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艺术与癫狂-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在凡高的眼睛里,星空像旋转翻腾的江河,而在他年轻的眼睛里,黄河像北方大地燃烧的烈火,对岸山西境内的崇山峻岭也被映红了,他听见这种神奇的大河正在向他呼唤。
  这时,黄河,他看见黄河又燃烧起来了。赤铜色的浪头缓缓地扬起着,整个一条大川长峡此刻全部融入了那片激动的火焰,山谷里蒸腾着朦胧的气流,他看见眼前充斥着、旋转着、跳跃着、怒吼着又轻唱着的一团团通红的浓彩。这是在呼唤我呢,瞧这些一圈圈旋转的颜色。这是我的黄河父亲在呼唤我。
  这种错觉和幻觉来自主人公——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当人受了强烈刺激,感受着浓厚的情绪,因而导致神经错乱,也会出现幻觉。在《静静的顿河》中写葛利高里抱着阿克西尼亚的尸体,抬头看到天上挂着的是一个黑色的太阳,太阳是红的而不是黑的,但在极度悲痛、绝望的情况下,葛利高里产生了错、幻觉。相传拜伦的好友司各德一听到拜伦的死耗,立刻看到他的朋友出现在眼前,他分明见了衣服的样式,当走近仔细审视时,才知是幻象,衣服的形影乃是帷帐的褶痕。详见《诗学原理》第8—9页。邓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她的亲爱孩子的惨死,使她整个身心都受到了致命的摧残。有一天,她独自一人在沙滩上散步,走着走着,突然看见她的两个孩子正在手拉手地走着。她喊他们,但是他们一边笑一边跑,让她刚好赶不上。她跟在后面追,一面跑着,一面喊叫他们,突然他们消失在浪花之中。详见《邓肯自传》第321—326页。更使人惊奇的是,在她的孩子惨死之前,她也曾有种种幻觉,好像神灵给了异常的预兆,预示将来注定要发生的事件。那是一天早晨,她乘雪橇去旅行,“突然非常清楚地看见马路两旁摆着两排棺材,但不是一般的棺材,而是儿童的棺材。”其实“那儿除了雪,什么也没有。大雪堆在马路两旁”。同②第288页。这种类似预兆的幻象的出现,可能是出自对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惧。在我国古籍中也有很多幻觉记载。如《汉书》中武帝思念李夫人的故事就是最生动的一个。李夫人死后,武帝思念不已,方士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屋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戚,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段文字把汉武帝对李夫人的幻觉写得何等真切。对于自己所热恋的人,正因可望而不可即,其思念才益加殷切,而愈殷切愈易致幻。古典诗词中也有这样的例证,有一首怀念在战争中死去的故人的唐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5 炽情致幻(3)
前年戍月氏,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因思念之深,故人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依稀觉得甚至看见他还活着。这便是“欲祭疑君在”的含意了。
  依同理,古代圣徒或宗教神秘主义者也往往产生幻觉。心理学家指出:“由感情专制之炽(即被炽热的感情所控制——引者注)而现种种之幻境,如见别世界者,观宗教信者之热度高而现见地狱极乐之景况可知。”蔡元培译:《妖怪学讲义》第186页。由于斋戒、禁欲、生理发生变态,感觉昏蒙,这种变态与宗教狂热相混杂,更易引起幻觉;有时由于太注意所崇拜的对象,便发生一种自动催眠,由于这种状态所引起的幻觉在古籍和《圣经》中有很多记载。《礼记·祭义篇》上说:“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斋之日,乃见其所为斋者。祭之日,入室,俨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这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有意的想象阶段发展到不自觉的幻觉阶段。这就是所谓心诚则灵。灵就是出现幻象。《圣经》中记载说,彼得登上屋顶祈祷,当腹饥沉入昏迷时,忽见天开了。据詹姆士研究,宗教天才往往表现为神经不稳症状,宗教领袖常陷入变态心理症象,常听见虚幻的语声,常看见幻象,据说英国文学家邦扬,宗教感情强烈时往往眼见种种幻象,外界事物,他熟视无睹,他只注意幻象,只“注视着经过他的心灵里的事物。他独行于乡野,工作于牢狱,无时不眼见幻象,耳听幻声”。详见《诗学原理》第13页。
