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权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

  以众入险阻,必分军而疏行。夫险阻必有伏,伏必有约。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

  兵莫危于攻,莫难于守,客主之势然也。故地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实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贤将能以寡为众,以小为大。当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曰此无人,彼不信也。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时令老弱登埤示怯,乘懈突击,其众可走矣,何患城小?

  背城而战,阵欲方,欲踞,欲密,欲缓。夫方而踞,密而缓,则士心固,固而不慑。背城而战,欲其不慑。面城而战,阵欲直,欲锐,欲疏,欲速。夫直而锐,疏而速,则士心危,危则致死。面城而战,欲其致死。

  夫能静而自观者,可以用人矣。吾何为而怒,何为则喜;吾何为则勇,吾何为则怯?夫人岂异于我?天下之人,孰不能自观其一身?是以知此理者,涂之人皆可以将。

  平居与人言,一语不循故,犹在愕而忌。敌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视敌有无故之形,必谨察之,勿动。疑形二:可疑于心,则疑而为之谋,心固得其实也;可疑于目,勿疑,彼敌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谋应,目疑以静应。彼诚欲有所为邪,不使吾得之目矣。

【译文】

  将要进行战争之前,一定要确实了解敌人的将师是才能出众,还是平庸蠢笨。同才能出众的敌将作战,要善于和他相持;同平庸蠢笨的敌将作战,要善于乘势压服他。

  善于同敌人相持,就可以有机会窥测到敌人将师的疏漏,然后运用智谋而战胜他。善于乘势压眼敌人,就可以一举而使敌人丧失胆气。即使如此,敌人的将领如果不是平庸蠢笨的人,就不可对他用压服的办法,因为对他实行压服而他却拒不出战,就会造成我军的灾难。

  把军队分为几个部分轮流进攻,这就是同敌人相持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歼灭性战争,这就是压服的办法。

  古时候善于治军的人,用处罚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赏赐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激发起对敌人愤怒的方法使士兵效命,但其中一定都灌注着正义的原则,不是要用他们去发动战争,也不是要用他们去进行掠夺,而是要用他们应付国家的危难。

  所以越国依靠六千名志士,战败了强大的吴国。在韩原(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万泉两县交界处)大战中,秦国的勇士比晋国多一倍,然而把秦穆公从泥沼中解救出来的,却是当年被他赦免、吃他的马肉的普通百姓(秦穆公丢失良马,百姓得而食之者三百人。官吏捕得食马者,将要诛罚,穆公说:“不可因为畜生而加害人民。”于是赦免他们。等到韩原之战时,这三百人请求参战;当穆公因马陷于泥淖之中而被晋军围困的危急时刻,他们奋力作战,把穆公从重围中解救出来,并俘获了晋君)。

  人数太少的军队容易遇到危险,人数太多的军队容易发生叛乱;指挥人数多的军队最困难,指挥人数少的军队最危险。所以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规范约束要详细;规范约束详细,士兵就难以随便行动。治理人数较少的军队,规范约束要简明:规范约束简明,士兵就容易明了。不如此,士兵就不能妥善地担当起作战的任务。人数众多而规范约束详尽的军队,即使平日任务繁重,也仍然不失为一支强大的军队。

  率领人数众多的军队进入艰险阻塞的环境,一定要分兵而缓慢行进。因为艰险阻塞之地必会有敌人的伏兵,伏兵一定事先有约定。我军分兵前进,那么敌人的伏兵就不知道应当攻击我军的哪一部分,这样敌人事先约定好的行动计划也就被瓦解了。在艰险阻塞的环境中行军,士兵容易产生恐惧急促心理;这时让军队缓慢行进,可以使士兵的精神安定,消除恐惧。

  用兵打仗没有比进攻更危险的,没有比防守更困难的,因为在别人土地上的进攻者与在自己土地上的防守者的态势本来就是这样。城堡有两种情况是不便防守的,一种是士兵太少,满足不了守城的需要,一种是城堡太小,不能够隐蔽防守的士兵。

  只有贤能的将领才能运用少数兵力来取得多数兵力的效果,运用小城来取得大城的效果。面对着敌人的先锋,没有人会不知道固守的,但我们若运角疑兵,敌人就会惊愕不敢前进,即使明白地告诉他们说:“这里没有人防守。”他们也不会相信。准确地估计敌人袭击我军的地点,暗中在那里部署

  兵力进行防备,敌人不了解我军的虚实,就会以为我们有用不完的兵力,那么即使我军的人数比敌人少,又有什么值得忧虑呢?

  收卷军旗,停止击鼓,使军队没有一点声音;严令约束士兵,有敢大声说话的斩首,不时让老人和儿童登上城墙,故意表示胆怯;然后乘敌人斗志松懈之时,突然发起攻击,敌人就会被打得大败而逃,那么即使城小,又有什么可忧虑呢?

