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陈毅的非常之路-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说:“好,就这么做。
  我这就回去拟一个电报稿,拟好后请主席审阅发出。”
  陈毅拟好给饶漱石和华中局、军分会各同志的电报稿,很快送到了毛泽东的住处。
  陈毅这份电报讲了他来延安后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教育帮助的情况,对过去存在的缺点错误作了严格的自我批评。
  文中指出:“我自己对于如何团结前进的问题上,我的某些认识上和处理方式常有不正确的地方。
  由于自己有遇事揣测,自己又常重感情,重细节,不正面解决问题,对人对事不够严正等等陈腐作风,这样于彼此协合工作以大的妨碍……我自惭最近一年来在华中工作尚未尽我最大的努力。
  这就是我到中央后所获得的教训。”
  毛泽东凝思片刻,签上了同意发出。
  随后给饶漱石并华中局、新四军军分会各同志起草电报:陈毅同志抵延,知悉华中工作发展情况,甚以为慰。
  关于陈、饶二同志间的争论问题,仅属于工作关系性质,在陈动身前两同志已当面谈清,现已不成问题。
  中央完全相信,在陈、饶二同志及华中局、军分委各同志的领导下,必能协和一致,执行中央路线,争取战争胜利。
  关于内战时期在闽西区域的争论,属于若干个别问题的性质,并非总路线的争论,而且早已正确地解决了。
  关于抗战时期皖南、苏南的工作,陈毅同志是执行中央路线的,不能与项英同志一概而论。
  无论是内战时期与抗战时期,陈毅同志都是有功劳的,未犯路线错误的。
  如有同志对以上两点不明了时,请漱石同志加以解释。
  3月15日,两份电报一起发往华中。
  第二天,华中饶漱石来了回电。
  回电称:“陈和我的争论,既非属于重大路线,也非简单属于工作关系性质,而是由于陈同志在思想意识、组织观念仍有个别毛病。
  他对统一战线,对文化干部,对某些组织原则,仍存有个别右的观点。
  对过去历史问题,存在若干成见,且有时运用很坏的旧作风。
  这些陈同志来电有隐约说到,所以我去电欢迎。
  但似乎尚欠清明,故详告与你,以便你给他帮助。”
  陈毅看了饶漱石阴阳怪气、武断专横的电报,禁不住怒火中烧,恨不得立即回电予以驳斥,非同他争个谁是谁非不可。
  但他最终压住了满腔怒火,重新投入到六年来华中工作的总结中,思想和精力都高度集中。
  经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终于在4月初把这个总结报告的大的框架搭起来了。
  这个总结报告是代表华中局和新四军而作,要能反映1938年至1943年六年来华中工作的全貌,要求是很高的。
  陈毅计划把这个总结报告分为五大部分,即:“一、华中情况”,“二、华中工作发展过程”,“三、华中工作经验初步总结”,“四、华中工作现状和今后任务”,“五、结束语”。
  每大部分又分若干纲目,做到详略适度,虚实结合,一目了然。
  如第三部分“华中工作经验初步总结”,是这个报告的主干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写作时花了最大的力气,详细总结了这六年中不同时期各方面的经验,其中包括对敌伪斗争的经验、对顽斗争经验、军事建设经验、群众工作建设的经验、政权建设与三三制之实施、精兵简政情形、财经工作和部队以及人民生产情形、党的建设和领导一元化实施情形、边缘工作经验以及国民党地区工作与点线工作情形等内容。
  

三、“北斗住延安”(3)
然而过度劳累使陈毅病倒了,只得暂时停止写作。
  在卧床休息期间,先前的种种不愉快又涌上心头。
  他无意中拿起饶漱石的电报。
  不看不要紧,一看便来气。
  他气呼呼地给毛泽东写信,把对饶漱石的满肚子怨气通通发泄了出来。
  信写好,派人送出去了,陈毅的气也慢慢消了。
  毛泽东回信了:陈毅同志:来信已悉,并送少奇同志阅看。
  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照顾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
  忍耐最难,但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这点意见,请你考虑。
  感冒多睡,少动多食。
  余容面叙。
  敬礼!毛泽东四月九日第二天,毛泽东来到陈毅住的窑洞看望,安慰他静心养病,其他的事别多想。
  毛泽东耐心开导他:你现在在延安,你又不能回去,横直搞不清楚。
  这个事情容易解决,将来你回去是可以解决的,主要是人家对你有误会,你有什么办法?越解释,误会越大。
  从毛泽东进门的一刻起,陈毅就显得格外激动,病容为之一扫。
  他动情地表示:“感谢主席的看望!本来我的气很大,看了你的信和听了你这样一讲,我也就没有什么意见了。
  就照你说的办,这个事情放一放,将来横竖要解决的。”
  毛泽东问陈毅,看了《学习和时局》征求意见稿,有什么意见,不管哪方面的,但提无妨。
  陈毅说:“我反复读了那篇文章,对于弄清党内有争议的问题,统一全党的思想,有很大帮助。
  特别是关于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的提法,非常新鲜,对我有很大启发。
  我只提了一个意见,已经对弼时同志讲了。
  他也认为有考虑的必要。”
  毛泽东说:“好,有什么意见随时告诉我。”
  毛泽东的劝告,引起陈毅认真的思考。
  毛泽东走后,他拿出《学习和时局》征求意见稿,从头至尾又细细读了一遍,结合自己的实践对自己的思想作了一次检查。
  经过一昼夜的思考,发现自己也存在某些经验主义的东西应在批判之列。
  于是他又提笔给毛泽东写信论述了经验主义问题,勇敢地对自己进行了解剖:“我个人说来多年含茹于经验主义的原野之上,今后多从打开脑筋重新认识自己去着手,由己及人,变过去及人而不由己的办法。”
