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生活实录-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筑一条从白石崖沟口子到大草原窑洞槽口2375米长,取石方4500立方米的明渠引水工程,工程完工之后,然后就才将我们分到各个连队去工作。可是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还没来得及公布这一计划,更不要说实施这一计划,我们的大部分人已经跑的无踪无影了。
这场所谓“逃跑主义”风波,令军马场领导非常的失望。这不仅仅使军马场原定的计划落了空,而且更重要的是毁掉了我们这批退伍军人在军马场领导和全体老职工们心目中原来想象的:军队“大学校”毕业的一定会是好样的、很棒的好形象。
在这场“逃跑主义”的风波中,我总算是坚持站稳了脚根,这要源于我的坚定不移决心。其实这期间对我来说也真的还是不容易的,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的。不管怎么说,我总算经受住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最后我们一个公社来的六人中就只有我一个人留了下来。留下来的我,当时就被分到离场部50多华里路远,住在一个叫“长山子”地方的一个畜牧繁殖连队马二队工作。
说实话,我之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而留了下来,其实在当时的我的心里藏有一颗所谓的“私心”,正是这颗“私心”在作我的动力。就是说在我心里早就有我的理由,或者说有我来军马场之前就定的主意。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认为的,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得由自己来决定,自己来选择,不要人云亦云。然后不管选择那条路你都会有付出,有付出迟早会有收获,但是最最重要的就在看你自己重视什么,更需要什么?那么在当时的我最重视和最需要的,就是我只求跳出农村这个门槛,在外面有个工作,这样才能改变我农民的“身份”。至于工作条件的好与差我都不在乎,有个工作总要比没有工作强,在外面当工人总要比在农村当农民强。这在我后来的实践中,实事都证明了我当时的理由和主意是成立的,是非常正确的。
在留在军马场的开始,我真的还没抱有或者说树立有满怀建设军马场的那种豪情壮志的先进思想和觉悟。这种思想觉悟到后来的确有了,也树立起来了,当然这种思想觉悟是在稳定下来之后,在积极投入到山丹军马场创业的艰苦斗争中才的的确确慢慢地树立起来了。
就在我工作了一个月之后,原来调头回家乡的我的那些战友们,大部分一个一个的陆陆续续,前前后后,又调过头返回到军马场来了。但是有小部分却还是死不悔改,死心塌地的继续坚持留在农村,留在自己新婚妻子身边。可是继续坚持留在农村的我那些战友们,据家乡人说,到后来他们大多数人都过着的是比较艰难贫穷的苦日子,远不如你们在军马场的。战友他们觉得是后悔了,后悔当初的行动和选择太草率,是错误的,但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
一次次的亲身经历过程,让我一点点的增长了社会阅历,一步步的走向了成熟,逐渐积累了人如何选择生存这方面的一些经验。我深刻的体会是,人生走到十字路口时,一定要保持从容头脑冷静的理性心态。认真权衡利弊,千万不可感情用事,人云亦云。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尤其要有自信,自信不是你已经得到了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还没有得到的时候,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得到的一种态度。
第九章 二 牧马人
