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枭雄-第4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隋军所走的这条道是玉门道,从阳关出发,经过三沙大漠北部边缘到达蒲昌海,再从蒲昌海沿着且末河一路南下,抵达鄯善城

    他们已经行军十余天,渐渐抵达了蒲昌海,时值仲春,正是风力强劲之时,这天中午军队已经走了近三个时辰,士兵们都有点疲惫了

    这时,一名士兵指着南方对苏定方大喊:“将军快看,那边的天变黑了”

    苏定方凝神望去顿时脸色大变,他们几天前曾有过一次同样的遭遇,那是沙尘暴,导致二十几名士兵被沙尘淹没而死,他猛抽一鞭战马对士兵们大喊:“传令三军,加行军”

    不用他下令,五千骑兵纷纷抽打战马奋力疾奔,在茫茫无边的大漠戈壁上,这支五千人的骑兵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比渺小,在他们二十几里外,天色漆黑如墨,一场撼天动地的沙尘暴正向他们扑来

    蒲昌海就是今天的罗布泊,在隋朝,依旧是一片水面辽阔、水草丰茂的大湖这里也是丝绸之路南线最重要的歇脚处,经过了茫茫戈壁和漫漫沙海,疲惫的商旅们在这里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水面海鸥在头顶鸣叫,绿色的水草迎风轻拂,这一切都会洗去商旅的疲劳,让他们整顿精神,重上路

    五千隋军骑兵在损失百余人的惨重代价后,终于逃出了沙尘暴的吞噬,抵达了这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碧蓝大海

    士兵们纷纷跳下马,大喊大叫向湖水奔去,战马也振奋精神撒欢狂奔,这片生命之水的蔚蓝色浓烈得将五千将士和战马都融化了

    骑兵在蒲昌海休整两天,又沿着且末河向南行军,这一段路队伍便轻快了很多,且末河发源于昆仑山,流经且末郡和鄯善郡,最后注入蒲昌海

    春汛刚过且末河水流潺潺,河水很浅,最深处也只齐人的腰部,河水冰凉清澈,水流湍急,两岸则是茂密的胡杨林,延绵百里,它们得到河水滋润,长得格外粗壮茂盛

    又走了三天,这天傍晚,骑兵队在一片胡杨林内停下休息,这里离鄯善城已经不远了,约还有三十余里

    鄯善城并不靠且末河,它和且末河之间还隔着一片宽约三十余里的戈壁滩,此时五千隋军骑兵就在这片戈壁滩的西北面,穿过戈壁滩,就能抵达鄯善城

    夜幕初降,天空漫天星斗,星光璀璨,苏定方站在一块土丘上,凝视着远处,经过长达近二十天的跋涉,他实际上对鄯善城的情况一无所知

    他只知道元弘嗣占据了且末郡和鄯善郡,据商人们说,大概有五六千军队,至于军队怎么驻扎,装备如何,有多少骑兵、多少步兵,他都一无所知

    苏定方叹了口气,这不符合隋军情报为先的作战方式,但是他又不想打草惊蛇,他现在想到的方案是先占领鄯善城,然后再视情况应变

    “去把向导找来”

    片刻,几名士兵将向导领了上来,向导是一名六十余岁的老人,高昌人,名叫苏阿,用苏定方的话说,他们五百年前是一家,苏阿老人曾经做过商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四十岁后在蒲昌海放牧为生,每年都要去鄯善城卖羊,对鄯善城了如指掌

    “苏将军,天已经黑了,要行动了吗?”苏阿走上来笑道

    苏定方笑着点了点头,“我想先问问鄯善城的城墙情况”

    “苏将军,鄯善城虽然号称漠南第一大城,实际上它和隋朝内地的城池比起来真的不值一提,城墙很矮,大概就一丈高主要是防狼,而且是土墙,不是用石块筑成,那边有几块绿洲,人口分布得比较广,城内反而没有多少人,也就千户人家,所以城池也不大,几百年的历史了,城池早已风化得破旧不堪”

    苏定方听得很专注,又问道:“附近可有哨塔或者是烽燧之类?”

    苏阿呵呵一笑:“烽燧倒是有几座,不过都是汉朝的烽燧,早已成了土丘,在这里很少会想到有敌人来袭击,除非是吐谷浑人,可吐谷浑人自从被隋朝皇帝打残后,再也没有来过这里,反正如果是夜袭的话,守军还说不定把你们当作狼群”

    “他们的兵甲装备怎么样?”

