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向胜利前进-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打顺风仗可以,遇到阻击就完蛋了。而他们所骑的马儿,有的还是不久前从牧民那儿抢来的,根本就没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就更别说跟战马相提并论了。所以,当战场上各类枪声、惨叫声、怒吼声同时响起后,这些马儿本能的惊慌乱窜。它们这一乱,直接将原本镇定的战马也给带的惊慌失措,加重了混乱,甚至,原本能一口气悄悄从谷出口开溜的前锋部队,也因为身下马儿的惊慌而给乱作一团,有的马儿慌乱之下,甚至直接往战场上跑……如此一来,红军战士就算先前没现他们,现在也就不用多说了。

    在围堵方面:团直属机炮连负责正面火力封锁,而原本就担任机炮连警戒的那个加强连负责后方防备,突击连的一排负责从机炮连的侧面(机炮连的左边)阻击,三排负责火线和火球阻拦,顺便协防——没办法,突击连都是盒子炮,有效射杀距离无法同步枪相比,只能近距离来协防机炮连。至于二排,则作为第二道封锁线,埋伏在出口外面的右侧。而对面,则是由五十团负责。

    谁也没想到敌人的前锋部队居然如此悄无声息的就摸到了身边,这个时候,用火球显然无法阻止他们逃跑。好在齐子轩也是个老战士了,眼珠子一转,边掏出手榴弹边大叫:“先用手榴弹!”

    战士们纷纷掏出手榴弹,扭开盖子,拉掉引线,不管不顾的向出口处扔去。

    “轰!轰!轰……”

    大地震动,光团闪烁,人叫马嘶……在一片人仰马翻中,别说人了,就是有的马儿被直接炸成块状,有的落在了土坎上……

    这个时候,出口处的敌骑兵反倒是不慌乱了:已经冲出包围圈的敌骑兵自然是没命的逃跑,根本就没想过调转头来攻击红军;没冲出去的则立刻调转马头往回跑,这不仅仅是因为趋吉避凶的生存本能迫使他们认为谷内安全点,更重要的是,手榴弹的第二波攻击已经来了。

    “轰!轰!轰……”

    第二波攻击一过,下面反倒是安静了——第一波攻击中没死的,这第二波下去,也差不多了。只剩下个别命大的,没被炸死也被炸晕了,倒是偶尔还能隐约听见几声马儿的嘶鸣。

    事实上,在雨幕阻碍视线的情况下,谁都看不见对方,在自己占据有利地形和人数优势下,自然不可能傻不拉几的起冲锋去跟敌人肉搏——乌漆墨黑的,你真要跟敌人搅合在一起,人数多的一方反而占不到便宜,误杀自己人的可能性反而更高。所以,只能远距离射击,反正天就要亮了,不怕。如此一来,大家就只能根据声音判断,或者是偶尔的手榴弹爆炸所闪现出来的那稍纵即逝的火光中确认一眼。所以,谁也无法亲眼目睹战场的具体伤亡状况,只能听见各类声音。说白了,大家正要比谁杀敌更多,就只能根据指挥员的战场指挥经验来判断。

    齐子轩快跑到土坎边一听,立马下令:“都别扔手榴弹了,快换火球!”

    于是,战士们纷纷抓起土坎上早就准备好的野草堆直接往下扔,而事先得到命令的三排三班战士,纷纷跳下土坎,抱起扔下来的干草堆就往中间跑。

    好在敌人畏惧于红军居高临下的仍收留但的威势,根本就不敢直接冲,让三班战士顺利的就把干草堆集中在中间,堆起了大约一米高的时候,立刻退到后面。

    而上面的战士继续扔,直到扔了一半左右时,齐子轩划燃火柴,点燃一捆干草,旁边的几名战士纷纷用手中的干草去接火,然后向下面的干草堆扔去。

    很快,一条火焰高达三四米的火线,就出现在夜雨中,将整个出口拦断。

    而为了防止火线熄灭,还时不时有人往下扔干草堆,被三班的战士捡起,放到火线上,以保持火线的火焰高度,算是彻底封死了敌人的逃跑之路。

    敌人也不傻,既然从这里无法直接冲出去,那么,他们只能佯攻出口两端的土坡。

    雨夜路滑,坡度佯攻,很遗憾,他们第一个主要攻击目标居然放在了出口处右边的土坡,只因这边枪神奚落,而左边的土坡上却是枪声一片,仅从火舌闪烁中就能看出孰强孰弱,而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只因这儿是机炮连的阵地。

