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园似锦-第2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蔬菜的因素,他们家一年也有八九十两银子的进项!这还是按最少的算,初春时候菜价贵上好几倍,他们的收入也会随着翻倍的!

    李寡妇听他这么一分析,干劲更足了!菜地收拾得越精细,产的蔬菜就越多,她们的收入也越多。即使累一点,也值得!

 第四百一十一章 没有对比没伤害

    阴阴夏木,归鸟啼鸣,漫天彩霞如颜料染过,映照着田里忙碌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显得多彩动人。

    田埂边,一道芝兰玉树、龙章凤姿的身影卓然地立着,把身边那个纤瘦的影子映衬得更加娇小。两人正是刚刚从京城押送高产小麦种子回归的朱俊阳,和在田边监督佃农们种植玉米的余小草。

    “呶!这是朝廷收购种子的银票,总共是五千两。收起来吧!”这次回京,朱俊阳上报唐古小麦的产量,整个朝廷都震惊了,也喜坏了皇上和一帮忧国忧民的大臣们。

    要说玉米的高产,那是因为这种粮食本身就是高产作物,再加上精心种植,群臣虽然有些惊讶,却没有现在那么不敢相信。

    京城皇庄的试验田,刘尚书听说唐古那边种下了冬小麦,也耕种了一部分。麦种选的最好的,田地的肥料施得足足的,经年的老农照看着……即便一切都做到了极致,产量依然没有突破四百斤。

    而唐古的田地,刘尚书也带着手下去看了,土地并不比皇庄肥沃,麦种也都是从京城运过去的,伺候田地的人是雇的长工……无论哪一样都比不上皇庄试验田的精细,可人家亩产达到了六百斤,几乎是皇庄产量的一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肯定不是因为阳郡王,京中谁不知道阳郡王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从小被拘在王府或者别院中,即便出门身边也有高手亦步亦趋地跟着。如果不是被皇上硬逼着接下种植玉米的差事,说不定这辈子都没机会跟田地粮食打交道。属于那种只知道米饭、馒头,不认得稻谷和小麦的主儿。

    刘尚书认真总结对比了一下,唐古跟皇庄唯一的不同,就是由余家人主事。他特地向阳郡王打听了一下,距离唐古那八百亩田地不远的余家庄子,也获得了高产。附近的庄子纷纷向余家预定良种,小麦的种子被炒到了五十文一斤的高价。

    刘尚书特地对比了皇庄产的小麦,和唐古运过来的粮食。发现唐古田地产的麦粒,比皇庄上要大一圈,而且颗颗都跟小胖子似的,饱满的很。阳郡王带回来的麦穗,也让他惊讶,居然跟成年男子中指差不多长,几乎是皇庄出产的麦穗的一倍长。难怪产量会高上许多。

    如果这样的小麦作为麦种的话,明年会不会是个大丰收呢?哪怕亩产能达到五百斤,也是不小的进步啊!别说五十文一斤,就是再高些也有人愿意买!

    为了进行彻底的对比,皇上还特地让人把两地的小麦磨成面粉,做成了馒头,在朝堂上请众大臣品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皇庄的小麦面粉做成的馒头,在唐古的馒头面前,简直成了不起眼的小丫鬟。

    皇庄的如果单看倒没有什么,是家常吃的普通馒头,味道还算不错。可跟唐古的馒头一比,胜负自知。唐古的馒头白白胖胖,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吃进嘴巴里有嚼劲,有股甜丝丝的味道,口感极佳。即使不就什么菜,也能吃上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两笼馒头,皇庄的大臣们只尝了一小口,而唐古的那笼却被吃了个精光,有两个武官甚至为了最后一个馒头,争得脸红脖子粗,差点没打起来。

    坐在龙座上的朱君凡,吃了半个馒头,意犹未尽。自从穿到这儿,吃的馒头都是皇庄上的那种,因着没加漂白粉,看着有点黑,吃在嘴里粘粘的,一点都没有前世富强粉的好口感。直到今天,他终于吃到了比较可口的馒头,白白的,松松软软,香喷喷的,比他前世吃的馒头还要好吃。

    这肯定是那个穿越小老乡的功劳,不知道她是怎么把小麦改良成现在这样的?还是……她有个能够种植粮食的洞天福地,作为穿越的福利?小说上不都这么写的吗?——……朱君凡在宝座上yy着,全然没注意手下的大臣为了一块馒头快要打起来。

    苏然见自家主子云游太虚去了,忙咳嗽两声,提醒他关注下面两位将军一下。太丢人了,又不是贫民区的乞丐,为了一块馒头,至于嘛?!

