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冷的冬,热的雪-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广济之战(2)
这样一支较为一般的部队,打起来应该不是很困难。尤太忠很想打这一仗,十六旅进入大别山以来,一直没打过什么大仗,本来高山铺战役也有十六旅的份,但部队晚了一步,只赶上了“扫尾”,与其说是打仗,不如说是打扫战场。虽说十六旅一直没有受到什么损失,但战士们还是有了意见,许多人打心眼里都想打一仗,只有打仗才能“一试身手,显本领,歼敌人”,仗打得好,打得多,才能在友邻面前把腰杆挺得直直的。就是为了鼓舞一下士气,这仗也应该打,何况敌人只有一个多营左右的兵力,十六旅有两个团,出其不意打它个速战速决,完全是有可能的。
  尤太忠决定攻打广济城。他立即命令部队,停止休息,准备奔袭广济。他把营以上干部召集过来,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动员会:“蒋介石调来了33个旅围剿我们,我们今天晚上就去打一下它的屁股。广济城有青年军二三师一个多营,我们就用猛虎掏心的战法,吃掉它一坨。动作要猛,要快,打掉它就走,出敌不意的妙处,就妙在这里。”
  大家一致赞成攻打广济。当年四十六团团长唐明春后来回忆说:“那时谁不想打仗?我们想打仗都快想疯了。十七旅、十八旅打了高山铺,消灭敌人不少,缴获也多,我们看着都眼红。再说敌人只有一个营,我们抓一把就走,这样的仗谁不想打?”
  经过50多里的急行军,晚上12时,十六旅到达了指定地点,悄悄地包围了广济。四十六团负责攻打广济,三营摸到了城西北的白寺山下,受命夺取这个坚强设防的地区,打开广济城的大门。
  部队隐蔽在山下,白寺山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声音,也没一点灯光。
  尤太忠用手指拧着额头,他在紧张地思考着。在大别山,敌强我弱,敌人走到哪里,都是大摇大摆,嚣张无比,白寺山现在这么安静,敌人难道已经知道了我军的企图?或者说,敌人已经有所察觉,已经逃跑了,部队扑了个空?
  唐明春摸了过来:“要不要拿些部队上去碰碰?”
  尤太忠没有吭声。在没有弄清情况之前,尤太忠不想把部队过早地展开。攻打广济就要出敌不意,抓一把就走,不但要歼灭敌人,还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突然,白光一闪一闪的,白寺山上出现了一束手电筒光。尤太忠笑了:灯火管制也没有,显然敌人这个笨兔,还不知道猎人已到了它的身边。
  他立即命令四十六团攻取白寺山。
  三营摸到山顶,手榴弹和机枪一齐响了起来,敌人一下子懵了,十连四班长胡满仓爬到鹿砦边,敌人还在问他:“哪一个?怎么回事?”胡满仓一声不吭,一颗手榴弹扔了进去。白寺山上的碉堡和外壕上的稻草被燃着了,火光冲天,越烧越大,越烧越响,猛烈的火焰舔着黑色的夜空。火光照着刚从床上爬起来还没穿好衣服的国民党军士兵,他们连滚带爬地向城里跑去,但刚到山腰,九连四班副班长王英连带着的战士截住了退路,这群敌人只得乖乖地举起了手。
  仅仅10多分钟时间,白寺山的战斗就结束了。四十六团早已准备好的炮兵,连炮都没打一发,战斗进行的异常顺利,九连连长高兴得不行,一个劲地催促战士们:“快走,打开大门进城去!”
  激烈的枪声在广济城四周震响,撕裂着冬日的夜空。
  尤太忠和几个营以上干部却有了争执。经过刚才审问俘虏,原来呆在广济城的不是一个营,而是敌人一个团直属队和两个营,敌人几乎是一个团的兵力。按照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原则,十六旅两个团打敌一个团,虽然也能打下来,但肯定要付出一定的伤亡,如果万一耗在这里,敌人援兵很快就会赶来,后果将更为严重。打还是不打?尤太忠和唐明春认为可以再打,但也有干部不同意,认为攻打广济,出现大量伤员,安置起来困难,得不偿失,主张见好就收,白寺山已歼灭敌人近百名,我们仅伤亡一两人。
  

广济之战(3)
这边正在紧张地研究着是否继续攻击,那边通信员急急地跑来,在火光的照耀下,满脸笑容:“部队已经打到广济城十字街上了,俘虏了200多敌人,现在正在追击前进!”