  我国的一位带着圣洁的感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敦煌艺术的女考古学家樊锦诗讲过这样一段故事:“一千六百多年前,有一位高僧乐僔云游天下,来到敦煌城东南的三危山,四野茫茫,大漠寒风,戈壁落日,突然风静云停,乐僔迎着夕阳极目远眺,只见三危山三个尖顶金光万道,仿佛有无数尊佛在金光中显现。他屏息静气,顿时感到耳边鼓瑟声起,金钟齐鸣,‘佛……佛……’乐僔立即顶礼膜拜,他深深感到这是佛对他的启示。他抽出戒刀,一刀将手臂砍断,立下誓言,无论碰到多少艰难困苦,也要在这里开凿石窟,兴造佛像。”《敦煌的女儿》载于《光明日报》1984年1月3日。这当然也是宗教圣徒的幻觉。
  英国现代派作家劳伦斯的代表作《骑马出走的女人》中的主角,由于对现代文明的失望和厌倦,她就狂热地向往大自然和古老的宗教崇拜。在一次献身前的宗教迷狂中,她经历到一种灵魂飞升的喜悦。当此之时,她忽然觉得:
  她的感官便被释放出去,进入一种高亢、神秘的敏锐状态,产生一种她仿佛美妙地扩散出去,与万物和谐地合为一体的感觉。到了后来,这便成为她惟一真正的意识状态了。这是一种渗入万物的更加崇高的——美与和谐之中的绝妙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中,她真的听到了空中巨大的星球的声音。她透过她的房门,能够看到这些星星。她听见它们在移动中银光闪闪地说话。那番话完全是说给宇宙听的。
  这段描写,完全符合神秘体验的心理状态,绝不是作家的凭空想象。
  艺术创作是强烈的感情活动,就这一点而言,它与以上所讲的各种因情成幻的情况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艺术创作中,幻觉的出现更为普遍和经常。真正的艺术家无不真诚地相信他所虚构的一切,并进而产生种种幻象,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谈过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6 幻觉与内驱力或期望、定势及心理场(1)
关于幻觉这种变态心理现象,有些心理学家用内驱力来解释。所谓内驱力是指未经意识到的一种发自本能的情绪力量。诸如饥思食、渴思饮、渴望钟情、愤怒和吃惊。据研究,几乎所有各种动物的行为,以及相当大部分的人类行为,都可被认为是内驱力控制的行为。我们往往不意识,为什么我们偏偏会这样做,这种不知不觉,具有许多形式。幻觉便是其中之一,“例如有人忽念及狐而全力专注之,遂自如狐感。再起狐之态貌声音等而拟之。”又,“例如父母死而慕之甚切,则所见现父母之貌。或怖蛇者无蛇处见蛇,怖虫者无虫处见虫。”《妖怪学讲义》第180页。皆是。再如:“正在等候女友约会的人,可能跑到一个陌生人面前,把她当成他所期待的人。他不了解,由于他的渴望,使一个陌生人变成他所期待的人。他却以为是他的视力不好而受窘。这里,内驱力使知觉起了变化,发生了错觉。”其中也有幻觉成分。“一个儿童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醒来,惊慌哭泣,确信他看见一只老虎,不知道那是因为他自己害怕而产生出来的老虎,一开电灯,老虎便消失了。这里,内驱力产生了幻觉。”《生理心理学》第318页。那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等错、幻觉也属此类。