  背靠城墙打防御战时,军队适合用方的阵形、横列展开的阵形、密集的阵形和利于缓慢前进的阵形。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牢不可破;觉得军阵牢不可破,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背城而战的时候,就是要让土兵不感到恐惧才行。

  面向城墙打进攻战时,军队要用直的阵形、前尖后宽的阵形、稀疏的阵形和利于迅速前进的阵形。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面临危境;觉得面临危境,就会拚死作战。面城而战的时候,就足要让士兵拚死作战才行。

  人如果能够冷静地观察自己,就可以带兵打仗了,我为什么会愤怒?我为什么会欢乐?我为什么会勇敢?我为什么会怯懦?别人和我难道有什么不同吗?天下的人有准不会观察自己呢?所以懂得人为什么会愤怒、会欢乐、会勇敢、会怯懦的道理,即使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做将军。

  平时同别人谈话,有一句话不符合常理,就会引起惊愕,进而产生猜忌;倘若敌人用可疑的表现来迷惑我们,反而安然处之不觉得奇怪,这就太鄙陋了。

  所以,聪明的人看到敌人有不合常理的表现,一定谨慎观察,切勿盲动。可疑的表现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不见具体行动,而使我们在心里产生疑问,心里既然有了疑问,就应针对敌人的表现而进行谋划分析,这样就可以得知敌人的真实情况;一种是故意用虚假的行动使我们看到,从而产生疑问,这时切不可被敌人的假像所迷惑,要知道那正是敌人迷惑我们的诡计。因此,心里有疑问,要用分析谋划的方法来对付,看到敌人的可疑行动,要用冷静观察的态度来对付。敌人果真要有所行动,就不会让我们看到。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强弱权变[强弱第三]

【原文】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

  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吾中,吾既不能再胜矣乎?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独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之忧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随何取九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后高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而仿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范蠡曰:“凡阵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春秋时,楚伐随,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盖一阵之间,必有牝牡左右,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唐太宗曰:“吾自兴兵,习观行阵形势,每战视敌强其左,吾亦强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后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无。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

  故智者轻弃吾弱,而使敌轻用其强,忘其小丧,而志于大得,夫固要其终而已矣。

【译文】

  知道有些东西是应当十分爱惜的,有些东西是不值得爱惜的,这样的人就可以带兵打仗了。

  所以那些善于指挥的将帅,总是牺牲不值得爱惜的东西,来养护十分值得爱惜的东西。士兵不可能都是精锐的,马匹不可能都是优良的,兵刃器械不可能都是坚固锋利的,这是事物的本然之理,只看使用它的人如何处置了。

  士兵有上、中、下三等,这样,用兵也就有三种权变。孙膑(战国时齐国人,为孙武的后代,也是著名的军事家。齐成王时任军师,辅佐齐国将军田忌屡打胜仗,著有《孙膑兵法》)曾经说过:“用你的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比赛,用你的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比赛,再用你的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比赛。”这实质上讲的是用兵作战,并不只是在讲赛马。

  下等马不能够赛过对方的上等马,这个我们是早已明白的;我这样安排,是故意放弃这次取胜的机会。对方的中等马不能赛过我们的上等马,对方的下等马不能赛过我们的中等马,这样不就可以取得两次胜利吗?从总体上看,得胜的次数比失败的次数要多,所以应该选择这种比赛办法。对方的上等马得不到他的中等马和下等马的援助,虽然胜了一次,岂不是白搭吗?对方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我说:士兵有上、中、下三等,因而用兵之道也就有三种权变。三种权变,就是用放弃一次胜利的手段,来达到三次交锋总的胜利目标。〖Zei8。Com电子书下载:。 〗

  管仲(春秋时颍上、即今河南省登封县人,名夷吾,字仲,死后谥敬,又称管敬仲。齐桓公时在朝为相,辅佐桓公成就霸业)说:“攻击对方坚固的部分,那对方薄弱的部分也就变成坚固的了;攻击对方薄弱的部分,那对方坚固的部分也就变成薄弱的了(攻坚则暇者坚,攻瑕则坚者瑕)。”这话说得好极了,不选择敌人薄弱的地方来攻击,那么天下的敌人都变成强敌了。

  汉高祖的忧虑主要在项籍,但他率领军队直接同项籍作战却没有几回,等到随何(汉初人,善言辩,刘邦为汉王时,他为谒者,负责接待宾客。后受命说服九江王英布,使之叛楚归汉)取了九江,韩信(秦未淮阴、即今江苏省淮阴县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屡建战功,封为楚王。有人告其谋反,降为淮阴侯后为吕后所杀)击破魏国、消灭代国、攻取赵国、破了齐国,然后汉高祖才大举进攻项籍,并战胜他。

  汉高祖所以不急急忙忙地去对付他所优虑的项籍,而是长时间地在那些不值得忧虑的地方作战,其目的就是要用这种策略使项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秦国的主要忧虑是六国,而蜀国(诸侯国名,都成都,即四川省成都市)最偏僻最弱小,秦国却最先攻灭了它;楚国最强大,却几乎是最后才攻取了它;这并不是因为秦国的主要忧虑在蜀国呀!