    朱君凡回过神来的时候,两个加起来岁数超过一百岁的老将军,已经开始扭打起来。他重重地清了清喉咙,两位老将军身边的人赶忙把人拉开。看到皇上脸色不好,朝堂上立刻安静了下来。只剩下

    两个老将军粗重的呼吸声清晰可闻。

    朱君凡哭笑不得,道:“看来,众爱卿都青睐于唐古庄子上的小麦良种。朕亦然!同样的种子,种出来的粮食却有截然的差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群臣立即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是水土的原因,有的说是气候的因素,有的说是管理者的缘故……刘尚书这时候发挥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魄力,把群臣说的因素都一一驳斥回去。

    讨论出的最终原因有点玄幻,和又无法让人反驳——只要余家参与的粮食种植,似乎都与众不同。早春的蔬菜啦、甘甜的西瓜啦、蝗灾之际玉米不欠收啦、种出的小麦高产啦……事实胜于雄辩。那些早先极力反对余家入朝为官的,也偃旗息鼓,不再出头了!

    朱君凡笑了笑,道:“这余家的确挺有本事的!尤其是余家小姑娘!朕都听说了,种蔬菜、种西瓜、种玉米和这次种冬小麦,都是余家那个年仅十二岁的小姑娘提议的。看来,余家真正有本事的人,正是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丫头啊!”

    “皇上,余家的男人入朝为官臣等不反对。可是……如果皇上抬举一个小丫头,只怕臣民们会有微词……”杨御史又跳出来了。这人也一根筋,不撞南墙心不死。

    朱君凡哈哈笑道:“微词?只要天下百姓能够丰衣足食,朕还怕什么微词?想当年朕还只是黎王世子的时候,建船厂,造大船,不也有不少臣子说朕劳民伤财吗?朕亲自出海寻回高产饱腹的番薯时,那些微词不攻自破。如果没有当初朕兴建远洋船舶,现在哪里有高产的番薯、玉米和土豆?”

    “皇上圣明!”群臣们躬身应道,对皇上的远见心服口服。玉米和土豆尚未得到推广,番薯的重要性他们是有深切体会的。北方连年大灾,死去灾民的人数却远远小于往年,而且能够很快地恢复生息。除了皇上仁慈减免赋税外,就是因为有高产又不挑地的番薯,灾民们才不至于因没有粮食而饿殍遍地。

    “朕登基以来,重视民生,一直在寻找和提拔农事方面的人才,就为了普天之下的百姓,能够吃饱肚子穿暖衣服。现在,有了一位种田的奇才,难道要因为她的性别而放弃吗?”朱君凡很走心地质问道。

    群臣忙躬身不语,杨御史还很没眼色地梗着脖子道:“皇上,可以封赏她的父兄……”

    “杨爱卿,此女尚幼,这几年还可以辅佐她的父兄从事农事。过几年她长大了,要是出嫁了呢?她的父兄占着职位,却不能给老百姓谋利,难道我们大明封赏的都是一些尸位素餐的官员吗?”朱君凡口气重了,几乎用质问的语气问道。他最恨那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蛀虫,他继位以来挖出了不少这样的官员,可尸位素餐的人依然存在,让人防不胜防。

    杨御史还想反驳,可被皇上说得一时词穷,拧着眉毛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其他的大臣见皇上龙颜大怒,更不敢再多说一句。

    朱君凡轻轻叹了口气,道:“这件事,等朕召见过余家父女再议。俊阳,你带过来的小麦,给众位大臣每家送一百斤,算朕赏赐大家的!”

    “皇上,不可啊!!”群臣心生欢喜,正要叩谢皇恩的时候,户部的刘尚书跳出来,用生命阻止皇上的旨意。

    朱君凡心累啊,叹息着道:“刘爱卿,你又有什么‘高见’?!”

    “皇上!阳郡王送回来的小麦,粒粒饱满,是不可多得的良种啊!臣以为,这些小麦应该作为种子,在京城及周边试种。皇上,您试想如果这些种子种出了高产的小麦,并且推广到全国,能养活多少百姓啊!臣以为,这些小麦应该作为良种储存起来,而不应该当做粮食吃进肚子里啊!”