  人在饥饿时也会产生错觉和幻觉。据心理学研究,当饥饿时,你正要读一本书,会将单词streak(纹理)当成steak(牛排),flood(洪水)误读为food(食物)。有的心理学家研究饥饿对于模棱两可的图形知觉所起的影响。被试者是十名儿童,在饭前和饭后将图形呈现给他们。当问他们图形像是什么时,作出图形与食物有关的东西相像的回答者,饥饿的儿童为饱食的儿童两倍。研究者认为,随着饥饿的增强,受试者将更有可能把模棱两可的图画当成与食物有关的东西。详见《感觉世界》第240页。由此令人想起,卓别林的《淘金记》中困在雪山上的那个饥饿的淘金者,会把人看成是火鸡的幻觉。那不是天才的想象,一定是卓别林从体验过饥饿的人嘴里得知的。还有,安徒生在他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那个孤苦伶仃、饥寒交迫的小女孩的幻觉描写,也是生动的例证。那个小女孩在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新年之夜,身子冻得发僵,为了取暖,她一连擦了四根火柴。每擦一根火柴,眼前就出现一幅幻景:她看见了发光的蜡烛,温暖的火炉;她看见了冒着香味的烤鹅从盘子里跳出来,背上还插着刀叉;她还看见了慈祥的老祖母突然降临人世,把她搂在怀里,向光明和快乐的天国飞去。……四根火柴所呈现的四幅幻景,正是她渴求温暖的外化。
  事实证明:“我们的心境、情感、内驱力和愿望,常常润色和改变着我们周围的所谓客观世界。我们的动作受种种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指导,我们所觉察到的那些需要与愿望是加在它们上面的。”《生理心理学》第318页。
  有些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期望或定势对知觉的影响。殷切期望什么便会产生关于什么的幻觉。美国心理学家利用定势原理进行过一次威信对人的心理影响试验。试验是在大学生中进行的:在开始上课前,教授向学生介绍了一位来宾——“冈斯·施米特博士”,说他“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这次是被特别邀请到美国来研究某些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接着,施米特博士用德国人特有的腔调向学生们解释说,他正在研究他所发现的几种物质的特性,其中特别使他感兴趣的是,这些物质的扩散作用极快,人们能够马上闻到它们的气味。他说,由于大家都是研究感觉问题的,所以他就同大家一起来做实验,说完后,他就从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并要求学生们参加这个小小的实验,他说:“现在我就拔出瓶塞,这种物质马上就会从瓶子里挥发出来,这种物质是完全无害的,不过有那么一点气味,就跟我们在厨房里闻到的那种气味差不多。这个瓶子里装的是样品,气味很强烈,大家很容易闻到。不过,我有一个要求,你们一闻到这种气味,就请立刻把手举起来。”之后,实验者拿出一个秒表,上了弦,并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停了一下,“化学家”拔出了瓶塞。不久,就看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依次举起了手。“施米特博士”向学生们表示感谢,并带着满意的神情离开了教室。

6 幻觉与内驱力或期望、定势及心理场(2)
于是,心理学教授向学生们宣布:“施米特博士”并不是别的什么人,他是德语教研室的一位老师化装的。而带有强烈气味的物质,不过是一种蒸馏水罢了。
  为了测试视觉强度,也进行过类似的实验。一位蛮有样子的眼科医生站在远处给大家看一张白纸,说那纸上靠近中间的地方好像有一个黑点,要求学生们一经发现这个黑点,就立即举起手来。这个实验获得了类似的结果,而实际上那张纸上并没有什么黑点,但却似乎所有受试者都“看见”了这个黑点。《宣传心理学》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81—82页。清人沈复有一段记述他童年时代观察物象的有趣文字,可以说明期望对知觉的影响:“余忆童稚时,……见渺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讶然惊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詹姆士证明:“一个人在暗中等待某人某物到来,或怕某人某物到来,怕得很厉害,只要突然受了一种感受,就会把他解做该人或该物来到了。像儿童做躲藏游戏时,像罪犯躲避缉拿人,像迷信人子夜穿过森林或寺院时,急急忙忙地走;像走路人迷失在深林里;像女郎颤抖抖地和小伙子约定宵间幽会。这些人都容易为视听两觉上的错感所中。这些错感使他们的心脏直跳荡,等这些错感消散为止。一个男情人心中预为空想所据,尽在那里想他的情女,以致一天工夫走在街上,要有二十趟想起她,感知他的意中人的花冠就在面前。”《心理学简编》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二十章第55页。日本心理学家井上圆了也谈过这类现象,他称之为预期意向,“预期意向者于吾心所预期以意迎之之谓,凡有此者,耳目之感觉,多少从之。而意向渐进其度,以来思想之专制(即思想全被这种预期意向所控制——引者注)。至于感觉全受思想之支配,则现种种之幻象妄觉。”他还举过一个实例:
  据一教士所说,有一妇人涉毒杀其婴儿之嫌疑者,乃发棺于墓,将与医师检其尸体,监视之州官,感*之气,不复能忍,仓皇去之。及开棺,棺中无人。且其后知此妇人并未产儿,亦无曾杀人之事。《妖怪学讲义》第147—148页。
  所以会发生此种变态现象,詹姆士说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心灵里充满了这个对象的思想。只要和他有一点连属的感觉,都有发放力”。《妖怪学讲义》第二十章第54页。而心灵里充满了某个对象的思想则是内驱力作用的结果,是人的生理—心理的深层需要的表现,对于艺术创作中出现的幻觉,也可以作如是观。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考夫卡(KKoffka)则用“心理场”这个概念来解释错觉和幻觉。什么是心理场呢,考夫卡讲过一个例子:
  某冬夜,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平原一片尽被冰雪所蔽,途径莫辨,一人飞骑而过,幸抵一旅舍,得避风雷之所。店主人出户相迎,惊问曰:“君自何处来?”此人指向来处,店主人惊愕万状,告曰:“君其知已飞骑渡过康斯坦湖耶?”客闻言惶恐而毙。
  这位客人把结了冰的康斯坦湖,错误地知觉(其中难免有幻觉成分)为一片白雪平原。这位客人的错觉就是“心理场”,或称“行为环境”,而康斯坦湖就是“地理环境”或“物理场”。“地理环境中的行为是实在的动作,而行为环境中的行为是活动者心里所想的动作”。“行为的环境与地理的环境”“属于两个不同的宇宙”,“在这两种环境中的行为也当属于两个不同的宇宙”。骑马过康斯坦湖,“他的地理环境是一个大湖,他的行为环境是一片白雪的平原,在地理环境他的行为是骑马过湖,然而在行为环境中他的行为是走过平地。或者照常人的说法,他心想他是在平地上奔驰,他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薄冰上跑马。”《格式心理学原理》第28、39页。
  用这个观点看艺术创作,就可以说艺术家所写的不是直接的现实生活,而是他的心理生活,不是“物理场”而是“心理场”,而心理场是主观的,是“境由心造”的,这境就包括了错觉和幻觉,艺术世界就是一个“心理场”,一个虚构世界,一个错、幻觉系统,产生和决定这个系统的力量当然是本能、情绪、情感。考夫卡说行为环境中的“行为是趋向某种对象的动作”,趋向某种对象的力量来自本能、情绪、情感。那个骑马过湖的人所以发生这种“心理场”,主要是由于冰雪掩盖了湖面,但与他急于赶路以避风雪之苦的迫切愿望也大有关系,因为感情不能区分自我与物理环境。不难想象,心理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见的,是任何人都会经历到而当时并不意识到的心理现象。在艺术创作中更是经常出现。但在常人,心理场主要是由客观条件引起,如那位骑马过湖的旅客的心理场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形或改观造成,可称为常态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主要是错觉。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场则往往是主观的情感因素所致,实质上是一种“情场”,可称为变态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主要是幻觉。
  前面谈到虚静致幻,这里又谈了炽情(或痴情)致幻。如果虚静导致意识放松而致幻,那么,炽情则是淹没理智、瘫痪意识而致幻。两者殊途同归,各尽其妙。就是说,幻境是非自觉或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