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艺术与癫狂-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理。”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对我们理解艺术创作的心理是非常有启发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同科学家一样,也是顺从某种顽固而恒定的意向的,几乎每一本艺术家的自传都会向我们披露这种状态。有位作家曾这样表白:“我写文章好像是顺从一种冲动。我常常是不由自主地拿起笔来写。写完了就仿佛从一个梦境中醒过来似的,觉得心上的重压去掉了,身子轻松了许多。这时候我的心才感到片刻的安静,但这样的安静并不能持续多久。一篇文章刚送出去,第二篇文章又不得不开始写。好像那个推动我的力量从没有把我放松过。我疲倦,但却不能休息,好几次我忍不住要发出一声叫喊:饶了我吧!然而我并不曾被饶恕过。”转引自《处在“强迫状态”中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载《医学与哲学》1984年第10期。这多么像那位不断按橡皮*的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恐怕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过这种亲身体验。作为艺术家,他们注定要一生一世受“苦”,艺术家是“痛苦”的人,他之所以“痛苦”是由于创作;他之所以创作,是由于痛苦。他总被某种强烈的形象和创作欲搅得心神不安,激情难却,可以说他们为形象而生,为形象而死,也就是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当贝多芬发觉自己变成聋子时,他几乎陷于绝望。他后来表白:“我的不至自杀也是间不容发的事了——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贝多芬传》第50页。艺术犹如猎人,艺术家不过是猎物。艺术是胜利者,艺术家总是幸福的失败者,这时候艺术成了内在的策动力,它抓紧艺术家使他成为工具。这是因为艺术家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在这时已失去其作用,完全被潜意识所规范。艺术家在创作时,总要忘记自己,他成了他的作品的一个仆人。他们往往是在“病态”中一往情深地追求和寻找自己心灵的归宿。他们根本不是想创作,而是必须创作!
  

4 不狂而狂,狂而不狂
对上述问题,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般论者都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家大都是怪人、病人、狂人。我们也注意到,大凡非常可怪的议论,不是神经病者断不能想,就是能想,也不敢说,说了以后遇到艰难困苦之时,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辜鸿铭有言:“世上所有伟大宗教创始者都是性格特殊、感情强烈的人。”又说,“要成欧洲意义上的宗教创始者一个人就必须有着强烈的、变态的个性特征。”《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67、71页。叔本华也说:“天才是以激烈、狂热的性格为前提条件的。”《叔本华思想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这里补充一句:“叔本华之天才即艺术家也,所不同者名称而已。”《物质生命与价值》460页。就笔者所见,对这个问题说得较详尽的是卢那察尔斯基。他说:“文学中的病态现象完全不是比如说工程艺术中的病态现象”,如果一个工程师“精神错乱达到某种界限,他将丧失制造机器和建筑房屋的可能性,理由很简单:这种非常客观的职业要求极大的健全思考能力,而精神失常的作家,却能够有重大的成就,不仅仅是不顾自己的疯狂,而且是由于自己的疯狂”。“在绘画领域中……也有很多被认为是肯定的病态创作的现象。其实,在远古艺术家或者诗人一定是病态的典型。或者说得正确些——只有病态的典型才被宣称为诗人。”他还“发觉灵感同轻度的癫痫有许多共同点,有时则和干脆是癫痫也有许多共同点”。“总之,我们到处都看到最初文学家是病态典型的痕迹。”“很难想象没有高人一等的强烈的感受能力的艺术家;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具备高人一等的敏感性会被认为艺术家。”“所有这些艺术家所固有的特征差不多是不可避免的。这些特征就已经证明某种精神不稳定性。”而“完全正常的人不能选艺术专业”。他确信:“在俄国文学中有许多极其伟大的作家需要一般地看做是病态的。”不仅在俄国,而且“在欧洲,也有大量富于病态的典型”。“因此,不能认为杰出作家天赋与变态心理、甚至与直接的心理上的疾病往往结合在一起是偶然的。”《关于艺术的对话》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4—220页。
  必须说明的是,艺术作品不一定是、至少不完全是艺术家的“病”中之作,许多作品是“病”后完成的。是时过境迁之后的回忆之作。柏格森曾有言及此:“凡画家所绘画的,总是他在某年某日某时所看见并且不能再次看见的光景。凡诗人所唱的诗歌是他自己的情态,并且是不能二次重复的情态,凡戏曲家所启迪于我们”的“是灵魂之发展史,是情感与事件”的有机组合。“总之是曾经一度碰过而不能重复的东西”。张闻天译:《笑之研究》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二年版第160页。约德也说:“艺术作品非表现艺术家当时之灵感,乃表现其曾经有过灵感,而此灵感业已消失也;艺术作品所昭示吾人者非当时艺术家之所有,而是其所失,今欲追忆之者,……艺术作品所具体实现者是记忆而非灵见之自身,乃所忆得之情感之产物。”《物质生命与价值》商务印书馆旧版第462页。这就意味着,许多艺术作品其实是在艺术家出离病态,恢复正常之际完成的。范曾先生对清初大画家八大山人的精辟分析,可为佐证:“他老境来临的时候,八大山人的心灵愈趋宁寂、平静、恬淡,他远离了生平所经历的劫难和心灵上的震恐、挂碍、颠倒梦想,具有了一颗真正的平常心。当一个人能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色相的时候,那目之所见绝不是奇谲怪诞的所在。