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异时空纵横三国梦-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接着道:“古今亡国之帝王虽有群臣劝异不力之过,也有帝王本身之责!朕也不能只把兴国安邦地责任只交给臣子而不对帝王有所约束不是!所以朕今日议定国策之二:废黜帝王制!”群臣一听吓了一跳,连忙一起下拜道:“陛下慎言,臣等不敢!”

我有些不悦道:“都给朕起来说话!”群臣这才颤颤微微地回到座上。我怒道:“看吧,若帝王都像现在这般至高无上,没有丝毫约束,怎能做到国家长治久安。所以朕决定国务院出代表四十人。司法院三十人,国防院三十人,共百人组成‘国家长老院’。何为长老院,就是监督帝王职权之机构,如果长老院有七成五以上之人认为现今帝王已经不再适合继续执政,那么长老院就可废黜帝君,从皇室之中再立新君。这是朕为了防止后世有不孝子孙乱我华夏基业所想出地法子。你等有何意见?”

群臣闻言大惊,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帝王不千方百计增强自己权力反而想方设法削弱自己职权地。一时都不敢吱声!我看了看群臣不敢言语,淡淡地道:“朕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你们的可是担心后世有不法之臣借此制度名正言顺地废除帝王、借以控制朝政吧!可是朕认为,要是一个帝王做到了七成五以上的国务院长老都反对他的地步,那么这个帝王也没有资格再继续做下去了。至于此制度是否会为不法之人所利用,朕倒并不太担心,因为这天下虽然是皇帝地。但归根结底还是老百姓的。如果有奸臣乱权地话,百姓们地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知道如何去捍卫自己地天子的!何况朕设立的三权分立的制度,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完全控制这三院吧!要真是有,那也是我华夏帝国大运将终,命该如此了!届时不论有没有这国家长老院’制度恐怕都难保我华夏江山了!”

群臣闻言不太敢插话,毕竟这制度休说听过,根本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我接着道:“既然诸位爱卿没有反对地意见。那么这项‘国家长老院制’就这么定下了。朕现在再和诸公商议一下第三项国策:储君建立制!请诸公直言不讳,朕非是不能容言之人!”

群臣见绕过了适才地敏感话题,心中松了口气,这才纷纷起立。贾诩道:“陛下,古今立储制,基本都以立长立嫡为准。以避免诸王争国、互相残杀地悲剧,不知陛下又有何良策?”

我笑笑道:“要说良策也可名句算得上吧。朕打算日常仍然设立太子一职,按旧例以立长立嫡为主,以使万一有时帝王不在朝时,可由太子监国,但太子却从此以后却不再是先帝崩后名正言顺地继承之人。朕打算建一机密库室,以重重钢石制成,再设重门重重,警卫无数,将传位遗诏早早便封存在内。其入库之钥分为四把,即先帝本人一把,三院首辅各一把。待先帝崩后。皇太子和三院首辅合同一起进入密库。打开遗诏,再遵从遗诏册立新帝。这新帝可能是原太子。也可以诸王子中之人,但一定要是先王诸子中最贤最能之人!这样在先帝未崩之前,任何人都不会知道国家真正的储君是谁,朕想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免却了诸子争位、自相残杀的惨剧。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呵呵,这有点仿照清朝地立储制了,这虽然仍不是最好的立储方式,但的确找不到比这更好的立储方式了!)

群臣一听一时琢磨开来,良久,孙策道:“长久以来,国家未册立太子时,众王子互相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地事情屡见不鲜;便是国家册立太子以后,太子作为储君又成了众王子们集中攻击的对像,皇室始终难以平静下来!陛下这种秘密立储制度的确可以让诸王子们很大程度上消减彼此的敌对情绪,最大限度的安定皇室,对此良谋臣深表赞同!”

郭嘉却有所疑虑道:“陛下,可是万一这新帝不是先帝长子或嫡子,会不会引发国家动荡啊?”我正色道:“新帝只立长立嫡或许有利于王朝一时的安定,但立贤立能却可保王朝长久地安定,朕决意日后册立新帝当以立贤立能为准。并将此标准以律法形式规定下来,若密诏取出宣读后诸王子中有不服者,既为谋反,诛无赦!朕想只要人人遵法,众臣奉旨,便有野心之人也是难以掀起什么浪花来!”众人想想也是不错:等到遗旨一宣,大事已成定局,便有不服者也是无可奈何了!这样地确有利于皇室与国家的安定,一时纷纷附议!

