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上)-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F。O。228:2500,卷 278,革命,北方与南方,1913 年 8 月 16—31 日。F。O。228:2501,卷 279,革命,
北方与南方,1913 年 8 月 16—31 日。特别参考发自镇江、南京、重庆、芜湖的书信。
② 南京通讯,1913 年 8 月 29 日,F。O。228:2502,卷 280,革命,北方与南方,1913 年 9 月。
础上(占成年男性人口的 25%)复苏的省和地方的议会。①自革命以后,这
些地方议会接管了许多原本属于国家官僚机构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能。②
此外,它们还成了当时人数日益增多的新的工业家、教育工作者、手工业者
和妇女组织的讲坛和活动舞台。正是通过这些组织,一整个社会阶层——士
绅,还包括文人学士和小商人——将自己结合进了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这些
议会在中国政治传统之内代表很近似于自由主义的某种东西,起着保护地方
利益和保护那些被官僚机构拒之门外或忽略了的社会集团的作用。在袁世凯
眼中,它们因此对他个人的权力和国家的统一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把国家的
统一等同于一种严厉的行政上的中央集权。
对于上海的商人来说,这是一次异乎寻常的经历的结束。在革命以后,
华界的市政当局重新命名为“市政厅”,称为“绅商”的城市士绅曾经有机
会证明他们的管理能力、现代化才干、对民主程序的理解和他们对重大国家
问题的兴趣。③现在,上海商界再也不能恢复这种行政上和政治上的自治了。
袁世凯用来代替原来市政厅的“工巡局”(负责管理公共工程、巡警、捐税),
被置于地方官的严格管辖之下。1914 年制定的法律加强了对商会的控制,剥
夺了商人表达政治意见的手段。
商人们就这样被剥夺了主动权,他们好像已经失去了过去 10 余年中曾经
鼓舞过他们的那些伟大的理想。由于不能使全国都接受他们自己在中国所开
创的现代化,他们就转而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短期利益了。面对这样一个虽然
非其所求但也并不难接受的军事官僚政权,他们只得在外国势力的荫庇下努
力去加强自己的地理和社会基础之上的自治。因此,他们要求在南京的英国
领事将租界①扩展到下关的码头和商业区,以便得到更好的保护。在上海,华
界闸北的一些显要人物请求公共租界的巡捕进行干预,并且,用一外国居民
具讽刺意味的话来说,寻求“我们专制的市政权的保护”。
不过,袁世凯接掌权力并不是简单的旧政权的复辟。他在担任总统的时
期内表现出一种新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决心,完成了商业的立法,稳定了财
政与货币制度,鼓励私人企业。②自 1913 年 10 月至 1915 年 12 月担任农商总
长的张謇促使关于商业企业和公司注册以及关于开设公司的法令获得通过。
他建立了棉花和甘蔗的模范生产基地;并计划统一度量标准。1914 年 2 月,
在梁士诒的创议下,作为统一货币制度的第一个步骤,铸造了袁世凯银元。
这种鼓励商业的意愿,与拒绝给予资产阶级最微小的权利形成奇特的对比。
这里,袁世凯又回到现代官僚主义的传统,他本人在清朝末年就是这一传统
的主要代表之一。作为一个独裁者,袁世凯权力的支柱是军队和官僚集团,
他没有必要去讨好商人。因此,如果把他的经济政策视为对资产阶级的支持,
那就完全错了。同时,把袁世凯统治时期各大商埠的繁荣归因于他的这一政
① 参看本书第 4 章欧内斯特?P 扬:《革命后的政治风云:袁世凯时期,1912—1916 年》。
② 1911 至 1913 年之间为地方精英的利益而缩小官僚机构的权力,以及地方精英与私商的结盟,参看周锡
瑞:《中国的维新和革命》,第 246—255 页。
③ 伊懋可:《上海的士绅民主制,1905—1914 年》,第 73 页:《上海市制进化史略》,载上海通社编:
《上海研究资料》,第 75—78 页。
① 南京无租界,下关江边地带划有外国人居留地——译者。
② 关于袁世凯的经济政策,参考菊池贵晴:《中国民族运动的基本结构——关于排外性联合抵制的研究》,
第 154—178 页。
策,也是错误的。把中国资产阶级推向它的黄金时代的决定性的动力来自别
的地方: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改变了的国际局势。
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1917—1923 年
不过,资产阶级对革命运动的有限参与和它对社会动乱的保守反应,还
不足以驳倒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辛亥革命所产生的影
响。虽然引入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对弄清 1911—1913 年所发生的事件没有多
少用处,但是也许对较长时期的社会经济分析是有用的。这样,演变的观念
(从“封建的生产方式”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和从官僚主义社会
到阶级社会的演变)就应该代替革命性的决裂的观念。这种变化产生于漫长
的过程。在中国,这一过程始于 16 至 18 世纪在传统经济中出现的所谓资本
主义萌芽。正如已经指出的那样,这一演变后来在 19 世纪变得十分明显。在
1911 年以后,它仍在继续,成为 20 世纪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一部分。
因此,不可能把像资产阶级的兴起这样一个发展包括进一次单一的革命事
件。
但是,在 10 至 15 年这样的一个不长也不算短的期间内,辛亥革命是否
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是否改变了社会内部的力量对比和促进了一个真正的