    群臣还在回味着刚才白胖胖的馒头的滋味,皇上说赏赐给他们粮食的时候,心中不禁心花怒放。一百斤小麦至少能磨出七八十斤面粉吧?那得蒸出多少馒头来?足够他们吃个够了!这刘尚书也真是的,简直损人不利己,要皇上收回成命!皇上,您千万要顶住啊!!

    有这么个全心全意替老百姓着想的臣子,朱君凡欣慰的同时也感到心累。其实,刘尚书说得都挺有道理,可是自己手下这些替他分忧的大臣,难道他连一袋小麦都做不得主封赏给他们吗?

 第四百一十二章 你是爷的天使

    “刘爱卿!阳郡王运回的小麦不下于五十万斤,满朝文武一人一百斤,才不到一万斤而已。小麦良种虽然重要,可也不差那点儿!”群臣们附和地点点头,目光如刀子般射向刘尚书,仿佛他是犯了众怒的罪人一般。

    见刘尚书还想说什么,朱君凡忙道:“苏总管,传朕的旨意,宣余氏父女进京!刘爱卿,朕把余家父女分到你手下做事,专司农事。以后还愁没有高产的种子吗?说不定,将来稻谷、黄米……都能改良出来”

    一听种田能人余家父女被分到户部,刘尚书顿时喜得好像捡了八百两银子似的,不再纠结于那万儿八千斤小麦种子了。正如皇上说言,有了这两块宝,以后优良的种子要多少有多少!

    下朝后,刘尚书拉着跟余家父女最熟悉的阳郡王问东问西,朱俊阳被他烦的都快翻脸了。最后,刘尚书终于回到公事上:“阳郡王,余姑娘有没有说这些小麦,如果作为种子的话,能不能延续高产?”

    同样的话,朱俊阳也曾经问过小草,小草给出的回答是:如果是一代种子的话,她能保证至少产量在五六百斤左右,如果二代种子的话,她就不能保证了。

    她也没办法,灵石水的灵气能支撑着这些种子发芽抽穗,产量应该不会太差,可结出来的小麦,再作为种子种下去的话,她不知道能不能继续高产下去。

    朱俊阳也是这样跟刘尚书回话的。这样的答案,刘尚书觉得有些惋惜,不过有了一代种子的高产,二代种子应该不会差到哪儿去的。至少要比普通种子有优势些。再说了,再产出的小麦,即使不能作为种子,还是不愁卖的。至少它磨出的面粉做出的面食味道极佳!

    第二天,朱俊阳借口要主持唐古庄园玉米种植工作,又离开的京城。朱君凡笑骂一句:“男心外向,男大不可留!”

    他这个小堂弟,一有空就往唐古封地跑,派给他的任务虽说每次都能顺利完成,却极力把差事压缩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且是一完成就要求休假,撂挑子往唐古跑。以前还以为这小子孝心可嘉,省出时间去陪他母妃呢。现在看来,这小子终于开窍了,知道讨女孩子欢心了。

    臭小子,眼光不错,在他这个小老乡还是花骨朵的时候,就整天守着防着,生怕被同样有眼光的人给摘走了!

    朱君凡想到自己被敲走的那五千两银子,忍不住一阵气愤。该死的臭小子,居然把唐古的八百亩庄园送给了余家小姑娘。看来,为了讨人家小姑娘欢心,他这个小堂弟下了血本了。八百亩的田地,说送就送,不带心疼的。

    唉!现在该心疼的那个换成他这个皇上了,近五万斤的小麦种子,那臭小子愣是一分不让,按市价卖给朝廷了。还一副被他占了大便宜的嘴脸,说余家庄子上产的小麦种子,可是卖出五十文一斤的高价呢!敢情没卖五十文一斤,这小子心有不甘似的!

    认命地从国库掏了五千两银子给这臭小子,国家再困难也不能让老百姓吃亏啊!朱君凡严重怀疑,这小子是有预谋的,要唐古庄园属于他的话,他好意思要他这个皇上堂兄的银子?臭小子,狡猾狡猾的!

    这让皇上心疼了几秒的五千两银票,此时正躺在余小草的手中。她带着疑问的大眼睛,望向了小郡王:这位爷,你几个意思?

    “看什么?跟爷比谁眼睛大,是不?”朱俊阳食指点了点她的小脑门,被她的可爱表情萌了一脸,真想捏捏她粉嫩嫩的小脸。

    “银票……给我的?”见朱俊阳点点头,小草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种不明不白的银子,她才不会要呢!她现在又不缺钱!