我松了口气,心道:“总算把气氛调动起来了,否则我一个人唱独角戏那多难看!”便笑道:“好,那么这第三项国策便定下来了!这第四项吗便是人口和土地制度!诸位爱卿都知道大凡在一个王朝初创时期。人口比上一朝代急骤减少,土地也会荒化严重,这时侯分配土地不是什么难事。基本上可以保证人人有田种,人人有衣穿,促进国家国力迅速回复!但是国家安定长久以后,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可用于分配地土地无形中就会越来越少;再加上门阀贵族地产生。土地这种东西的兼并就会越发严重,最后导致无地可种之人将会越来越多。虽然历代王朝多有屡屡严厉禁止土地兼并者。但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土地兼并的趋势仍然是难以改变。直到有一天,当越来越多的百姓们无地可种,无食可吃、难以生存时,便会揭竿而起,掀起新一轮诸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这般的农民暴动。这样便会促使一个王朝迅速败亡,另一个新的王朝随之诞生!”

我说地口干,便喝了口香茗,看着众人听得十分聚精会神,心中十分满意,继续道:“但是有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没有办法减少这种百姓地苦难呢!诸公可有良谋?”众文武听了咧了咧嘴,这种人口增长与土地兼并之间的矛盾历来已久,各个王朝都没有什么好办法,众人一时又如何可以想得出来,于是一时间都是沉默不语!

我摇了摇头,心道:“要不是我一时巧合来到这个异时空。恐怕这王朝更迭地规律还会一直顽强地发挥它的作用啊!”我笑笑道:“朕有两个法子,诸位爱卿听听看可不可以适用!”诸人一听我有办法,心中大喜,立即竖起了耳朵!

我说道:“首先,就是人口问题的解决。一个国家土地毕竟有限,人口越来越多以后,土地自然就会减少,最终导致农人食不裹腹,以致谋反!所以朕第一个办法法就是抑制人口增长。只要国家的人口增长较慢,那么无形中便会大大减缓土地不敷使用的窘境。使一个王朝的寿命大大增加。不知诸公以为如何?”

诸人闻听吃了一惊,刘晔惊讶道:“陛下。常言道:‘人多而势众’,若朝庭控制人口增长,国家人丁不旺,那么如何可以促进国力增长,内安天下、外御强敌?”众人闻听纷纷附和,大有不同意见。

我挥了挥手,众臣静了下来,我笑笑道:“人常言:兵贵精而不贵多,人口也是如此!若我华夏有两千万文能兴国安邦、武能冲锋陷阵的勇猛之士,实是远胜于六千万只能勉强糊口、文不能报国、武不能定边地无用之人!国家的资源就像一个梨子,吃的人多了,不仅每个人都吃不饱,而且每个人都会很瘦弱;如果吃的人少了,不仅人人吃得饱了,而且且人人能吃得壮实。一个国家真正强盛与否,不是看它的人口有多少,而是要看它的人才有多少,创造的财富有多少!朕采取控制人口这项策略,就是要使我华夏的所有资源尽可能地为国家培养出一群虽少而精地杰出人才,而不是用有限的资源去培养出一大群只会吃饭、别的什么都不会的蠢蛋!诸位可能看到,郑浑所统领的科技部对国家的促有多大,现在一个人在一天内生产地钢铁可以抵得上前人十天的产量,可见人口的多少并非是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志,科技才是第一重要的因素。而先进的科技从哪里来,就是要靠人才来发明!所以控制人口增长,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势在必行!子敬,你速速拟法,传告天下,从即日起:国家限定每一对夫妻只准生两个孩子,多生者罚;而且父母死后,父母的财产也只能由前两个孩子来继承,第三个孩子没有财产的继续权,只能自谋生路!”

众人一听若有所思,良久,孔明道:“陛下这么下旨,长久以后,我华夏之人定然会以只生两个子女为准,不敢多生。毕竟多生了,不仅仅要受国家处罚,多生的孩子还得不到任何家产的继承权,地确是好办法!另外科技是国家强盛第一要素地论断,臣也是第一次听说过,虽有些突兀。却细想起来颇为有理,值得提倡!”

