话,即使周多次请毛表态,他就是不答复。毛得到政治局候补委员、副总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支持,陆虽然私下对大跃进有异议,但在人民公社和对知识分子的看法上与毛基本一致。'105'2、毛不同意实行包产到户,虽然刘、周、邓、陈都倾向于支持邓子恢的意见,但陶铸、胡耀邦等党内许多高干都对包产到户持反对意见,甚至连彭德怀也反对。3、在毛的影响下,党内刊物大量刊载歌颂斯大林的文字。1962年上半年,毛基本住在南方,密切注视着刘等的一举一动,他守住底线,准备反击。 
1961-62年,刘少奇因力主实事求是,正视困难,其个人威望得到大幅提高,尽管刘具事实正确,却因毛独享〃解释权〃,而不具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刘在1962年春之后,同意〃三自一包〃,但只是私下流露而未有自己的解释,刘只能默认地方悄悄干,不是〃光明正大〃。毛却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因为从1961年以来,党内的主流意见一直是批判三自一包,刘自己长期也是持这种观点。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其议题之一即是批评〃三自一包〃,会后中央明令安徽省委取消〃单干〃。2月,新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在省常委会议讲话,转达刘少奇对安徽责任田的意见,刘认为责任田〃要走回头路,这是很明确的〃。'106'3月,北京已在内部批评湖南5县〃刮分田黑风〃。'107'刘少奇已将自己置放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刘主持对过往政策的全面调整,但八届九中全会要求,〃进行民主革命补课〃,对刘有着很大的约束力。1961-62年,虽然刘主要抓经济调整,但党内也一直在讲〃民主革命不彻底〃,刘少奇已被毛和自己双重封住嘴。 
1962年8月1日,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再版,他试图在毛思想的大框架下,搞出自己的新解释,但是马上遭到毛的还击。8月6日,毛开始谈〃阶级、矛盾、形势〃,一旦毛反击,刘除了接受毛,别无其它选择。在北戴河会议期间,刘少奇言语不多(姚依林称〃刘一言不发〃,周恩来则被攻击严重),'108'毛既已开口,刘、周、邓、陈还能说什幺呢?除非顺着毛的话说,刘平静地接受毛大搞阶级斗争的决策,仅向毛进言,搞阶级斗争勿影响经济调整,得到毛的同意。 
八届十中全会后,形势逆转,只有最具敏感的人才知道应激流勇退。1962年8月,陈云告病休息,1963年胡乔木称病,开始长期休养。同年,曾被毛钦定的〃老右倾〃,江苏省委常务书记刘顺元经其老友,中央委员郑位三的点拨也主动隐退,'109'以后他们皆渡过文革劫难。 
1962年10月后,各省都已调整好姿态,纷纷按照毛泽东的新调门,向北京提供各地阶级斗争尖锐,资本主义严重复辟的材料,四川、山东甚至已将困难时期出现的〃反动儿歌〃的资料搜集完毕,'110'下一步就是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初,湖南零陵地委〃大揭阶级斗争盖子〃的经验问世,4月,河北邢台经验上报…一场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平地掀起,是为〃四清运动〃,其主调就是〃资本主义复辟,民主革命不彻底〃,其方法就是〃扎根串联〃,只是距毛首先提出这些口号已推迟了两年。 

