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式家庭面面观-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权利和义务,用伦理和法律的方式在同一屋檐下被固定下来。通常来说,父亲是一家之主,家庭成员之间的分配原则是平均主义,不论贡献大小,各个方面的物质需求基本上都通过家庭获得满足,这是家庭消费功能的机制作用。人老以后,要在家养老,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家庭是老年人养老的基本载体,在沿海和内地这一基本立场都没有受到经济的冲击而改变。

    孝顺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价值,家庭生活在儒家治国之术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孝顺成为整个社会秩序的关键。若干世纪以来,父母不断地向子女强调,如何对待长辈是衡量他们的道德价值的重要尺度。顺从父母的愿望,关照父母的需求,在他们的晚年为其提供无微不至的赡养,这些义务超出了子女自身的愿望与偏好。强大的文化和国家使得孝子的社会化得到了加强。这种官方强化的例子之一是“二十四孝”,它宣扬了成年子女为了*父母的需要和怪念头而做出牺牲的一些极端的例子;另外也列举了,对于不孝的子女将可能施行严厉的惩罚。同其他农业社会一样,中国的成年子女是大多数年老父母的唯一赡养来源。孝的义务甚至在父母入土之后继续延伸,通过祖先崇拜——被视作影响健在的家庭成员命运的要素——的方式来关照已故的父母及更早的亲属的需要。

    城市中空巢和老龄单身家庭的比重远超过上述比例。空巢和老龄单身家庭的社会问题在城乡表现的不尽相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老人的心理问题和生活照料问题。老年人因单身或家庭“空巢”而引发的心理不适现象,如孤独、抑郁、焦虑、烦躁等在城市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老年问题;在农村,则主要表现为的老人的基本生活温饱问题。在农村主要以家庭为养老支柱的前提下,老人一旦丧偶或丧失劳动力,将会面临贫困和生活无着的极大风险。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对外开放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在我国经济最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浦东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新苏南模式”、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选择开放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的支点,使经济发展*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成为中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即使政策强调共同富裕,但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城乡差别、内地与沿海的差距还是很大,这不能笼统而论。当然即使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差别很大,但已不是今天贫富悬殊的概念,体现的是生活水平“底线”的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是以社会财富增加为前提。专家指出,随着国家更多政策体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调节收入分配,即使收入差距仍然存在,但人均GDP的大幅度增加,必然是社会民众普遍受益。

    沿海地区富裕者相对集中,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受到严重挑战,出现了一夫一妻多个临时性伙伴制,或一夫一妻多妾制。深圳一些有钱男人堂而皇之地宣称,男人一生要想完美,需要结三次婚,30岁、40岁、50岁各娶一个*。广东省妇联曾做过几次调查,发现该省“包二奶”现象相当普遍,整个珠江三角洲至少有几十万“二奶”,而养妾者大都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企业负责人、个体商人、以及部分干部,少部分“二奶”还受过高等教育。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始终未纳入正式的科研课题,因此没有全国性的调查数据,但可从各地曝光的大、要案中发现,98%以上的贪污**案件的主角都拥有一位甚至数位“情人”,而且这并不妨碍他们同时用公款嫖娼、获得异性*等各种性消费。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层面被颠覆得最彻底的还是婚姻与恋爱观。中国女性遭遇到的种种社会压力使她们没有安全感,而妇女们选择自强自立又面临那么大的风险,于是她们往往将自己的人生寄望于婚姻,强化了依附男人的心理。这使得女子择偶过程中出现了极强的实用主义倾向,“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几乎成为许多妇女的共识。目前深圳还出现了一种另类的男女性关系,即一些男人不愿花高昂成本包“二奶”,就在周边地区的工厂里找个打工妹,给其配一个手机,在方便时随时幽会,每次给女方几百元钱。据说这些打工妹也心甘情愿,这样挣来的钱比打工要高得多。婚姻的实用化与性的商品化。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丧失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之后,她们的受教育程度只不过是性商品资本增值的手段。九十年代媒体上出现的“完美女性”描述是:“在客厅里象贵妇、在厨房里象仆妇、在卧室里象*、在其他男人面前象贞妇。”这样的女性形象已成了部分城市女性刻意追求的自我塑型。

