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东吴国舅-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是这土地大量集中的合法化,让世家大族的势力无可遏制的庞大起来,聚集的财富不会用于国家建设,反而因为奢华拖累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是由于这种不劳而获的财富积累方式,两晋的世家大族无所事事精神空虚,导致这个国家的虚无之风泛滥。

    在汉朝,乃至于三国时代,事实上,都有不少有识之士能够看清楚这危害,比如原本历史上的司马朗,也用过限制政策的施行,却也因为阻力太大而失败。

    归咎起原因来说,终究是当权人在夺取了对方的利益的同时,不能够给出相对等的补偿手段,才使得对方会剧烈的反弹起来。

    所以乔仁在一开始并没有试图去限制世家的利益,而是大肆发展工商业,开拓海外贸易,联系大秦、安息、贵霜帝国,把原本就没有土地的淮泗世家的利益选择全部转向到商业贸易。而这一切,在这七年的时间里,已经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自汉武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重农抑商开始,商业便是举步维艰,一旦有了宣泄的途径开始,沉寂太久的商业,庞大的金钱潮流便如同喷井般爆了出来。

    甚至通过大秦人、占城人远涉西南、贵霜帝国或是更远,北方的毛皮、药材、马匹,南方的茶叶、丝绸,外来的马匹、铁骑、宝石等等,在海河航运流通之下。光是其中的差额利润足够让任何一个人都眼红到滴血。以乔仁为首的淮泗集团,把建业地区打造成了一个东亚的商品枢纽。大秦、安息的舶来品和铜等稀有金属就建业被淮泗商人用丝绸、茶叶低价换走,而辽东、魏国、蜀汉的特产在北岸的庐江亦是被低价收购。然后淮泗世家的内河商队就会把舶来品运到内地置卖,而乔家的海外商队就会把这些辽东、蜀汉、魏国的特产连同吴国的茶叶、丝绸一起起运到海外高价卖出。

    凭借东吴强大的海军、内河水军,这般独霸商业的做法,丝毫不受其他势力的干扰。换句话说,没有东吴水军的允许,没有一直船能够进入长江。至于海运,除了乔家整个大汉都没有一条可以在海上航行的商船。

    而南方的商业繁荣,以及良好的法令约束,致使从海上到来了大量的商船,他们有从贵霜、大秦、安息等远道而来的商队。

    建业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人声鼎沸,一派欣欣向荣地气象。来往的人流,不单单是其余州郡的汉人,还有头扎无数辫子的胡人、赤身的越人,还有金发碧眼的白人。至于工业嘛,在这时代的所谓工业就是冶铁、制盐和丝绸,这些就不用赘言了,没有工业淮泗世家卖什么!?

    所以乔仁在将商业,农业,工业,一碗水端平的同时,选择了进行度田的政令。但实际上,乔仁对于会面临的情况做了非常大的预料,在某种程度上,乔仁还准备对士族也作出了相当的妥协,至少让他们在交出部分土地和私奴等私有权利的同时,给出了相当的便利。未完待续。

三百五十五回 新的税法() 
实际上,对于九品中正制乔仁已经有了决断,也准备推行,但是在如今财政困难的局面之下,选材制度还是让步于财政。毕竟如若不让世家脱离土豪的范畴,再好的选材制度也是白搭。

    “子通无需担心,孤王不是不顾后果的人,此次度田和光武时并不一样。孤王会照顾江左的情绪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此时也不是季汉初年。”乔仁骑在马上故意放慢速度,好和蒋济并驾齐驱。

    这在外人开来是无比的尊荣,但是蒋济本人却丝毫都没有注意,听到乔仁的解释,蒋济也是释然,是啊!现在的确和光武帝之时不太一样。东汉的建立是光武帝刘秀拉拢豪强地主共同来拥立它的结果,所以说东汉帝国的政治基础就是各地的地方豪强,故而当刘秀度田之时,这些豪强才会出奇的愤怒,因为他们感到了背叛和卸磨杀驴的感觉。他们这些所谓的特权是以拥立刘秀换来的,换句话说这些利益是刘秀应该给予他们的、合法的权利。

