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立鼎1894-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当不容易,费用也是极为昂贵!

    并且,全世界都在排华,美国更是与清政府签订了十年禁止华人往美国移民的协定,从政策上断绝这种可能。那些在国内铺陈了数十年的教堂和洋学校,一般人想要从他们那里学到点东西,就得入教信教,就得听他们的使唤。被乡里人叫成“二鬼子”的难听名号,又有多少读书人肯放下身段来承担?

    杨浩不知道,这个群体的需求,有多么的**!

    就在今年和明年之间,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和中国的蔡尔康合作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这部在史学界被评“第三流的历史著作中最叫人恶心的渣滓”,却从3月在上海《万国公报》连载,竟大受欢迎!甚至在甲午战后,第一次整书出版,印数3万册,被抢购一空,多次重印都供不应求,以至于不少盗版商私自印刷以牟利!

    书中叙述了十九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以国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十九世纪英、法、德、奥、意、俄、土、美诸国政治、军事、外交、财政、工商、交通、教育、新闻、社会、救济、民族问题、殖民地等方面的历史,最后简要记述了罗马天主教廷的史迹,附记叙述了会党、欧洲新政和学校的情况。

    因为作者是英国人,其大肆鼓吹英国式的温和革命道路,如对1832年的英国国会改革,他推崇有加:“此百年中,英国加惠于民为他国之所不及者,舍1832年改制度之外莫与属也”,“既改制度,凡昔之所定律法,专利于一业及一门一家者,悉予删除,而以平等视众人……所谓分利于众人也。”

    更强调宗教作用:“亘古以来,变化世界之大经大-法,惟有广行教术为上上等”。显然为传教士在中国的强行推广和文化侵略张目。

    并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等充满偏见,认为“二年中法国人民,死亡残害之众,遂为欧洲千古以来未有之大劫,亦惨矣哉。”对其统治,则用“从未有如拿破仑专擅之甚者也。”

    李提摩太在序言中明确讲:“此书为暗室之孤灯,迷津中片筏,详而译之,质而言之,实救民之良药,保国之坚壁,疗贫之宝玉,而中华新世界之初桄也”,“明镜足以鉴妍媸,新史足以究隆替,曷不发箧出书以为华人泰山大海之助乎?”又说:“要视此书为振兴中国之鸿宝。”

    这本书经李提摩太“煞费经营”“几经点窜”后,辗转陈到了光绪皇帝的案头,登时被引为经典,时时翻看。在民间,却引为《万国公报》发行量只有四千份,还是月刊,又是广学会的机关报,也才刊出了两期,影响力还没有打开。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杨浩一手操纵、严复和一帮不得志的好友为骨干,横空出世的《国闻报》前所未有的推广方式,登时铺天盖地的横扫各地!

    因为里面的内容可以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需要,除了顽固守旧的朝廷大员,但凡有点上进心的仕宦,无不视为不可多得的重宝!洋务派,革新派,少壮派,纷纷从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民间俗流,则对其中的野史轶闻,开一派风气之先的武侠,各种实用的小知识窍门,爱不释手!

    当天中午,天津和京城的茶楼酒肆,就有了数以百计的人扯着嗓子念报,换来茶水瓜子点心的打赏。不少鼻子灵敏的说书人,急忙把里面的故事请人念出来,加班加点的编段子,准备当成糊口的本钱。

    这年头的人都爱惜字纸,没人把成捆的报纸论斤称卖废品,反而有不少文人,拿一张报纸当佐料,呼朋引伴的召集酒局,大家一同吃酒赏文,以为雅事。

    到了快吃晚饭的时候,李鸿章终于被各地电报传来的消息惊得失态,拍案而起,大声喝问:“什么?他们把报纸发遍了全国?!严又陵哪里来的这等本事?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

    张佩纶苦着脸道:“非只是各省,便是皇宫大内,皇上与西宫那里,也都有了。此外,便是朝鲜汉城,日本东京,竟然也有人贩运了过去,可见其布局非是一日,所谋之广,绝不是小打小闹!”

    “好小子!看来老夫还真是小瞧了尔等!”

    李鸿章气魄够大,没有大发雷霆,还生出一丝的兴致,追问:“宫里可有什么消息传来?颐和园那边与皇上怎么说?”

