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立鼎1894-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绝不是!

    从这座展馆建立时开始,有许多产量很低、民间基本用不到的产品,悄然夹杂在百万种货品之中,混了进来。并单独拉出一个清单,只提供给一群特殊的人查阅和验看。

    这些人,便是混杂在工业园联合研究部门之中,其实却是在为杨浩开发武器装备的秘密小组成员!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哈曼诺夫。正是其中一个小组的首脑。

    今年五十多岁的他原本是前苏联五大鱼雷设计生产联合体之一………“圣彼得堡发动机联合公司”的青年骨干。就在他刚刚爬上管理岗位的时候,强大的北极熊轰然垮塌!其公司内部那些老专家随后被人一扫而空,留下的人苦苦支撑没多久。便随着后来的俄罗斯急骤衰落,失业的失业,出走的出走。

    当时的哈曼诺夫三十来岁,说他年富力强也行,但正是不尴不尬的阶段。最好的那些老家伙去了欧美拿高福利住别墅,次一等的许多秘密去了中国。他们这帮人没处可去。只能凭着生产一线练出来的手艺打零工,艰苦度日。

    他没想到。二十年后,居然会有人忽然找到开修理厂的他。出大价钱去非洲搞一个什么研究项目。看在钱的份上,哈曼诺夫丢下破烂一堆的厂子,拿着大把的安家费,毅然决然的跑去了肯国。

    然后他才知道,自己居然是被人雇佣来带领一帮各国辐辏的大学生,搞鱼雷设计和制造!

    哈曼诺夫并非业界大牛,而鱼雷这种武器在近年来也没有太大的技术突破。再得知对方要求的是一系列落后半个世纪的老玩意的复造,他登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不过被窘迫生活逼急眼了的老毛子也没有甩袖子走人。因为这活儿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按照杨浩辗转提出的要求来说,哈曼诺夫设计小组不但要利用现在的技术手段,直接用电脑虚拟设计模拟制造出各种鱼雷,还要完成各种模拟测试工作。

    最麻烦的一点,则是要使用一大堆只在五十年前才可能用到的老材料,老电子元器件,老技术来完成设计。而一应用来制造的原料和零部件,都可以在外头那巨大的中国工业品展馆之中找到!

    用21世纪初的民用品,制造出性能不差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鱼雷,这玩意忒特么新鲜啊!

    于是从那时起,哈曼诺夫就开始隔三差五的在展馆中逛游,借助军火贩子搜集来的大批原始资料图纸,捡起他二十年前在苏联特定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系统工程整合能力,带着一群没什么经验的大学生投入研究。

    他选用的第一种鱼雷,是以前苏联“53…39”型热动力鱼雷为蓝本开发。

    外壳螺旋桨发动机压力容器之类的都还好办,关键的推进剂选择,却不能使用如今各国普遍选择的“奥托2”,也不能用危险的过氧化氢,鼓捣出二战日本的“威力巨大之九三酸素鱼雷”那种可怕的玩意。

    安全性要高,成品性能要好,还得耐深压,航程要长,威力要大……。

    各种别扭就甭提了,总之好不容易拿出来一个说得过去的方案。在近似于中国产“鱼…1型直航反舰鱼雷”设计的基础上,将400公斤战斗部缩减为350公斤,改良配方和结构,保证其破坏力不减。节约出来的空间容量,却能让蒸汽瓦斯动力驱使下,长度7。8米的鱼雷保证50节最高航速/12公里的航程。

    如果调低航速到45节,则可达到14公里航程。

    这款代号“甲…1”型鱼雷,适用于水面舰艇和潜艇释放。初期型号为直航,不过仅仅验证确定其性能优越稳定可靠,便立刻升级成了“甲…1a”型自导反舰鱼雷。

    光是到这程度的话,未免太糊弄人。哈曼诺夫也没脸拿这玩意来搪塞,很自觉地带着人继续升级,于是便搞出来“甲…2a”型电动声导鱼雷,采用银锌电池为动力,以小型电力控深装置取代原来的机械装置。这款鱼雷最大航速40节,航程12500米。

    有了这两种大杀器,杨浩的n手空潜艇也终于不用光溜溜的见人。他悄然将第一批零部件连同潜艇一起转运到乙位面,然后秘密组装完成,开始第一次海试。

第四三八章 猎杀潜航(二)() 
1897年10月22日,青岛海军潜艇基地。n∈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唯有军装整肃的数百官兵整齐列阵,在一片萧萧寒风吹拂之下,海军军旗猎猎翻腾,为他们注脚。