1970年3月18日,也就是我被安置工作来到山丹军马二场的第四天,那天纷纷扬扬的雪花从空中轻歌曼舞而来,上午马二队派来了两辆马拉炮车来到场部,将我和丁维河、沈国军、崔子禄四人接走。炮车驶出场部大门不远,就进入了真正的祁连山北麓下的大马营大草原。这是一片被称作神奇的牧场。眼前的这片牧场它被茫茫白雪盖的严严实实,现在实实在在是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那万里草原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偶尔才能看到也许是被太阳照射化了雪而后裸露出有四、五米那么大小的几块草地,或者也有可能是被狂风吹着根本站不住雪而后裸露出的那么几个光秃秃的小土山包。就在我们走着走着,突然间狂风大作,寒风凛冽,卷起的雪粒漫天飞舞,在一个又一个的小土山包上形成急速旋转的风柱,如同历史上说的,大漠疆场上升起的狼烟,这种现象使我们四个人惶怵不安,可赶车的那人却无所谓。
去马二队的路全是上坡路,我看着套在辕里的那匹剽悍骏美的大枣红马,拉着我们五人非常的吃力,满身大汗淋漓,圆圆的大鼻孔像两只烟囱冒出两股白白的粗烟。大约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到马二队。在土围墙的大门口碰见了好几个人,进到院子里也碰见了好几个人,可就是他们都对我们好像视而不见很冷淡,不理不采。
炮车驶到门牌上写着“指导员办公室”的门前停了下来,门里很快出来四个人迎接我们。进门后经介绍,我们知道他们是本连队的李发强指导员、张一民队长、柴希珍副队长、王云山副指导员四位连队领导。进办公室我们四个人坐在那里像“拉了秧的黄瓜蔫头耷脑”。刚坐了不大一会儿,门里齐刷刷进来四位戴着毡帽,穿着破烂棉衣,蹬着毡靴,个个是一幅黑红的脸,看上去面相都是很老的老同志。其实他们的实际年龄才30岁左右。李发强指导员他也没多说别的什么,马上就向我们介绍说:“他们四位都是各牧马群班的班长,现在就将你们四位同志分别分到各班去。丁维河同志你去马一班,沈国军同志你去马二班,王世雄同志你去马四班,崔子禄同志你去公马班。”
我的班长叫王清山,30岁上下,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个头不高但身板很壮实。“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是一脸的大胡子,又是一副张飞的脸。他头戴毡帽,脚蹬长筒毡靴,身着五十年代的棉军装,腰里扎着一条很好看,用黑白牛毛有规律搓成的一条花腰带。李指导员的话音刚落,我的班长第一个嗖的站起身来,大踏步走到我跟前,问清楚那是我的行李后,提起我的行李往背上一甩,说:“走吧,小王。”他粗犷的行动把我下了一惊,他面貌也真的让我有些害怕,我赶紧跟随其后循声而行。走了5、6分钟时间到了一个土围墙,墙中间开一口,班长利落地抽掉三根直径大约40来公分左右当门木头杠子的中间一根杠杆子,然后他的头一低,腰一躬,嗖的一下子就钻过土围墙门,我也跟随着钻进去。突然一股臊臭气味扑鼻而来,原来面前遍地是臭烘烘的马粪、马尿。空气污浊肮脏得不得了。再进到宿舍兼值班室,这宿舍像是被黑漆刷了一样黑油油闪闪发光,整个屋子黑咕隆咚。在当地中央放着一个大火炉,炉内熊熊烈火在燃烧感觉到很热。半墙上挂满了风帽、毡帽、马笼头、马钗子、马料袋、马鞭子等一些放牧用的装备和工具,低头往床底下一看,塞满了乱七八糟东西,整个屋里简直没法看,可以用脏、臭、乱、差四个字形容一点不过分。很难想象这里就是让我住宿和工作的地方。
全班共有五个人,和大家见面并一一握了手。他们都用一种好奇的眼光在打量着我,在他们的眼里好像面前站的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来放牧的工人,而是一个“嫦娥跳舞两袖清风”举止潇洒飘逸,超凡脱俗的公子哥儿们。一时间他们谁也不说一句话。因为在这里工作的牧工们,他们都在衣冠方面根本不讲究,所以看到像我这样穿着打扮样子的人,就认为不是一块放牧的料。
班长走后,此时的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一下班里的一切情况,想四处走动熟悉熟悉陌生的环境。于是就叫上班里最年轻的牧工肖达有同志,让他带着我到工作的场地去看看转转。一进到工作场地,让我惊讶,好家伙!人住的圈子、骑马圈子、瘦马圈子、病马圈子、大群马圈子、贮草圈子,大圈套小圈,一个圈子套一个圈子,圈中有圈,真好像是进到八卦阵里一样。如果不是他带领我,真的会让我找不着出来的路径!
