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孟子的智慧-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国君的责任
身为国君,一个国家的领导,怎么思考仁政的问题?孟子知道,要给他充分的诱因,让他知道行仁政是有效果的,是值得做的,是可以做到的。
第一,分辨王道与霸道。王道让人心悦诚服,国君应该推行王道,不要追求霸道。
什么叫霸道?孟子说,霸道就是凭借武力来号召行仁,霸道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比如,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当时齐国是武力大国,号召各国做好事,别人当然要听。王道是什么?孟子说,王道就是凭借道德来努力行仁,王道不必要有大国的条件。比如,商汤以纵横各七十里的土地,周文王以纵横各一百里的土地,这么小的地方,就称王了。凭借武力使人服从,别人不是真心服从,而是因为力量不够;凭借道德使人服从,别人内心快乐,真心顺服,就像七十多位弟子顺服孔子一样。王道是仁政的延伸、仁政的表现,可以让大家心悦诚服,真的称王。王道是远远胜于霸道的。
第二,分辨仁义与利益。仁义是最大的利益,可以事半功倍。·开《孟子》第一章,就是孟子见梁惠王。我们前面讲过,梁惠王一见面就说,先生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将为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吧?孟子说,你不必谈利益,有仁义就够了。刚才我们提到商汤,商汤行仁政,他是王道。商汤向东方征伐,西边的人就抱怨;他向南方征伐,北边的人就抱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这些老百姓竟然喜欢自己的国家被*,为什么?因为他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盼望商汤来主持正义,好像大旱之望云霓一样。商汤的军队,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来往,种庄稼的照常下地。商汤杀掉暴君,抚恤百姓,就像降了及时雨,老百姓非常欢喜。
事半功倍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孟子说,当今之时,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的喜悦就像解除了倒悬的痛苦一样。事情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超过古人的一倍,只有在这个时候是如此。古代描写老百姓的痛苦,常常用“倒悬”这两个字,就是头下脚上地挂着,真是痛苦得不得了。
第三,仁政的?则是与民偕乐。跟老百姓一起快乐,一起分享所有的一切,就可以做到仁政的要求。
齐宣王问孟子,我的园林只有纵横各四十里,老百姓却觉得太大;听说周文王的园林纵横各七十里,老百姓却认为太小,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纵横各七十里,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打鸟捕兔的可以去,那是与百姓一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是应该的吗?我初到你齐国边界时,先问清楚齐国有什么重要禁令,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国都郊区有处园林,纵横各四十里,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等于是在一个国家里设下纵横各四十里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孟子设法让国君们知道,施行仁政其实很简单,就是推己及人,不要把老百姓当成对立的一方,而是要与民偕乐。
最后,仁政的效果是什么?四个字,仁者无敌。只要推行仁政,天下没有敌人,因为行仁是合乎人性的要求。仁就是我对你很好,?不希望你对他好呢?你对他好,他支持你,这是天?地义。这种观念在儒家里面是一贯的,《论语·颜渊》里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个人只要做事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说明人性向善是普遍的,只要行善,天下?不支持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大臣的责任
国君高高在上,具体实施统治的是大臣这个层面。在仁政当中,儒家对于大臣有什么要求?《论语》里有一段对话可以作为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引线。
