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代养家日常-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府的告示上说要迁移三十户流民到清溪村,穆子期大概数了一下,发现最终走到这里的只有一百五十人,这些人中有部分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比如穆家和袁家,但有十户人家都是青壮年,不是只剩下兄弟俩就是一对夫妻,看他们瘦弱的样子,穆子期猜测这些是从中原地区运过来的人。
  这边厢,郝村长把村民大概认识一番后有些不满,因为这些村民中大部分的身体不大好,如今又是春耕的时候,再不种田,这一季的收成就受到影响,他可能会受到镇上的责怪。
  不过转念一想,这些人都是从吃人的世界逃荒过来的,能活得已经是幸运,不能作再多要求了。
  “好,看到那边的草棚子吗?在你们建好房子之前,你们就住在棚子里,为免你们争吵,我直接分好地方了,你们现在跟我过去。”说是要分宅基地,其实还是先分他们今晚和今后一段时间住的地方。
  大家却没有任何意见,毕竟如今已经快到中午了,他们从镇上分到半个月的口粮又一路走过来,还听领队和村长说了一段时间的话,肚子已经有些饿了,更何况大家的行李现在都是随意放在脚下,有个地方放着挺好。
  于是,在村长的带领下,穆子期等人分到了属于自己的草棚子。这个由四根木头支撑起来的草棚子非常简陋,头上是茅草、竹子编织而成的屋顶,周围随意用树枝、竹枝围起来,又透风又没有门。不过大家没有嫌弃,就算嫌弃也不敢表现出来,毕竟这短短的一段路,郝村长就把草棚子的来历说了一遍。
  当听到是驻平安县的军队帮忙搭建的,大家就更不会有什么意见。
  “你们放心,芙蓉镇这里没有山匪,山上的野兽也被军队刚刚围剿了一遍,晚上我们轮流守夜。我在这里住了一个月,从来没有见到有野兽下山。”郝村长似乎看出某些人的顾虑,又继续说道,“我们建房时会按照上头的规划来建,到时大家的房子围在一起,晚上等村里的大门一关,那样就不用担心了。”
  这话一出,有人心里松了口气。
  穆子期却微微一愣,不是村长说起,他从来没想到夜晚山上还会有野兽,毕竟以前在竹沟村时,那里已经有人繁衍了几十年,离山较远。而在逃荒的路上,他们想遇到野兽都没办法。唯一一次打猎还是在清水镇的时候,那里大概离人烟比较近,只有一些野兔、野鸡等小型动物。
  在户口上,穆子期这一家显示的只有四口人,主要是为了分宅基地和田地着想,所以在报名时就把陈香和瑞珠独立出去,他们这一对对外宣称是未婚夫妻,到时瑞珠出嫁后再搬去和陈香住就好。
  所以等陈香把自己的东西放好就窜过来时,穆子期忍不住提醒他:“这草棚子没有门,你就直接把行李放在里面?”这心也太大了,虽然陈香的行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那我马上搬过来,把我的草棚子让给牛住。”陈香一听,求之不得,话音未落人就立马跑了出去。
  穆子期见状忍不住笑了笑,再看看自己屋内只有一小堆晒干的稻草,不由得想到今晚的睡觉问题。现在已经是阳春三月,晚上直接睡在地上到底不好,幸好他的牛车里有几块板子可以垫一下。非常时期,只能辛苦一点。
  听到隔壁袁家大郎的嫌弃,他摇摇头,并不觉得草棚子简陋,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已经很不错了,又不用自己建。
  郝村长做事雷厉风行,等分好草棚子后,就把各家的户主叫来分宅基地。
  这话一出,本来正在草棚里收拾行李的妇孺也忍不住跟出来,想去看看自己能分到哪个地方。
  “你们不要跟来,好好留在家里做饭,还有晚上天冷,你们的柴火有了吗?床铺好了吗?家里有老人小孩的更要注意,不要随便睡在地上,分宅基地的事有男人做主就行,我们是抓阄决定的,这靠的是运气,不是你们。”没想到郝村长眼一瞪,就立马把其他人蠢蠢欲动的心思压下去。
  众人只好应喏。
