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一门四姓-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老爷一瞪眼:“谁敢笑话你,我打死他!不过,你说这是你自己做的?”
  沈伯谦又是一点头:“对,这些东西做出来我也不知道怎么样,就想着试试能不能用。
  所以,就在家自己做了这个,不过我这手实在不是织布的手,这么一小块快把我难为死了。”
  “呸呸呸呸呸,你们俩也没个忌讳,这大喜的日子,什么死不死的,可不许胡说。”刘夫人佯装生气道。
  这块东西在刘家三口手里传了一圈,最终落在了刘近南手上,沈伯谦刚才边说边写的几页纸也在他那儿。
  这绝对是女婿待遇啊,要是错了我脑袋切下来给你们当球踢。
  沈伯谦再次腹诽道。
  不过,这事情都交代完了,似乎该吃饭了?
  果然,刘管家在外面听着里面安静下来,出声问道:“老爷,夫人,这已经快中午了,是不是该摆饭了?”
  刘老爷这才醒悟过来,这一说居然说了一上午?
  急忙道:“摆摆摆,伯谦,来,我们先去吃饭,这事儿虽然大,可也得从长计议,近南,你也别太着急,饭还是要一口一口的吃。
  反正东西在你手里,又跑不了,伯谦,你说是吧?”
  沈伯谦连连点头。

☆、第67章

  66…悠悠三载(上)
  为了棉花纺织和这些模型怎么做的事儿,刘老爷留沈伯谦足足聊了两日才放他回家。
  虽然十分不舍,但正如刘老爷自己说的,这事儿急不来。
  他也想一步到位,马上开工,但那时不现实的。
  眼下,光是原材料这一项就是大问题。
  因为棉纺织业基本是零发展的状态,所以棉花种植并不普及,一般的庄户人家就算是种点儿棉花也是为了自己家做被褥。
  作坊布庄也会收购一些,但一般要的量也都不大。
  刘老爷做了半辈子生意,知道一门新生意最重要的是销路。
  没人买的东西再好也没用。
  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居然会遇到销路肯定没问题,但却出不来货的情况。。。。。
  刘家世代从商,刘近南更是天生的商业奇才。
  他跟刘老爷都知道,一项产业要真正的立起来,有三件事必须谋划好。
  第一当然是销路,这一点儿他们可以确信没问题;
  那么,还有两件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是原材料的供应,必须及时、质量也要有保证;第二就是人。
  以卤味店为例,刘家从开始准备扩张,就签了不少死契的师傅伙计,每到一处又在当地签一批专为刘家提供鸡鸭猪羊原料的农户。
  作纺织也是一样。
  更何况,棉花纺织比起卤味技术含量着实高出不少,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即便有沈伯谦提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看起来十分靠谱的工具模型,但要想真正的将棉纺织业发展起来,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准备。
  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
  好在,对于此时的他们而言,时间还是有的。
  刘老爷将刘家的几位心腹全部召回清水县,三天长谈后,由刘近南统管众人分头行事。
  先是找了不少有经验的老农,勘察适合种植棉花的田地。
  刚好,清水县周边诸县都很适合。
  刘家遂在清水县和周边收购农田,准备建立自己的棉花种植基地。
  这事儿,沈伯谦一开始还是很有兴趣的,还曾想过将清水县打造成一个大型棉花种植基地,结果却被来了当头一棒。
  原来,这年头,地里种什么国家也是有要求,有规定的。
  必须要先保证粮食出产,剩下的田地才能种些棉花、烟叶之类的经济作物。
  所以,他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不过,经过这件事,沈伯谦对自己也算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专业的事儿还是留给专业的人干吧。
  毕竟,自己的事儿也多着呢。
  多久没好好读书了?再过两三年可是要考举人的,连基本的农桑知识都不懂,做出来的文章肯定也是死板教条,以后要多请教姥爷他们;
  再有就是,李家坪的私塾也好久没去看了,自己这个先生做的名不副实啊。
  而且,家里的菜谱也很久没变过了,徐大姑和小妹虽然手艺越来越好,可这菜色创新方面还是欠缺的很,看来也要写点儿新菜谱了。
  酸梅汤、马蹄爽、凉皮、肉夹馍、辣白菜、桂花糯米藕、蓑衣茄子、香煎耦盒、三杯鸡、口水鸡、木须肉、青梅酒、杨梅酒。。。。。
  随便一想就这么所想吃的东西,回去要好好整理整理才行。
  家里如今也不缺钱,姥爷他们还是连纯白米和纯白面都不舍得吃,只要自己不在家,他们肯定吃杂合面儿的。
  沈伯谦一开始真的很难理解,家里也没这么穷吧,用的着这么省?