  毛泽东的造访给陈毅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思想通了,病情大大减轻了。
  他感到了一身轻松,又把撂下多日的华中工作总结报告重新拾起来,重又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写作。
  这次短暂的停顿和同毛泽东的简短交谈,使陈毅对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是否执行正确路线的问题重新进行了思考,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特别是认真地回顾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许多指示,他又用这些指示同刘少奇在华中的工作对比,同项英、袁国平在新四军的工作对比,同饶漱石近年来的工作对比,特别是通过大量成功与失败事例的深入分析研究,更加看清领导者犹如行船掌舵的舵手,舵手失误,没有不出危险的,舵手正确,就能战胜任何惊涛骇浪,闯过任何激流险滩,胜利地到达目的地。
  关于领导的重要性问题,陈毅结合华中几年来执行中央指示情况的深入思考,有许多精辟而深刻的见解。
  这些少有的独到见解,在他所写的这个总结报告中随处可见。
  在这个报告的结束语中有这样一段,值得细细地品味。
  陈毅说:“华中几年来执行毛主席和中央的指示,并且在刘少奇同志带领之下,最好的是体验领导艺术的锻炼,每一时期均能把握着工作中心,集大力抓住中心环节。
  推动中心环节之后,而使其他次要环节也同时并进到一定程度。
  这一正确的领导使华中工作虽开辟甚迟,又遭项、袁的延迟,也终于在几个根据地基本建设问题上少走弯路而逐渐迎头赶上。
  因此领导者的职责在于掌握工作关键,掌握全局与局部的衔接,掌握两个中心工作之间的连环,善于从第一、第二挨次过渡到其他方面。
  另外在敌后环境,领导艺术还须表现于能有力地去解决应付情况与努力建设之间的矛盾。
  不能应付情况即无法创造建设工作的时间和地盘,不能趁机做建设工作,也无法应付极端复杂的严重情况。
  内战时期在两个反‘围剿’之间进行工作,但中间的间隙为日甚长。
  抗战之敌后地区是在两个反‘扫荡’之间进行工作,但其中间的间隙甚短,领导者要善于照顾这两方面。
  善于利用时间,适时发出适合情况与建设任务的各项指令,善于抓住中心,善于转移中心,善于将应停止的一面即时停止而转向当务之急去突击,突击到适当的程度,又要知道掉头过来去完成尚未完成的任务。
  只有如此才能在瞬息万变、各种工作纷至沓来的环境中,领导机关不致失掉主动而迷失工作方向。
  说得出,做得到,抓得起,放得下,这样才能使工作程序不致走弯路,努力建设与应付情况都两无所缺而处置裕如。”
  

三、“北斗住延安”(4)
这里仅是一例。
  这些用无数辛劳和鲜血换来的经验,是极其宝贵的,不仅仅对指导新四军未来的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对其他革命军队和其他区域同样有借鉴作用。
  在延安,陈毅有一个鲜明的感受:延安的政治空气和学习气氛极为浓厚。
  这是自己原来所在的华中和这次来延安一路所经过的几个地区,都无法相比的。
  早在华中时,他就知道党内正在高级干部中开展一个学习运动,着重学习党史中的两条路线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许多高级干部的政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深。
  4月12日,陈毅应召出席延安高级干部会议,听毛泽东作题为《学习和时局》的讲演。
  毛泽东讲演的内容都是党内多年来大家关心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认识上存在不同看法,现在经毛泽东一讲,忽然变得浅显易懂、明白晓畅了。
  特别是经过他系统归纳,一些熟知的观点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使人备感新鲜和亲切,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毛泽东指出,“应该使干部对于党内历史问题在思想上完全弄清楚,同时对于历史上犯过错误的同志在作结论时应取宽大的方针,以便一方面,彻底了解我党历史经验,避免重犯错误;又一方面,能够团结一切同志,共同工作。”
  “这次处理历史问题,不应着重于一些个别同志的责任方面,而应着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
  对于人的处理问题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的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
  “对于任何问题应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
  毛泽东说:“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
  所谓放下包袱,就是说,我们精神上的许多负担应该加以解除。
  有许多的东西,只要我们对它们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就可能成为我们的包袱,成为我们的负担。”
  “有些同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屡犯错误,背上了这类包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所以,检查自己背上的包袱,把它放下来,使自己的精神获得解放,实在是联系群众和少犯错误的必要前提之一。”
  “所谓开动机器,就是说,要善于使用思想器官。”
  “就是说多想出智慧。