那天晚上的前半夜我根本就睡不着,辗转反侧思绪万千。心里一直在安慰自己,“虽然这里的一切都很寒碜,但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很艰苦的地方来的,尤其自小是从苦日子中熬过来的,曾有过很多很多的艰难和困苦经历。之所以有了今天的一份工作,完全是因为我当了兵。也正如我堂舅贾联美副县长对我说过的“是个机会啊”。所以说不能让这个机会之神擦肩而过,不能将机会白白扔掉。我心里明白一旦错失良机,未必再有这样的好机会。优秀的人从来不空等机会,而是捕捉机会,征服机会,让机会给自己效劳。”我自己就这样给自己安慰了大半夜,直到后半夜我的心才平静了下来安详地睡着。
第二天早晨那灿烂的云霞,血红的旭日从天地之间濆薄而出,这是生命的洗礼,是阳光驱逐黑暗的象征。这个时候其他的一切不复存在,所有在我脑海里的阴郁晦晦的东西,都随着新生的太阳烟消云散。
今天是公元1970年3月19日,是我第一天工作(行业术语叫出牧),所以值得让我记住这个日子。今天我身上穿上了近两米长的老羊皮制作的扫地大皮袄,腰里扎了一条班长送给我,也是我最喜爱的黑白牛毛搓成的花腰带,脚上蹬一双长筒毡靴。这些装备除腰带之外全都是公家配发给我的,这些穿戴重量加起来总有五十来斤。我年轻英气勃发,班里几个人稍微把我扶了一下,我就一跃上了他们早已为我备好的那匹骑马背上。然后双手紧抱着马鞍头,紧紧跟在班长后面,赶着有198匹的大骒马群出牧了。
将马群赶进平坦而宽阔牧草肥美的大草场,一会儿一匹匹马就像仙女散花般一样的撒落在大草原,悠闲自在的在觅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嫩草低头贪婪地吃起来,此时在我耳朵里便传来了音乐节奏感非常强,嚓嚓嚓,马群吃草的一片声。
如果是在白天,我会和班长或牵着各自的骑马跟随马群,踏着大马群的足迹行走,或下马坐在各自铺在草地的大皮袄上。如果是在夜间,我两人或骑在马背上不下来,或下马来牵着各自的骑马一直跟在大马群后面。如果是夜间换了班,休息的那个人就牵着自己的骑马,选择一个离大马群不远又低凹的地方裹着大皮袄和衣而睡。
刚参加工作,我就好像是一棵扎进沃土,充满生机又渴望阳光雨露滋润的小草。遇上的王班长对我特别的好,在放牧期间,他不论是白天或者是夜间,总是给我讲述一些育马的知识。他从放牧、饲补、繁殖、预防疾病管理等几个环节上讲起,一直讲到作为一个牧工自己应该如何去自己给自己驯骑马,如何使用装备,在放牧期间又如何自我安全的保护等等。可以说他是毫无保留地把他几十年来的实践经验全都传授给了我。我呢,像是学生在听一位老教授讲授课一样,认认真真地,专心致志地听讲。每次下班回到宿舍之后,我都要马上回忆着把老班长当天所给我口传心授的东西,尽可能的全记在笔记本上。我认为要真正的搞好育马工作,那么就必须努力的去学习掌握育马知识,这是一个牧马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自从分到班里的那天起,开始一直跟着班长,班长也一直陪伴着我,前前后后共四个白天,四个夜晚,这四天四夜我两一直工作在一起。自此之后不论白天或夜晚“城隍庙里的算盘不由扒拉”,我就开始独自放牧了,用军马场放牧的术语来说,我就可以单独“出牧”了。
一天中午去接班,牵着骑马一出门就跃上马背,端坐马背紧绷肌肉,收腹挺胸,双腿夹紧马身,脚尖任蹬,一手握紧扯手,一手拿着马鞭,这时直起腰脊坐在马背上的我立时英挺高大起来,浑身散发着一股雄性的悍味。潇洒利落的动作被在场的好多牧工们所看见,他们惊叹不已,顿时大家忍不住拍手称赞,说我很厉害,进步非常之快。
至此我接过来先辈“牧鞭”奋斗在大草原,和一大群“无言战士”日日夜夜生活在一起;至此也开始了在帐篷里写春秋,在茫茫大草原谱人生;至此开始在军马场的山山水水留足迹,洒汗水,度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至此已经有了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胆识,正视现实和重塑自己,迎接新的挑战再创新的辉煌。
我曾经看到过毛主席主席1947年1月8日在给他儿子毛岸英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青年人要想更快的进步,就要严格地正视着各方面对自己的压力,欢迎这些压力,也就是说要正视各种各样的困难,欢迎这些困难,因为只有在克服这些困难的斗争中才有真正进步,要坚决反对麻木不仁的现象,因为一旦麻木不仁就会堕落。一个人遇到困难越多,受到的磨练越多,进步就越快。一个人不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心,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和的个人的虚荣心总会有进步的。”毛主席主席的这些话金子般发光,同样也让我明亮了眼睛,再加上我已树立起来的信念,会更加的驱使我去吃苦,去战胜重重困难。