惟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达到无心无待而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的境界……然而这无心所栽之柳,却宛在和风拂煦之中抽丝吐绿,给人类的艺术林苑带来一片碧绿的无限春色。”但“有人以为八大的艺术创作方式是怪诞的,缺乏正常性,‘山人玩世不恭,画尤奇肆’;还有人以为八大山人作画必处于异常的感情状态、一种不平常的精神状态之中;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一种妄评。这是由于他们念兹在兹地不忘八大山人的‘哑’,不忘记他哭笑无端,不忘记他佯狂市肆,不忘记他遗矢堂中。啊!忘记这一切吧,当八大山人已经‘吾丧我’回归平常心时,你还抓住在八大山人八十一年生涯中短暂的异行以为解决八大山人艺术的永恒的钥匙”。“你不只没有走近八大,而正是远去”。《大丈夫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7页。范曾先生接着又说,“在中国美术史上,的确有真发神经病的——这便是徐渭。”“然而他却是一个不需争议的天才。他的行为够得上怪诞荒唐,不可思议”,袁宏道说他“晚年愤益深,狂益甚”,“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而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捶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范曾先生说,与徐渭比起来,“八大之‘狂’,则佯狂也,文狂也,短期而即愈可,愈可而转宁静,与徐渭有着根本的不同。徐渭发疯时完全失却理智,可以真正杀人,而八大山人之狂则如前述,惟可视为精神之裂变状态,是灵魂处于‘迷’与‘悟’的交汇的蜕变期。”《大丈夫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这里所说的悟是指八大学禅悟道,之后他的人生和画作则另有一番境界了。此时“他生平的怨恼、孤愤早已化为对万物生灵的广大恻隐与同情”。因而他“作画之时,心中无挂碍、无渣滓,于是用笔既研润而又峻发,亦若百炼钢成绕指柔,外包光华,内含坚质,线条笔墨无丝毫迫促溷沦痕迹,《老子》‘善行无辙迹’者,‘八大有之’矣”。同①第50—51页
  对上面的引征,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狂中也有不狂,不狂之中也有狂。美国学者来勒克说:“癫狂被视做介乎神经质与精神病之间。”《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到底是狂还是不狂?我们只能说狂而不狂,不狂而狂。狂与不狂,归根到底,扑朔迷离,模糊不清。
  但我们应该知道,晚近有些心理学家对此问题,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也承认“变态心理的某些症状,诸如精神分裂、抑郁和歇斯底里等倾向,较之一般天赋不高的作家,创造性作家”更为显著。但是,“另一方面,一种与之抵消的心理因素也存在。在创造性作家测试组中,这些作家在自我力量测试项目上的得分高得异乎寻常。这意味着他们有一种控制自己精神变态的心理机制。”《艺术的心理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249页。
  此外,他们还证实,艺术家另有一种组合、综合、整合的能力。说艺术家有“组合与整合多种意念和意象的能力”以及“整合经验的能力”。因此,“艺术家比其他人更正常、更冷静,对自己的情绪稳定性更自信”。所以,“诗人应该是一个有广泛兴趣和正常心理结构的人”。《艺术的心理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页。这样,他们就否定了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的关系。
  这种观点,虽与我们不同,却很耐人寻味,值得仔细研究。世界著名德国物理学家玻恩警示说:“相信只有一种真理,而且自己掌握着这个真理,这是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最深刻的根源。”《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7页。这才真正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至理名言。
  

1 “知性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起作用最大”(1)
潜意识在创造中的作用,许多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都是承认的。约德明确指出:“天才所以异于常人之才具与创造力,皆发自潜意识,并受——不能避免,不能控制之力量指使也。”《物质生命与价值》第262页、264页。康德曾意味深长地提出:“知性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起作用最大……在模糊中能够产生知性和理性的各种活动。”他没有明确提出无意识,但无意识的能动作用却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了。康德还曾谈到思维的自生性和知性的再生想象力,认为知性能够自生地即自发地创造自己的概念,“想象的能力就是自生性”,这是《纯粹理性批判》的中心思想之一。《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5页。中国古代哲人所说“胸无滞碍,天地万物之理自尔贯通,而不知其所以”。“胸无滞碍”就是一种潜意识状态,达到这种状态便自然而然能够领悟天地万物之理,这与康德的意思十分相近。爱因斯坦指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通的基本定律……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种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42页。直觉产生于头脑的潜意识活动,大脑已不再自觉注意这个问题了,然而,却还在通过潜意识活动思考它。