    “和隋军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本来就是隋军,如果和你们混在一起打仗的话,估计分不清敌我,对了,好像你们的头盔有点不同”

    苏定方又沉思了片刻,便拱拱手道:“多谢老丈了”

    这时,几名斥候从远处飞奔而至,苏定方大喜,催马迎了上去,“怎么样,有发现吗?”

    “禀报将军,敌人的军队并不是完全驻扎在城内,大半都驻扎在城外,好像是准备明天出发的样子,很多军械物资都捆扎好”

    “军营外可有什么营栅或者矛刺之类?”

    “没有,就是几百顶帐篷,周围只有一圈辎重车围营”

    苏定方虽然知道这是因为没有太多长矛做营刺,但他还是很小心,元弘嗣毕竟担任过多年的幽州总管,有着丰富的代表经验,他不能有半点大意,苏定方抬头看了夜空,回头对几名亲兵道:“去通报李将军,弟兄们再休息一个时候后起兵”

    夜渐渐深了,中军大帐内元弘嗣还没有谁睡,他背着手在大帐内来回踱步,考虑着下一步的策略,夺取伊吾郡无疑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夺取敦煌郡,然后第三步、第四步.....

    元弘嗣已经年近六十岁,头发白了一半,脸上也因几年的风沙侵蚀而变得格外粗糙,但他魁梧的身躯依旧像青松一样挺得笔直,他的眼睛透亮,像鹰一样锐利,他的心还和二十年前一样,野心勃勃

    在他的帅案上有一张地图,地图上河西一域已完全被涂成红色,那就是他的野心所在,用两年的时间占领河西,然后向陇右、向关中进军,以实现元家失败的计划,建立一个魏王朝,驱逐李唐,剿灭杨元庆,逐鹿中原,重振拓跋氏的辉煌

    明天就是他起兵的日子,这一天他已经等了很久了,他兴奋得无法入睡

    这时,帐外传来一名士兵的禀报,“启禀王爷,戈壁滩上好像有狼群出没,有弟兄听到了狼嚎声”

    军营附近出现狼群,这已经是家常便饭,元弘嗣早已习惯,他很清楚,是马群的气息引来了狼群,便不耐烦地挥挥手,“赶十几匹马出去”

    这是对付狼群的一种办法,用落单的战马引走狼群,狼群往往会追到百余里外才能杀死累倒的战马,但很难再回来了

    士兵答应一声,转身走了,元弘嗣慢慢冲出战刀,凝视锋利的刀刃,猛地挥手一刀向东方劈去

    此时隋军已经出现在数里外了,不断有士兵装出野狼的嚎叫,这也是向导苏阿教他们的办法,在夜间数里外,对方会看到他们,但很难分清是马群还是狼群

    这时,大营内冲出十几匹马,向南方疾奔去,苏阿对苏定方笑道:“他们把你们当做是狼群了,放马来吸引你们追逐”

    苏定方催动战马继续向敌军大营靠拢,他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敌军警钟敲响之前,他不会发动攻击

    隋军队伍越来越近,离敌军大营不到三里了,就这时,守军终于发现了异常,不是狼群,而是骑兵群

    “当当当”

    警报声激烈敲响,苏定方拔出战刀大喊一声,“杀”

    “杀啊”隋军骤然发动,五千铁骑奔腾,挥舞战刀长矛,俨如暴风骤雨般向敌军大营席卷而去

    未完待续)

第十一章 风险悄至

    ………………………。。

    没有矛刺,辎重车无法阻挡隋军的冲击,辎重车被挑翻,五千骑兵瞬间杀进了敌营,营帐被踏翻,隋军点燃了敌帐,火光冲天,大营内一片混乱,敌军士兵从酣梦中惊醒,连军靴也来不及穿上,光着脚四散奔逃,哭喊声、求饶声,响彻大营。

    元弘嗣挥舞铁枪,骑马冲了出来,眼前的混乱使他又惊又怒,他催马向隋军骑兵冲去,铁枪挥动,一连挑翻三人,元弘嗣纵声狂笑,拨马向另一名的十几名隋军士兵冲去,

    就在这时,苏定方从侧面赶到,斜刺里一刀劈来,刀势凌厉,直劈元弘嗣脖颈,元弘嗣低头闪开这一刀,反手一记回马枪刺去,苏定方拨马闪开,两人厮杀在一处。

    苏定方刀法精奇,刀影疾飞,迅烈无比,惟独力量稍差,但他以快补拙,骁勇异常,而元弘嗣两膀有千斤之力,一根大铁枪重愈百斤,有万夫不挡之勇,但他毕竟年迈,不能久战。

    两人战了三十余回合,元弘嗣渐渐不支,他虚晃一招,拨马便逃,苏定方冷笑一声,将战刀挂上,摘下弓箭,张弓搭箭,瞄准了渐渐逃远的元弘嗣,弦一松,一支狼牙箭闪电般射出,一箭射穿了元弘嗣的脖颈,元弘嗣从马上摔落下来。

    一名士兵冲上去,一刀将元弘嗣人头砍下,交给苏定方,苏定方将人头高高举起,大声喝令,“敌酋已死,投降者,可不杀!”