  原来,就在三营攻打白寺山时,二连的战士也早已按捺不住,摸向了城边。广济城四周居然没有城墙,只有一圈低矮的寨墙。敌人听到白寺山的枪声,也都在寨墙上警戒。但二连突击组匍匐前进到寨墙下,敌人还一无所知。突击组长牛二乃一跃而起,双手一下抓住了敌人架在寨墙上的机枪,准备把它夺过来,但旁边一个敌人反应也不慢,敌机枪手一叫,他“叭”地一枪把牛二乃打倒了。牛二乃身边的葛寿昌一个箭步窜上去,夺过敌人机枪,一梭子打过去,敌人扭头就跑,二连急忙追了过去……
  天慢慢地亮了,残余敌人躲在了东关外桑竹园的高楼里。尤太忠为了减少伤亡,命令部队放缓攻击强度,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在9月商城中铺战斗中解放来的战士靳申金,对另一个高楼上的敌人喊道:“你们不要害怕,我也是刚从五十八师二十九团过来的,缴枪吧,缴枪不杀!”喊了一阵,8个敌人一个接一个地出来缴了枪。
  在城东南山梁上还有一个碉堡,敌人还在顽抗。喊了一阵子话,敌人没一点动静。唐明春说:“给我揍它几炮,看他出来不出来!”
  几发炮弹落下去,把碉堡炸出了一个大窟窿,靳申金又过来喊了一阵,成群的敌人就举着双手出来了。
  解放军完全占领了广济城。尤太忠知道部队缺衣少粮,在这种情况下,部队攻开一个城镇,最容易发生哄抢物资的现象。所以,在攻打广济之前,尤太忠亲自组织机关的参谋、干事,组成了“纪律检查小组”,带着一帮战士,看到仓库、粮库、被服库,盖了大红章的封条一贴,派上两个战士,一边一个。许多十六旅的老人至今还自豪不已:“打下广济,我们群众纪律执行得最好,没有发生一起拿老百姓东西的事情。”
  12月24日下午,敌人发现广济被袭,整七师慌慌赶来增援。尤太忠立即带领十六旅向龟峰山下木子店地区转移。四十七团三营营长邓林负责带领一个连掩护撤退。原十六旅作战科副科长唐永舜回忆说:
  我赶去给邓林交待完了任务,刚要走,邓林叫住了我,说:“老唐,我有个照相机,还有两块现洋,你给我保存一下,如果我回不来了,就送给你了!”我笑着打了他一下:“你说什么呀!让我保存就保存吧,还说什么回不来啊?你打完了回来,我就给你!”但邓林还是没能回来,他在阻击敌七师时负了重伤,抬到半路时壮烈牺牲了。我听说后,眼泪立即就出来了,邓林是个老红军,但年纪很轻,没有上过学,但他很聪明,一有空就缠着有文化的教他识字,已经达到了小学文化程度。我想把他留下的“财产”将来有机会送给他家人,但我只知道他老家是四川的,具体在哪个地方,我就不清楚了。我又跑到四十七团去打听,也没人能说清。战争年代就是这样,许多烈士连名字都没留下。
  说起这事,唐永舜至今还很遗憾:“以后我走到哪里,都很注意打听这事,但至今也没问出来。这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
  广济之战,调动了敌人,破坏了敌人的围剿计划,减轻了主力的压力,十六旅歼敌二三师第六团(欠一个营)800余人,受到了野司的表扬。
  

棉衣歌(1)
天气越来越冷,10月初的大别山已是寒风凛冽。部队面临着严寒天气的严峻考验。战士们身上穿的还是1947年4月前发的军装,脚上大多数穿的还是草鞋,许多战士都患上了感冒,部队的行军、打仗都受到了很大制约。还有一大部分战士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途中轻装时,按照部队命令,把背包一律扔掉了,那时部队动员时还讲:“大家不要担心,进大别山了,每个人再发一床棉被。”谁知到了大别山,别说棉被,就连穿衣服都成了一个棘手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刘邓大军对群众纪律要求还是很严的。野司专门作出规定,严禁战士们向老乡要被子、衣服、鞋子。六纵队副司令员韦杰,在这方面要求更为严格,他看到大家没被子,就给他们讲:“我给你们出个好主意,晚上睡觉时,钻到稻草里,很暖和,这是一个最保险的保暖方法。绝对不能因为没有被子就违反群众纪律,你要是借老乡的被子、衣服、鞋子,你就是反革命!”把这事上升到“反革命”的高度,乖乖,谁敢还去碰老乡的一根线!
