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终于挪到了工字钢铆接起来的桥架。有人在桥架上绑了一根粗铁丝,当作扶手。父亲先帮着母亲过到对岸去。然后分两次把家当拿了过去。现在轮到我了。父亲牢牢抓着我的手,踩着倾斜的工字钢往前走。上面很滑,于是我吃力地侧身走,用一只手抓着铁丝。刺骨的寒风似乎偏偏要把我吹到水里去。我觉得,我们永远也到不了下一个桥墩,妈妈在那里焦急地等着我们……  记忆中浮现出下城,犹太人居住区波多的那个房间。收留了我们的那一家人正准备去美国,他们走了之后我们可以使用这套房子,里面有两个房间,洗漱间和厨房。在经过长时间的漂泊之后,这是非常好的前景。父亲希望在这里找一份工作,这样我们一家的漂泊就可以结束了。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基辅也闹饥荒。我们的伙食有稀稀的燕麦粥,一小块面包干,偶尔有一点赤褐色的青鱼。父亲在一个仓库作门卫。妈妈每天一大早就去某个机关,在那里擦地板,报酬是一小袋燕麦。我一个人呆在家里,不知道如何是好。《金色童年》里的插图和文字我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我也没有任何玩具。家里人不让出门——街上有坏人。传说他们劫持小孩子,用来炼制肥皂。我最喜欢在铁床上玩火车。床头靠背上的铁条可以当作蒸汽车头的操纵杆,同时,铁条之间的空间,就是窗户,火车司机从这里往外看。我想象着前边铁轨上有一个人。从铁条之间伸出头去,却什么也没有,这只是我觉得而已。可是,却不能把脑袋抽回来。脑袋似乎钻了过来,可现在耳朵在碍事。不管我如何使劲把铁条扒开一点,根本没用。最终我睡着了。晚上,父母亲看见我的时候,脑袋卡在两个铁条之间,耳朵磨得通红。父亲当然一下子就拉开了铁条,而我却在墙角上跪了两个小时……  基辅时不时地被围困,易手:一阵子是德国人,接着是斯克罗帕茨基的哥萨克首领,彼得留拉匪帮,白军,红军,波兰人,接着又是红军。到处都有烧杀劫掠。甚至燕麦都很难找到了。在符拉基米尔小山一匹马倒下了。它几乎一下子就被分解了。我们家也得到了一块马肉。可是,接下来怎么办?……  “不能在这里呆下去了,”父亲说,“看来得去柳芭那儿,到乡下去。在那里可以躲过内战……”  当然,父亲没有意料到,内战之后紧接着是“军事共产主义”,农村彻底破产。  ……轮船底舱的一个大房间。沿着船舷是长条椅子。乘客们坐在椅子上。我们安顿在一个角落里。我身后是一个圆形的舷窗。我时不时从那儿伸出脑袋,看着从推进轮下飞溅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漂浮的彩虹,沿着船舷的波浪连同许多漩涡和白色泡沫迅速向后漂走。我整小时地看着这个奇妙的景观。我们往北方去,到留彼其,这是基辅罗斯的古老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它之前,有一个紧靠第聂伯河的村庄——斯塔涅茨克耶,轮船在这儿一般不停靠。但父亲跟船长讲好了,在这里把我们放下来。从基辅到这里的直线距离是一百五十公里略多一些。河道弯弯曲曲,所以在一个陡弯之后,我们的船又向南方走去,然后又是一道道弯。加上轮船速度很慢,所以这一路走了一天一夜。  我大部分时间呆在甲板上。那里挤满了没有舱位的乘客,大家都靠在冒着黑烟的烟筒周围。这里暖和一些,风也小一些。而我则喜欢站在四面有风的空旷地方。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我们的口粮:燕麦粥和青鱼(2)
在甲板上溜达的时候,我看见船尾有两挺机关枪,船头有一门小炮。帆布盖着小型火炮,但炮筒露在外面。父亲解释说,这是为了预防劫匪袭击。我心里当然想着有人来袭击我们……  早晨,我再次来到甲板上。太阳高高照在草地上,暖洋洋的。甲板上大部分乘客还在椅子上睡觉。也有人把吃的东西铺开放在破布上,正在吃早饭。突然,岸上响起一声枪声,接着又是一下。从灌木丛后面出来了几个骑马的人。他们挥舞着短筒(指截短了枪筒的步枪,这样很容易藏在衣服底下),喊叫着。乘客们都躲到椅子下面去了。离舷梯近一些的人下到底舱。我躲在烟筒后面。船长在舰桥上命令道:  “全速前进!”  