有一个人去请教孔子说,仲由(即子路)和冉求(也叫冉有)可以算得上大臣吗?我们知道,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政事就是政务跟事务,将来可以当公务员。仲由和冉求即属于政事科。孔子回答说,不行,他们不能算大臣,只能算具臣。什么叫具臣呢?他们有专业能力,可以把某一项政务做好,可以尽到做一个臣子的责任。而真正的大臣,应该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我用正道来服事国君,行不通就辞职。孔子对大臣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跟国君合作,照顾百姓,如果这个路是偏的,那就宁可辞职。
在孟子看来,大臣要匡正国君,这是第一点。国君不见得都不好,只能说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天下这么大,不是一个人可以治好的。所以大臣看到国君有偏差的时候,就要匡正。孟子说:“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离娄上》)只有德行完备的人,才能够改正国君的偏差心思。换句话说,要改正国君,自己先要修养好。不能说当了大臣,就专门去看国君有没有错,如果自身没有德行,国君也不会听你的建议。
国君很容易有偏差的念头,看看历史就知道。商纣王年轻的时候既聪明又勇敢,真是个人才。直到有一天,他的叔叔,就是箕子,看到商纣王很喜欢象牙做的筷子,就知道糟糕了。因为别人看到商纣王这么喜欢精美的象牙筷子,就四处寻找稀奇古怪的宝贝给他,他开始沉迷在这些宝贝里面。箕子很是担心,但屡劝不听,最后只好放弃。所以,如果开始走偏的时候没有得到纠正,后果就不堪设想。
另一方面,孟子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告子下》)国君犯什么错,给他助长一下,孟子认为这种罪行还算小。什么叫“逢君之恶”呢?逢ó国君的罪恶,给国君找借口,这是读书人最坏的毛病。孟子认为这个不能?谅。偏偏他就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趁机派兵攻打,五十天之内就把燕国打下来。孟子劝他把军队调回来,不要占领别人的国家。齐宣王不听。两年之后,各路诸侯商议联合出兵对付齐国,这时齐宣王慌了手脚,怎么打得过联军呢?有一个大臣——应该是具臣,就跟齐宣王说,大王不必难过。大王在仁德和明智方面与周公相比怎么样?他派兄弟管叔等人去监督武庚(武庚是商纣的儿子),结果他们一起叛乱。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那是不仁;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那是不智。仁德与明智,周公都没有完全具备,何况是大王呢?
这个大臣书读得不错,但是这种心态实在要不得。一个人做错事还是要遮遮掩掩的,如果你跟他说做得对,他就要明目张胆起来了。
第二,尽忠职守。本身的职务没做好,怎么能算大臣呢?孟子有一次到了齐国的平陆,对当地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失职,你会开除他吗?”孔距心说:“不必等到三次。”孟子说:“那么你失职的地方也够多了。遇到灾荒年头,你的百姓,年老体弱的饿死在田沟山溪里,年轻力壮的逃散到四方,大概有一千人了。”孔距心说:“这不是我能够解决的。”他的意思是,虽然地方上有粮仓,但粮仓是中央下命令才能开,如果他擅自开仓赈民,以后会遭法办的。孟子说:“如果有个人替别人放牧,那么这个人一定要为牛羊找到牧场和草料。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他是把牛羊还给主人呢?还是站在那里看着牛羊饿死?”孔距心还算很诚恳,听了之后说:“这确实是我的罪过。”过了几天,孟子把这番对话转述给齐宣王听,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位。明白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齐宣王很聪明,说:“这是寡人的罪过啊。”
孟子告诉我们,一个大臣担负某个职务,却不办实事,照顾不好老百姓,不能找任何借口,做不到就该辞职。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宋国的大夫,叫戴盈之,他听孟子讲怎么照顾百姓,很感动,就说要免除关卡和市场上的征税,但今年还做不到,先稍微降低点吧,到明年再整个改善。孟子打了个比方说:“如果有个人每天偷邻居一只鸡,别人跟他说,这不是君子的作为,他说好,我就减少一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再停止不偷。如果知道那种事不合道义,就赶快停止算了,为什么要等到明年?”说实在话,这个比喻有点咄咄逼人,却正义凛然,叫人知道错了就应该立刻改正。
第三,好善为先。大臣必须谦虚,心胸开阔,能够广采众议。孟子有个学生叫乐正子,是鲁国人,国君准备重用他,让他治理国政。孟子听说之后高兴得睡不着觉,整部《孟子》书里他在这里最高兴,叫“喜而不寐”。学生公孙丑一连问他,乐正子刚强吗?有智慧和谋略吗?见多识广吗?孟子都说不是。那先生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孟子说,乐正子只有一个优点,叫好善。就是喜欢听取善言,别人的话只要有价值,就喜欢听。以此治理天下都有余,何况治理鲁国呢?好善是一种优良的品德,对于为官者尤其重要。孟子后面讲得很生动,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听取善言,人们就会模仿他说:“呵呵,我早就知道了。”他那个表情、那个声音把别人拒绝在千里之外了。如果一个人喜欢听取善言,天下人就会不远千里赶来提供好的建议。这样就可以集众善之所长,集思广益。