此言一出,众臣都是言之纷纷,或有赞同,不有不赞同之意,但郑浑听到我对科技如此重视,不由得红光满面。腰杆挺得倍直!看着众臣争争吵吵的模样,我就知道‘多儿多福’、‘养儿防老’这种思想一时半时还没有办法完全解除。便道:“这控制人口之议,也许诸公不能完全赞同,但是这次朕要专权一回,定下这不容更改地国策。也许几十年,上百年后,你们就会发现朕的这条国策是多么的正确。何况,这控制人口之策也并非是一点不容更改。有些时候也是可以破例的。比如说,朝庭七品以上官员就可以破例让其多生一胎而不罚,而且为国血战、有战功之人也可以让其多生,甚至非我汉族之其它民族也可以适当放宽一些标准,以示优惠!具体如何做,子敬,你根据朕的意思,拟定一个初步的章程后。再交由朕审阅,然后方可发布天下!”鲁肃领命!

我接着道:“朕说的防止土地兼并地第二个方法就是将国家所有土地(专指家田)的所有权收归国有!”此言一出,众朝臣一时大哗,纷纷反对。荀攸代表着颖川等地地门阀大族,闻言反对道:“陛下不可,这土地千百年历来私有。已成万民公认之准则,若全部收归国有,恐怕会激起民变,万万不可!”一时间附者如云!

我闻言心中冷笑,在座的文臣武将多有门阀贵族出身者,土地是他们的最大财富,要剥夺他们家族对土地的所有权,当然且全力阻止!我猛地拍了拍桌子,脸色往下一沉,众人大惊。议论声瞬时便静了下来!

我冷冷地道:“朕还没有说完。你们急什么?朕知道在座诸公多有良田无数者,所以竭力反对。是也不是?朕的陆家在江南也有良田无数,朕都没急,你们急什么!你们可曾想过没有,你们的家族在吃香的、喝辣地同时,无数流民百姓在吃着树皮和草根度日啊!亏你们还自诩为开国功臣,万民救星,原来就是这么点德行!”

被我狠狠一骂,不少人都不说了,低下了头去,满脸愧色。我缓和了一下口气,平静地道:“朕将土地的权利分成两种:一为所有权,就是土地到底归谁所有,二是使用权,就是土地到底归谁所用。朕将天下所有土地的所有权都收归国有,但使用权并不收回。也就是说这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仍由原来所有之人继续耕种!这使用权除了个人的法定自留地不允许买卖外,其余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自由买卖!”听到这里,众人方才明白了,不少人暗暗地嘘了口气!

我看得真切,心中冷笑,接着道:“但是,这使用权的授予也是有期限的,就是以一百年为例。从新地土地法颁布一百年以后,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全部收归国有,由国家进行新一轮地统一公平分配。原本的使用者除了国家法律规定的每一人都有一亩自留地属国家无条例分配其使用外,要想再获得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就必须花钱向国家再购买新一百年的使用权。这样子,国家不仅可以大大缓解土地兼并的趋势,而且也可以为国家聚集一大笔财富,或用于开缰拓土,为新增人口增加耕地;或用于发展工商业,为新增人口增加别地生存渠道。这种方法将大大缓解土地兼并的压力,甚至可以将原本一次复一次的农民起义从此灭绝,极为有利于我华夏帝国的长盛不衰!诸公虽有异议,但这点朕不打算征询诸公建议,这条新法必须强制推行下去,做为永不得摒弃的国策来执行。只要我华夏帝国存在一日,这条国策不容篡改!”

诸人闻听这条新法,一时间各有所思:对于不少寒门出身的文武来说,自是无所谓;但对于对些士族出身的大族来说,毕竟有一百年的缓冲时间,又见我态度强硬,却也不敢再继续反对了!我见众人都不说话了,心中暗乐:“只要这道法律形成了习惯,你们日后想反对也没有用了,毕竟广大的百姓们一旦知道了有这种好办法确保自己的耕地所有权,还会放任后人随意篡改么!不过这种强大至极、影响极广地法律。也只有像我这般开国地帝王才有影响力力排众议推行下去,要让后世子孙来行之,一个字:难!他们的威信不够啊!”

