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第一军阀-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一来,那些民资全都被套死在里面。我们中华民国的工资水平不断上涨,本身利润就被不断压缩。加上附属国的劳动陈本极低,1炎黄币的东西出口到我们中华民国。就算是卖3炎黄币也还是能把那些民资给挤垮了。”周子跃接过话说道。

江渝点头说道:“不错,就是这样。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工厂的价格炒高了。然后甩掉。”

“我一会马上让人去办。”周子跃顿时坐不住了。

财团的优势就在这里,财团操纵着经济、金融格局,等于就是两个人在对赌,而财团想要什么牌就有什么牌。

因为经济本身是财团决定的。所以财团能判断什么资产是良性资产。什么是不良资产。

因此可以提前收购良性资产,抛售不良资产。

对于那些贷款发展的企业来说,一旦收购了不良资产,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被套进去,想轻易抽身出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财团低价买入良性资产,高价卖出不良资产,这样一来就低买高卖了。那些沾上不良资产的企业,也就很麻烦拿了。要么元气大伤撑过去。要么破产,用优良资产去偿还银行贷款。

当然。也可以靠继续贷款掩盖一下,但到了经济萧条时期是掩盖不住的,因为那时候银行是不再放贷款出来的。到时候即掩盖不住了,不良资产的问题也更加严重,因为优良资产在经济萧条时期是卖不了多少钱的。经济萧条前破产,也许还资能抵债,还能拿到一笔钱。经济萧条时,一般都会资不抵债。

所以说,经济发展,财团敛财,无非就是那么回事,简单得很。但是多套几层,别人就看不懂了。

一家民营企业能够生存,管理是基础,就算是不能生存的企业,很多也把企业管理搞得很好。

真正的核心,是看准经济走势。

经济复苏时,果断贷款扩张。接下来就是预测经济萧条,在经济萧条前立即收缩旗下产业。

财团在搞经济泡沫时,对民企来说即是危机,也是机遇,只看他们能不能看准经济形势。

后世很多人高深莫测的说,那些商人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只是你们看不懂其中的东西而已。

实际上,专门研究新闻联播的人,也就多是看一些政策走向,从而对经济局势进行判断。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到财团这个圈子。

相比美国财团的张扬,中**阀寡头财团是比较低调的,绝大部分民众都不知道这个财团的存在。

……

不久之后,财团开始炒高那些低级产业商品价格,导致那些低级产业的利润突然间高涨了起来。

舆论上也在感叹物价上涨,但是接着话锋一转,将原因归结于劳动成本的增高,并宣扬说这是好事,证明中华民国的所有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上涨到了平均标准。

与此同时,财团开始大规模的抛售这些低级产业资产。那些民资老板不明所以,跑去贷款之后纷纷把这些产业买了下来。

一开始确实让他们赚了,但是要想赚回买到手时的钱,那还得不少时间。也就是说,他们回本就要好几年时间的。

这好几年时间里一旦市场出了问题,就完蛋了。

但是民资老板根本想不到,这些产业会大规模转移到附属国去,加上现在经济形势好得不像话,自然是直接吃下这些产业。

财团一边甩掉那些低级产业资产,一边开始在附属国建设这些产业。等经济萧条前,在附属国建设起来的那些低级产业又能再卖上一手,从而再把附属国的民资坑上一把。

这种坑人手法让人无话可说。吃了亏只能怪自己判断失误。

此前财团就已经在甩掉一些低级产业了,只不过没有这次这般的彻底而已,这次基本上把大部分的低级产业都甩掉了。

而那些附属国迎来的则是一次大规模的注资浪潮,财团和中华民国民族资本商人开始向附属国输出大量剩余资本,建设起了大量的工厂。

在这样的情况下,附属国同样也是就业岗位增加了许多,不过工资却没有上涨速度却比中华民国慢得多。

在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中华民国则大量进口各种原材料,这年头原材料价格非常低廉,购买还是非常划算的。

财团开始在各地大建储备仓库。将那些可以长期保存的原材料大量储存起来。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啊!