    沿海与西方接触较早而且往来频繁,因而受到的冲击也较早、反应也较敏锐。中国的先贤就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因而在近现代,每当改革运动的兴起或革命的发生,要变革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必然要变革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要冲决传统的政治伦理观念,必须冲决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太平天国的统治区域内,曾对旧的婚姻制度进行改革,并且一度取消家庭,代之以“男馆”、“女馆”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维新变法的倡导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亦以日本和西方为参照,以兴女学、戒缠足为其改良运动的先声。康有为著《大同书》则以“毁灭家庭为其关键”,提出“破家界、为天民”的设想。其后,无政府主义者师复相继提出“废婚姻主义”和“废家庭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从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出发,提出男女平等、女子有参*、教育权和婚姻自由等主张。他在任大总统期间曾下令禁止纳妾、蓄婢和女子缠足。以上所述,变革婚姻家庭制度已开始*自觉阶段,但它仍然是以男性作为女性的代言人和解放者,并非由妇女自己解放自己。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从而引起婚姻家庭的一系列变化。从社会变化的背景看有三个因素:一,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城市中90%以上的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因此,子女作为夫妻关系的纽带意义大大削弱了;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大女性广泛参予经济生活,人们(包括广大妇女)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家务劳动的社会化,使婚姻的经济功能有所削弱;三,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扩大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外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会以最快的速度和很大的范围影响着中国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婚姻观念,人们在对待性、情感方面很开放,尤其是对年青人影响最大。四,政治因素对私人生活影响减弱,个人的自主意识提高;情感出轨等原因不再影响个人前途。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婚姻家庭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显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

    1家庭正在从昔日的“生育合作社”和“经济共同体”向以满足个人需求,尤以情感需求为主的“情感心理——文化”群体过渡。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每户平均人口就呈逐年下降趋势。户均人口数的减少必然使得家庭类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的数量不断增长。核心家庭的普遍盛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中国传统大家庭观念的淡化、自我意识的增强。

    2择偶途径变化。通过自己认识的婚姻数量增多,而且破天荒出现了通过媒体介绍或网络成功实现婚姻的。择偶途径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交流增多,社会开放度增大。

    3个人择偶和维系取舍婚姻关系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增强,家庭和单位组织对个人的选择的干预相对减少。夫妇关系趋向平等。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最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与改革前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就是夫妻间的平等意识不断增强,各自的独立性渐渐增加,与整个国家生活的*化趋势相一致。

    4夫妻关系逐渐代替亲子关系,夫妻双方的心理、情感、文化等因素对于婚姻的存亡和家庭的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尤其是与成年子女的关系上,相互独立性也明显增强。传统的那种父母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而加以任意支配的思想意识明显减弱。

    5性观念开放,离婚率上升,以前被人们视为异类的单亲家庭、非婚姻同居家庭、婚外恋、*现象有增多的趋势。在离婚原因方面:因第三者插足而离婚的人数显著增多,全国范围内占总离婚人数的25%左右,沿海高达70%;同*不协调,而离婚的占34。7%,有的甚至高达60~70%(常诉感情和性格问题)因职务升迁、工作调动、异地就读等因素提出离婚的人增多;因价值观念分歧而分道扬镳的夫妻增多。目前,婚外恋已成为婚姻最大的杀手。

    在习俗方面,沿袭千年的旧习俗,每逢春节、元宵,我国沿海内地农村都要举行一些活动,如“点灯”“分糕”“上族谱”等,显示“人丁兴旺、世代繁衍”。几千年来,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儿是不列入家庭成员的,因而这些活动便一向由“男丁”当主角,“女娃”是完全没有资格参与的。随着经济的提高和意识的*,生女孩跟生男孩在习俗方面已没有多少差别,放鞭炮、摆满月席等一些过去专为添“男丁”而设的“程序”,现在也全部用在了女娃身上,而妇女上“族谱”的事也并不希奇。

    女性地位的提高还反映在“元宵点灯”,“元宵点灯”作为家族纪念远祖而举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已传袭了上千年。按照这一习俗,凡新添男孙的叶姓人家,其祖父即是“新公”,而“新公”则必须在第三年的元宵节到祖祠“点灯”,以缅怀先祖、激励后辈。“过去生孙女的人家,祖父是不被当成‘新公’,也不允许去祖祠‘点灯’的。”现在不管家里新添了南孩女孩,祖父都可以扬眉吐气地参加“点灯”。

    这就说明在我国不管沿海还是内地中‘男尊女卑’‘养子防老’等传统观念已被彻底摒弃,‘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等新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妇女的社会地位已真正得到提高。



………【第四节 城市与农村家庭各自的隐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由于社会转型的变化和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婚姻家庭的变化和差异。以人们的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细胞,极其敏感地反映了社会变化中的进步与成就,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及矛盾。

    从家庭所反映的困难和矛盾来看,主要是家庭的传统功能受到削弱,使它为其成员提供资源和承担责任的能力都降低了。市场经济中,以“效率原则代替公平原则”的价值取向,使处于普遍性的竞争职业岗位上的男人和女人面临着事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导致家人之间甚至夫妻之间的交流沟通减少,许多家庭由于其成员主观愿望的变化或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保障家庭群体的需求满足,甚至家庭内部出现剥削、虐待、暴力等破坏性的现象。