这时,我们的机关枪开始哒哒哒地扫射,然后,炮也放了一下。  妈妈躲在舷梯后面,朝着我招手。船长发现了她:  “公民,别让孩子跑出来。他在烟筒后面藏得很好。请您到底舱去……”  我非常高兴,可以观察到打仗了。轮船很快加速了。但骑士们也没有拉下来。他们躲在灌木丛后面,跟轮船平行地跑着,一边胡乱打着枪。有几颗子弹从烟筒上反弹了回去。我们的机关枪打中了一个袭击者。接下来,在拐弯处,是茂密的橡树林。这是我们的逃生之地。这里马只能一步一步地走。袭击者落在了后面,后来再也没有出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斯大林与希特勒玩起了捉迷藏(1)
希特勒建议斯大林分割波兰,而“补充秘密议定书”的知情人却被斯大林下令枪毙了,因为他信奉:只有死人是安全的。  由于入侵波兰的时间日益临近,希特勒不得不给他所仇恨的“世界布尔什维克”领袖斯大林亲笔写信。  柏林估计到,愿意共同研究波兰问题,这在莫斯科将会被看作是德国政府态度认真的标志,这个估计没有错。1939年8月3日晚,莫洛托夫接见了舒伦堡。大使重复了里宾特洛甫说过的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一套说辞,并补充说,德国愿意“协商利益范围”。莫洛托夫在列举了德国一连串不友好行动之后,即###产国际条约,支持日本针对苏联的敌对活动,将苏联排斥在慕尼黑协议之外等等,对德国提议是否认真表示怀疑。这里我必须顺便指出,根据现行条约,一旦发生侵略,苏联与法国必须共同向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援助。1938年秋天,当这种威胁出现时,苏联已经做好准备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苏联西部地区宣布了动员令。但是,法国却没有履行自己那一部分义务,甚至未与莫斯科磋商,便参加了慕尼黑协定。并且慕尼黑协定本身就具有反苏倾向。莫洛托夫问舒伦堡,所有这些如何能够跟德国政府愿意与苏联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声明联系起来,并补充说,暂时还没有看到德国改变立场的任何证据。从这次谈话中,大使得出一个结论:苏联政府目前决定要跟英法达成协议。他建议柏林采取新的努力使克里姆林宫发生兴趣。与此同时,斯大林却越来越倾向于同希特勒达成协议。  柏林照着舒伦堡的建议办了,经过双方的努力事情开始迅速发展。8月12日,阿斯塔霍夫拜访了舒努列特使,并通报说莫洛托夫愿意在莫斯科跟德国人讨论他们提出的问题,包括波兰问题和其他政治问题。阿斯塔霍夫说,苏方提议逐阶段进行谈判,不必操之过急。然而,希特勒已经确定了9月1日入侵波兰,对“分阶段”讨论的想法不满意。8月14日,舒伦堡被指令通报莫洛托夫,称柏林认为,“德苏关系达到了转折点”,“已经不存在德苏之间现实的利益冲突”,“两国在过去一直都是友好带来好处,敌意带来破坏”。接下来大使计划要说的是,“英国的挑拨离间政策导致了一种局面,即有必要使德俄关系明朗化”。否则的话,在指令中说,“局面的发展将会使两国政府无法恢复德俄友好,从而进一步共同解决东欧问题”。  正如我们所见,希特勒在这里是大棒和胡萝卜同时使用:向斯大林许诺友好和新的疆土,同时以关系破裂相威胁。“各族人民领袖”依然继续这个游戏:在这一阶段莫斯科对德国的建议态度审慎。莫洛托夫向舒伦堡宣称,苏联政府虽然欢迎德国改善与苏联关系的愿望,但不打算急于求成。人民委员解释说,里宾特洛甫访问莫斯科“需要相应的准备工作,以便使交换意见更富有成效”。与此同时,在这次谈话当中,莫洛托夫对德国和苏联互不侵犯条约表现出兴趣。其中,人民委员询问道,德国是否愿意对日本施加影响以改善其与苏联的关系,并讨论对波罗的海国家的保证问题。显然,这里的关键在于,在此前跟英法的谈判中,苏联方面发现,伦敦和巴黎不打算向波罗的海国家提供保证,类似他们对波兰那样的保证。这个立场在莫斯科被判读成,这是给希特勒有关沿着什么路线进攻苏联,同时又不引起英法的敌对行动的一个暗示。现在,斯大林想要希特勒本人切断通过波罗的海国家这条路线。  在计划入侵波兰时,德国政府的目标是消除来自苏联的威胁。而莫斯科则认为,互不侵犯条约可以使苏联在一段时间内避免纳粹入侵的危险。