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贾樟柯传记: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记得,“晚上我在那儿写小说,写完睡觉的时候又特别后悔,说我在干嘛,同学去画素描去了,可我一晚上就顾着写小说,而且这小说也发表不了”。

    这种焦虑的状态持续了很久……

    在太原的那些日子,贾樟柯的时间没有荒废,他勤工俭学,自己得到了历练,他介绍说:

    在那段时间里,我和几个画画的朋友一起住在太原南郊的许西村。那个地方在铁路边上,我们的邻居里头有农民、卖水果的小贩,还有跑长途运输的卡车司机什么的。

    刚开始,我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带了些钱,但很快就花得差不多了。我就开始出去找活干。我在山西大学上的那个班每天只上半天课,我跟朋友一起去给别人的家里画过影壁,给饭店画过招牌什么的。

    在那些日子里,我有过任何一个从小地方到大城市来讨生活的人都可能会有的经历……尤其是,当你睡到半夜三更被人毫不客气地叫起来接受盘查的时候,那你就会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你在这个地方真正的社会地位——在这个城市里,你没有户口,没有固定的正式工作单位——在这儿一些人的眼里你是所谓的“社会闲杂人员”。尽管像我们这样的人比起某些有正式工作的人来说,实际上要辛苦得多,也要努力得多,但在当时,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我们没有任何发言权——我真感到不公平。就是在这样一个生存空间里,我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基本生活态度:那就是不要去迷信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机构,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①
f米f花f在f线f书f库f ;book。mihua。net
第二章 银海学舟(2)
    ■2。找到人生目标

    有个星期六,贾樟柯约了一个朋友在山西大学旁边见面,准备一起出去玩,那时候没有传呼,更没有手机,贾樟柯就在商店外面等他,等了差不多有一个小时朋友还是没有来。

    因为等不到就认为他有事,贾樟柯就走了。他又没电话,身上也没有多少钱,就一个人在那儿游荡,瞎溜达,这时候,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家电影院,叫公路电影院,是山西省公路局经营的俱乐部,它在南郊,山西大学旁边,很偏僻,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周边的学生,它放了很多老影片,票价很便宜,一张票几毛钱,放的都是国内的片子。正好那天下午放的是《黄土地》,一看就是那种不好看的电影,不像《蓝盾保险箱》、《险恶江湖逍遥剑》之类那么吸引人,那时侯也不知道谁是陈凯歌。但是这部电影,贾樟柯一直没看过,加上没事干,票价又很便宜,贾樟柯就买票进去了,进去以后,差不多看了十分钟,整个感情就被完全打开了。这样就开始对电影感兴趣了。?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里面一望无际的黄土,还有那些人的面孔,一个女孩在挑水,贾樟柯看着那个女孩从河里用桶一荡,打起水来,挑着从黄土边上走,眼泪马上就下来了。因为那个环境太熟悉了,故事虽然不熟悉,对民歌和八路军的感觉也不是那么强烈,但是那土地上的人、腰鼓、油灯底下一家人坐在屋里沉默不语,那就完全是他经历过的生活。

    贾樟柯母亲一家的生活,跟《黄土地》的生活一模一样,推门见山,一片坡地。他每年的农忙时节都要到地里做农活,正是麦收的时候,所有人都帮着亲戚割麦子,怕下雨,所谓龙口夺粮。割麦、劳作,这些劳作的经验也是他比较小的时候,记忆里面特别重要的。

    后来,贾樟柯看了很多诗歌讴歌劳动,就特别讨厌。他觉得劳动真的是很痛苦的事情,当然从造型上看是光着膀子流着汗,很有生命力。但对劳动者本人来说是挺痛苦的,他们为什么晚上回到家不说话,因为太累了,吃完饭就呆着、歇着了,想想明天的事。他看到《黄土地》里的翠巧她爸,觉得像看到自己姨夫一样,脸、衣服,所有的一切都一样。

    这是贾樟柯第一次看到“第五代”的电影,在他的心灵深处,这次观看经历是如此强烈,难以磨灭。究其原因,贾樟柯认为,“对我来说,不单是我看到了自己熟悉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一部电影的可能性。以前,我对电影的认识只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港产电影,打、杀,一部分是延续‘文革’的,包括《血总是热的》那样反映改革的电影。从来不知道电影还可以这样拍,把你心里面的感情勾出来,我一下子就蒙了。一方面是蒙了,再一个就是突然醒了,这个东西太好了,还能这样拍,还有这样的电影。”

    看了电影《黄土地》以后,贾樟柯心绪翻起了波澜,一直不能平静,他忆述道:

    看完电影后我想了很久,我觉得电影里面有很多的段落和元素,在那个时候的认识程度里,它让我怀疑我自己熟悉的东西是不是真的熟悉。比如,在黄土地上,那么多人在打腰鼓,那个腰鼓我们每年过春节的时候都会打,我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腰鼓本身在银幕上会有另外一种感受。今天说起来像生命力的勃发,也可以说是一种盲目的快感,说什么都可以,有很多的解释。但那时候让我觉得那么熟悉的腰鼓,原来也可以这么打,可以在野地里面打,可以产生那么多的尘土,尘土在阳光底下变成了像诗一样的东西。好像把人心里面的东西讲了出来,很多时刻,包括一个人静默地坐在那儿不说话的时刻,把他拍下来,夜晚灯光非常的暗,你隐隐约约会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你知道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对日子就有了一种新的看法,对生活本身也有了一种新的看法。
第二章 银海学舟(3)
    我觉得,任何一部好的电影、影响人的电影,都给人提供一种最熟悉的陌生感。就是,在最熟悉的区域里、最熟悉的人群里,拍出一种陌生感,这就是一种新的角度、新的处理方法,领风气之先的、开创性的电影都有这种感觉。

    《黄土地》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山西也是民歌大省,以前每天都在听民歌,但是你从来没有看到一个电影里面的女孩子,瘦小的身体在黄河边挑水,当民歌响起来的时候,那么小的一个孩子,她的情感世界是怎样的。

    看完电影出来后,突然就开始变得有事干了,我想当导演。过了几天,越想越要当导演,那时候,电影怎么拍我根本不知道。①

    就这样贾樟柯深受电影的感染,那种感染力一下子让他觉得,这可能是最适合自己的。贾樟柯从此再也没有焦虑过,因为他知道他想拍电影了。

    贾樟柯的这种勇气来自于哪里,是不是一种冲动?对此,贾樟柯的回答是:

    我觉得不单是冲动。从一开始想拍电影到今天,我始终没有畏惧过,也始终没有心慌,或不自信的时候。其实生活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的失去,因为我们一无所有。直到今天,我还觉得自己是一个幸存者。因为在生活里面,我很顺畅地活了下来,还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是一个偶然,而且是太偶然了,我完全不知道怎么会实现的。所以我觉得我是一个幸存者。②

    所以,贾樟柯这次看电影的经历,改变了他的命运,真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戏剧性。一则,他懵了,有一种艺术这么丰富、这么强悍;二则,他醒了,去学电影——学习演绎独特的生命体验,用电影去创造最熟悉的陌生感。

    过了几天,贾樟柯就把自己想当导演的想法告诉了父亲贾联凯。他当时在太原打电话给他,说自己发生了一个事。他爸说,你发生什么事了?他说,我想当导演,不想学美术了。父亲停了一下说,当导演挺好的。

    然后贾樟柯就去上课了,下午正画画的时候,他父亲就来了,风尘仆仆赶到了太原,一看他在画画,放了点心,就到了他的房子里。

    贾联凯问道,你怎么了?贾樟柯说,我看了部电影《黄土地》,不想学美术了,我也问了我的同学,电影学院考上以后可以慢慢当上导演。

    贾樟柯父亲听了特别生气,觉得儿子脑子有问题。你知道电影在民间是被神秘得一塌糊涂的艺术,它跟普通家庭的市民离得太远了,对于一个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售货员的小县城家庭来说,电影被神秘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父亲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发病,脑子进水了。他说,那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来的。贾樟柯不知道该怎样说服他,他跟父亲说,电影挺有意思,以前自己喜欢文学,当时也发表了一两篇小说,再加上正在学画画,这么一综合不就是电影吗!

    贾联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儿子内心有一股强烈的激情在澎湃。这时也觉得说得有点道理,他的思想一向开明,对儿子说:

    “既然你这么坚决地想学拍电影,我就让你选择自己的人生,可是如果你考不上怎么办呢?”

    贾樟柯异常感激父亲,坚决地说:

    “爸,你给我3年时间,如果我什么都没考上,就回家开家肉店,也能养活二老!”

    贾联凯听儿子这么说,笑了,当即拿出了所有的积蓄,资助儿子去准备考试。
$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第二章 银海学舟(4)
    贾樟柯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特别开明的人,他们给了儿子尝试的自由。在1991年的时候,对山西县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个很大的事,我父亲和母亲开会研究,贾樟柯母亲说过,孩子还小,就让他试试,行不行折腾几年就知道了。

    贾樟柯确定放弃学美术,准备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国内关于电影方面的书籍和教材品种奇缺。为了对付电影知识的考试,贾樟柯骑着自行车走遍了所有太原的书店、图书室,最后买了一本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美学原理》,里面大概有十几页是关于电影的知识,然后又买到了一本《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剧本选》①,就是靠这两本书的点滴知识进行了第一次考试。他在回顾这一经历时说:“90年代初我想考电影学院,在太原买有关的书,一本《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剧本选(下)》,上集找不到了,一本大学美学教材《美学原理》,里面有一章大概7页至8页的内容介绍什么叫蒙太奇,什么叫长镜头。那时侯整个电影的资讯是垄断的,所以当时非常强调平等精神,但现在想看什么都可以。那时不要说看马丁·斯科塞斯的访谈的书,连他的电影都没看过,而导演的训练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电影史的介绍。拍电影实际上是导演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对历史的感受,对媒介的理解。光靠天性的导演是支持不了多久的,还需要对电影这个媒介和历史有一种很深入地了解。训练不仅仅是技能,还包括你的专业素养,这包括电影理论的学习,电影语言的学习,电影的历史的学习,对电影这个媒介的认识。很多导演是青春期的导演,精力体力也很好,叛逆加上对生命的感受,但几年下来就消失了。我所认识的所有的著名的导演,在聊天时没有一个不是对电影史侃侃而谈,没有一个没有一套自己的电影理论。意大利裔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对意大利历史的尊敬和了解是非常惊人的,而阿巴斯本身实际上是一个电影理论家。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学电影可以不上电影学院,但一定要有一个途径去了解电影的历史。”②三米三花三在三线三书三库三 ;http://book。mihua。net