'1'1959年部分省区就有饿死人的报告。1959年初,南京远郊的句容县宝华公社两个大队就有饿死人现象,高淳县在1959年饿死1529人。见丁群:《刘顺元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页312。江苏宝应县从1959年冬到1960年4月,共死亡35391人,绝大部分为缺粮而死。1960年春,中央粮食部门和江苏省委曾分别派工作组前往该县调查。见《70年征程…江渭清回忆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页448。 
[2][3][6][7][8][9][10][11][12][13][14][16][17][18][20][21][22][23][24][25]'28'[29][31][32][33][34][35][36][37][46][59][75][77][78][79][80][81][82][83][88][90][10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页71;98;40;64-65注释1;100-101注释2、3;59注释1;58;72、74-75注释3;44、45注释2;68;69、71;161;207-208注释1;207;326;327;349-50、352-53;349;215;364-65;364、366注释2、368-69注释1;页334-35注释1;356及注释4;374;384;14、262、264;402、419-20及注释1;406-407;408-409注释3;页555注释1;页129注释1;页458;425;517;619注释1;440-41;484;487;465;364;418-19;436注释4。 
[4][15][27][30][40][41][42][43][45][101][107][110]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服务中心所藏当代中国史史料。 
[5]李树杰:《谈〃中宁事件〃》,载《宁夏文史资料》,第21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页110。 
[19]徐明:《吴芝圃与河南大跃进运动》,载《二十一世纪》,总48期,页45-46。 
[26][74][89][93][94][95][109]《刘顺元传》,页329;315;321;343;335;344;352。 
'38][49][72][73][87][103]孙业礼、熊亮华:《共和国经济风云中的陈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页192;232;224;224;219;233。 [39][68]邓力群:《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页107-108;121。 
[44][48][50][51][52][85][86][91][92][96][97][98][100]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页510;488;525;489;509;530;531;551;552;524;538;530;555。以下简称《刘年谱》。 
[47]《刘年谱》,下卷,页458。另参见《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页15;邓力群:《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页103、105。 
[53][54][55][56][102]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页269;299;377;296;468。 
[57]《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忆录》,页454-56。 
[58]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4册,页1537。 [60]顾复生:《红旗十月满天飞》,孙颔序,载《江苏文史资料》,第100辑,(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7),页5。 
[61]《邓子恢传》编辑委员会:《邓子恢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页535。 
[62][63]朱敏:《我的父亲朱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页304、401-402。 [6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页1026。 
[65][70][71]惠浴宇口述,俞黑子记录整理:《朋友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页215-16;213;212-13。 
[66]姚锦:《姚依林百夕谈》,(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页160。另见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二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页313。 
[67]《刘源、何家栋谈刘少奇与四清运动》,见《南方周末》,1998年11月20日。 
[69]陶驷驹主编:《徐子荣传》,(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页253。 
[76]《刘源、何家栋谈刘少奇与四清运动》,见《南方周末》,1998年11月20日;邓立群:《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页133。 
[84][104][108]姚锦:《姚依林百夕谈》,页153;165-67;167。 
[99]姚锦:《姚依林百夕谈》,页165;另见《刘年谱》,下卷,页549。 
[106]刘以顺:《毛泽东在安徽推广责任田的前前后后》,载中国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党史资料》,第54辑,(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5),页117。 


(原载《二十一世纪》第60期)
13。高华:北京政争与地方——释读《江渭清回忆录》
//。aisixiang。/data/11254。html
最近,曾在50…60 年代长期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出版了《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忆录》一书,该书约一半篇幅叙述作者在1949年后的经历。其中有关反右运动、1959年反右倾运动和文革前夕他卷入毛泽东与刘少奇争执的相关叙述,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为研究者探讨这些重大事件、研究50…60 年代北京与地方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一 

50…60 年代,华东地区的几个省委第一书记在全国一直比较活跃,江渭清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对于省一级「第一把手」的任用,在毛泽东的「领导学」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毛依据对干部个人历史和政治忠诚的观察和了解,特别是他本人与干部接触的经历,来决定他对干部的取舍和任用。由于华东地区在全国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对于华东地区大员的任用,相比于其它地区显得更为重视。 
毛泽东与华东地区的几位省委第一书记早在红军时期均已相识,与主政浙江的江华等相比,江渭清虽与毛泽东渊源较浅,但是江与毛的老部下谭震林关系密切。谭震林与毛泽东有极深的历史渊源,数十年深受毛的信任。1952…1954 年,谭震林实际主持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日常工作,是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江渭清作为谭震林的部属,也相应得到毛泽东的信任和重用。1953年江苏建省,次年江渭清就成了江苏第一号人物,一直到1966年。 
50年代初、中期,中共党内除了发生「高饶事件」外,总的情况相对平静,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模式已基本形成,毛泽东等以各种文件、电报、批示具体指导地方工作,地方则以相应的文件、电报向北京请示、汇报。中央领导人还通过对各地方的视察,对地方工作加以监督和检查。 
毛泽东一向偏爱华东,50…60 年代几乎每年都来江浙。在毛泽东视察江苏期间,江渭清与毛接触频繁,得到毛的赏识。江渭清主政江苏,一向以稳健为原则,然而做事谨慎的他,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却差一点栽了下来。 
1957年7 月上旬,毛泽东不辞酷暑,来到以「火炉」闻名的南京,亲自为抓右派找部分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