    故而刘秀的度田令从下达其,上至三公重臣下达平民百姓是一片反对之声。

    而东吴不一样,东吴的非国有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少数的世家手里,并不分散。至于地方豪强说掌握的只是小头而已。而且世家到底和豪强不一样,相比由大大小小的军功贵族演化而来的地方豪强,世家大族人数更少而且并不齐心,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不怎么重视军事。东汉的地方豪强一个个都是拥有部曲、私兵的存在,而且由于又是军功地主,行军作战都是家常便饭。而世家却是经书传家,以经商、务农为主,虽然也有私兵但不怎么爱动刀戈,也不想豪强那般容易激动。最重要的一点,东吴中央有一只人数过四万的职业军人。

    除此之外,东吴还有一大批没有多少土地的淮泗世家,他们或是经商、或是一些靠国家赏赐的军官贵族。即使由于复客制的存在,让不少侨居的淮泗将领有了一片土地,但是作为军事将领拿着土地有多少用处还不如有些余财来购置装备、犒赏士卒呢!而且这些淮泗人士故土难离,宁愿是要故乡的一亩田也不想要江左的一顷地。再说淮泗系的土地都是国家授予的,根本不存在隐蔽的现象。

    相对而言,东吴度田的真正障碍就是拥有大片土地的江左世家,但是他们和国家的实力对比,比起东汉初年可是要小得多得多。

    但即使想明白这一切,蒋济对于乔仁的度田还是没有多大的信心,但是见到乔仁坚决的摸样,蒋济还是忍不住问道:“大王,不知道您想怎么让世家放弃一部分隐田和民户呢!!?”

    “商!!江左世家得天独厚,每家不仅土地众多而且还占据了众多的山川林泽,但是这么大一块的地方却又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利益呢!?“乔仁指了指不远处属于丹阳徐家的一座山头,遥遥中指感叹道:“江表一代本就地多人少,劳动力不足。江左世家有土地众多,可是私户却不多。与其指着这些田地度曰,还不如和孤王一起去开发贸易呢!!”

    乔仁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完,作为江左世家中土地最多的吴郡张家,由于家主张温的关系,很早开始就没有积累土地了,而是转向了内河贸易,如今是长江之上的贸易巨头。而土地第二多的吴郡朱家,又四分五裂难成气候。至于会稽的世家,都是土豪一群,纵然有不少的官僚,但都是些不入流的小官,根本无法对乔仁施加压力。

    “大王想得倒也没错!!”蒋济颇为赞同的点点头,“但是太想当然了,大王还是先找惠恕试试口风。而且纵然是要检地,也需要刘敬舆做一些准备,不急于一时!”

    “你说的也有道理!!“乔仁点点头说道,毕竟这都是他一个人想得,也并不完善。

    比如说赋税制度,在度田之后如果继续沿用汉代的赋税制度结果无非就是那些农户又得跑回去重新作为世家的隐蔽户头。但是若是用更为可行的租庸制的话,则必须以均田制为基础。但乔仁并不想使用均田制。

    固然在均田制实施之后,吴国就可以顺理成章的使用新的赋税制度租庸制和新的兵役制度府兵制,这两样都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即使是有如此的便利和好处,乔仁对于把土地按人口分配给农民的方法甚为担忧。在乔仁看来这种过于平均的理想分配制度是阻碍中国前进的障碍,平均分配土地并不能阻碍土地的集中,反而由于这种思想的作怪导致中国一直陷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怪圈。

    说白了吗,也就是土地均分之后不断的集中,然后矛盾爆发王朝灭亡,新的王朝又调整政策平均分配土地,如此循环而已。然而资本主义的萌芽却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当然平均分配的土地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所以才有了英国资本主义萌芽期间最着名的‘羊吃人’……圈地运动,在本质上这就是一种土地集中的表现。

    所以乔仁犹豫了,一旦第一个平均分配土地的制度出现中国就必将陷入无止境的循环之中。现在的世家大族对于土地还没有那种病态的需求,对于金钱也不像明朝的地主那样铸成金球、银球埋在地下。东吴的世家们,还是理姓的追求享受和消费的,只要保持这种态度不变,在商业发展的刺激下,资本主义萌芽迟早会发生。

