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9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郝东觉亲自找到了六个中队长,询问了他们的实战体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雷达告警机的意义相当重大。
当时,有四个中队需要穿过美军的高射炮阵地,雷达告警机让机群及时规避,避开了美军的高射炮阵地,不然的话,损失会更为惨重。另外,还有部分轰炸机飞行员在收到了告警信号之后,首先引诱美军高射炮开火,在确定了高射炮阵地的具体位置之后,再进行了轰炸,而且都成功的摧毁了高射炮阵地。
这是航空兵历史上第一次利用电子设备来进行防空压制,而是针对航空兵的死对头,地面防空系统的压制作战行动。当然,比起后来的专业防空压制部队而言,这次作战行动都属于飞行员的自发行动,意义并不是很大。当时,还没有足够的技术可以在战术轰炸机上安装上可以确定敌高射炮阵地的电子设备,也就不可能对敌人隐蔽的高射炮阵地进行主动的打击了。
到4月底的时候,第二特混舰队的12个“攻势护航”中队分别执行了37次作战行动,损失率一直在1%左右。雷达告警机在战斗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明显。当然,对罗云冲的战略航空兵来说,雷达告警机起到的作用也非常的显着。
从4月21日到4月30日,安装了雷达告警机的轰炸机一共执行了6219架次的轰炸任务,只有11架轰炸机被美军的高射炮击落,而在其中的2457架次的夜间轰炸行动中,只有3架轰炸机被美军的夜间战斗机击落,2架被高射炮击落。同时期,没有安装雷达告警机的轰炸机执行了5983架次的轰炸行动,有24架轰炸机被高射炮击落。很明显,雷达告警机使美军的高射炮作战效率降低了近七成。
可以说,29年的4月下旬是战略轰炸的转折点之一。从此之前,美军防空战斗机的作战效率已经明显被削弱,高射炮部队承担起了大部分的防空作战任务。而在4月下旬之前,美军高射炮的作战效率大概是用3000发炮弹击落一架重型轰炸机,而在4月下旬,需要用5000发炮弹才能够击落一架重型轰炸机,从5月开始到战争结束,平均要用8500发炮弹才能够击落一架重型轰炸机,而到了美国宣布投降前的一个月,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2000。虽然美军高射炮部队作战效率急剧降低与其本身的战争实力严重被削弱有很大的关系,但是雷达告警机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当时,雷达告警机的主要用途还是对付高射炮,而且大部分昼间战斗机上是没有雷达的,因此,雷达告警机对轰炸机,以及专门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战术战机有着明显的意义。直到战争结束,帝国航空兵都没有为战斗机配备雷达告警机。
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雷达告警机接受了实战的考验,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其本身存在的技术局限性也是无法否认的。
在五月底,美军就开始怀疑是不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才导致高射炮的作战效率急剧下降。当时美军在一架坠毁的轰炸机上找到了雷达告警机,只是因为这部雷达告警机已经自毁,所以美军没有立即察觉到唐帝国的航空兵有了专门用来规避高射炮火控雷达的设备。直到六月初,在受到了多次惨痛的轰炸后,美军才逐渐意识到,也许是他们用来指挥高射炮作战的火控雷达出了问题,才导致唐帝国的轰炸机能够提前发现高射炮,并且及时规避。到六月底,美国的情报部门终于搞到了可靠消息,知道了“雷达告警机”的存在,而且知道这种设备正是利用火控雷达发出的电磁波信号为飞行员报警的。
当时美军已经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而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变火控雷达的工作波段。在七月初的时候,美军高射炮的作战效率有了一些提高。当越来越多的飞行员报告,在遭到高射炮攻击的时候,雷达告警机没有发出信号之后,罗云冲立即将情况反馈给了南京电子研究所。工程师立即找到了原因,知道美军调整了火控雷达的频率。在电子战机弄到了美军火控雷达新的工作频率之后,工程师对雷达告警机做了一番调整,随即美军高射炮的作战效率再次急剧降低。