财团的打算是从世界大量进口原材料,然后向世界输出高附加值商品,附属国也向世界输出低端产品。

从而冲击欧美工业发展。

同时又大量购买原材料,又使很多国家有钱购买中华民国和那些附属国出口的商品。

如此形成循环。

而在中华民国。一些已经很充足的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则在国内减少开采规模,例如一个每月可以开采1000吨煤炭的煤矿,现在一个月只开采500吨了,另外500吨则从其他国家进口了。

大量进口原材料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自身的原材料开采能力,同时还得储备起足够的原材料来支撑。

例如其他国家想要提高某种原材料的价格,以期望从中华民国身上赚到更多的钱,中华民国可以不接受。

反正中华民国的战略储备可以挨上半年一年的。这期间足够中华民国在国内形成更大的该原材料开采能力。

但是那些卖原材料的却未必能撑个半年一年的,他们如果妥协的话。那就只能恢复低廉的原材料价格。不妥协的话,中华民国大不了不从他们那里买了,自己开采呗,或者从其他落后国家那里开发这些原材料以代替原先提价的国家。

有原材料战略储备,战争时期也可以保证工业的运转。

战争前很多原材料靠进口,那么战争开始时,内部的开采量是不够的,这时候就是靠战略储备来支撑,并在战略储备消耗掉之前,形成足够庞大的开采规模。

英国采煤业在中华民国的这种调整下,算是缓了口气,煤炭开始销售到了中华民国,而中华民国销售到英国的却是汽车、飞机、电器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相当于在销售产品期间,英国已经被中华民国给剥削了。

煤矿挖得再多,也无法提高战争潜力。

就算是一辆汽车出口出去,没卖到太高的价钱。一个劳动力制造汽车,也只换回了其他国家三五个劳动力开采出来的煤矿,但这样还是赚了。

煤矿无法形成战争潜力,汽车制造却可以。

不过英国不管这个。

罗斯柴尔德财团也不管这个,有钱赚他们就上。卖原材料确实是有一定利润的,不过利润在新工业产品面前,确实已经是没有以前那么高了。

但这是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英国在全球各殖民地,都有大量的煤矿在开采。中华民国要买煤炭,英国自然是很欢迎的。

英国为了振兴经济,迎合了中华民国在原材料上的需要。在殖民地大量投资矿产,以开采出更多的原材料出售给中华民国。

这样一来,英国商人赚到钱了,殖民地人口也赚到钱了,这样一来税收不就提升了嘛!

中华民国等于是靠英国把不少原材料开采分包了出去,让英国佬和他们的殖民地人口充当中华民国的矿工。

中华民国可以减少在原材料开采上的劳动力投入,将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建设基础设施上面去。

中华民国把原材料开采分包给英法这些国家,只要自身有足够的原材料战略储备也就不会受制于英法等国。

反而,如果英法的经济严重依赖于原材料开采的话,却是会受制于中华民国。

英法是有殖民地的国家,他们的原材料开采也大多都是放在殖民地,但是全面战争一旦开打。

英法那些殖民地能不能保得住就是一个大问题。

中华民国到时候可以攻占这些殖民地,从而在战争期间获得这些原材料开采能力,等于是英法为中华民国做嫁衣。

在中华民国境内,则是大修铁路、公路、桥梁、水利,水电站也修建得很是疯狂,在西南地区、福建、北海行政区这些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中小型水电站建设项目极多,特别是中型水电站,也是财团最喜欢建设的。