每当在晴朗的夜晚放牧时,我总是怀着无限神奇和美好的遐思遥望夜空,看那满天银豆似的繁星。星斗显得分外欢喜,高高兴兴地伴随月亮来到寂静的夜空。它们不停地眨着那美丽的眼睛,像一群顽皮可爱的孩子簇拥在月亮妈妈身边。仰望满天闪烁的星星,使我眼花缭乱,我仔细辨认着一个个星座,那是北斗星,大熊星,那是仙后座,那是牛郎织女星。我常想,这一颗颗小星星虽然光亮有限,却毫无保留地将光亮献给夜空,将夜空点缀得这般美丽。假若我像星星样把一切全部奉献给军马场的事业,那么,军马场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的美好。我又想,我们这些现在留下来的退伍军人,不也就是一个大星座吗?只要我们每一个同志都像星星那样无私,那样闪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自己的一切,一定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消除我们刚来时给马场种下的那种不好的影响,而会在他们的心目中重新树立起对我们好的影响来。
从心底里非常感激我的班长,因为他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从他身上不仅学到了育马的技术,更多地学到了如何的做人。我也非常敬佩他,可以说他是我心目中做人和干工作的偶像。在不经意间他的言行举动带给了我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向前进。我心中暗暗的为我庆幸,在部队时遇到了一位德才兼备的好班长,而今天到地方同样又遇到了一位老实厚道,工作踏实,经验丰富,思想作风非常好的好班长,我真的太幸运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客观上我有好班长为我指导外,在主观上我要靠我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靠我对工作的执著、专注和聪明智慧;特别是要以改变我的贫穷,让我和我的后代能过上城里人幸福美满生活的这种精神,以我的毕生使命为动力,去努力工作,去刻苦学习政治、学习业务,好好做一名有高水平专业技能,有高素质高道德品行,出色的“牧马人”。因为我是农家子弟,农民的儿子,所以吃苦受累对我来说都无所谓,算不了什么。
我平时经常把我们几个人住的宿舍兼工作窒收拾的明窗净几;把大家用的各种工作生活用具都收拾摆放的整整齐齐,井然有序;把工作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在我的规置摆设下,使条件太简陋的小屋子里的一切东西,不再像以前那样的乱七八糟,杂乱无章,一下子改变了班里原来那种邋遢窝囊黑暗现状。这一行动受到了班里同志和班长的赞扬,同时也受到了队领导和来我们班转游同志们的好评。
我一定要把这古老的山丹军马场两千多年来代代官兵、代代军工用汗水,甚至用生命换来的宝贵养马经“五勤五要”和“四季”放牧管理的经验学到手。这五勤即:脑勤、嘴勤、眼勤、腿勤、耳勤。这五要即:放牧要开、吃草要饱、饮水要足、运动要够、补饲要细。这四季即:春季,牧场选择草质好、水源近、积雪少、避风处、防跑青;夏季,防采食、早晚抓好膘、防蹄病、防雷雨惊群;秋季,增体膘、防流产;冬季,保膘保胎、夜牧防久站久卧、赶路慢、防暴风雪。
在放牧期间每当马群吃饱草打站时,我就会在这孤独和寂寞中找回我自己,办法那就是读书。通过读军马场的发展史料,和我当年的经历以及后来看到的资料,让我了解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丹军马场的历史和现在的沧桑巨变。
千里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南境,在祁连山和焉支山之间环抱着一片坦畅广袤,牧草丰美的大草原,遥遥望去犹如嵌镶在大地上一颗璀灿晶莹的绿宝石。这就是名垂史册的大马营草原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丹军马场。大马营草原地处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盆地,东接永昌、肃南,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