资产阶级的兴起呢?一些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家在提到“野蛮的资本主
义”以及据认为是由它所释放出来的各种力量的时候,曾经强调指出资本主
义的兴起是多么迟缓。①在中国,情形却截然相反,革命后 10 年,在 20 年代
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新一代的企业家就已经出现,他们直接与
工业生产和对工资劳动大军的剥削相联系。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
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
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
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战时与战后的繁荣,1914—1923 年
大战把 19 世纪被“不平等条约”所剥夺了的一部分市场归还中国,致力
于他们自己之间的斗争的参战国,无暇顾及中国。欧洲的衰落有利于恢复民
族工业的发展,也助长了日本和美国势力的扩张——这就为新的困难和未来
的冲突播下了种子。
同时,战争显著地增大了世界对食品和原料的需求(有色金属、植物油)。
作为初级产品的一个主要供应者的中国,正处于满足这一需要的有利地位。
再者,西方列强增加了他们在中国和印度等采用银本位币制的国家的采购,
刺激了 1913 年墨西哥关闭它的银矿以后已经开始上升的国际银价。这样,中
国的货币单位“两”变得坚挺,数年之内,它在西方市场上的购买力提高了
三倍。可是,虽然外债的负担因此而减轻了,进口,特别是工业设备的进口
却并没有受益;因为尽管战争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对这一机会的
掌握和利用,却受到其“不发达”的经济框架的限制,而且当时中国经济所
依赖的那种半殖民体系的活力又正受到波及全球的战争的损害。
由于交战国征用商船,用于商业性海运的吨位减少,其结果是运费上升,
从而妨碍了国际贸易。外汇管制以及法国和英国在 1917 年实施对丝绸和茶叶
的的禁运,使一些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口失去了市场。欧洲列强优先发展军事
工业,又对中国采购工业设备产生了不利影响。正当外国竞争减少而刺激民
① 弗朗索瓦?富列:《对法国革命的思考》。
族工业增长时,这些工业要获得所需机器却变得十分困难。①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时期,中国的发展水平不能使它从外国势力相对的撤退中获得充分的利
益。不过由战争引起的各种困难只是降低了好处而不是造成直接的损失。对
于中国经济中的现代部门,战争年代是一个繁荣时期,但只是到和平恢复以
后,民族工商业的“黄金时代”方才到来。
迟至 1919 年,现代经济部门才开始收获世界大战和重新恢复的和平所提
供的利益。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加剧了。战争的需要被建
设的需要所取代。1919 年上海的出口值较前一年提高了 30%。由于银价上涨
以及随之而来的“两”的汇率的升高,出口的这种猛增尤其惹人注目。但是
需求紧急的欧洲买主宁愿出高价。由于海运能力增加和战时工业转入平时,
中国的实业家们能够回到西方市场去购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他们购买纺织
设备所花费的钱,从 1918 年的 180 万两增加到了 1919 年的 390 万两。①由于
各种条件异乎寻常的配合,中国企业能够从以前由外国进口货所开拓的国内
市场需求得到好处,并从外国竞争的减弱、从购自欧美市场的设备,以及从
有利的汇率得到好处。
对外贸易经历了直至 1917 年的中等程度的增长之后,其价值又由 1918
年的 10.4 亿两增至 1923 年的 16.7 亿两。出口量和品种两方面都有进展。②
进口的增加不那么快,但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消费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中
国的纺织工业正在发展)的进口下降,耐用商品则上升了,1920 年占中国在
国外采购总值的 28.5%。③进口与出口增长的差异促成了贸易的平衡。1919
年的逆差不超过 1600 万两。④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仍然属于“不发达”经济
的类型;但这种贸易已经不再是附属型经济的了;它大致相当于现代国民经
济发展的初始阶段。
由于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刺激,生产增加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相
互配合以满足各种需要。缺乏海运能力和设备,1919 年以前妨碍了现代工业
的增长,但并没有影响手工业。在 1915—1916 年期间,华北和华中各省织布
机的数量都在增加。生产是面向国内市场的。城市的作坊有所发展,商业资
本主义扩展到与主要城市邻近的农村。纺织、成衣、针织、玻璃、火柴、制
油各业的进展并不只限于原有生产方法的复苏。相反,这时的手工业常采用
改进了的技术和来源于工业的原材料(绵纱、化工产品),表现出力图适应
的能动性,这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过渡性的现代化的一个特别合适的例子。因
此我们不能同意 H.H.福克斯那种为他许多同代人所接受的意见,说“工业的
进步只限于最主要的条约口岸”。①
沿海城市中现代企业的增长只是更加普遍的发展的一个方面;但毫无疑
问,它是最显著的一个方面。从 1912 年到 1920 年,现代工业的增长率达到
13.8%。②(这样迅速的增长率只是到 1953 年至 1957 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