    “敌酋已死!投降者不杀!”

    隋军一片高喊,随着元弘嗣被杀,数千士兵走投无路,纷纷跪地投降,半个时辰后,鄯善城的一千守军也开城门投降,隋军铁骑狂风一般冲进了鄯善城。这座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古城……晋阳宫,治书侍御史韩寿重步履匆匆走进了紫微阁,上了楼梯,却迎面遇到了刑部尚书王绪。这段时间王绪有点心事重重,自从兄弟王肃因安晋寺刺杀案而被贬后,他心中便有了一种不妙之感,再加上半个月前裴矩告老退仕,这便使王绪心中愈加不安。

    “韩御史,这么匆忙,是发生什么事吗?”

    王绪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向韩寿重拱手施礼,这段时间,楚王对他比较冷淡,使他心中有点草木皆兵,他总觉得御史的出现可能和他有关,尤其他的兄弟王肃被韩寿重弹劾后,他对韩寿重又是恨又是怕。

    韩寿重拱手回礼笑道:“也没什么事情,还是为前几天出现的谶语之事。”

    大约五天前。太原街头忽然流传开一首童谣,‘帝非帝,杨非杨。晋阳深宫锁隋王,君非君,臣非臣,许昌城内寻魏王。’

    这个谶语令杨元庆极为恼怒,下令追查童谣来源,同时下令不准孩童唱此童谣,再唱者追责父母,用雷霆之力迅速平息了谶语风波。

    王绪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又关切地问:“查到什么了吗?”

    “是一支商队传播,这支商队已经离开河东。从各方面推断,应该是唐朝所为。”

    “唐朝的嫌疑确实最大,现在虽然没有发生战争,但双方却是在冷战之中,不足为奇!”

    王绪见左右无人,便将韩寿重拉到一边。低声道:“最近殿下有没有和韩御史谈到我的事情?”

    韩寿重微微一笑,“王相国认为自己会有什么事呢?”

    王绪干笑一声,“这个.....具体我也不清楚,只是随便问问。”

    “如果王相国没有别的事,那我就先走了,楚王殿下还等着我去禀报呢!”

    “那好,就不耽误韩御史,以后我们再谈。”

    “先告辞!”

    韩寿重拱拱手,转身走了,王绪望着他的背影走远,心中生出一丝不祥的预感。

    尚书房内,杨元庆正在忙碌地批阅奏疏,在案头堆了厚厚一叠重要文书,杨元庆刚刚得到消息,北平造船所已经修复了十几艘大船,过两天他要出发前去北平郡,视察造船所和对辽东的战备情况。

    这时,门外有侍卫禀报:“韩御史到了。”

    杨元庆放下笔令道:“宣他进来!”

    片刻,韩寿重快步走进杨元庆的官房,躬身施一礼,“卑职参见楚王殿下!”

    “谶语调查可有进展?”杨元庆问道。

    “回禀殿下,谶语应该是一队商人所传,他们已经离开河东,进入了关内,卑职已命人继续追查他们的背景,根据种种迹象初步推断,应该唐朝所为。”

    杨元庆点了点头,和他的想法一致,这段时间是隋朝一些重要官职的调整期,李渊也不甘寂寞,跑来插一脚,不过他是针对自己,居然把自己比做曹操。

    杨元庆不由冷笑一声,等他从北平郡回来,再好好教训李渊。

    这时,韩寿重取出一份奏疏,放在杨元庆的案头,“殿下,关于王相国之子的调查,已经证据确凿了。”

    杨元庆精神一振,这是他一直在等待的消息,自从裴矩退仕后,只有杨师道入紫微阁,其他任免都暂停,就等着解决了王绪的问题,再重新开启紫微阁相国的任命。

    毕竟王绪是相国,没有确凿的证据,也难以服人众,杨元庆便一直在耐心等待韩寿重的消息。

    他从案上拾起奏疏,打开来仔细看了一遍,旁边韩寿重解释道:“我们的御史扮作学子,在长安太学详细调查了王凌的背影,此人才学只是中下,而且在太学只读了三年,便被聘为东宫文学馆供奉,现在文学馆十名供奉中排名第九,入馆时间确实是在王绪出任相国之后,虽然御史没有找到王绪私通唐朝的证据,但他儿子的行为确实不妥,王绪不适合再担任相国这样要职。”

    杨元庆看完奏疏,将它合上,问韩寿重,“那你打算怎么办?”