8月16日,希特勒答复说:德国愿意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并向日本施加压力以求改善日苏关系。他没有直接提到波罗的海,但是委托舒伦堡告诉莫洛托夫,即根据元首的意见,“考虑到业已形成的局面以及局势可能复杂化,因为德国不打算无休止地容忍波兰的挑衅,最好就紧要问题对德苏关系进行深入而迅速的澄清”。此外还通报说,从8月18日起,里宾特洛甫愿意随时飞往莫斯科,拥有元首的授权讨论全部问题,并且,如果必要的话,签署相应的文件。  如此坚决的态度给斯大林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还没有忘记,英法代表团是乘坐普通客车到达莫斯科的,并且还没有任何授权。  同时,他发现希特勒急于求成,决定再来一番讨价还价。莫洛托夫执行了他的意志,对德国大使说,在帝国部长抵达莫斯科之前,必须采取“一系列实际步骤”:签署贸易和贷款协定,准备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包括一项议定书,对德国此前所提建议的实质加以阐述。这样,第一次提到了后来一直作为“补充秘密议定书”出现的文件,直到现在,这份文件依然引起热烈的辩论。  在谈判的这个阶段里,阿斯塔霍夫从外交舞台上消失了。他做完了自己的事情,再也没有用了。但是,正如斯大林喜欢说的一句话,他“知道得太多了”。这一点决定了他的命运。后来我们知道,阿斯塔霍夫被枪毙了。斯大林非常喜欢的那句中世纪名言再次得到证实:“只有死人是安全的”。  莫斯科还在把谈判开始的时间往后拖。莫洛托夫向德国大使宣布,里宾特洛甫的访问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且根本不能大肆张扬。舒伦堡把这个信息传回去的时候,里宾特洛甫正在波赫特什塔根,元首位于阿尔卑斯山区的官邸里。总是竭力讨好上司的帝国部长感觉到此次他的使命并不令人愉快。真的,希特勒对舒伦堡报告的反应是大发雷霆。原来他预计不难说服的斯大林,正在用自己迟缓的动作打乱了所有的计划。里宾特洛普的莫斯科之行再也不能往后拖了。希特勒想在入侵波兰之前跟斯大林达成协议。他的战争机器已经发动,更何况面临着秋季道路泥泞的情况,入侵的日期延后,便意味着那一整套计划面临风险。   。。

斯大林与希特勒玩起了捉迷藏(2)
希特勒再次做出努力。8月19日,舒伦堡接到指示,立即拜见莫洛托夫,并向他通报,虽然德方更愿意在“正常的条件下”,通过外交渠道举行谈判,但是目前形成的非常局面不允许这样做。接下来大使被委托说明,德波关系在日趋恶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冲突,结果将导致公开的对抗。按照元首的意见,不能允许这种冲突给德苏关系制造困难,此外,在给大使的指令中意味深长地强调指出,在这场冲突中“俄国的利益必须得到关照”。  接到这个指令之后,舒伦堡马上前往克里姆林宫。但是,莫洛托夫相当冷淡地接受了这个声明。他重复说,首先应该签署贸易协定并予以公布。只有在此后才可能开始准备互不侵犯条约草案的准备工作。  接下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大使刚刚回到自己的官邸,他又被召到克里姆林宫去。显然,斯大林听完了莫洛托夫与舒伦堡谈话的汇报之后,在字里行间猜测出了跟元首做成一笔有利可图交易的极其诱人的可能。于是马上下令把德国大使叫回来。虽然莫洛托夫半个小时之前说的完全是另外的东西,他现在一点也不难为情,客气地向舒伦堡解释说,向苏联政府汇报之后他愿意通报如下内容:  “如果8月20日签署贸易协定,那么帝国部长可以在8月26日或者27日前来莫斯科。”  为了更加明确地证实苏方的立场,莫洛托夫向舒伦堡转交了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文本。  在柏林,这一切被理解成斯大林愿意接受德国的要求。希特勒明白自己跟斯大林达成了相互谅解之后,他赶快要利用这个有利的局面。参加经济谈判的德国代表团接到指令,要表现出灵活性,于是,8月20日,苏德贸易协定签署了。