第四,修养德行。孟子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告子上》)向往仁义忠信,乐于行善而不疲倦,是天赐的爵位;做官,当公卿大夫,是人给的爵位。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有各种丰富的潜能,培养好天爵,德行就会越来越完美。我们行善避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而是为了对得起自己,呼应自我的要求。“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如果德行好,就可以做官照顾百姓,何乐而不为呢?反之,就是孟子说的情况:“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现在的人修养天爵,不过是为了当官;当了官之后,就把什么仁义忠信都抛弃了,真是太糊涂了,最终一定会丢官罢职的。孟子对现实的针砭还是非常辛辣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四、仁政以人性为基础
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孟子有一句话传颂千古,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种民本思想来源很早,《尚书》里的《五子之歌》就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基础稳固了,国家就安定了。在孟子的时代,君贵民轻,而孟子说民贵君轻,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这种民本思想的背后,是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生命的价值是平等的,今天?当君,?当臣,?当民,是各种条件配合造成的,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
如果谈政治哲学,孟子有一段话是古今中外所有从政者都应该奉为圭臬的。他说,如果孔子、伯夷、伊尹有机会来做国君的话,“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公孙丑上》)。这些伟大的圣贤啊,如果要他们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因而得到天下,他们都是不会去做的。诸位想想看,古今中外多少政治领袖,?能做到这十六个字呢?比如,这个人是无辜的,他被杀了,将来别人为了得天下,杀无辜的人,你或者你的亲戚朋友也可能被无辜杀害,所以不能牺牲任何一个人。当然,事实上孔子没有说这个话,这是孟子对孔子的想象,也是对孔子的深刻理解。为了得到某种权力而放弃?则,这的确不是孔子的作为。
我们说过,在儒家那里,仁政不是唱高调,但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做不到呢?这是因为有些人做好事,做着做着发现没什么用,就不做了。孟子讲过一个比喻,叫±水车薪。实践仁德的人,就像用一±水去救一整车木柴的火;水倒上去没用,就说水不能救火,干脆不要救算了。这说明什么?水要胜火,需要相当的量;仁的作用也不能只靠一念之转,而需要长期大量地施行,行仁是一辈子的事。
政治上也好,实际生活上也好,学习儒家一定要明白做好事会得到快乐,这种快乐是由内而发的快乐,而不是外面的称赞和别人的鼓励。如果不能从外面转到内在,永远在等待别人的肯定,做好事就像无源之水,不会长久。
儒家讲人性向善,从真诚开始,力量由内而发,所以快乐也是由内而发。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每个人就会对快乐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只有这种内在的快乐,才是永远真正的快乐,不会轻易为外物干扰。对于外在的贫富、生活的清苦或者能不能得到某种权力,就都能比较μ然视之了。这是幻想吗?当然不是。但了解道理之后付诸实践,中间需要修养的过程。修养也可以带来快乐,而且需要长期地做,才会发现这种快乐确实跟别的快乐不一样,因为它来自于人性内在的要求。
儒家的仁政理想是以人性作为基础的,并构成一套圆满的系统,凡是跟儒家不一致的想法用在政治上都会有后遗症,用四个字来说叫架漏牵补。就是说,一个房子有问题,这边补一点,那边补一点,永远在这个过程里面,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孟子的自信来源于,他认为只有从人性出发,推行仁政,人类社会才可能成为人间乐土。整个周朝从周公开始的影响,就是设法让国家跟学校类似,政治跟道德结合。
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家里,这个国家也是一个大学校,所有政治上的活动都是一种道德上的活动,这样配合起来,个体的人的生命才会有真正的安顿。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