    先前是眼前一片黑,谁也看不见谁,可拜那一条冲天而起的火焰,这下,大家能看见一些情况。虽然对于远处依然没什么帮助,可对于出口处的红军战士来说,那真是帮了大忙。因为出口处的红军处于高处,而火焰的光芒无法照射到他们,反倒是对谷内的照射的很多,让他们对敌骑兵的冲锋几乎能一清二楚,甚至能让红军连几十米外正冲锋的敌骑兵的身影都隐约能看见。对这儿的敌骑兵来说,绝对郁闷,因为他们身处光明照耀之下,不仅自身暴露,更多的是,因为从光明处看黑暗中,自然无法看见处于黑暗中的红军情况,只能根据火舌来判断。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宁愿没看见此处红军战士枪口的火舌,因为,没看见,他们还对从此处冲出包围圈抱有一定的希望,看见了,反而是绝望了。

    他们骑马佯攻,根本就无法挥马匹的冲击度。一开始,山上只有稀少的火舌闪烁。然而,当他们进入火光照射的之下,最前面离山坡顶端不到二十米时。

    “打!”

    “啪!啪!啪……”

    “哒!哒!哒……”

    “噌!噌!噌……”

    伴随着张青山的一声怒吼,盒子炮和轻、重机枪几乎同时怒响。

    刚刚满眼喜意的敌骑兵们,立即就被这如雨而来的子弹头给打懵了。

    盒子炮的子弹打过来还好点,最少,有些骑术精湛之辈,抓住缰绳,利用高度,迫使马儿在嘶鸣中前肢离地,他们则贴在马背上,多少还能躲过去。就算身下的马儿被盒子炮的子弹击中,可盒子炮的子弹无法穿透马儿身躯,所以,哪怕身下的马儿死了,自己还可以利用马儿的尸体躲避盒子炮的子弹。

    但要是被机枪,尤其是重机枪的子弹头击中,那就完蛋了:重机枪的子弹头穿透力本就强悍,加上这么近的距离,别说一匹马儿的身躯,就是两匹马儿的身躯也能给你打穿,让你躲无可躲。只能求神保佑,对方的机枪手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这时,生了一个小插曲。

    攻击机炮连所在的那个土坡的敌人,在张青山等人一开火之时,就被这轻重武器吓到了,连回击都不敢。除个别落在后面的人还能调转马头外,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时间跳下马,没命的大叫着往山下跑。

    在丢下一连串的鲜血与尸体后,他们总算是连滚带爬的跑回山下。因为距离远了,红军战士的火力射击面就广了,火力封锁的力度自然就小了,加上他们陷入漆黑的雨夜中,只要不大喊,还是很难被“照顾”到的,因而,还是有不少敌人躲了过去。

    在这人人提心吊胆、担惊受怕之时,不知从哪儿跳出十来个宪兵,居然呵斥他们,要他们赶紧继续冲。

    第一次,有个家伙大概是在马匪中当老大,平日里欺负人欺负惯了,眼高于顶,自然不服气——比单打独斗,老子一跳挑你们一群,有什么可得意的。于是,跳出来说了句“长官,还是等等……”可话都还没说完,迎接他的就是一声枪响。

    然后,那十几个宪兵又拿枪威胁人。

    第二次,跳出来的是三四个人,带头的一看就知道是个老兵油子,平时在队伍里大概也是作威作福惯了,就想拉关系“几位兄弟,大家都是一个锅里嚼食的,给兄弟一个面子,等他们火力小点,大家再冲上去杀光他们,如何?”

    还别说,对方看到了他的军装,还真给面子,没有第一时间执行家法军规,只是摇头冷着脸,边摇头边回答“这是上面的命令,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草!狗屁……”

    这次,是他身边的人开口,可惜,话还没说完,得到的就是一梭子子弹伺候。

    有意思的就在这里……

第两百一十一章 燕子口伏击战(下)()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就更不可能有从内到外都毫无漏洞的军队。从基础来说,一切问题都是由情面延伸出来的。

    在这些宪兵看来,只杀了那个粗口的家伙,已经是给这几个战友脸面了。可在那个带头的军人看来,却是打脸了:当着老子的面杀老子的兄弟,这脸面要不找回来,今后还怎么混?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于是,这家伙一时热血上头,双目赤红中,想都不想,抬起枪就回击。