    “卑职打算弹劾王绪。”

    杨元庆半晌没有说话,他的目光落在窗外有些阴郁的天空,云层厚重,眼看要下雨了。

    “这件事你先等一等,如果需要御书台弹劾,我会把奏疏转给你,先下去吧!”

    “卑职告退。”韩寿重没有多问,行一礼退下去了。

    杨元庆又沉思片刻,吩咐道:“有请苏相国!”

    片刻,门外走廊上响起了苏威特有的沉重的脚步声,紧接着听见他禀报:“老臣苏威待见楚王殿下!”

    “苏相国请进!”

    在裴矩退仕后,苏威便成了紫微阁的第一老臣,而且他年已八旬,精力和体力都远远不能和年轻官员相比,更重要是他的官誉并不太好,一些所作所为令人不齿,杨元庆也曾经考虑让他也退仕。

    不过在反复思量后,杨元庆觉得紫薇阁内也需要苏威这样的老臣,不仅是他资格老,更重要是苏威能替他做一些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之事,比如眼下王绪之事。

    苏威走进官房,躬身施礼,“参见楚王殿下!”

    在河北战役之后,杨元庆的称呼便开始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军方,大家依然称他为总管,但在朝廷内,众人已渐渐改称他为楚王,而这个变化便是从苏威开始,只有苏威的心思才会在这方面做文章。

    “苏相国请坐!”

    苏威坐下,关切地问道:“听说殿下要去北平郡?”

    杨元庆笑了笑,“过两天吧!把朝中之事理顺了,便出发。”

    说着,他将韩寿重的奏疏递给了苏威,“有件事情想麻烦苏相国。”

    苏威接过奏折看了看,神情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卑职明白了,卑职会尽力办好此事。”

    他当然明白,杨元庆把御史台的事情交给他,这里面自有深意……夜幕初降,苏威的马车缓缓在王府前停下,他事先已经派人前来通报,所以台阶上等候着王绪的族弟王玄治,王玄治是王氏家族的总管事,是王家第四号人物,年约四十余岁,也曾出任了一郡司马,因隋末大乱而弃官在家。

    他见苏威从马车里出来,连忙上前深施一礼,“欢迎苏相国光临鄙府。”

    苏威在一名书童的扶持下走出马车,笑呵呵问:“让玄治贤弟久等了,王相国可在府上?”

    “在!在书房等候苏相国。”

    苏威心中隐隐有些不快,这其实是一个礼仪对等的问题,如果是上级拜访下级,或者是杨元庆来拜访王府,王绪一定会亲自出来迎接,或者像高颎那样老资格的大臣来拜访,王绪也会出门迎接。

    而苏威作为三朝元老,德高望重,尽管同为相国,王绪明显是后辈,他也应该出门来迎接,以示对苏威的尊重,但眼前王绪却没有出来亲自迎接,只派一个管家族事务的族弟在门口等候,这明显有点失礼,如果不是他瞧不起苏威,就是他对苏威不满。

    当然,作为堂堂相国,就算对苏威瞧不起,也不该表现出来,没有必要为一点小事而得罪人,所以王绪不出门迎接,并非是瞧不起苏威,而是他对苏威不满。

    这个不满的根子在其弟王肃被贬一事上,王肃是被韩寿重弹劾,而韩寿重是苏党之人,王绪便怀疑,弹劾兄弟王肃,其实是苏威的暗中指使,这种不满在朝内一般不会表露,但往往在礼仪这种小事上就会表现出来。

    苏威呵呵一笑,“既然王相国很忙,那我就改天再来拜访。”

    对苏威这种八十岁的老官僚来说,面子是第一重要……)RQ

    ………………………

第十二章 收官之棋

    王玄治眼看苏威要上马车,慌忙上前道:“苏相国请留步,我们已经通知家主,家主马上就出来”

    “呵呵是吗?我担心王相国很忙,我会打扰他”

    “不妨,请苏相国稍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