① 贸易(1915、1917、1919 年),上海和广州的报告。
① 伍德海编:《中华年鉴,1921—1922 年》,第 1004—1006 页。
② 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 年》,第 73—124 页。
③ 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 72—73 页。
④ 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第 23 页。
① 海外贸易局:《中国的贸易与经济状况》,H。H。福克斯的报告。
② 张长治:《共产党统治前中国的工业发展:计量分析》。
期才再度遇到。)首屈一指的例子是绵纱。全国的锭数从 1919 年的 658748
增到 1922 年的 1506634,其中 63%属于中国厂主。③1928 年所登记的 120 家
纱厂中,有 47 家是在 1920 年到 1922 年这段时间里建立的。自 1917 年至 1922
年,开办了 26 家面粉厂,④还购进了一些原来由外商拥有的榨油厂,证明了
食品工业的增长。烟草和卷烟工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这一黄金时代的
热情很少扩展到重工业。南方各省有色金属(特别是锑和锡)采炼的短暂繁
荣,完全是由国际投机引起的,也随其消失而消逝。现代煤矿和铁矿仍然是
75%至 100%都掌握在外资手中。机械制造业的进步最惹人注目。①上海及其
附近一带是这一发展的主要受益者,这种发展也影响了天津,并在较小的程
度上影响了广州和武汉。
在整个繁荣时期,贸易和工业的增长都得到信贷发达的支持并受到物价
和利润上涨的刺激。妨碍了对外贸易业务的外资银行的衰落,并没有影响国
内市场,国内市场资金的供应一直由中国控制。相反,国内金融市场向民族
工商业提供了大量财源,例如社会显要和买办们的大额资金,前此为了安全
的理由一直主要供给外国企业,现在却转向民族工商业了。中国的新式银行
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兴起的。仅在 1918 和 1919 年,就创办了 96 家。②
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都与政府当局保持密切关系。官方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和数十家省银行都属于这一类,还有许许多多的“政治”银行,它们的创办
人都来自政界或者与高级官员有密切关系。所有这些银行的活动都只限于处
理国家资金和贷款。另有 10 多家新式银行,大部分设在上海,则纯粹在商业
基础上经营;但是,它们参与向民族工商业提供资金的活动继续受到古老的
市场结构的阻碍。在战前,中国没有证券和商品交易所。设在公共租界的上
海股票交易所只进行外国股票的交易。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建立与成功激
发起许多仿效者。1912 年末,上海共有交易所 140 家,大多数只买卖它们自
己的股票,几个月之后发生了称为“信交风潮”的股票交易所倒闭风,才将
这股雨后春笋般的交易所创建浪潮煞住。①
为了向企业提供资金,新式银行也不得不像旧式钱庄那样提供直接贷
款。但是新式银行要求顾客以财产抵押或货物抵押作担保。而钱庄却接向来
的惯例在私人关系的基础上“靠信任”提供贷款,这就使银行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尽管新式银行有了引人注目但本质上是投机性的发展,真正的商业银
行还是“钱庄”。1920 年上海有 71 家钱庄,而在 1913 年还只有 31 家,1920
年钱庄所控制的资本为 770 万元,是世界大战前夕的五倍。
由于缺乏证券交易市场和国家贴现制度,上海金融市场上各银行间互相
贷款的利率(银拆)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其月平均数由 1919 年的
0.06(每千两每日 1 分)增至 1922 年的 0.17。虽然这一增涨可以用纯财政
的理由来解释(外国银行将黄金运回本国的储备中心和国际黄金市场上的投
机抢购),但毫无疑问经济发展的需要起了作用;例如,为出口而在市场上
③ 严中平:《统计资料》,第 134 页。
④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第 2 章。
① 《大隆机器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等编;并参阅托马斯。G。罗斯基:《制造
工业的发展》,载德怀特。H。珀金斯编:《历史剖析中的中国现代经济》,第 231 页。
② 刘大钧:《中国的工业与财政》,第 48 页。
① 余耀枢:《论交易所之失败之原因》,《上海总商会月报》,2。8(1922 年 8 月),第 8—13 页。
购买农产品就要在金融市场上筹措越来越多的资金。
根据不同种类的调查和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推论出的物价指数,不可能加
以精确的分析。②但它们的确表明,在第一次大战期间批发价格增涨了 20%
至 44%。这和同时期内的西方国家相比是不算大的;这是因为和工业品价格
猛涨相反,农产品价格是稳定的。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除了某些供出口的
产品外,农产品价格稳定较多地表明年景好,而不是表明市场疲软——也就
是表明农业社会的相对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和工业品价格上涨这是繁荣的
互相补充的标志。
在这一繁荣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工商界。从 1914 至 1919 年,纺纱厂每
支纱的利润增加了 70%,而钱庄的利润增加了 74%。①一些最重要的公司的
利润增加了 20 倍,有些甚至 50 倍。红利达到 30—40%,有时甚至 9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