    而旁边那些被红军赶回来的人一看,无论是想泄刚才的丢脸,还是不想再被人驱赶着送死,纷纷大叫着“要送死你们去,凭什么让老子去送死”、“妈的,欺人太甚,老子跟你们拼了!”之类的话,立刻对这些宪兵射击。离得近的甚至都抽出马刀,准备扑上去肉搏了。

    宪兵第一时间被打懵了,好在他们也没聚集在一起,因而,前面几个在猝不及防之下死了,可后面的人一看,一边回击一边派人去报告:攻击宪兵,就是造反,不立即上报,这黑锅就能要了自己的脑袋。

    但问题是,大家都处于雨夜中,十几米外就谁也看不见谁,而这,加重了混乱程度。偏偏山上的红军不知道情况,见山下火舌突现,琢磨着:老子正愁找不到你们的具体位置,你们居然敢主动暴露,娘的,这也太看不起老子了,要不给你们来个狠的,你当老子手里的家伙是吃素的?于是,死劲朝那火舌多的地方招呼……如此一来,真是乱上加乱。敌骑兵的前锋别说突围的心思早就不见了,就是自保都得防止身边不知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黑枪——马匪也分地盘的,有江湖自然就有各种恩怨。虽然先前被骑兵团压着不敢有异心,但现在这漆黑一片又混乱一片的环境下,可是报仇雪耻的大好时机,放过了可是要天打雷劈的,大不了说是混乱中被山上的红军打死的,谁还能找自己麻烦?于是,场面就越乱了。

    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还有更隐晦的一个原因:中央红军过草地经过这儿时,有的马匪被捉住,被思想教育了一番后,居然被红军给放了——当时,红军对待土匪马匪的政策是只诛恶和有命案在身者!于是,他们自觉明白了一个道理:就算被红军捉住,只要骗红军说自己是迫不得已当了马匪,又没杀人,只是当个小喽啰而已,红军多半会放他们离开。也就是说,就算被眼前的红军捉住,十有没有性命之忧,那么,自己何必傻不拉几的赶着去送死了?还不如趁机干掉对头,回头好吃掉他的地盘。

    亏得山上的红军没有现这种异常,否则,这种混乱的情况绝对能持续到战斗结束。而红军的炮声一响,反倒提醒了他们此时还是保命要紧,就不要用火舌来吸引红军的“关照”了。

    “轰!轰!轰……”

    “哒!哒!哒……”

    “噌!噌!噌……”

    十七师知道这次任务艰巨,弄不好自己被人全吃掉不说,甚至还得连累主力,所以,这次也是下了狠劲,把全部家当都带来了,别的不说,光是那九门小钢炮就没有任何保留的全开——机炮连缘本就集中了十七师大半火炮,小钢炮最多的时候达到了十八门——长征以来,别的大炮都不好带,尤其是爬雪山时,人都吃力,就更是无法带大炮翻山。相对来说,小钢炮便于携带的优势就特别突出。可是,长征路上,因为打坏了没地方修补等各种原因,小钢炮不断的消耗下,如今,也就只剩下这九门了,就这,其中两门的小不分零件还是刚刚从另外两门准备扔掉的小钢炮中卸下来的,倒是小钢炮的炮弹不少,主要是因为战场上,敌人几乎是习惯性的选择扛起小钢炮就跑,去忽略了炮弹,让红军缴获了不少。

    还别说,敌骑兵还是很有纪律性的,或者说,红军只围住了进入谷内的一部,可在燕子口的入口外,还有一半敌骑兵,所以,敌人想着外面还有同伴接应,因而,其精神意志并没有崩溃,连带着整个场面不仅没有直接崩盘,甚至,在山谷内的中间地段,有个营长还利用马匹的尸体,在几块大石头中建立了环形工事,算是个临时指挥部,不停的指挥手下西冲——宪兵就是他派出来的。

    然而,九门小钢炮火力齐开,虽然轰炸点离这个临时指挥所还有百米远,可是,在这枪声大作之中,炮弹的爆炸声是如此刺耳。爆炸所扬起的尘土和闪烁出的那一片火光,如同一记重锤,重重地打在了每个敌人的心头上,立马就让他们着急起来——敌人如果光围住还不算什么,最少外面有接应,大不了损失大半来突围。可红军有炮,这就要命了,这乌漆墨黑的地方,一炮下去,天知道会炸死多少。