  穆子期觉得官府这一招真是用得好啊,把大家族拆开分散真是个好办法。看他们村就知道了,一路上被不同的人管着,到了地方又有村长管,算是习惯了。而且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村长代表的是官府,代表的是权威,大家相互间不熟悉,不可能联合起来对抗,所以只能顺从安排了。
  大家还知道村长是有俸禄的,可以随时到镇上去见以前的里正,呃,现在叫做镇长了。
  穆子期拍拍穆子清的脑袋,轻声说道:“大哥出去后,家里就交给你了,记得听奶奶的话,帮忙干活。”估摸着分宅基地还有好一番折腾。
  穆子清一听,小脸很是激动,忙挺起胸脯道:“大哥,你放心,我在家里会好好听话的,我还能帮忙干活,我去捡柴火。”在逃荒的路上,他经常帮忙干这个。
  当然,那时的柴火非常容易找,不像现在,估计还得上后山去砍。
  分宅基地的事出乎意料地顺利,大概是先前郝村长给人留下的印象,大家有点怕他,也认为抓阄很是公平。而且这不是按人口分,而是每户平均分配,并且还言明等孩子长大成亲,还会分到一块地建房子。
  不过在这之前,他们还得测量土地的面积,毕竟每户一亩地,得靠测量工具才行,免得村民有意见,认为自家的地少了。
  看到村长拿出卡尺来测量,穆子期赶紧跑过去,笑道:“村长,我来帮你。”这卡尺就算他没用过,但他相信,只要看一下很快就能学会。
  郝村长看了他一眼,微微点头。
  于是,在其他人的关注下,穆子期和郝村长一起合作测量土地,他只是打下手,具体的计算工作还是靠郝村长在纸上写写算算。
  穆子期看到他写的阿拉伯数字,心里一喜,问道:“这些数字和我学的《九章算术》不同,是外国那边传过来的吗?”他突然间想到,这算不算自己的金手指啊?
  “这你都知道。”郝村长惊讶地看了他一眼,又看到他稚嫩的面容,想了想,还是教道,“这是我在军队中学到的计算方式,你看这个符号代表‘壹’,用这种符号计算比较容易,有一套口诀可用。”
  穆子期点点头,在之后干活的时间里,厚着脸皮跟在郝村长身边,见缝插针地朝他请教问题,一步一步地展现出他在计算方面的“才能”和学习的速度。
  果然,他这一步走对了。等宅基地和每人二亩地分好后,他和郝村长的关系已经变得非常亲密了。


第27章 村里闲话
  “大郎; 我明天要到镇上开会,你有没有空跟我一起去?”这天中午; 穆子期扛着锄头牵着牛,路过郝家门口时; 正在和村民说话的郝村长一看到他; 突然问了这么一句。
  穆子期一愣,擦了把汗; 笑道:“当然有空,我家的草刚拔完; 我明天正好得去镇上买黄豆的种子。”
  “大郎家不种水稻吗?”刚才和郝村长说话的许大爷笑问,脸上的皱纹和瘦小的身材述说着他的年纪和艰辛,但他眼中慈祥的光芒又让人不觉得害怕。
  “嗯,我们家今年就不种水稻了; 先种大豆肥田。”三四月份正是南方种植黄豆的好时机; 穆子期听取郝村长的建议,干脆先种这个。
  种水稻他们家同样没有经验; 想到要育秧、插秧、除草、抢收等一系列的活,穆子期就觉得头皮发麻,这几天的农活真的是让他累极。
  他以前就知道种田累,可他不知道会那么累!
  小时候他觉得练武挺累的; 每天扎马步,练习拳法,再加上跑步,天天挥汗如雨; 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他现在的身体状况不错,在林县养了几个月,虽然在船上和来的路上受了点罪,其实底子还在,但现在这种种田的累完全和练武不同!
  至于不种水稻,也是因为他们家的地还不够肥沃。
  穆家四口人一共可以分到八亩地,六亩水田两亩旱地。这方面男女是平等的,大夏这点做得好,只要是超过三周岁的小孩目前都能免费分到地,至于之后就不知道了。穆子期估计等大夏的人口越来越多,优惠政策就会越来越少,除非肯被官府送去南洋。
  “不种水稻夏收怎么有米吃?”许大爷看着他,暗暗摇摇头,“买米吃不划算,咱们能三年免税呢,就算收成不好总好过不种。”他只要一想到家里欠官府钱庄的那些钱,晚上差点睡不着,会一直想着。
  “我们家壮劳力太少,又是刚逃荒过来,身体不大好,今年就只种秋收那一季。”本地水稻可以种两季,穆子期觉得大夏的粮食充裕,南洋、琼州那边年年丰收,他打听过了,现在四百文钱就可以买一石中等米,够他们家吃一个月了。
  “你说得对。”许大爷一听觉得有理,“你们家老的老,小的小,是费劲了点,不过你们家有牛啊,这可帮上大忙了!”