当时双方的科研人员都基本上摸清楚了雷达告警机的工作愿意,相互的对抗也就开始了。不过,到七月底的时候,离战争结束也没有多久了,而且美军的高射炮数量已经急剧减少,美军再改进火控雷达都没有多少意义。不过,当时美国的电子工程师提出了好几个解决办法,而且都对帝国的电子工程师有所启发。
战后,帝国获得了美国大量的绝密技术,这其中就包括了一项用来对付雷达告警机的技术,即捷变频率技术。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让雷达的工作在好几个波段上,以此使对手的雷达告警机难以发挥作用。实际上,捷变频率技术的作用远不止如此,这对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有很重大的意义。当时,美国的电子工程师只提出了基本的技术原理,战争随即就结束了。而唐帝国的电子工程师在受到了启发之后,在战后不久就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部捷变频率雷达,只是具备实际装备部队的价值还要等到十几年之后了。
可以说,当时双方在雷达与雷达告警机方面的对抗是世界上第一次电子对抗战,虽然这远没有后来的电子对抗战那么激烈,但是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内,这给了很多人巨大的启发与启迪。后来,引导帝**队首先走入电子化时代的好几名将领当时就是参加过电子对抗的年轻军官呢!

第三十九章 春季攻势

到五月初的时候,美国东北部地区几乎所有大中型城市,重要的军事基地都已经遭到了轰炸。只是很多目标没有被摧毁,罗云冲并不满足这样的结果,正在他策划着利用美军高射炮作战效率严重降低的机会扩大轰炸规模,将美国东北部地区变成“无人区”的时候,一道从帝国首相府送来的命令让罗云冲不得不立即改变了轰炸方案,并且提前结束了第二阶段的战略轰炸行动。
五月五日,也就是在罗云冲收到了首相命令的第二天,他就安排了上百架侦察机去美国东南部地区执行侦察任务,而这些侦察机都不是飞往城市的,而是飞往乡村与农场,其任务是将沿途的所有农场的情况都拍摄下来。
当时,很多飞行员都搞不懂,那些没有住几个人,也不可能隐藏了多少部队,更不可能成为美国重要的军事基地的农场到底有什么好拍的?难道去拍地里生产的麦子有没有成熟吗?而让所有飞行员都想不到的是,他们的任务正是去拍那些麦子有没有成熟!
五月七日,一支拥有50艘万吨轮的庞大船队到达了圣地亚哥,次日,另外一支同样拥有50艘万吨轮的船队也到达了圣地亚哥。这两支船队都是直接从青岛港出发的,中途只在珍珠港停留过一次,在到达巴拿马的时候都没有停留,直接通过运河进入了加勒比海。而这100艘运输船上都运载着一批一个多月前才从青岛兵工厂弹药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燃烧弹,一种与以往使用的不同的新式燃烧弹。
五月八日,在后勤运输人员还在将这些燃烧弹送到机场去的时候,罗云冲召集了所有轰炸机中队的中队长,向他们下达了新一轮轰炸行动的任务。而第三阶段战略轰炸行动的主要打击对象不是美国的城市,也不是美国的工厂,更不是美国的军事基地,而是美国东南部,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所有农场!
当时几乎所有的中队长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呢,农场有什么好打击的?而且,农场的价值太低了。一架“鹏”式轰炸机的价格足够买上千吨的粮食了,一枚燃烧弹的价格也定得上好几吨的粮食,而且美国农场的人口密度是相当低的,几乎就是无人区,难道是帝国的燃烧弹用不完了,要他们去“浪费”一点?
当时,罗云冲在收到首相的命令时,他也没有立即反应过来,不过,当他看完了首相派人给他送来的那份文件的时候,立即就明白,现在正是轰炸美国农场的最好时机。
早在25年的时候,全世界就出现了粮食危机,主要就是因为当时参战的好几个国家都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生产国,比如唐帝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美国是第二大粮食生产国,澳洲是第三大粮食生产地区,俄罗斯是第七大粮食生产国,德国是第九大粮食生产国。这几个国家生产的粮食占到了世界粮食总产量的六成以上!