    张佩纶面带古怪的表情道:“皇上对此很是激赏,认为此报雅俗共赏,合于正统,更为开阔胸襟视野之佐辅。惜乎文辞不佳,不够雅驯。西宫听人念完了一章《大宋豪侠传》,评点说,有点意思。”

    “是有点意思。”

    李鸿章心有所悟,捋着胡子微笑。他并不担心别的,政敌攻击倾轧,他都不在乎,唯独要看清楚慈禧的意思。至于光绪皇帝和帝党清流那帮人的折腾,他只当看笑话。这个大清国谁说了算,并不以哪一个坐在九龙宝座上为准的,远在颐和园荣养的西太后,才是真正的话事人。

    眼下,翁同龢那帮人跳腾的挺欢实,撺掇皇帝放开手脚折腾,慈禧也有意放松缰绳,让他们好好表演一番,这份《国闻报》恰逢其时,却是有锦上添花,烈火烹油的妙用,真个儿左右逢源了!

    不过如此一来,他还真就不好下手扑杀打压了,只要《国闻报》没有露出无父无君的意思,他也只能先看着。

    李鸿章是从基层走出来的,算账的本事非一般人可比,略微思忖,便成竹在胸,冷哼道:“我倒要看看,那帮小子们有多少银钱好往里扔!”

    如此规模的全国发行,定价又那么低,肯定赔钱!就看他们能不能支持的住了。

    中堂大人却完全想不到,杨浩的一系列操作,目标根本不在他这里!当第二天上午,英租界《国闻报》总社开始有络绎不绝的人找上门,商人要花钱做广告,文人要结交严复和几名主编,大家一起讨论文章时势,更有不少达官贵人下帖子发邀请,寻求里面各篇文章的全本书,杨浩躲在家里抚掌大笑:“大事成了!”

    办这份报纸,他要的是影响力,是声望,是聚拢当代青年精英的人心!

    明年春,就是科举大考。历史不出意外,那么甲午战后的“公车上书”---虽然康有为给自己大肆吹捧作用,实则是十八省举子1550余人的联名上书,这还是有名在册的,没有的不知凡几。他们个顶个都是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有闯劲和干劲的少壮派。把这股子人马用好了,就能成为掀翻清廷统治的生力军!

    借着《国闻报》的影响力扩散,他就能形成一个被众人视作能够看清国家前路的先行者的小圈子,只要能吸引其中十分之一,就能结成一派强大的力量!到时候诱导教育,引领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却要比孙大炮那种会党路线,强了太多倍!

    最妙处在于,眼下除了他,谁也不知道两个月后,就要发生一场改天换地的甲午战争,最后的结果,谁也没有料到!那带来的巨大变化,更是让无数有志青年无所适从。而他,就要趁着一切都没有发生之前,先把声势造起来,到时候,就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无数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日本间谍案迅速从官府小道消息,经《国闻报》独家披露,迅速蔓延向全国各地。前因后果,造成的影响,可能的威胁,经过反复渲染,立即成了街头巷尾最热络的话头。

    全国上下,同声一气的咒骂日本这头养不熟的恶犬,各大租界里的日本娼妓生意一落千丈,袭击驱赶日本商人的事情层出不绝,无数官员士子上书朝廷,要求严惩不贷!

    翁同龢等帝党清流主战派,撺掇皇帝下旨,将一干人犯明正典刑,统统枪毙!而对日本发出的诘问,却只得到了不痛不痒的“抱歉”,又给《国闻报》分析其根本不诚恳,完全没达到“谢罪”的程度,其政府和内阁也毫无悔改之心,更惹起上上下下一片声讨!

    杨浩更进一步,大胆推断,日本人不久之后就可能矢口否认,在外国报刊上歪曲报到,倒打一耙,以此为借口挑起争端,不可不防其狗急跳墙。

    如此种种,一部接一波,把李鸿章的北洋集团,逐渐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在慈禧太后不阴不阳的态度下,李中堂不得不做出姿态,下令在数日后,北洋水师大阅兵!

    与此同时,日本伊藤内阁,也给彻底逼到了墙角!

第七十九章 抽肿袁世凯的脸() 
“这是军人的耻辱!”