    杨浩和杨海卫为首,李经方施剑飞等军方要员齐聚,徐建寅、焦海一众军工专家全到,为的都是一件事………见证中华海军第一条潜艇的第一次载弹出航。

    76。6米长的黝黑涂装潜艇,将狭窄细长的脊背和舰桥显露在水面上,光是看表面,谁也不知道这是一条已经有四十年舰龄的老东西。她的甲板上也并没有安装威武的舰炮,冷不丁看上去,好似一条半死的黑鱼,随着轻缓的波浪微微起伏。

    然而列队在前的全体五十多名官兵,却一个个自豪的挺起胸膛,仿佛身后靠着一座永不可摧毁的大山,一条敌人不可逾越的长城。而他们,长缨在手,豪气冲天,一股澎湃的气息在周身涌动,如同就要上战场杀敌的勇士。

    在队列的最前头,艇长蔡廷干表情平静,目光淡然,不算高大的身躯好似树桩扎进了地面,看不出有半点的紧张激动。

    杨浩来到他们面前,严肃的目光徐徐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沉声说道:“这一次海试的意义不用我长篇大论。我的要求只有一个,顺利完成,保证安全。”

    蔡廷干短促有力的回答:“是,保证完成任务,绝不辜负总司令的嘱托!”

    杨浩点点头。退后一步让开位置给老爹。

    杨海卫上前来。用力一拍蔡廷干的肩膀。郑重其事的道:“本来这一次应该由我亲自带队的,不过你们既然已经做出决定,我尊重大家的选择。这一路虽然不会有敌人威胁,也决不可掉以轻心!”

    蔡廷干敬礼:“请长官放心,职责所在,我们必定不敢稍有懈怠!”

    杨海卫嗯一声,也不过多的慷慨陈词。

    转过身,对一脸迫不及待的焦海叮嘱道:“海试之中的一切操作。务必谨慎再三。虽然我们经过多次的试验,毕竟那不是实战之中。所以,一定要细心,不要急躁。”

    焦海颇为自信的回答:“您不用担心,上面的武备都是咱们亲手装配起来的,最清楚其脾性,万万不会中途闹乱子的。”

    杨海卫也不多说什么了,挥挥手,蔡廷干转身立正,面对全体成员。大声喝道:“全体都有,登舰!”

    包括他在内的57名正式舰员。和随行的一个兵工技术小组,秩序井然的登上代号“x401”的潜艇。

    看着他们最后一人没入其中,杨浩等人纷纷转身离开。他们还不是直接走人,却先要去潜艇基地的指挥中心,观摩接下来一段时间里的整个出航过程。

    因为是第一次载弹远航,中途还要模拟索敌攻击等一系列科目,无论对一群生手艇员还是指挥官们,都是全新的经历。故而,整个过程没实行无线电屏蔽,而以潜艇的通信天线通过跟在后面的一条驱逐舰转播,将里面的情况实时汇报。

    杨浩感觉比较遗憾,这要是有几颗通信卫星的话,说不定能搞成现场直播,那才叫让人放心呢。

    大概看出他心思,杨海卫淡淡的道:“你用不着想那么多,我亲自培训考核的所有船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都信得过。你也要相信焦海他们的工作质量,那些鱼雷设计上足够安全,不会出什么纰漏的。”

    杨浩道:“那些都还好,我唯一担心的是,洋鬼子军火商的诚信。这么大一条潜艇,难说其中有什么隐患没有告诉我们。又是一条单壳体的老艇,真怕下潜的时候出什么问题。”

    军火商靠不住,乃是在这一行混必备的常识。谁要完全相信这种人,那绝对会被迅速的坑死。这一条,杨浩始终是保持冷静客观的。

    就比如这条潜艇,军火商为了让杨浩看上去花的大价钱很值,在交付之前,还特地让人吧里面的所有设备和线路阀门等等都整修了一遍。杨浩亲自上去验货的时候,看到的是一条干净清爽没有毛病的好家伙。操作试航下潜上浮等等一系列动作之中,也没发现多大问题。