  后来久了才知道,他这样顿顿白米白面的,别说在李家坪,就是可着这四里八乡的找,也真没几家。
  庄户人家,祖祖辈辈省惯了,那里舍得这么吃。
  所以,沈伯谦的宗旨是,东西倒不一定吃得多金贵,但做法儿一定得讲究。
  比如说,大家都是喝玉米面粥。
  别人家,玉米磨碎直接就下锅了,可沈家不是。
  先用细箩把磨好的玉米面一遍遍的筛,只留最细的煮粥,剩下的再过一遍大筛子,留下小粒蒸饭的时候掺在白米里,有嚼劲。
  余下皮子和大颗碎粒则是让谭四悄悄的拿去喂猪。
  不然,让姥爷看到又是一阵子心疼。
  杨大爷倒是知道的,不过他以前在大户人家做过工,接受度还可以。
  至于为啥让谭四,谭断念拿着这些剩下的东西去喂猪。
  一个是劳力不用白不用,反正他们几个上赶着来家里干活,别让他闲着了;
  二来则是,万一被姥爷看到,就把事儿推到他身上!
  反正沈伯谦现在对他们几个,那真是,人前人后两幅面孔,背后真是往死里头挤兑他们,气得江七饼天天睡觉的时候捂着被子哇哇叫。
  为什么沈伯谦知道江七,江断弦睡觉的时候捂着被子叫?
  那是因为,沈伯谦派了个卧底进去。
  封老头虽然人有点儿不靠谱,但本事确实不错,谭四和江七跟着他,文的方面有七绝谷传承,武的方面则是他亲自授徒。
  一两个月的功夫,俩人别的不说,起码抓回来的猎物都是活的了。
  不管是小的兔子、野鸡、鹌鹑、田鸡,还是略大些或是危险些的麂子、穿山甲、蝎子、蛇、狍子,甚至他们还活捉一只小狐狸。
  这可真不是容易的。
  沈伯谦也曾迷恋过金庸古龙卧龙生梁羽生温瑞安;武侠情怀还是有点儿的。
  看着他们一天天勇猛起来,自己也有些跃跃欲试,可刚试了两天,就受不了了。
  这也太苦了,真是夏练三伏,封老头这是要把人往死里头折腾啊?
  不过,只是看着江七他们做的话,沈伯谦觉得还是蛮开心的。
  书归正传,话回正题。
  前面说沈伯谦忘江七他们那里派去了一个卧底,这个卧底当然只可能是杨风。
  这倒不是他故意的,而是封老头自己要求的。
  他无意中看到杨风的神力,来了兴致,几次三番的来游说,先后把杨大爷和杨风都说动了。
  不过他们爷孙俩不约而同的把决定权留给了沈伯谦,都说要看沈伯谦的意思。
  封老头第一次打交道就在沈伯谦那里吃了暗亏,回去被俩徒弟好一顿埋怨,到现在看到沈伯谦都绕道走,连个照面都不敢打。
  这可把他为难坏了。
  不过,他到底还是没忍住。
  但不是因为收徒弟的事儿,而是沈伯谦自从给清水县刘家老爷拜寿回来。
  沈家这吃的都没重过样儿,而且全都是一个字——好吃!
  要说这位封老爷子,生平只有三件事最重要。
  一是师妹;
  二是七绝谷;
  这三嘛,就是口舌之欲。
  刚开始他还每天眼巴巴的等着谭四他们给他往家里拿,后来实在忍不住,干脆跟着他俩来沈家蹭吃蹭喝。
  顺带着还衬着陈老爷子在,让沈伯谦松口答应让杨风拜他为师,依辈分改名杨断风。
  他收了徒弟,又有好东西吃,一高兴就拉着陈老爷子开聊。
  一聊他才知道,这些菜式居然是沈伯谦想出来的。
  陈老爷子还自豪的说,他外孙子说了,就算他想一天换一个花样,也能让他吃上三五年的!