    干涩的吼声,回荡在气氛凝重沉郁的会议室中。因为史上第一个以军队力量逼迫政府下台,而被日本人称作“蛮勇将军”,并因此被撤除海军大臣职务,转而担任枢密顾问官和预备役海军中将的桦山资纪,像是一头饿疯了的狼狗,双手撑着会议桌,青筋暴突,两眼充血,恶狠狠的盯着上首的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

    “我们还要容忍到什么时候?!那些该死的支那人都跳到帝国的头顶上拉屎撒尿了,他们杀了那样多忠勇的帝国臣民,不立即给他们严厉的膺惩,我们怎么对得起四千万生灵的重托!已经去往神国的勇士之魂,也不能得到安息!”

    他声嘶力竭的咆哮,喷出口唇的唾沫,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扎眼,如此越俎代庖的跋扈行径,现任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却好像什么都没瞧见似的,双手抱着肚子,面无表情,淡定的看着眼前的花格子桌布。

    伊藤博文的脸色不太好看,他最近承受的议会和民党弹劾压力已经不小,再不设法转移矛盾,很有可能被倒阁下台。这样就可能背上一个无能的评语,却是他不能接受的。

    但桦山资纪这样的跋扈,同样让他心里不爽,你已经转为预备役中将了,能够获准列席会议就算格外的宽容,要不要这样的疯狂啊!

    他使劲敲敲桌子,沉声道:“与清国开战是既定的策略,但帝国必须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这一次的间谍事件,发生的太突然,清国抢先一步在欧洲的报纸上大肆宣扬,已经令我们陷入完全的被动。如果就这样报以军事反击,会被整个西方世界唾弃!那样完全不符合帝国的长远形象之建立!因此,我依然坚持,设法从韩国那里打开缺口,获取公开出兵的机会!”

    “那要等多久?!愚蠢的东学道反叛不肯接受我们的好意支持,自大的袁世凯认为有能力掌控局势,韩王以下的三大臣更反对借兵,除非我们主动出击,否则根本没有可能实现正常派兵!”

    伊藤博文默然。这一点,桦山资纪没有说错,按照计划,一切本应该非常顺遂,帝国的军事准备到今天已经彻底完成,立即开战也没有问题。但关键是要有大义名分在手。

    东学道起义,被认为是绝佳的机会,但那帮愚蠢的暴民,却提出“驱逐倭洋”的口号,差点杀了前去接洽打算“帮忙”的玄洋社代表,想要通过支持他们以达成对韩国大院君和闵妃后党施加压力,逼迫其向清国求援,使得日本得以遵照《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出兵朝鲜的谋划,走不通了。

    外务省的人和陆军参谋本部的特务人员也在使劲的忽悠袁世凯,自大的袁某人一样没把那帮乱民放在眼里,此事迟迟不能达成。

    那么,以清国杀害本国间谍的名义发动战争?那会被列强笑掉大牙,连个开战的借口都不会找,他们有什么资格脱亚入欧?

    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好了!

    伊藤博文双眉一挑,锐利的目光闪动,挺起胸膛,对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道:“请外务省想办法,尽快在各国的舆论中扭转对帝国不利的传言,为此,可以拨给专项的资金。”

    这就是要花钱收买人去唱赞歌,说好话,造假消息,或者弄点别的什么事情出来转移视线,总之不能再让列强的媒体不断地宣传间谍案的事儿。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其余的重臣们顿时打起精神来,很好,看来内阁总理大臣阁下的脑袋没有混掉,知道完全没有了退路,只能不断地设法进击!

    伊藤博文又转向陆军大臣大山岩:“请陆军参谋本部尽快准备兵马,一旦事态紧急,必须能够动员足够的力量,在朝鲜站稳脚跟!清国的军力太壮盛,那位掌控**很强的李中堂也输不起,他一定会全力保证胜利。”

    大山岩沉稳的点头:“请总理大臣放心,我们六个师团,已经有了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觉悟!任何时候都可以出发!”

    陆军本就是鼓噪发动战争的主力,大山岩又是海军大臣西乡从道的盟友,至少在眼下来说,日本海军陆军是前所未有的团结………当然了,桦山资纪这种家伙都是从陆军转过去的嘛。

    西乡从道那里,就根本不用吩咐,那位甩手大掌柜其实一直在放任手下的人肆意妄为,并且他们同样已经饥…渴难耐,恨不得马上就开战呢。

    其他人如司法文部农商财政这些基本就是陪衬了,伊藤博文深吸一口气,掷地有声的说:“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进入全面的战前动员!”