  这话一出,旁边扛着锄头经过的村民就停下来,说道:“是啊,穆家大郎真是聪明,你们在港口买下的牛,比在平安县买划算多了。”
  “咱们村就只有三户人家有牛,大郎,等你们家耕好地了,能不能把牛借给我家使一使?”有人问,怕他不放心,又拍拍胸脯保证道,“你放心,你家的牛我们一定不会乱折腾,肯定给它吃好睡好,不敢糟蹋。”
  这时候,有些人如果黑心点,借牛回来耕田时会拼命地让牛干活,再不让吃饱的话,那牛可就受大罪了。
  当然,一般的村民不会做得这么绝,要不然别人不会再借给你第二次。
  “到时再看,我家的牛不一定有空,还得借给陈家和刘家使。”穆子期婉拒,“如果到时牛有空,我再第一个借给黄叔。不过你还不如问问袁家,他们家壮劳力多,可能地会耕得比较快。”
  经过观察,黄家人还算厚道,不是那些奸猾之人,要不然他可不敢借,他们家这头水牛今年才一岁半,是头母牛,因为到配种的年龄了,价格要高一点,足足花了他们家八两又八百文钱。
  他想到牛如果养得好的话能活四十年,四十年他不指望,毕竟牛辛苦得很,有个二十年他就满足了。
  这可是他们家的壮劳力,也是一大财富,借给其他人使用还得收钱呢,不说多的,一天五六文钱还是可以的。
  整个清溪村一共有三头牛,除了穆家就是袁家和郝家。现在穆子期这话一出,有些人觉得有理。毕竟袁家不是穆家,穆家和刘家、陈家是抱团的,人家相互认识,是老乡,肯定会优先借给对方。
  至于村长家的牛?人家是村长,可是分到了二十亩地,等他们家用完,黄花菜都凉了。
  于是,在村长家门口,大家就着耕牛的话题说到了今年该到镇上的种子店买什么种。郝村长也会根据大家的话给出点意见,他能识文断字,又有村长的权威身份,大家还是很尊重他的,尤其是那些从北方来的村民,他们不懂当地的气候,从没种过水稻,更会遵从。
  穆子期趁此和郝村长说定明天出发的时间,抬眼看了看天色,摸摸自己饿得咕咕叫的肚子,和大家告辞了。
  还没走到草棚子门口,穆子期就听到别人在谈论他家的事。
  “听说穆家用青砖建房子,他们家是什么来头?一帮老老少少都能平安到达这里,你看他们家的小孩子,脸上有血色,看起来受的罪不大啊。”
  “我听袁家媳妇说过,他们是从江省的林县过来的,至于老家在哪里就不知道了,这事只有村长才知道。”
  “穆家大郎真是聪明啊,你看他跟村长学得多快,数数一眨眼就算出来了。村长对谁都是板着脸,就是对他亲亲热热的,方才我还听到村长说明天要带他去镇上开会!”
  “穆大郎真会拍村长马屁……”这人说话的语气酸溜溜的。
  穆子期暗暗记住这人的声音。
  “人家当然聪明了,穆大郎的爷爷是大金国那边的举人,父亲是秀才,这样的少爷出身,以前又念过学堂,学东西快得很,村长喜欢他跟什么似的,就是种地……嘿嘿。”
  “哈哈,竟然不种粮食,种什么黄豆,我听说他们还想在旱地上种果树,唉,好好的地都被他们给糟蹋了,到底年纪小,经事少。”
  穆子期:“……”他还能说什么?至于家世,不知道是谁不小心说出去的。不过他觉得没什么,他们家势单力薄,有点让人顾忌的东西也好。
  在乡下生活过的穆子期知道,农民并不都是淳朴的,相反,他们很狡猾,有着小聪明和自己的小心思。在乡下,如果你自己不立起来的话,那谁都不介意来踩一脚。
  他只是不喜欢自家的一点小事传得沸沸扬扬。他就奇怪了,大家每天辛苦劳作,怎么自己每天回到家就想睡觉,他们反而还有心思说别人的闲话?