  一听这话,封老头对沈伯谦的态度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
  一口一个伯谦,叫得那叫一个亲热,就为了拐弯抹角的问他还有没有别的菜式。
  沈伯谦也看出来他就是为了吃,不由觉得好笑。
  不过,想想当初某人拿刀子出来的时候,沈伯谦就觉得,不如放条线吧。
  顺带着也坑江七他们一把。封老头难受,受罪的肯定是他们。
  所以,他知道封老头爱吃重口儿的,就背了十来个经典的川湘菜式。
  徐大姑和杨小妹连做了三四天,吃的封老头泪涕直流,大呼过瘾。
  可惜,他正吃的不亦乐乎的时候,沈伯谦突然说,夏季燥热,家里人最近都有些上火,要吃清淡些,清粥小菜就行了。
  这下子,封老头可是要急死了。
  百爪挠心,坐卧不安都不足以形容,天天一脸哀怨的来沈家串门。
  一看到沈伯谦就露出一副跟他年龄、外形、性别和身份极不相称的泪眼朦胧的表情。
  也就是他知道哭也白搭,不然真说不准,他会不会抱着沈伯谦的大腿哭。。。。。
  封老头虽然性子有点儿神经兮兮的,但也不是傻,没多久就明白沈伯谦是在整他。
  这可不行,整他可以,但不能断了美食啊!
  思来想去,他自以为想到一条妙计。
  一天清晨,封老头十分郑重的登门拜访陈老爷子和沈伯谦,说是自从见到沈伯谦就觉得他天资出众,人间俊杰,爱惜的很。
  沈伯谦看他叨叨了半天,以为他也打着收自己为徒的主意呢,正要开口拒绝。
  “这样的俊杰,我是不敢收的,我想代我师傅收他为徒,做我的师弟,您看怎么样?”
  “噗——”沈伯谦一口茶全呛在喉咙里,这也太拼了吧?
  为了口吃的,他这是想干啥呀?
  不过,能做江七的师叔,应该不错,起码光是他知道这个消息后的脸色就值得一看。

☆、第68章

  67…悠悠三载(下)
  只是,沈伯谦这个名字他都用了两辈子了,实在不想因为拜个师就给改了。
  他把这个疑虑一说,封老头当即表态。
  不改也行!
  反正师傅已经仙去多年,七绝谷传承日渐凋落,这些繁文缛节不理也罢。
  。。。。。。
  见他这么有诚意,沈伯谦也表示,自己就却之不恭了。
  只不过,封老头不愧是封老头。
  沈伯谦刚一松口,他当即就把他师父的排位从怀里掏出来,直接让沈伯谦在沈家就拜了师。
  弄得沈伯谦真是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虽然过程有些搞笑,但结果还不错。
  起码这辈分立刻就涨上去了。
  而且,他猜的一点儿没错。
  江七饼听说比他还小一岁的沈伯谦成了他们的师叔,那脸色,跟刚从粪坑里捞出来是的。
  看着封老头,简直能把他一口吞下去。
  不过,就算他再不能接受,最终还是被谭四拉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叫了声“小师叔”。
  沈伯谦倒是挺高兴,摸了摸他的头,说了一声“乖”。
  还给了他、谭四和杨风每人一个红包,里头是三个大钱。
  又把江七气的两顿没吃饭。
  还好,沈伯谦懂的见好就收,倒也没有把人往死里头挤兑。
  不论师门,好歹他们也是同事嘛。
  这李家坪私塾一共也就他、江七和李孝正三位老师。
  李孝正还是个半吊子,真正能当得起先生这个名头的,也就他和江七两个。
  也不好天天把人弄得去折腾那帮小孩儿发泄怒火吧。
  这实在不利于李家坪的和谐健康发展啊。
  要知道,他现在可正致力于提升李家坪的人文素质呢。
  具体措施就是天气好的时候,他在村里的公共场上给大家讲故事。
  本来,这只是他给私塾学生,或者说村里小孩子的福利。
  他许诺,如果学生们白天上课学的认真,书读得好,晚上他就给大家讲故事。
  一开始,也就是讲讲神话故事。
  什么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这些。
  引的村里的大小孩子都跑来听,比吃饭还惦记着。
  慢慢的,不少大姐大嫂、大叔大婶、大爷大妈也都来听。
  后来,他讲故事的树底下都坐不下了,只好转移到了村里场上讲。