    但这不代表就一定没啥事儿。

    中国七十年代造的玩意,虽说质量可信,然而精度真心不那么令人放心。出口给外国的时候,那都是要有一整个技术顾问团队支援的。他如今隔着一个位面呢,除了一整套的图纸和手册之外,就只有零星搜集到的一些前苏联和各国使用经验总结之类。

    这些东西汇聚成一套训练方案,在乙位面的潜艇学校之中,以临时搭建的狭窄钢铁模型反复演练,直至所有人摸得精熟,却也不过是勉强上路而已。

    潜艇毕竟不同于水面舰艇,一旦下潜深海,眼前一片漆黑,只能靠搜集到的水文资料和电子设备航行。那种重压之下是否能够做出冷静决策,全体成员能不能顺畅合作,都是需要经过反复验证的。

    按照原本的想法,第一条乃至第一款潜艇都是要双壳体的。这年头没有外来的威胁,航速慢点、下潜不够深、噪音比较大,那都不是什么问题,反正洋鬼子们对此是完全陌生。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安全。

    中国太缺乏海军人才了,每一个拉出来都得当宝贝用。特别是蔡廷干这些留美幼童出身的,本身聪明睿智,又是年富力强,最是能起到中坚作用的。可惜他们先是被短视的满清强行中断学业,回来后又多半投闲置散,不给安排到能发挥他们技能的岗位上,活活的给浪费了许多。

    而今总算给杨浩拨乱反正了。让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到正路上。

    但在操作潜艇方面。杨浩一百个不放心。

    前苏联r级/国产033级潜艇本身设计缺陷一大堆。有些方面不见得比二战德国后期设计的xxi型好到哪里去。航速慢,噪音大,双轴推进水下航速低,许多外军嘲笑的把柄其实都来自于这一型。目前因为赶不上作战要求几乎都被退役,却依然成为其他小国手里的杀手锏………比如某太阳统帅下的主题国。

    033型潜艇的内部工作环境太糟糕了,一般人根本忍受不了。寻常就要三四十度高温,机舱厨房最高能到55度,绝大部分空间狭窄的让人喘不过气来。这要是有幽闭恐惧症的话。估计在里面连一分钟都呆不下。

    整个人给塞进棺材一样,动作还要小心翼翼,随时保持潜艇的平衡,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各种混合味道……。哪怕交付时已经打扫过,换过气,杨浩上去一趟都觉得浑身不得劲。

    他无法想象,那些一出任务就是几十天的官兵,是如何耐心的坚持下来的。

    杨海卫毕竟是专业的,轻轻拍了拍他肩膀道:“不用想那么多,要相信我国的军工产品质量。也要相信我训练出来的艇员的素质。”

    杨浩便不再多说,如今潜艇已经出发。一切危险困难如何面对,都要看上面那五六十名勇敢的战士。他这边有力也使不上。

    指挥中心,通过无线电随时与潜艇保持联络,一项项的报告不间断的传来,让杨浩等人可以清楚知道他们的运转状况。

    跟在潜艇后面的“登州号”驱逐舰,一直用望远镜观察着舰桥外露的潜艇航行姿态,不时把结果汇报上去。

    萨镇冰指挥驱逐舰不只是保驾护航,他们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便是验证水面舰艇的反潜作业。在未来百年以上的时间里,大海之上交锋的力量,最多的便是潜艇和反潜装备的斗智斗勇。

    眼下,西方各国对于潜艇只有模糊的认识,也还没有一种值得重视的常规武器出现。但不庸置疑,在发现没办法以水面舰艇击败中国海军的情况下,他们必然要寻求其他措施。飞在天上的家伙,离着出现和投入实战还遥遥无期,潜艇这一已经有了实用性成果的暗杀高手,必然被迅速的部署进入海军现役。

    19世纪末的最后十年,世界各强国都已经投入到潜艇研究之中。法国人在这方面尤其走的最快。他们的“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甚至已经服役四年,并将在明年用鱼雷击沉英国战列舰“马琴他”号,而掀起世界范围内的建造狂潮!