  不光是普通战士没衣服穿,就连野司首长也同样如此。原六纵十六旅四十六团团长唐明春回忆说:
  有次野司召开团以上干部会。开完会以后,李达叫住了我,问我:“听说你有个皮马甲?”
  我还有点紧张,以为李达这么问我,是怀疑我违反了群众纪律,我忙说:“我是有件皮马甲,是搞国民党军的,也不是在大别山搞的,是我们十六旅在汤阴打快速纵队时缴获敌人那个旅长的,我是用东西换来的。”
  李达停顿了一下,说:“是这样的,首长年纪大了,你能不能脱下来送给刘师长?”我当时一听,鼻子发酸,二话没说,赶紧把皮马甲脱下来,塞到了李达手里。我看着李达也冷得发抖,忙说:“我回去再打仗了,也给你搞一件。”
  李达忙一个劲地摆手:“不行不行,这样子不成,我哪能向你们要东西呀?”
  我笑着对他说:“你就别客气了,你们在上面,不容易搞,我们在下面打一仗,就能搞到。”
  冷的冬,热的雪——刘邓大军在1947年的那个寒冬
  说起这事,唐明春至今还感慨万千:“那时真困难啊,从上到下,包括旅长们,都没衣服穿,开会时坐在那里,身子都在发抖。说实话,那个皮马甲是崭新的,我也舍不得穿,实在熬不住了,就穿在里面,还不敢让别人看到,因为大家都没穿的,你穿着皮马甲,不好意思啊。也不知道李达怎么晓得了,当时李达也挺可怜,给我说话时,自己也冷得牙齿上下打架。”
  刘邓首长其实早就开始考虑解决部队冬装问题,9月初,刘邓曾就这个问题电报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原来计划在晋冀鲁豫后方,为刘邓大军筹措15万套棉衣,100万银元和药品及物资,并且都已经准备好了。但要把这样庞大的物资送往大别山,沿途要经过漫长的敌占区,随时有遭到敌人袭击的可能,任务艰巨而危险,并且至少需要4个纵队护行,25000名民工起运,无异于又一次大军南下。经过和中央军委的电报来往,刘邓体谅中央和后方的困难,决定自筹棉衣过冬。这一方案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同意,毛泽东先后指示刘邓:“主要向敌军和国民党区求补充”、“歼灭小敌,发动群众,解决物资。”中原局也随即发出了“就地取给”的指示。
  9月23日,毛泽东又亲拟电报复告刘邓,冬衣动手自制,每人发一件棉衣,严寒时再发一条夹裤,并规定“……其办法是,向商人及民家有花、布者分派代制,照市价立借据,由南下纵队送银元(愈多带多好)清还,分文照付。如此不但不会丧失军誉,且会增长军誉。惟须向商民说明理由,办理须有秩序,须派出多数有能力干部去做,以免苛扰。”李德生:《李德生征程忆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第76页。
  刘邓大军立即展开了一系列筹措过冬棉衣的战斗。
  六纵把筹措过冬棉衣的任务交给了十七旅。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棉衣歌(2)
10月7日,十七旅攻占长江边上的商业重镇团风。这次作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棉衣原料。
  原六纵十七旅作战科长梅琪回忆说:
  我们出发前,旅副政委韩民给部队进行了动员:“我们这次去打团风,目的就是去背布,其他东西都不能拿。我们是为全纵队背布的,是共产党员就要带头积极背布,不背布就是一名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当时听了,心里就犯嘀咕,这打的什么仗呀,怎么能这样讲呢?是否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标准很多,我就是没听说过背不背布也是一条标准。想归想,我还是跟着部队出发了。
  十七旅经过急行军80多里,于深夜12点到达了团风。团风只有敌人一个保安团,十七旅的枪一响,一个保安团立即作鸟兽散。团风虽然轻而易举地打下了,但周围都是敌人,天亮前一定要安全撤出,各个团立即全力投入到了“借布”行动。
  但战士们一开口就碰到了钉子。按照规定,要把布匹作价多少,给群众打借条。但许多布店的老板不同意:“我们是做生意的,你给个条子,我有什么用?”战士就低三下四地说好话:“你就算救济,也要借给我们。”不管怎么说,大军压境,不借也得借,比较大的商家,看着像土豪,干脆没收,省得他啰嗦。