  他一看,这来的不光是小孩,大人更多。
  那咱就顺便给推广一下成语故事吧。
  于是在把肚里的神话小故事讲完后,又开始将成语典故。
  拔苗助长、悬梁刺股、望梅止渴、叶公好龙。。。。。
  每天一个,久而久之,还真见成效。
  李家坪出去的人,也能脱口而出的用上成语了。
  而且,因为他讲故事声情并茂,名声都传到外边去了,居然还有旁边两三个村子的年轻人,天天摸黑儿跑到李家坪来听他讲故事。
  沈伯谦一想,这大家的休闲娱乐生活很枯燥啊,文化活动的市场很大嘛。
  还有就是,这讲故事的人才也很欠缺呀。
  所以,他干脆在李家坪私塾开了个演讲课。
  专门培养来学生们的公众表达能力。
  还把自己讲过的神话故事、成语典故都整理出来,让他们试讲。
  先是在课堂上给老师和同学们讲,锻炼的差不多了,就去村里场上讲。
  这个活动一经推出,大受好评。
  家家都不甘落后,十分支持自家孩子的演讲事业。
  不仅如此,后来村里有不少大人也想参加他这个演讲班。
  不是为了上学识字,就是为了锻炼自己说话的本事。
  这其中也有一段小插曲,沈伯谦这李家坪演讲小剧场开了小半年的时候。
  有次几个学生凑沈家的车去县里卖山货。
  在村里天天见还不觉得,一到县里,这几个半大孩子的不同就显现出来了,比同去的几个大人都能干。
  人家来看东西买东西,说的头头是道。
  比起那几位只知道说价钱的大人可是强上不少,再加上几个人总能十分恰当的夸一夸买主。
  这半天卖下来,几个人起码每人多挣了二三十文。
  要知道,他们每人一共也就是买个百来文钱,这几个小孩,不得了啊!
  这可是眼见的好处啊,他们几个去年上县城,还话都不敢说呢,这才跟沈先生学多久?
  个个都成了小先生了!
  这回去村里一说,立刻就有人有想法了,这上学咱是年纪大赶不上了。
  可这说话,咱总能跟着学学吧?
  尤其是里正李思才对此事十分看重,毕竟,这要是教出来,他们李家坪的人出去都能比别村的人高上一头。
  沈伯谦倒是无所谓,一群羊是赶,两群羊也是赶,差不太多。
  所以,李家坪私塾又多了个编外的演讲班。
  沈伯谦开这个班也有锻炼学生的意思在里头,因为这个班名义上是他来带,其实都是那些学生们来讲。
  反正都是讲故事嘛!谁说还不一样。
  至于这些大人能学到几成,就看他们自己的努力程度了。
  毕竟,他们的脾气秉性都差不多已经定型,要彻底改变,可能不大。
  但即便如此,不少人在接人待物方面还是有明显改善的。
  沈伯谦在李家坪的声望也是越来越高。
  他也十分厚道的推出了第一个长篇故事——西游记来回馈广大村民。
  虽然书他就看过一次,记得不是很全。
  但好的是,电视剧年年洗脑,还是印象十分深刻的。
  这真是不得了,隔壁村都拖家带口的来了。。。。。
  总之,沈伯谦在李家坪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心,越过越自在。
  平日里,就是教教学生,自己读读书。
  家里的事儿根本不用他操心,姥姥姥爷,杨大爷,徐大姑基本全料理了。
  姥姥姥爷如今已经彻底把沈家当成自己家了。
  沈伯谦为了让二老心安,亲口许诺,等他娶妻生子,必定过继一个孩子到陈家名下。
  这下子,老两口彻底没了会陈家坳的想法,安安稳稳的住了下来。
  而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徐大姑跟杨大爷认了干亲。
  做了杨大爷干女儿的徐大姑,待杨风和杨小妹跟自己孩子也差不多了。
  当然,这期间刘近南也不时的回来找他讨教棉纺工具的一些原理。
  不过一年过去了,这段时间他来的越来越少。
  但捎信儿给他的频率却越来越高。
  所以沈伯谦对刘家布庄的发展也十分了解,知道他们做成了这个,做成了那个。
  织出了这个花色,试出了那个花色。
  也知道,刘家推出的第一批三棱布和蓝印花布,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