因为天气等自然因素,以及战争等人为因素,粮食产量降低几乎是不可避免的。25年,只有唐帝国与美国的粮食产量在增加,俄罗斯,德国,澳洲的粮食产量都大幅度的下降,特别是俄罗斯与德国,因为生产化肥的化工厂遭到了破坏,加上大部分人力资源用转为工人与军人,大部分国土被占领等等因素,其生产的粮食几乎无法满足自身的最低需要。26年,波斯帝国出现百年难见的酷热与旱灾,粮食产量陡降三成,同盟国集团差点在这一点就出现粮食危机。同年,美国的粮食产量也开始下降,主要是密西西比河发洪水,导致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农场被淹。27年,美国受到了飓风,干旱的严重影响,粮食产量陡降。28年,美国粮食产量再次降低,这次主要是因为大量资源用于战争。当时,就算美国已经不需要向其他的国家输送粮食,但是其生产的粮食也仅够维持本国的基本需求。
农业是第一产业,这个“第一”就足以说明农业的重要性。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肚子都填不饱的情况下作战,甚至连正常的活动都无法进行。可以说,如果能够使美国闹饥荒的话,那么这要比歼灭100万美军,摧毁十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更能够打击美**民的士气。可问题是,农业与工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相对而言,工业属于集中型产业,即工厂都很集中,也很容易遭到打击,工业本身对土地的要求并不高。相反,农业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之上的,在粮食单位产量一定的情况之下,有多少土地,才有多少产量,而要提高粮食单位产量,不是依靠农民“加班”就能做到的,而且粮食的单位产量提高的限度也不大。
同时,农业对气候与季节的依赖性非常大,这是与工业的另外一个巨大的区别。不管天晴下雨,只要有原料,工厂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出产品来,而农业则不行,严重的自然灾害会使农业减产,甚至是全面歉收。另外,只有在合适的季节里,才能够种植出农作物,过了季节,土地就没有价值了。
农作物的生长期限比较长,而且是相对固定的,这是与工业的第三大区别。以小麦为例,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要三个半月的时间,在某些高纬度,或者是自然条件不好的地方,甚至回超过5个月。而在这段期间之内,农业是没有产出的,而且这个时间也不是人为因素可以彻底改变的。
这是这三个本质上的区别,决定了农业的特殊性,可同时农业又绝对是不能或缺的,因为工厂里生产不出粮食,最多只能加工粮食而已。可同样的,也正是这三个特点,决定了轰炸对农业的危害性反而要小得多。
不说别的,能够产出1万吨小麦的农场面积超过了25000亩,约和17平方公里。而对付一座市区面积有17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至少需要投下5000吨燃烧弹。换句话说,用5000吨燃烧弹去摧毁10000吨小麦,这个经济账是很明显的,除非唐帝国生产出的燃烧弹多得成山,不然的话,就不可能通过摧毁农业的方式来击败美国。
可问题是,如果能够导致美国粮食全面检查,最终导致粮食危机,在美国国内引发大规模的饥荒的话,那么战争肯定会很快结束,因为谁都知道,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别说军队无法作战,就连百姓都会造反。
28年中期,在薛希岳的幕僚班子里就有人提出了针对农业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当时被人看着了笑话,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重视。薛希岳也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当时为了敷衍那名提出建议的幕僚,薛希岳就让他去做一份相关的报告出来。一个月后,这名幕僚就交上了报告,这已经不是一份用来让首相消磨时间的报告了,而是一份结合了大量情报,以及根据众多实际情况,对美国农业承受打击的能力,以及要在美国引发饥荒所必须要达到的摧毁能力所做的一份全面的分析报告。
薛希岳看完了报告后,也认识到,如果真能够在美国引发一场大饥荒的话,那么战争就会很快结束。随即,他就让这名幕僚官员组织人员,做了相关的深入研究。
实际上,早在28年初的时候,情报部门就判断美国在29年很有可能出现粮食歉收的情况。当时,情报部门主要是依靠美国的农业人口,以及化肥产量进行的相关推算,认为美国在29年的小麦收获量将比28年降低大概两成,而29年的粮食总产量很有可能低于最低需求量,从而产生饥荒。