建设周期短,见效快,比建造大型水电站划算得多。

战争结束后,欧洲的工程师们很多都开始往中华民国跑,所以中华民国此时随着产业不断分包出去,建设规模越来越疯狂,人才方面却可以支撑下来。

中华民国基本上在接下来三年内,就能够完成这次产业大转型,三年后的建设规模才是最疯狂的开端。

因为那时候能投入到建设当中的劳动力是比如今多得多的,到时候熟练的技术工人以及工程师的数量都会大幅度的增长。

现在的建设规模虽然很大,但也仅仅是刚开始‘热身’而已。

第052章:收复香港

经过一系列的艰难谈判之后,凡尔赛条约在这一年四月间正式签订下来,各国基本上未达到自己满意的条件。

这是一个互相妥协的过程。

德国最终失去了差不多十分之一的领土,并且承担了不少赔款,但是德国在战争结束后,却反而不像是战败国。

所谓对德国惩罚太重,那仅仅是二战后台面上的说辞。

真正的结果却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力严重被削弱,国力迅速没落的英国无力遏制德国再次挑起的战端。

英国才是最悲剧的,英国的资本积累模式已经落后了,一场战争就葬送了英国几百年的积累。

基本上就从此一蹶不振了。

英国一个小岛国,人口本身不多,工业体系也不发达,尽管有大量殖民地,但殖民地的工业更是烂得要命,所以英国在战后是注定要悲剧的。相比崛起的中国和美国,英国首先在工业体系上比不上,国民人口也比不上,生产的商品自然更是比不上的。

相当于是英国还停留在过时的模式当中,对殖民地的剥削很原始,很粗暴。即剥削不到太多东西,又搞得天怒人怨的。

所以英国这个世界老大是不可能继续当下去了,而罗斯柴尔德财团是靠英国来平衡欧洲各国,以及美国,此时平衡早已被打破了。

罗斯柴尔德财团这个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在欧美首先就已经岌岌可危了。何况中华民国在亚洲崛起了。

中华民国代表团代表伍廷芳带领着团队回到了中华民国,接下来的主要问题就是香港问题。

协约国已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香港也是时候要归还给中华民国了。

“根据情报显示。英国佬还算安份,没有在香港大搞破坏,煽动暴乱,这次交接应该能够比较顺利的完成。”孙振东将情报报告给了江渝,江渝见英国佬还算老实,也就放下了短期内挑起争端的念头。

要是英国佬不老实的话,他不介意敲打敲打英国佬。让他们好好清醒一下。

英国如今确实是比较清醒的,英国首相乔治很清醒的意识到,中华民国如果与英国开战的话。整个亚洲的殖民地都是不保的,甚至是北非殖民地也将丢失。

所以英国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和中华民国发生摩擦,归还香港并未搞小动作。

就香港归还问题,没有任何的问题。

即更换管辖政府。以及法律。英国人可以在香港保留资产。但是从此不再有特权。税收什么的,也都是向中华民国交税。

至于英国政府建设的硬件设施,则低价卖给中华民国。这些硬件设施,也就是一些政府大楼之类的东西。

凡尔赛条约签订后,中华民国与英国,迅速的在香港签订了《中英香港归还协议》。

协议签订当天,整个香港都沸腾了。

此时的香港人还普遍都认为自己的中国人,并不像他们的后代那样认为自己的英国人。

对于崛起的中华民国。拥有比英国还要好的社会保障体系,香港华人都盼望着中华民国能够收复香港。

香港华人这一天走上街头奔走相告。当天大街小巷上插满了中华民国的国旗。

在中华民国国内,对于收复香港也比较振奋。

“香港是中华民国最后解决的一个领土问题,收复香港意味着中华民国从此完全摆脱了领土不完整的状态。一个领土完整,国力强大的中华民国已经诞生了。”

“英国归还香港,是中华民国崛起的象征。日不落帝国,也不得不向我们中华民国低下头颅。”

“香港的收复,也意味着洋人在东亚横行霸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中华民国从此彻底摆脱了洋人的盘剥,成为了一个能够保护华人利益的世界大国。”