  原四十九团宣传股长杨锦华回忆说:
  当时我是带着警卫连一个班进入团风的,进去后,看到一家门面房里亮着灯光,我隔着门缝一看,里面正好是个布店,有个老头正在噼里啪啦地打着算盘算账。我把门敲开,走了进去,老头忙毕恭毕敬地招呼我们:“老总,请坐请坐。”又是递烟又是倒茶。我对他说:“老先生,不要叫我老总,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大军!”老头忙双手捧着递给我一杯茶:“是是是。”我就对他说:“老先生,我们解放大军在这里有10多万人,要过冬,战士们没衣服穿,现在还是穿单衣,能不能借给我们一点布?”老头声音一下子变得低了:“借几尺?”这时团长苟在合过来了,他站在门口,大声地冲我吆喝:“你们怎么还不动手?快一点!”我忙跑过去低声地对他说:“这里是个布店,我们正在给老乡做工作,他在问我们要借几尺布。”苟在合瞪了我一眼:“借几尺?你告诉他,统统借走!”我忙回来对那个老头说:“老先生,我们要把你所有的布都借走!我给你说清楚,不是不还你,我们很快就要胜利了,政府以后会还给你们的。”老头用身子挡住了布,叫了起来:“不行啊,我要靠这些布吃饭啊!”我只好硬起心肠,对他说:“现在顾不得了,你这大概有多少布,我打个借条给你。”我说着就写了个借条,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招呼警卫连那12名战士:“来,搬布!”战士们开始动手搬布,那个老头跑到我跟前,抱着我的腿跪在那里,不停地哀求我:“老总,给我留一点,给我留一点!”这时,从里面又出来了一个老太太,两人抱着我的腿跪在那里哭着喊:“老总,给我们留一点,留一点!”他们都是老百姓啊,过日子也不容易。我的鼻子发酸,使劲忍住泪水,把他们扶了起来,给他们说:“老乡,我们这么多大军要过冬,没吃没穿的,你们也要体谅我们呀,我们这也是迫不得已。你们把借条收好,等全国胜利了,我们一定要还的,我们一定要还的!”
  几十年后,回忆起这件事,杨锦华还鼻子发酸:“战士们把布取下来,我们赶紧背上就走,我真怕自己再待一会儿就心软了,把布都留下了。大别山人民为刘邓大军站稳脚,是作出了重大牺牲的!”
  杨锦华在以后的戎马生涯中一直挂念着团风的这家布店。1956年他到北京的政治学院学习,听说有个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也在这里学习,杨锦华忙跑去问他:“1947年10月份,我们在团风借了老乡许多布,你们还了没有?”这个副司令员说:“这事我们都知道,政府已经赔偿了,工作很深入,挨家挨户地调查、登记,有借条没借条的都还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棉衣歌(3)
杨锦华像个孩子一样笑了。
  我们在写作本书时,还曾在“信阳时尚网”见到了一篇署名为李学明、李东升写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动人故事:一张借物证》,这篇文章讲的也是刘邓大军“借布”的事情,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杨锦华的说法:
  1947年秋,刘伯承、邓小平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而一张借物证就是其中的故事之一。
  当年秋天,光山县凉亭乡胭脂洼的农民霍家忠,同光山9户农民在商城县城南关开设了一个“同盛祥”布行,专门销售光山土布。由于当时战局紧张,同盛祥便把布行所存土布转移到商城县第二区徐家堰存放。此时远离后方的20万刘邓大军(笔误,实为10多万)指战员急需制作御寒棉衣,刘邓首长为减少后方的长途运输,在当时物资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便向当地群众借了部分土布,借布证就是当时刘邓大军向霍家忠借布的证据。
  借物证长厘米,宽厘米,正面铅字印刷,有墨印宋体字和毛笔墨写行书字12行,共129字。借物证上的有关借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