“在潜伏期间,让思维像孵化一样慢慢地潜滋暗长”,使“所获的材料重新组织,事实和原则,自然融合在一起,隐的显了,纠纷的厘清了,结果是疑难涣然解释了”。杜威:《思维与教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54页。可见创造性思维是潜意识地完成的,是在意识的阈限下实现的。在创造性思维中主体并不意识到探求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意识或逻辑的作用不在创造,而在证明。许多事实证明,创造性往往出现在思想放松,甚至出现在睡眠和梦境中。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意识控制的暂时消失,使心灵摆脱了常规思想的束缚限制,而创造性得到了解放,这时,较原始的精神组织都活跃起来。鲁道夫·阿恩海姆也证明:“在睡觉的时候,人的意识下降到了一种较低的水平,在这一水平上,生活的情景并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呈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含义丰富的形象呈现出来的。睡觉在所有的人身上唤醒的创造性想象力,都会使人惊叹不止,而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时,也正是依靠了这种潜伏在深层意识中的绘画语言能力。”《艺术与视知觉》第636页。有的心理学家进一步解释说,做梦也是人的大脑的一种活动程序,它能为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去芜存菁的筛选,能使灵感彼此交汇,人们有时可以通过梦来重新安排我们已经感受过或认识过的东西。使“新”和“旧”的认识合理地沟通和结合从而获得更深、更多,甚至带来某种规律性的认识。
  心理学家乌尔曼指出,梦的创造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梦能构思出新事物。英国名著《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斯蒂文森回忆说,他早年就梦见过所写的故事,如果故事结尾不完满,下次梦里会出现更好的结尾。他把自己的梦描述为每天夜里在舞台上为自己提供神话魔杖的小人儿。
  第二,梦能把分散的表象组成一种新形式。
  第三,梦能使做梦者联想到事物的实质。

1 “知性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起作用最大”(2)
第四,梦的创造性使做梦者感觉到一种不自觉的经验反映—— 一种和非梦境的创造过程相似的反映。《梦与创造心理》载《大众心理学》1984年第6期。
  心理学家发现,灵感是位于睡与醒之间的过渡性区域。剑桥大学的调查告诉我们,有百分之七十的科学家从一些梦中得到启示,日内瓦大学的数学家的调查结果是六十九人中有五十一人是在睡眠中解决问题的。精神上如此,体力上也如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硬气功的头撞石碑,腹托千斤等惊人的力量,也是由放松训练即由发挥潜意识力量而来的。“无极而太极”,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充分放松才能充分积蓄和发挥潜能。
  这种现象在艺术创作中更是常见。据说意大利著名提琴家塔提尼(1692—1770年)梦见他给魔鬼一把提琴,魔鬼演了一首美丽的乐曲片断。塔提尼醒后立即写下了令人难忘的《魔鬼的颤音》。德国著名歌剧作家瓦格纳在意识蒙眬中创作了《歌唱大师》和《莱茵的黄金》的部分乐章。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一些乐曲是在睡梦中写成的,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都利用过无意识或睡眠状态。转引自《新美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9页。在我国古代文学家中也有在潜意识中进行创作的事例。相传谢灵运的佳句“池塘生春草”就是在梦中得到的:“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东坡志林》载苏轼《记梦赋诗》曰:“轼初自蜀应举京师,道过华清宫,梦明皇令赋《太真妃裙带词》觉而记之。……”云:“百叠漪漪水皱,六铢云轻。植立寒风广殿,微闻环佩摇声。”南宋刘后村在《沁园春词序》中谈道:“癸卯佛生之翌日,梦中有作,既醒但易数字。”
  据记载,清代画家高其佩,曾以独特的指画艺术传之后人,并且远播日本、朝鲜等地,史料说,高其佩八龄学画,遇稿辄摹,积十余年,盈二簏。弱冠恨不能自成一家,郁悒寡欢。一天,倦而假寐,梦一老人将他引至土室,室内四壁皆画,理法无不俱备,但却没有文具,不能模仿。惟一水盂,爰以指蘸而习之,觉而大喜,无奈得于心而不能应之于笔,辄复闷闷。偶忆土室中用水之法,因以指蘸墨,仿其大略,尽得其神。信手拈来,皆成妙谛。从此,遂废笔而作指画,并镌一印章云:“画从梦授,梦自心成”,这就是有名的“梦授指成”的故事。《历代论画名著汇编》第551页。
  这类在梦中进行创作的故事绝不是个别的,《红楼梦》里描写香菱作诗,白天苦思苦想,终于在梦中想出八句,黛玉等人看了都称赞是一首新巧而有意趣的好诗。苏联大舞蹈家乌兰诺娃常在梦中跳舞,她说:“如今,我还在梦里跳新的舞蹈,排练新的节目,这对一生从事芭蕾舞的演员来说,是很自然的。”转引自《艺苑趣谈录》第415页。
  目前,尽管对潜意识的功能、机理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潜意识的存在这个事实则是不能否认的。弗洛伊德早就指出:“神经病症状,清楚明白地使人确信有一种无意识的存在。”并强调说:“承认无意识的精神过程,这就是向世界和科学的新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心理分析引论》)其实,关于潜意识的思想资料,许多国家都有,我国的《庄子》中早就提到过:
  喜怒哀乐,虑叹变热,姚泪启忘,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时而欣喜,时而愤怒,时而悲哀,时而快乐,时而忧虑,时而嗟叹,时而反复,时而恐惧,时而浮躁,时而放纵,时而张狂,时而作态,好像音乐从虚器中发出来,又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