  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同强大的魏国相较量,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无论是夺取天下、攻取一个侯国、赢得一场战争,都是这样。

  范蠡(春秋时楚国宛、印今河南省南阳市人。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入齐,经商至富)说:“大凡作战布阵的原则,是充实左翼,使之成为坚强难破的雄军,设立较弱的右翼为配合作战的雌军。”

  春秋时期,楚国攻打隋国(诸侯国名,在今湖北省随县,为楚所灭),季梁(隋国人,有才德)对隋君说:“楚国人以左为上,国君一定在左翼军中,您不要正面和楚王相遇。要攻击楚军的右翼,右翼军中没有良将精兵,一定会被我们打败。偏师一旦战败,它的整个军队就瓦解了。”

  大凡一个军阵之中,必定会有强弱不同的雄雌左右两翼,关键是应当用我军的强大主力去攻击敌人薄弱的一翼。

  唐太宗说:“我自从兴兵打仗以来,经常仔细观察军阵形势,每次作战,发现敌人加强他的左翼,我也加强我的左翼:敌人减弱他的右翼,我也减弱我的右翼。使我军的弱翼经常对着敌军的强翼,我军的强翼经常对着敌军的弱翼。敌人进犯我军的弱翼,前进不过数百步;我军攻击敌人的弱翼,总是突破敌人的阵线,然后再掉转头来从背后攻击敌人的强翼,所以每战必胜。”

  后世那些平庸无能的将领,既不能善于运用强弱之势,因而常打败仗,却说:“我的军队中掺杂着老弱的士兵,并非全部是精兵,因此不能够打胜仗。”

  他们不懂得老弱的士兵,本来也是军事指挥家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老弱的士兵,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引诱消耗敌人的强兵,从而保全我军的精锐,这样,等待我军的就是失败的结局。

  所以聪明的统帅,总是舍得牺牲自己的弱兵,而使敌人轻易地拚掉他的强兵;不计较小的损失,而用心于取得大的胜利。指挥战争的要领,本来就不过是以追求最后胜利为目标罢了。

攻守战术[攻守第四]

【原文】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故攻敌所不守,守敌所不攻。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坦坦之路,车毂击,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大兵攻其南,锐兵出其北;大兵攻其东,锐兵出其西者,曰奇道。大山峻谷,中盘绝径,潜师其间,不鸣金,不挝鼓,突出乎平川,以冲敌人心腹者,曰伏道。故兵出于正道,胜败未可知也;出于奇道,十出而五胜矣;出于伏道,十出而十胜矣。何则?正道之城,坚城也;正道之兵,精兵也。奇道之城,不必坚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伏道,则无城也,无兵也。攻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木偶人是也。守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亦木偶人是也。

  今夫盗之于人:抉门斩关而入者有焉,他户之不扃键而入者有焉,乘坏垣、坎墙趾而入者有焉。抉门斩关,而主人不知察,几希矣;他户之不扃键,主人不知察,太半矣;乘坏垣,坎墙趾而主人不知察,皆是矣。为主人者,宜无曰门之固,而他户墙隙之不恤焉。夫正道之兵,抉门之盗也;奇道之兵,他户之盗也;伏道之兵,乘垣之盗也。

  所谓正道者,若秦之函谷,吴之长江,蜀之剑阁是也。昔者六国尝攻函谷矣,而秦将败之;曹操尝攻长江矣,而周瑜走之;钟会尝攻剑阁矣,而姜维拒之。何则?其为之守备者素也。刘濞反,攻大梁,田禄伯请以五万人别循江淮,收淮南、长沙,以与濞会武关。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疾以精骑赴广都,距成都不数十里。李愬攻蔡,蔡悉精卒以抗李光颜而不备愬,愬自文成破张柴,疾驰二百里,夜半到蔡,黎明擒元济。此用奇道也。汉武攻南越,唐蒙请发夜郎兵,浮船牂牁江,道番禺城下,以出越人不意。邓艾攻蜀,自阴平由景谷攀木缘磴,鱼贯而进,至江油而降马邈,至绵竹而斩诸葛瞻,遂降刘禅。田令孜守潼关,关之左有谷曰禁,而不之备,林言、尚让入之,夹攻关而关兵溃。此用伏道也。

  吾观古之善用兵者,一阵之间,尚犹有正兵、奇兵、伏兵三者以取胜,况守一国、攻一国,而社稷之安危系焉者,其可以不知此三道而欲使之将耶?

【译文】

  古时候善于进攻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善于防守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于守备敌人出击的地方。把全部兵力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