  要去掉我们党内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
  “如果我们既放下了包袱,又开动了机器,既是轻装,又会思索,那我们就会胜利。”
  春天来到了陕北高原,百花争艳。
  陈毅登临延安宝塔山,极目远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此时,可以说他放下了包袱,真是一身轻松。
  到延安仅仅一两个月,能有这样惊人的变化,显然与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分不开,于是他触景生情,作《延安宝塔歌》一首,从中可看出他对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挚爱和对领袖作用的新认识。
  延安有宝塔,
  巍巍高山上。
  高耸入云端,
  塔尖指方向。
  红日照白雪,
  万众齐仰望。
  塔尖喻领导,
  备具庄严相。
  犹如竖战旗,
  敌军胆气丧。
  又如过险滩,
  舵手平风浪。
  又如指南针,
  航海必依傍。
  ……
  ?/p》…
  ?/p》

四、战友情深(1)
陈毅的变化惊人,他的充沛精力和高效率工作令许多人难以置信。
  这年4月底,他所作的《1938年至1943年的华中工作总结报告》正式完稿并上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得到充分肯定。
  5月2日,中共代表林伯渠赴西安同国民党当局代表会谈,然后转赴重庆继续会谈。
  陈毅前往送行,并作《送林老入蜀》七律诗一首相赠。诗曰:蜀道秦关路已通,
  杜鹃入耳诉春风。
  剑云锦水向天笑,
  定有佳音起巴东。
  陈毅和林伯渠之间早已互相倾慕,情深谊笃。
  陈毅刚到延安,正逢林老六旬华诞,他征尘未除即赶去祝寿,并以新作七律《间关抵延,值花期,林老六旬大庆》相赠:三代风云齿颊寒,
  几多英杰已凋残。
  延城延水春波绿,
  花甲花朝仍少年。
  六十年来叹逝波,
  风云雷电走穿梭。
  童颜鹤发康强甚,
  抗战兴邦执斧柯。
  十年故旧满座排,
  关山万里我始回。
  联帅举杯多欢谑,
  祝公三度上天台。
  林老接到赠诗激动不已,即回赠诗一首,以陈毅号横槊主人取名《答横槊将军》。诗曰:将军百炼挽时艰,
  东海归来鬓未斑。
  浩瀚襟怀扬子水,
  光辉旗帜井冈山。
  阵前壁垒严民主,
  马上刀环劫敌顽。
  战后余情犹健爽,
  佳篇赐我开心颜。
  5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准备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问题,决定成立军事问题、组织问题、党内历史问题决议、统战工作报告等准备委员会,陈毅被指定参加军事问题和统战工作报告准备委员会工作。
  中共中央书记处将这一重要决定及时通知陈毅。
  陈毅欣然受命,决心努力去做好。
  来延安的初期,陈毅一是没有完全从受饶漱石排挤的阴影中走出来,难免有种晦气无从排遣的感觉,二是关门写六年来华中工作总结,大部分时间沉湎于往事的回忆,虽然主要着眼于总结经验,但难免有些闭门思过的苦涩,而且基本上是足不出户,与他的性格多少不合。
  现在,党中央和毛主席信任他,重用他,他又可以昂首挺胸地走出去了,可以去他想去的地方,去见他想见的人。
  杨家岭党中央所在地、王家坪军委所在地和八路军总部、抗日军政大学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时还出现在一些联欢会和舞会上。
  在他眼前展开一片崭新的天地,处处感受到了春天的浓郁气息。
  陈毅在这时所写的《夏夜由王家坪归杨家岭》一诗中,可以看出他来到延安党中央身边以后的感情变化,已经适应了这里充满情趣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诗如其人,且录于下:笙歌余韵依依送,
  云眼星光闪闪飞。
  延水波涛翻骇浪,
  一灯藜杖送人归。
  十里辉煌延市火,
  数峰聚散陇头云。
  廿年征战频回首,
  诗意翻多此夜行。
  在延安,时常有新朋旧友来访,有时也主动出去寻亲会友,给陈毅的日常生活平添了无穷的乐趣,使他对延安作为中国的革命圣地、革命摇篮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指挥中枢,有了切身的感受,激起他更高的革命热情。
  在陈毅认识的新老朋友中,如今像周恩来、朱德等人都是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重要领导人,他们在一起时,除了热情叙旧外,更多的是关注现实和未来,给了他很多鼓励和启发。
  他还多次同刘伯承、贺龙、王震、聂荣臻、吴玉章、###、薄一波等中央机关和各大区负责人接触,向他们坦言自己同饶漱石的关系和现在的处境,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
  陈毅高兴地看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跟自己1923年冬天在北京西山中法大学加入党组织时不一样了,跟1927年大革命时期也不一样了。
  那时汪精卫撕下伪装宣布“分共”,武汉工人纠察队被缴械,陈毅所在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被改编,部分学员队被解散,共产党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只有被动挨打,无还手之力。
  他这个处于秘密状态下的武汉中央军校共产党组织的专职书记,顶多只能尽最大努力做些保留革命火种的应变工作,却不能对反动派组织有效的反抗。
  中央苏区时期,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