战时与平时的粮食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和平时期,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是依靠市场手段调节粮食的生产与供应,而国家战略储备粮仓的主要作用是稳定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以及应付突发的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粮食减产。按照战前美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在21年的时候,美国人均年消耗粮食大概是450公斤。这基本上与唐帝国相当,而同期世界平均人均粮食年消耗量大概是325公斤。按照这一情况,325公斤是美国在平时的最低粮食保障基础。
战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进入全面战争后,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用配给制取代市场体制,即粮食由政府统一征收,然后再按照配给标准发放给每一个人。22年,唐帝国的人均配给粮食为420公斤,23年为390公斤,24年粮食丰收,提高到了440公斤,25年要支援德国减少到了420公斤,26年再次减少到了390公斤,27年德国与波斯的粮食产量增加,提高到了420公斤,28年粮食丰收,再次提高到了450公斤,基本上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可以说,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唐帝国能够在战争期间保持国内长期稳定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美国的情况则没有这么好了。24年,美国人均粮食消耗量是455公斤,到25年的时候人均配给420公斤,26年密西西比河出现洪灾,加上需要向大量盟国提供粮食,骤然减少到了375公斤,27年近一步降低到了350公斤,28年则降低到了330公斤,这已经接近了极限供应量。按照当照帝国情报部门的估计,如果美国在29年的粮食人均供应量降低到了300公斤以下的话,那么美国就将爆发严重的饥荒。而28年的供应量已经非常接近爆发饥荒的红色警戒线了。
也正是如此,当时薛希岳才会批准手下的幕僚人员去做相关的调查与评估工作。到28年底,大部分的评估工作已经完成了,而且薛希岳也拿到了几份内容详细的报告。在他拿到的第一份报告中就着重强调了美国的粮食结构,以及在粮食生产方面的地域不平衡性。
当时,唐帝国能够保证粮食产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唐帝国的粮食结构是相对均衡的,其中小麦与水稻的产量各占了四成左右,土豆,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也不低。相反,美国的粮食结构则比较单一,其中小麦就占到了七成,土豆与玉米占了两成五,而水稻的产量还不到半成。
这也是因为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与东方人不一样,而在主要的农作物中,小麦的单位产量是最低的,水稻的单位产量要高得多,虽然玉米,土豆的单位产量比水稻还要高,但是当时这两种农作物还没有成为主要的食物。也就是说,如果29年美国的小麦产量骤然降低的话,那么美国就将闹饥荒了!
同样的,美国在粮食生产的地域结构性问题上也很严重。美国最主要的产粮区就是东南部,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平原地区。这与美国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东北部与五大湖地区的气温偏低,而且平原分布狭窄,适合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的场地有限。而美国中西部地区又以沙漠,戈壁为主,缺少水资源,也难以发展农业,西部沿海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面积狭小,不可能承担起主要的农业生产工作。因此,就只有东南部与密西西比河流域适合发展农业。实际上,在历史上,东南部地区,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就一直是美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区。而这两个地区又正好全部位与帝国战略航空兵的绝对打击范围之内!
当时,薛希岳已经有点动心了,可是他仍然不是很看中这个方案,毕竟那是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通过轰炸来达到目的的难度是相当巨大的。也就在28年底,当薛希岳收到了另外两份报告的时候,他加强了对这份提议的重视程度。而这两份报告一份来自农业专家,另外一份则来自科研所,也正是这两份报告,最终让薛希岳决定尝试一下这种有点走极端的战争方式!

第四十章 橙色恶魔

提供报告的科研所是位于呼和浩特的帝国第四化学研究所,这是帝国四所以农林业化学药剂研究为主的研究所之一。这四所研究所从事的主要是化肥,农药等与农业有关的化学研究工作,只有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