    然而,如果说炮弹还不足以摧垮敌人的意志的话,紧随这炮弹而来的轻重机枪的火力扫射,就彻底让他们崩溃了:无论是跑安还是轻重机枪,全都是以地毯式轰炸(扫射)前进。先是九炮弹一字排开般,一点一点地前进,然后就是轻机枪在其后面催命似的跟着扫射,而重机枪则重点照顾山谷的两边。从高空俯视,如同九个光团在前面跳跃,身后拖着成片的光电来回穿梭,让人遐想连连……如此一来,可以说基本上就没有死角了。

    黑夜中,传来的只有爆炸声和各种惨叫,倒是炮弹闪耀出的那一团团亮光,让人捕捉到瞬间的明亮,看到的无不是血肉横飞的场景。

    可是,如此一来,负责封锁燕子口出口处的五十一团压力就太大了。

    原本,谷内的敌人还试探出红军四面中哪处相对薄弱,以便于趁着雨夜集中突围,可面对这拉网式的炮弹加轻、重机枪的横扫,迫使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向燕子口出口处突围。

    而在燕子口外的敌骑兵的反映就真是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在信号弹出后,听到谷内的枪声和爆炸声,他们就知道中埋伏了,吓的赶紧撤退到安全地带;然后,没见到追兵,也没见周围有攻击,顿时就明白,这伏击只针对谷内,于是,自然要起攻击,想营救谷内的骑兵。要不说他们还真是下了狠心来营救,虽然五十一团不要命的把子弹打出去,可他们也是不要命的冲锋,有两次甚至都要冲进谷内了,还是几个红军战士抱着集数手榴弹冲上去,用命把他们炸了出去。接着,他们就听到了炮声,接着闪耀的爆炸光芒见到了同伴的惨状,顿时,士气低落,指挥官也觉得谷内的同伴是没法救了,自然下令撤退。

    但是谁也没想到,红军这一逼迫,反倒是把谷内那几百敌骑兵破釜沉舟的拼死精神给逼出来了。他们不要命一般的冲锋,马蹄声响震动山谷,冲锋口号响彻大地。

    五十一团立马就调转枪头,还得防止谷外的敌骑兵救援,压力顿时就大了。

    而谷外的敌骑兵一见这情况,也不知是不是被谷内同伴的拼死精神感染,居然又调转马头,拼死攻来。

    五十一团被前后夹击,情况岌岌可危,一个不好,整个伏击战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会影响整体的部署。

    双方淤血厮杀,口号声和冲杀声甚至一度压过了枪炮声。虽然无法看见战场情况,但成片成片的手榴弹爆炸声和炮弹爆炸声还有枪声交织在一起,听的人格外胆寒。

    就连张青山这样的人都看的睚眦欲裂,却偏偏无可奈何,因为他们各有各的任务,就只能用手里的枪对浴血奋战中的战友进行支援。

    就在这时,机炮连的胡连长一声令下,直接放弃了先前一点一点前进这种逼迫似的炮击,立马大声下令,直接对准燕子口出口处内一百到五十米内,进行炮击。炮弹和轻、重机枪立即依令而行……

    但是,生在燕子口出口处这样惨烈的厮杀来的快,可去的更快,仅仅进行了三分钟左右,情况就陡然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戏剧性,或者说体现敌人狡诈一面的大转变。

    一是红军早就预料到了在这种拉网式炮击下,谷内敌人只有两种选择:东、西两个谷口突围。但红军没想到,谷外的敌骑兵居然这么硬气,居然大起大落般的来回攻击营救同伴,要知道,根据以往和反动派打仗的经验,往往只需要一鼓作气,敌人就溃败了,又怎么会在气势上如此跌宕起伏之事;二,红军除了加大火力支援外,五十团和四十五团还各抽调离五十一团最近的一个营紧急支援,不仅对谷内敌人进行扫射,还利用高度,对出口处进行手榴弹拦截似的轰炸,不仅对谷外敌人在士气上进行打击,更让谷外的敌人无法安心攻击五十一团。

    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谷内敌人指挥官丰富的战场指挥经验:也不知他是不是见从入口处突围的希望越来越小,还是他有意如此,想借机迫使别处围堵的红军分兵来支援,从而减少围堵的力量,便于他随时从另一面突围,又或者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