我继续道:“好,既然诸公已经不再反对了,那么朕就再说一说第五条国策:就是教育问题!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华夏要想长盛不衰。人才不可缺乏。朕现在有一个计划,就是在五年之内要将官学推广到全国每一个县。长久以往。若国家财力富余,甚至要推进到每一个乡。而所有官学中使用地书籍则必须为国家统一颁布,统一任可的法定文本,任何未经国家礼部认可的书籍皆为非法,不得在官学教授!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孩子们能够读上书,官学所需的费用一定要低廉,以使不管士族还是寒门只要出得起学费都必须收留。不得有任何歧视。而官学地经费国家要想尽一切办法维持这官学的持续,除非外族大举入侵我华夏,否则有胆敢停办官学者虽是帝王死后也不得葬于我华夏之土!另外,官学除了教授孩子们习文断字外,还必须人人习武,国家要立法规定,官学地文武教学时间比例不得低七三,违者严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朕希望我华夏官学教育出来的子民不仅仅文能够安邦、武也能够定国。慢慢地,朕打算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所有朝庭新进的文武官员都从官学之中选拔,通过文武两种科举制度进入朝庭任职!只知文而不知武者,或只知武而不知文者,只能为史为兵。而不能为官!子纲,这条新政的法令,便由你和子敬司法院一同起草,报来朕看!”“遵旨!”

好在官学制度在江南创立已久,诸人反对的意见倒不大。而前一阵子有反对相关意见的腐儒和官史被杀了一大批以后,其他人也不敢再触这逆鳞了!只要这种制度一旦真正以法律地方式确定下来,则意味着统治我华夏官场数百年的门阀士族制度从此烟消云消了。原来这士族制度的掘墓人是唐太宗,现在就由我来做了!

我接着道:“下面,朕就宣布最后一条国策:‘内王而外霸’!何为内王,就是在国内实行‘王道’统治。从此上国策诸公可以看出朕之用意。朕就希望尽可能地给予臣子们和天下所有的子民一个公正、公平、幸福而有序的生活环境。不以严刑苛法而害民,而以教育来感化万民。使其自觉地法律允许的框架下自由而幸福的生活!从而缔造一个强盛、文明、尚武、统一的华夏大帝国!而外霸……”我眼睛里陡地冒出一股杀气,吓得众人一个激零!

我冷冷地道:“外霸就是说对国外实行‘霸道’,旧汉西域大将陈汤说得好‘明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从即日起,我华夏帝国就是要对任何胆敢抚我中华虎须之人纵使是追杀万里,也绝不放过一个!要让天下所有国家都知道,我华夏帝国是一条巨龙,是万万惹不得地!”

众人见我说得凶狠,只觉得后背一阵发凉,竟有种数九寒冬的感觉。一众武将闻言兴奋了,赵云大喜道:“太好了,主公若有意出塞,云愿为先锋,扫平胡寇!”哗啦啦,一时间原本在讨论政事时插不上嘴的武将们一拥而上,纷纷请战,真个是人人踊跃,个个奋勇!

张昭见状忙道:“陛下,臣有一话不得不说。昔年汉武大帝武功盖世,逐匈奴于漠北,扬汉威于西域,可谓做到了‘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之警言!但是,无论是汉武大帝征匈奴,还是更前一些的秦皇平南越、定北疆,无不是耗尽国力,险些亡国。而我华夏初立,国力不振,若要仅为国家颜面而弄得劳民伤财却是实不可取,所以陛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此话一出,一众文臣也纷纷附和,极力反战。这和武将们一心求战的踊跃简直是南辕北辙、差之千里。我见众文武吵得热闹,挥了挥手,众人很快便平静了下来,我平静地道:“定边灭胡不能不做,因为我华夏帝国要想长治久安,再复我堂堂天朝风采,不运用武力是不可能让蛮夷们屈服的。有道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接受我华夏文化者便是我华夏地敌人,既然是敌人就必须剿灭!但兴兵却不是现在,因为国家初定,百姓思安,这正是恢复国力的大好时机。所以朕五年之内不打算兴兵北伐。但是从现在开始起,就要在北疆之边开始屯积粮草、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