    “年纪不大,记性堪忧啊!”朱俊阳打趣地冲她绽开一抹妖艳的笑,继续道,“爷已经把这八百亩庄园的地契,当做是定礼送给你了,难道你忘了?”

    “定礼?你什么时候说把这些田地送给我了?我怎么不知道?”余小草继续一脸懵逼的表情,捧着银票的爪子一直没敢收回来。

    “不送给你,爷把地契交给你做什么?”朱俊阳拿这个小迷糊没办法,他当时虽然没有言明,可他觉得自己的意思很明显了啊?她答应他的追求,他送他地契,以后他的都是她的,这还用说嘛?

    余小草嘴角抽

    动了几下,小声道:“我还以为你让我帮你收着的呢!意思是让我平时多帮着看管这些田地……”

    “小迷糊!”朱俊阳爱怜地捏捏她的小鼻子,道,“现在明白了吧?还不把银票收起来?”

    “可是……我们当初说的好好的,要是你看中了别的女孩子,咱俩就一拍两散的。你把田地和银子都给了我,将来后悔了,我可是不退还的哦!”她不知道她威胁人的时候,在朱俊阳眼中,像一只撒娇的猫儿,拿没亮出爪子的肉垫轻轻挠你一下。

    朱俊阳心中软软的,用手揉了揉她的头发,笑道:“放心吧,爷的心很小很小,只能装下你一个。不用担心爷会看上别人!就京中那些娇滴滴的大小姐,爷多一眼都懒得看!”

    “你这就不对了,其实每个女孩子都是天使,各有各的可爱。你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某个特例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余小草觉得小郡王心态不对,京城那么多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的,总有一款适合他的,他不尝试了解她们,怎么知道她们的美好?

    “天使?上天派来的使者?”朱俊阳已经习惯了她口中时不时冒出一个稀奇古怪的词,摇摇头道,“那些天使就让给别人吧,因为爷已经有了上天派来解救爷的天使了。”说着,妩媚的凤眼含情脉脉地看着小草。

    妖孽,太妖孽了!余小草被他这一眼看得鸡皮疙瘩都冒出来了。她忙低头把银票折起来,小心地塞进自己的荷包里。朱俊阳满心无奈:他的小丫头,什么时候能开窍啊!

    当唐古这边的庄园,都种上玉米和土豆的时候。余家庄子上的二十亩菜地,绿叶菜已经抽了好几个叶片,再过些日子差不多就能采摘出售了。

    当余小草在唐古和府城散出消息,说自家庄子上种了蔬菜后,很多人家都虎视眈眈地盯着呢!珍馐楼就不用说了,还有好多老牌的酒楼,唐古的一些老客户,都纷纷伸出了橄榄枝,表达了想要从余家庄子菜园中采买蔬菜的意愿。

    二十亩菜地,供应整个唐古,和府城的几家酒店,应该绰绰有余。余海就同他们都签了供货协议,不过延续了东山村不送货上门的传统。要想卖菜,自己派车过来。余家只管采摘装车,不给送货!

    要是换成别的菜农,能够争取到其中一家,恨不得把菜给送到厨房里去,生怕伺候得不周到,主家不买他们的菜了。而余家,就是这么大牌。谁叫人家的菜口感好质量高呢!

    那些唐古有头有脸的管事,平时恨不得把鼻子翘到天上去,为了能够跟余家争取到一个采买的名额,低声下气陪着笑脸说尽好话。别说不给送货了,就是让他们亲自下地去摘菜,他们都不敢说二话。谁叫现在整个唐古,以能吃上余家出产的蔬菜为荣呢?人家就是这么牛!

    庄子和庄园都上了轨道,余家父女回到东山村去看着他们家房子的进程了。至于蔬菜上市后采摘和出售工作,余小草让庄园的管事帮忙盯着。要是人手忙不过来,让他做主雇佣短工或者长工,价格他来定。对于这个管事,余小草还是比较放心的。

    人家出自靖王府,能混到管事的位置,自然有他的可取之处。朱俊阳在把八百亩庄园送出去后,也把庄园上的管事和下人的身契,转赠了出去。现在这管事已经是余家的人了。

    王管事也认清了自己的位置,自家郡王爷这么在意余姑娘,一副志在必得的决心,虽说现在他被转赠出去了,将来余姑娘嫁过来的时候,他又能回到主子手下做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