    无法确定列强的潜艇会哪一天忽然出现在中国近海,无论杨浩还是杨海卫都不敢掉以轻心。他们之所以上来就建造以护航反潜为目的的护卫舰、驱逐舰,甚至在所有巡洋舰上都常备反潜装备,便是时刻提防阴沟里翻船。

    到了今天,终于有一条划时代的潜艇在手,他们便迫不及待的投入全面的反潜实战演练,让所有舰船尽可能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将培训内容变成常识。

    x401开出海湾,进入波涛汹涌的东海,蔡廷干从舰桥上收起望远镜,对下方喝令:“一分钟倒计时,准备下潜到潜望镜深度。”随即下到舱内,接管了指挥。

    他们这一次出行,不再有其他舰艇帮着清场开道。

    以往的多次试航训练,都要提前做大量准备,主要目的就是保密。哪怕长江以北眼下没有任何列强的舰船存在,也依然保持绝对的警惕,不能让潜艇的存在有一丝一毫的情报泄露。那些走南闯北的民船之上,谁也不知道还潜伏着多少洋人的眼线,为了钱可以出卖一切节操的人可是随时都有的,不得不防。

    不过今天他们却要例外一些,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以实战姿态进行训练,将自己当成是进入了战区,把海面上任何一个可疑目标都当成敌人。

    老旧的潜艇狭窄的舱室内,隆隆的柴油机轰鸣声经过无数次的折射,变成沉闷的嗡嗡响动,不停地折磨人的听力。然而在里面吃住好几个月的蔡廷干早已习以为常。和全体艇员一样不在乎。他扶着舱壁淡定的发出指令。令潜艇艏部以15度入水。短短几十秒钟之内,整个舰桥也完全没入水中。随后,连天线划开水面造成的航迹也消失不见。

    潜望镜升起,经过放大拉伸之后的远处景象晃动着纳入眼帘。在侧后方,“登州号”修长的身影若隐若现。

    蔡廷干嘴角泛起一抹冷峻的笑意,此番就把你当成假想敌来周旋一番吧!

    在潜望镜深度上,凭着航速上的优势,x401轻而易举的接连避过多条民船。逐渐进入东海深水区一百公里之外,忽然收起潜望镜,急速下潜到百米!

    “登州号”的声纳员和主桅上的瞭望员立即发出警告:“目标忽然消失!”

    萨镇冰一开始没反应过来,这完全不在计划书中的演练内容啊!潜艇上的小子们在搞什么鬼?

    他立即请示指挥中心,得到的回答是:“x401一切正常。你可以继续执行相关作业。”

    “没有出问题?那就是人为故意的了?”

    萨镇冰很快想到蔡廷干那一股不服气的模样。

    现在的中国海军之中依然存在着各种派系。原来的闽系和粤系被打散,又给鲁系、浙系等给掺沙子之后,原本抱团封闭的特征已经淡化了许多,并随着标准普通话的强制推行,让他们原本仗着英文和方言来区分彼此,宣告结束。

    但另外的派系山头却又立起来。首先是杨海卫亲自培养的第一批嫡系青年军官。与老北洋军官之间的微妙对比。这些从一开始就受到现代海军教学体系培养的英才,骨子里不太怎么看得上老一辈的留洋长官。名义上他们都担任各条战舰上的基层军官。骨子里却都想着几年之后抢班夺权,把他们彻底替代。

    没办法,双方整整差着一代人的年纪呢。最年轻的海军留学生萨镇冰,都已经36岁了,代沟隔阂乃是必然。

    然而以刘步蟾、邓世昌为首的老骨干们却不肯轻易让位。他们这几年拼命的学习,又各自有现成的战舰指挥,凭着十几年的经验弥补知识上的欠缺,做得要比年轻人好多了。

    单纯是这双方,还只是良性竞争的话,那么异军突起的留美幼童力量,却在两者之间横插一杠子,制造出第三个山头。

    这个群体比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年轻,比本土马尾船政系有海外教育背景,比少壮青年系有经验资历,同时形成了遍布各个船政和海军、新政府洋务派等等,广阔的人脉力量。虽然暂时都没有占据主要岗位,潜力却要比海军留学生还要巨大!

    放在大清国治下,他们这些人要出头还遥遥无期。但杨浩革命军上台掌权,却立即把他们从乱七八糟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全部回炉培训之后,推向蒸蒸日上之革命大潮的前锋线!

    三四十岁,年富力强,聪明睿智,学业拔尖。又有了回国十年的挫折,这批人心智成熟,专业能力高,又很容易接受新政府的思想,立即成为杨浩手下最得力的干将!

    类似于詹天佑这种主张铁路建设大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