    “哈伊!”满桌子内阁大员,齐齐发出沉肃的吼声。

    战争的阴云,迅速覆盖日本四岛,海军和陆军的异动,被前来交涉的李经方完全看在眼里。虽然面对着他的伊藤博文依旧满口对李鸿章的尊敬,动不动就以老师相称,李经方却分明感到一丝彻骨的寒意,正悄无声息的蔓延!

    他几乎一天一个电报的给李鸿章发出警告,却被骂大惊小怪,自寻烦恼。只能眼睁睁看着街上支持战争的狂热喧嚣越来越多,与国内京城街巷里,为老佛爷六十大寿准备的彩楼棋牌灯火礼花,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人比李经方更加的烦恼,那就是“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以年近26岁就登上三品道员高位,如今更干脆成了朝鲜太上皇的袁世凯。

    4月28日,他一样看到了《国闻报》上的文章,对其宣扬东学党起义的威胁,表示嗤之以鼻,并对前去采访的记者声称:“区区暴民,难获民众支持,必自溃而亡。”

    结果才过了两天时间,就传来了起义军占领白山,并聚众数万,发出“弗杀人,弗伤物”、“忠孝双全,济世安民”、“逐灭倭夷,澄清圣道”、“驱兵入京,尽灭权贵”等四大纲领,还在檄文中表示要“拯百姓于涂炭,奠国基于磐石;内斩贪虐之官吏,外逐横暴之强敌”,史称“白山倡义”。

    正式宣布起义,并挥兵直指全罗道首府全州,也是李氏王朝的老家!

    5月2日,朝王主持大臣会议,有人提出“忠清道兵力不足以弹压,京畿防务亦不甚固,唯有借中国兵马代戡。”

    会后,王派内务官员朴斋纯面陈于袁世凯,请求清国出军队和战舰驻扎山浦,震慑敌寇。袁大人依旧不以为然的声称:“东学道乌合之众尔,不足以构成威胁。且调兵骇闻远近,必多骚谣。且镇静处之。”

    这话又被原版刊载到了第二期《国闻报》上,署名“华声”的评论员对此提出批驳,认为袁世凯安逸太久,对眼下的危机认识不深,“忘战必危”的道理都不明白。全然没有注意到东学道义军的纪律森严,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人心齐整,战斗力之强,远非官军所能震慑,其不但不会自乱,且必定能取得进攻的胜利!如此骄纵,必将导致局势的恶化!

    有了第一期打底,第二期报纸迅速在京畿销售一空,接下来的几天里朝着全国继续蔓延发行,五天就传播到了上海武汉一带,无数朝野人士都开始对这场战争起了兴趣。

    光绪皇帝对《国闻报》的连续命中感到好奇,并使人问李鸿章,到底袁世凯是否堪用?怎么在朝鲜十年,连基本的局势都认不清?

    李鸿章一遍大骂严复多事,同时发电给袁世凯,让其瞪起眼睛来,不要随意开口胡说,以至于授人于柄。

    袁世凯觉得自己挺冤枉,认为都没有说错,拍着胸脯保证不会出纰漏。转回头,他开始对《国闻报》心生恨意………本身他心胸就不怎么宽广,当即绝了采访记者继续见面的请求。

    他倒是有心思干掉那记者,再找人封了报社。可一打听才知道,报社总编是严复,地点在英租界,里面的人马都是有名的清流或者文士,还有不少朝中重臣明里暗里的支持,动不得!

    局势仿佛是故意在跟袁世凯过不去,仅仅七天后,全罗道观察使金文铉派250名全罗监营兵和1000多名雇佣的褓负商进攻白山,却被“绿豆将军”全琫准击退,不得不退守全州,并发出援助求援!

    袁世凯当即就懵了,在行辕中破口大骂朝鲜军无能,随即下令封锁消息,防止泄露。

    但这事儿哪里能够堵得住?人家《国闻报》的记者早都把朝鲜上下不少人买通了,得到消息速度甚至比他还快!他刚刚知道,清国那边也已经得到消息。看到发展一如本世界历史,杨浩早都准备妥了的又一期报纸当即开印,第二天就发遍了大街小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