  穆子期绕过说话的人群,把牛牵回陈香分到的草棚后,直接迈步回到自家的草棚里。走进家门前,他抹了把汗,脸上露出微笑。
  记得不知从哪看来的一句话,男人回家时最好不要把在外面工作的辛苦、疲惫等情绪带回家,这对家庭气氛的营造并不好,穆子期姑且一试。
  “大郎回来了!”老叶氏看到他赶紧放下手中的碗筷迎上来,再拿起布巾拍拍他身上的尘土,低声道,“先喝水,饭快好了,等三郎他们回来就可以吃饭了。”
  穆子期把手中装着野菜的篮子递给她,这是他拔草的时候顺便挖的,这样就不用家里特意去找了。
  他顺便阻止她的动作,笑道:“奶奶,不用拍,我回来的时候已经在河边洗好了。”他可不想一脚泥踩回来。
  他们家的六亩水田有三亩连在一起,正好在河边。至于另外三亩,就在他们家宅基地附近,以后照看方便。
  “辛苦咱家大郎了。”老叶氏看着晒得小脸通红的穆子期,心里很是难受,“唉,如果是在宁安县,哪要你做这些事?”
  “奶奶,这种话以后就不必说了,我们现在已经是清溪村的村民,除了家里多出一头牛,和其他村民没什么区别。”穆子期制止她,搂着她的胳膊,笑道,“奶奶,我知道你心疼我干活,可到了如今这地步,不干活是不行的,而且我也没敢让自己太辛苦,我还在长身体呢,可不会太过于劳累。你放心,我心里有数的。”
  “嗯,这还差不多。”老叶氏被他这么一揉搓,心顿时软得一塌糊涂,连连点头道,“就是,咱们家大不了买粮吃,你的身体要紧,可不许跟隔壁的袁二郎、袁三郎一般,把自己当牛使。”
  “哈哈,奶奶,这个你放心就好,身体最重要,我可不会糟蹋自己。”穆子期笑呵呵道,他们家又不是快吃不上饭了,何必那么拼呢?他可不像袁家二郎、三郎那般不爱惜自己,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拼命干活就是为了让身体好端端的袁大郎和袁宏图少干点。
  遇到这种偏心眼的父母,也是袁家二郎、三郎倒霉,偏偏他们还逆来顺受。
  罢了,不想他们了,一想他们就想到他那已经死去的父母,心情会变得不好。
  “奶奶,你自己在家也要注意,太累的话你就歇一歇,等我们回来再做。”穆子期劝说道。
  他们家是分有任务的,老叶氏年纪大了,穆子期不肯让她到田地忙活,就留她在家做饭收拾东西,顺便看管家当。陈香去他分到的四亩地干活,瑞珠每天早上洗了全家人的衣裳后再去陈香那里帮忙。
  至于穆子清和穆圆圆,穆子期并不娇惯他们,每天都让他们跟着村里的小孩上山砍柴,如果背不回来的话,傍晚他再用牛车拉回来。
  前两天要除草,穆子期还把穆子清带到地里帮忙拔了几天,要不是用粗布包着手,小家伙指定把皮给弄出水泡。
  总而言之,他们一家都很忙,各人有各人的事做。大概是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比起逃荒的日子,大家对此毫无怨言,忙碌得兴致勃勃。
  两人正说着话,陈香他们就回来了。这下子,狭窄的屋子里顿时热闹起来。


第28章 镇上见闻
  穆子期环视一周简陋的草棚; 笑道:“等春忙一过,我们家就马上建房子; 我明天去镇上的砖窑厂提前订好砖块,奶奶; 要不我们订青砖?”这种漏风的草棚不能久住; 万一下雨,春风一吹; 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住得难受。
  据说青砖比红砖要保暖一些;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最主要的是,他们之前在宁安县的房子就是青砖的,主要会让老叶氏他们觉得熟悉。
  他的计划是房子的墙壁用不同的材料来砌,下层用青砖; 上层用黄泥; 顶上不用茅草,直接盖瓦片。南方这边每年的降雨量多; 如果用黄泥砌墙的话,他怕房子容易倒塌,而且这里沿海,每年不知道有没有台风来袭。
  “不是说红砖比较便宜?”老叶氏却有些犹豫; 在港口那里买了牛车和其他东西后,家里的二十四两银子就剩下十三两多,如果他们家不借钱,这么点钱还不知道能起几间屋子。
  再说了; 还得留下买种子的钱呢。最重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