各报社纷纷发表了评论。

整个国家都弥漫着一种喜悦的气息,只不过此时中华民国的国民们对于各种胜利已经司空见惯,因此淡定了许多。

就香港问题,从未有人担忧过。

中华民国要收复香港,英国人是没办法阻止的。

毕竟英国就算十分强大,也离中华民国万里之遥,在亚洲这块地盘上,中华民国此时就是绝对的霸主。

一些军事周刊也披露了战后的英国的虚弱状态。

所以没有人担忧,害怕香港收复不回来的。

不过中华民国收复了最后一块失地,这个意义还是非凡的。

“为了国家领土完整,驱逐鞑虏的梦想,我们中华民国奋斗了整整十年,十后之后的今天,这个任务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宋教仁在全国广播当中用激昂的语调说道,“十年来,我中华民国经历辛亥革命战争、壬子中俄战争、癸丑二次革命战争、甲寅中日战争。还有丙辰印尼华人独立战争、丁巳中美菲律宾战争、丁巳对暹制裁战争、丙午对俄武力干涉。两次内部战争,六次对外战争之后,我们打败了俄国、日本、美国,在亚洲地区驱逐了荷兰、法国,才有了今日的辉煌成就与民族的重新崛起。让我们为那些曾今浴血奋战的烈士们致命,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

维多利亚港(英语:victo日aharbour)简称维港,是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海港。东起鲤鱼门,西面海界由青衣岛至香港岛。中间尖沙嘴到中环之间较窄。是亚洲的第一、世界第三大海港。由于港阔水深,为天然良港。香港亦因其而拥有“东方之珠”、“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及“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誉。维多利亚港的名字,来自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一年四季都可以自由进出。早年就已经被英国人看中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后来从清政府手上夺得香港。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

此时的维多利亚港,许多英国人正在往客轮上搬运着他们的行李,他们将离开这座远东港口城市。

很多英国人来到这座城市已经非常久了,但是他们此时还是决定返回英国。其中不少英国人并不想走,但是他们此时没有办法再继续留在这座城市。

要想留在中国,得购买绿卡,才能获得居住权力。

绿卡贵得很。

也只有那些技工、工程师、学者可以获得免费绿卡。其他的英国人如果不购买绿卡的话。都得统统的滚蛋。

“卡伦,慢点,别碰坏了东西。”一名英国中间人对儿子招呼道。往船上搬运了一大堆的行李。他是一个商人,来到香港已经三十多年了,在这里已经扎根了。

他确实能买得起绿卡,但是他的生意已经在香港做不下去了。如果香港被中国人收回后。他失去了特权的话,经营起来更加困难。

在亚洲,商品市场已是中国人的天下,他们的商品比英国商品先进得多。他这种传统的向中国倾销英国商品的英国商人在亚洲已经混不下去了。

现在能做的,就是收拾行李,卷铺盖滚蛋。

至于其他经营一些产业的英国人,显然接下来要面临的将是被中国民族资本无情的碾压。

双方的资本规模完全不在一个水平,这些零星的英国商人。基本上没有组织。

英法这年头还是没有形成各自民族资本的,因为在罗斯柴尔德财团的统治下。英法民族资本无法产生。

历史上,英法民族资本是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形成。

从而形成了以美国财团最强,德国容克财团为欧洲帝国财团,英法财团又向两者妥协的格局。

维多利亚港的客轮运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英国人,亚洲已经不再是欧洲人的天下了,他们留在这里已经得不到任何的特权,谋生都很可能是一个大问题。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撤离,这一天离双方定下的交接日期还剩下三天,中国国防军开进了香港。

并开始在香港维持秩序和治安。

三天过后,中英双方代表,在万众瞩目中完成了香港行政权力的交接,英国人正式宣告滚蛋。

在离别前,英国佬还煽情了一把,日日在报、广播上上演着友好形象。不过民众对英国人并不感冒。

人的本性当中,有一种趋利避害的特性,如果两个国家让他们选择,哪一个国家生活水平好,他们就会选择哪一个国家,就算是曾经被奴役过。

民族节气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起码如今中华民国发展起来了,香港民众对英国佬是一点留恋也没有的。他们反而向往中华民国的各种公民可享受到的福利。

作为一个洋人来说,要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