    中国传统的择偶方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三十年代起在大城市中开始倡导自由恋爱,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把婚姻自由作为家庭制度固定下来,由父母包办的婚姻自50年代起在城市已不多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择偶机会更多,婚姻更自主,而选择的自由性灵活性也给婚姻带来了很多弊端。家庭暴力在农村家庭中的发生率要远高于城市家庭,中西部家庭暴力发生率高于东部。对于家庭暴力,城乡居民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但仍有少数人认为面对家庭暴力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家庭暴力时的应对策略,城乡居民大多数第一选择为“逃离现场”。人们对家庭暴力这种既反对又犹豫、模棱两可的态度既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事务的基本判断(夫妻打架是家庭内部事务)有关,也有法律意识淡薄、男女不平等等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现实的考虑(夫妻打架后还要在一起生活,而其他选择可能会闹散家庭,总的说来并不是办法),由此说明,反对家庭暴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城市与农村婚姻在时代的冲击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暴力是关于婚姻的一个焦点话题,而对于城市家庭来说主要倾向于冷暴力。

    感破裂可以造成家庭暴力,但是家庭暴力也可能促成情感破裂,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们之间是互为因果。情感破裂可能是家庭暴力的一个原因,但是家庭暴力还有很多原因。比如说丈夫发现妻子有外遇,或者妻子发现丈夫有外遇。另外,丈夫和妻子之间的收入不平衡,一般认为,丈夫的收入是妻子的二倍,这样的家庭比较稳定,两个人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是平衡的话,可能会造成丈夫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可能就会用一种变形的方式对待妻子。冷暴力一般是这样的,开始夫妻产生矛盾时,不是采取殴打的暴力方式,而是采用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的方式对待配偶。如果从这个意义来讲,离家出走也是属于冷暴力。

    有这样一个案例说妻子在丈夫的冷暴力下,向法院提出了九次离婚诉讼,直到第九次法院才判他们确实感情破裂准许离婚,但是前面八次,每次妻子提出诉讼,丈夫就痛哭流涕,觉得自己和妻子的感情没有破裂、不能离婚,法官也真的相信了丈夫的眼泪,丈夫的真实意图就是不让妻子和他离婚,妻子可以把孩子照顾好,而且家产不用进行分割,而他自己在妻子照顾孩子的情况下,自己在外面风花雪月。

    情感破裂可以造成家庭暴力,但是家庭暴力也可能促成情感破裂,它家庭冷暴力在城市中出现的比较多,这可能跟城市人口居住密集有关,如果是热暴力的话可能影响会比较大,而农村中由于文化与意识观念问题出现的多为身体的直接伤害即是说所谓的热暴力。家庭冷暴力在城市中出现的比较多,可能跟城市人口居住密集有关,如果是热暴力的话可能影响会比较大。随着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传统婚姻伦理观念的不断变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单亲家庭逐渐增多,这些家庭面对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困扰较多,由此而引发家庭成员的行为异常和非正常心理案例不断产生,继而带来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犯罪、吸毒、失业等。这不仅是一个摆在单亲家庭成员面前的严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家庭的解体当然对其所有的成员都有影响,但最大的影响是对孩子和妇女。目前,大城市里相对贫困的人口中,单身母亲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特殊的一群。这一群体的人数还在逐年增加,但目前政府的福利政策和传统的社会保障系统尚未顾及到她们。破碎的家庭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而那些处于分居、不和、怨恨乃至暴力威胁中的家庭,也是不能履行其正常职能的,她们同样需要他人和社会的救助。

    目前城市的单亲家庭问题突出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对单亲家庭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系统。对单亲家庭问题的关注多倾向于离婚式单亲家庭,而对分居式、未婚式、丧偶式单亲家庭的问题研究较少,对单亲家庭子女影响研究较多;相对而言,对单亲(父)母主体的社会关注不够。二是对单亲家庭的关注过分强调单亲家庭给子女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忽略其正面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单亲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大小,还取决于家长本身和孩子的互动关系。而生活中,也不乏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在某些方面优于完整家庭之中的儿童。三是关于单亲家庭社会问题的对策较空洞,而且带有倾向性,过分强调对单亲子女的保护和对单亲家庭的资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点起了一个不好的暗示作用。一方面加重了单亲家庭成员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单亲家庭对社会福利的依赖。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面临困境和存在诸多问题,也有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过着十分正常和健康的生活。

    而对于农村来说除了热暴力是屡见不经的话题,贫困成了当今而下的一种隐痛。为了摆脱困境,大量农村家庭父母外出务工,造成了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6至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约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