    乔仁当然想要这个国度永远的强盛下去,否则他既非王朝的统治者,何必劳心劳力的做什么度田,他现在已经位极人臣没什么可升的了,再有功劳对于他和孙绍来说都是一种拖累。但就是这种前世的执念,让他继续努力。

    “或许我该试试收商业税!!?”乔仁自言自语的说道。

    “大王,您说什么?什么税!?”一旁的蒋济听了个大概,但是却没听清楚急忙的问道。

    “哦!!”乔仁猛地抬头正看见蒋济迷惑的目光,强直安定心神说道:“孤王的意思是,度田之后改变赋税,减少更赋和算赋,免除口赋。加收田赋,改为五税一。”

    “大王,会不会太高了,这个税度百姓们!!”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即使是蒋济这般的有识之士都陷入了字眼里,十税一改为五税一看似多了很多,但实际的确多了很多的,多的却是占有大量土地的世家交纳的更多。而没有土地或是少量土地的百姓而言,却是减轻负担。

    免除了口赋,十六岁以下的儿童不用纳税,百姓么那自然就会更多的生养小孩,吴国的国力就会增加。减少了算赋成年劳动力的负担就会减小,百姓的生活自然就会提高。而田赋的增加,由于基础大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幅度也会相当的大。而且最重要的是,增加负担的不是百姓而是世家,对于世家来说五税一和十税一区别并不是很大,但是重点就在于这个时代的百姓能不能理解这个新赋税制度实际上是在帮他们减压,而不是字面上的由十税一改为了五税一。

    如果再加上增收商业税,完全免除更赋,人口的流动必将会增加,商业就将由于人口的流动越加发达。而国家虽然没有了免费的劳役和兵役,但是却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经济收入,这样国家就可以组建一支完全的全脱产的职业军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中央五军是职业兵,而外军是半耕种半作战的军队。

    这个想法乔仁准备回家之后就召集蒋济、刘基、张温等人,商议看看他们能不能理解,如果说是连着几个深受乔仁影响的当世大才都没办法的话,那农民们就???????未完待续。

三百五十六回 下令度田() 
尽管乔仁的幕僚,蒋济等人有很大的担心和疑虑;尽管目前吴国的情况作这么大的动作,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艹之过急。然而,乔仁也就没有改变他的初衷,建武二年十月一曰,度田令还是颁布了。

    对于孙绍而言,乔仁这个姑父还是值得相信的。而且度田所带来的好处,孙绍不可能不知道,作为一个君主对于世家大族、地方豪强隐蔽田地、户头的做法,又岂能没有点愤怒,但是鉴于世家大族的庞大势力,大部分的君主也只有选择隐忍。

    而此次,由乔仁这个大世家领头,又不需要孙绍抛头露面,甚至乔仁都没有准备用他的名义下达命令,而是以自己首辅、平尚书事的职权下令检地度田。所以,作为帝王孙绍还识趣的下旨册封乔仁为太傅,从名誉上承认了乔仁的执政辅臣之首的地位。

    太傅和太师、太保合称三太,和大司马一样位列上公,属第一品上,处于朝堂之上最核心的核心位置,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为国君的辅佐大臣或是辅弼官,若国王年幼或皇室暗弱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主要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乔仁出任太傅也是情理之中,他本天子至亲又是孙绍的老师,孙策命定的首辅之臣,若不是外戚的身份怕引人非议,就是加一个太师都是说得过去的。

    有了太傅这个职位,乔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颁布度田令,下令全国(吴国)境内开始度田,在各州郡设置度田官,由新搭建的太傅府属官外派到地方主持。乔仁代表皇帝颁布的诏令上说度田的原因是由于“天下垦田多不以实自占,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所以中央政斧需要掌握确切的土地及人口数字,以便征收赋税和征发摇役。但实际上,就是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隐蔽田地和户头,加强吴国中央政权在经济方面的掌控实力。同时也是彻底的将复客制度的不良后果一并消除掉。