然而,元首不能同意把里宾特洛甫访问莫斯科的日期拖后到26-27日,这距离入侵波兰的日期太接近了。于是,他口授了自己给斯大林第一亲笔信,给那个他所仇恨的“世界布尔什维克”领袖:  1939年8月20日  致约·维·斯大林先生  莫斯科  1我真诚地欢迎苏德贸易协定的签署,这是修改苏德关系的第一步。  2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对我个人意味着加强德国的长期政策。如此,德国将回到最近几百年期间对两国有利的政策路线上来。因此,德国政府在此情形之下将坚定地从这个根本性转变之中得出全部结论。  3我接受人民代表苏维埃主席以及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先生提出的互不侵犯条约草案,但认为有必要尽快弄清楚与此有关的问题。  4苏联政府所希望的补充议定书,我坚信,实质上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德国负责此事的国务活动家有可能亲自在莫斯科举行谈判的话。否则德国政府无法想象,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谈妥并签署这个补充议定书。  5德国与波兰之间的紧张关系令人无法忍受。波兰对一个大国的行为,使得危机随时有可能爆发。无论如何,德国现在将坚定地采用一切手段保卫自己的利益,反对这些要求。  6我认为,如果两国有愿望的话,不浪费时间进入相互之间新关系是合理的。因此,我再次建议您于8月22日星期二接见我的外交部长,但不要迟于8月23日星期三。外交部长将拥有广泛的、全面的授权起草和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以及议定书等。考虑到国际局势,外交部长在莫斯科逗留一天或者一天以上是不可能的。我将非常高兴接到您尽快的答复。  阿道夫·希特勒  

交易(1)
希特勒相当明显地向斯大林暗示了入侵波兰的日期,两个互不信任的人达成了一笔交易。  当时西方惟一想看到的是德国与苏联发生冲突,而希特勒似乎也愿意承担起消灭“布尔什维克瘟疫”的重任。  充满帝国野心的斯大林拿着著名的烟斗指着地图说:旅顺是我们的,大连也是我们的,远东铁路是我们的,中国,蒙古也都统统没有问题……  希特勒急不可耐地向全世界宣布了与苏联的互不侵犯条约。  在当时的情况下,苏联领导人该怎么办?现在有人认为,不应该签署互不侵犯条约,或者即使签署的话,无论如何也该拒绝那个最初就被称为“不道德的”,“非法”的秘密议定书。虽然这是最近苏联官方的观点,但是,我认为,这是拿现在的尺度衡量当时的局面。因为,现在大部分进步人类认为是不道德的许多东西,半个世纪之前则是国际行为的准则。并且,譬如现在美国入侵主权国家巴拿马,仅仅是因为华盛顿不喜欢它的总统,许多西方的道德家却认为是完全有道理的。按照现在的标准,对借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帮助推翻合法政府的西班牙事件“不干涉”政策,以及跟希特勒达成出卖捷克的慕尼黑条约,毫无疑问是不道德的。但是现任的英法领导人并不愿批评自己三十年代前任的政策。但是,关键并不在于此。重要的是,必须考虑1939年秋天之前形成的局面。  当时所发生的事情,是两个互不信任的独裁者之间的一笔交易。他们每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并且这些考虑在当时的时间点上吻合了。希特勒在致斯大林的电报中明白无误地表示,愿意接受苏联更进一步的要求。那个时候,向莫斯科让步对他而言没有特别的意义。在没有放弃自己摧毁布尔什维克这个终极目标的同时,希特勒认为,将来可以加倍弥补现在的损失。现在最主要的,是遵守预定的入侵波兰的期限。于是,他相当明显地向斯大林暗示了这个日期,提到了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不可能呆两天以上。  而斯大林则把希特勒的信件看作与莫斯科长期合作的愿望。并且他非常喜欢信件作者有力而干脆利落的语调,以及具体而明确的建议。跟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