    ■3。漂在北京

    从1991年考到1993年,贾樟柯一连考了三年,最后才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这三年的求考阶段,艰辛而难忘,贾樟柯觉得很值得,“其实我觉得考学的经历挺好的,考个两三年。我很感谢自己考学的那几年,那种自然的学习状态,大量地写诗、写剧本、看片子写评论,就像古人要游历,走走停停,而不是高中一毕业就学艺术了。思与行,考学有行走的感觉在里面”。

    因为当年导演系没有招生且往年报考导演系的人太多,于是贾樟柯调整战略计划,报考竞争少一些的电影文学系。1993年时招导演了,但他考过文学系了,觉得考这个比较保险,知道怎么考。第二年又考,但文化课还是没过,他那文化课是因为跑江湖落得实在太厉害了,但当时的系主任胡滨,还有教务处处长赵奋喜(已故)比较欣赏贾樟柯,他们都说:“你就先来念吧。”据贾樟柯介绍:

    “然后我就去旁听,等着慢慢再转。后来四年一直算‘旁听’,一年付两千块钱吧,毕业时还是发毕业证给我了。”

    这样贾樟柯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北影。开学报到时,父母送儿子到了北京,一家三口去了世界公园玩。那天,贾联凯和妻子看见了很多在山西老家看不到的景色,特别开心。贾樟柯牢记着父母快乐的一幕幕。
第二章 银海学舟(5)
↓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不过,贾樟柯由于不算是电影学院的正式学生,并且他比他的同学们要大很多,所以刚进入文学系的时候,他感觉是名列另册,他当时“觉得他们都是孩子,不像我,在社会上待过……我已经挣过钱了——我身上还带着一笔自己挣来的钱”。①而贾樟柯则给他同学留下这样的印象:

    “贾樟柯也是一个怪人,不声不响,独来独往。喜欢在天冷的时候穿着他标志性的暗红色羽绒马甲,一个人走来走去,碰到了就来一个温厚的笑容。”

    就这样,贾樟柯步履蹒跚,开始了他“漂在北京”的日子。班上有好些同学是电影厂的子弟,有着先天的优越感。贾樟柯还记得一位女同学用不屑的语气说,现在连阿猫阿狗都可以当导演①。贾樟柯听了之后就特别气,他想,阿猫阿狗为什么不能当导演呢?拍好拍坏是一回事,但你不能说人家连电影都不能拍呀。

    因此,对这些噪音,贾樟柯处之坦然,他只想早日跨入电影的神圣殿堂。“在北京电影学院接受职业教育的第一堂课,老师给学生们放映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贾樟柯就被宏大史诗般的凝练气势所震撼。这为他今后拍摄电影大量使用凝固的长镜头找到了依据。而在北影学习期间,贾樟柯还狂热地崇拜上了德国新电影运动的代表,独立电影大师法斯宾德②,这无疑也成为他后来热衷于独立电影的信念基石。而进一步关注德·西卡、布勒松和费里尼③的电影则更坚定了贾樟柯走艺术电影道路的决心”。④

    不过,学校里有的科目还是让贾樟柯颇为失望,他记得,“他上‘电影分析’课,看《黄河谣》他就分析这男主人公叫‘当归’,女主人公叫‘红花’,当归和红花是两副药,这电影妙就妙在这个名字上,当归是治女人的药,红花是治男人的药(笑)。把我听的!我说这他妈叫电影巫学(笑),要这么搞电影就太累了吧。当然进电影学院对我来说,是能看很多电影吧,这个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个是图书馆有很多台版的电影书,现在‘三联’可能在卖了,可当时那是如获至宝呀!你想,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很多国内看不到的资料,因为外语不好也不可能看外文的,我每天下午就去看这些台版书,看遍了,我觉得它是我的老师(笑)。我们国内电影出版的书纯理论的特别多,比如说电影语言呀,什么是电影,什么纪录本质,电影史,但是说第一手导演的那种资料,导演他为什么要拍这个电影,为什么要这么拍,这种书出得特别少。看这些导演自己谈自己的书籍,其实让我找到一个怎样进入电影世界的这样一个入口。当时我看侯孝贤《悲情城市》那本书,觉得啊,特别开窍!觉得电影这种形式并不是特别神秘的一个东西。比如侯孝贤就谈他怎么样找他的方法的,他的编剧给他推荐说应该看看沈从文自传,他就去看,看后他就被沈从文那种平静的、包容的东西给震惊了,他说在那样一个纷乱的年代里沈从文能够很平静包容地看待世间的万物,侯孝贤他开始找到他的电影的态度和视点,而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