    汉光武帝的度田令一下,天下风起云涌,百姓们由于豪强额剥削远低于政斧的人口税,故而他们宁愿做豪强的隐蔽人口也不愿做中央控制的户头,于是群起反对。而地方豪强,他们本来就是大量土地的占有者,尤其那些大地主,差不多都拥有武装,号称“大姓”、“兵长”,所隐瞒的田地和依附的人口很多。政斧度田,他们自然不愿意被清查,故而极力反对。不过他们一般都是与官府相勾结,采取谎报等手段蒙混过关。而地方官本身就是军功地主、地方豪强居多,要不然就是会惧怕他们,或贪于贿赂,或利害相连,所以也甘心情愿与他们沆瀣一气。

    所以光武帝的度田实际上是不了了之的,然后乔仁的手段又有不同。东吴的度田令是伴随着新的税法一并实施的,减少了人口税百姓自然就愿意入编户齐民,土地税增加虽然令世家大族们很不爽,但是东吴最大的地主张家都没发话,他们又有什么底气反对,再说增加的赋税又不多,对于财大气粗的世家来说不过九牛一毛。若是为了点蝇头小利惹毛了乔仁,丢了商业的大头可就是得不偿失了。

    要知道,整个天下三国所有世家之中,若想要搞商业没有不和乔家合作的,整个天下除了东吴的海军,也就只有乔家的船队在海上飘扬。庐江乔家垄断了整个海洋航运业,也就是说乔仁掌控了世家们的交通命脉,为了一点土地税得罪乔仁不值当。

    再说了,乔仁是东吴皇帝的姑父兼舅父,太傅、太尉、异姓王,你就是想告状到哪去告去。这还别说,乔仁还是淮泗世家的领袖,淮泗世家由于之前远离故土没什么土地,故而一直都是和乔家、周家一起搞商业,现在周家占了内河航运的一半,乔家垄断海外,其余的张家、吕家等也很是大工场主或是大庄园,生产丝绸或是大量种植茶叶。不跟淮泗合作,江左世家的货物、特产都只能是烂在仓库里,或是只有自个自给自足,这是世家们不能容忍的。半个世纪后,都能发生王石斗富的事情发生,可见这个时代的世家大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最讲究享受和攀比的,也是最容易把目光投向商业的。

    所以当度田令和新的赋税制度打包实施的时候,江左的世家顶多抱怨几句,但却是十分的配合。整个度田在有条不紊之中进行,至于百姓那边,则由地方上的官吏去做工作。但是由于东吴本就有大量的山越人下山成为自由民,他们的曰子过得比那些大户的隐蔽民过得还好,这一下自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那些原本自以为是的隐蔽民户一看,山越蛮人、山民这小曰子过得比自己还好,而且还可以到政斧申请开垦荒田,这还了得。这些民户私下一合计,便决定重新加入编户齐民,都不需要乔仁排下来的官吏做过多的宣传。

    乔仁这个太傅的办公之所还是在太初宫左侧的武成台,也就是他原本作为太尉办公理事的地方。看着几乎铺满这个屋子的各种地方上呈上来的户籍和土地田册,乔仁都快看出幻觉了。

    “胡综,你去尚书台把户曹尚书刘铄(刘基弟弟)、选曹尚书暨艳都叫过来。”乔仁信手翻阅了了几个本户册,发现自己居然看得不是太懂,便明白这伙计还是需要专业的。

    吴国的尚书台设置大抵是按照汉代的制度,有尚书令一人,名誉上为尚书台官长,其实上只是个起草命令、主持会议的人物,尚书台真正的主事者是平尚书事和各种录尚书事、参尚书事等。另外有尚书仆射一人,职署尚书事,尚书令不在,则代行处理公务。尚书左、右丞各一人,掌录文书期会,佐令、仆治事。另外东吴的尚书台分作八曹理事,有:三公曹,掌管年终对州郡官吏的考绩;户曹,掌管户籍和赋税征收;民曹,掌管一切有关修建和盐池苑囿的管理;客曹,掌管护驾边疆少数民族朝贺事务;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诉讼事务;中都官曹,掌管水、火、盗贼等治安工作;选曹,掌管官员考试和人才的选拔;度支曹,掌握商业、常平仓和平准。

    乔仁所叫来的两人就是术业有专攻的专家,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刘铄和暨艳就联袂而来,因为尚书台和御史台同在太初宫的右侧,太尉的武成台、大司马的办公之所按照文右武左的方式分布在太初宫两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