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崛起-第3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化,增加了一个新的举措,不记名投票。名单的人,都是有资格进入内阁的名字,从中选三个,填上之后交给京中来使,快马送回。这一举措,看起来是找麻烦,实际上得到了各省督抚、三司、各道的大力支持。这是咱的权利,谁抢都跟他急。

    说起来官员之间互相有勾结什么的,那也得看你的本事。如果天下泰半的官员都支持你,那就说明有资格做这个内阁大臣。

    这个变化真是太厉害了,直接把很多人小心肝都捅坏了,你嘴巴再利索,没用,人家不给你表现的机会。赶紧的去拉票吧,在京的七品以上官员,都有资格投票。

    名单上有两个人,一个本没有资格,这个人是姜逢源,他是新君指定的参选人。这是皇帝的特权,再计较的人都不敢在这个上面说闲话。另外一个是陈燮,他是先帝定下来的辅政大臣,是个官员都知道,这两位是必须要选的。不然在陛下哪里,你把全部的票都拿下了,这次廷推都过不去。陛下手握否决权,就是要用在这里的。皇帝想在内阁里放一个人,你们居然敢不选?你们到底想干啥?

    官员们唯一欣慰的是,姜逢源和陈燮不对付,两人在政见上是不和的。进了内阁,这俩也未必能勾结起来,不互相在陛下面前上眼药就不错了。还有就是,这个廷推的制度,大大的约束了新君对朝臣的掌控。以前新君登基,身边的一班人基本都要入阁的,前朝老臣你就自觉的请辞吧。但是现在不,在任期内,就收到制度的保护。换了皇帝,内阁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除非魏藻德这样的,皇帝不容,权臣不容,不得已才走人。

    京师,内阁,四位大臣正在商议廷推之事。提到不记名投票之举时,即便是洪承畴,也不得不露出感慨状:“此举,前所未有,足见兴海之胸襟。”大家都知道,这事情是陈燮搞出来的,也都知道,陈燮本可以不参加这个廷推,但还是依照规矩参加了。他没有去破坏游戏规则,而是在游戏规则内活动。这就难能可贵了,作为先帝定下来的内阁辅政大臣,谁敢说他入阁不合适?别人要参选,他肯定可以不用的,直接入阁,一点问题都没有,谁都说不出话来。还有一个就是姜逢源了,说真话他没有基层经验,本不具备内阁成员的资格。但皇帝行使特权,给他一个机会,能不能抓住,那就看他自己的努力了。话又说回来,皇帝这样使用权利,何尝不是给了内阁最大的尊重,给了群臣最大的尊重?

    所以啊,这个廷推规则出来后,再刁钻的大臣,也都闭嘴不谈了。你说什么才好?皇帝都尊重这个廷推的规矩,你还敢废话?一个规则出来,摆在天下的人面前,这个规则最重要是大家都来遵守。有特权的人呢,想不遵守就不遵守,这个规则只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危害。

    年轻的皇帝,表现出来的公正姿态,让群臣不得不敬服。还有一个人就是陈燮,他的强势无人不知,但是他却没有利用这个强势来谋取自己的利益。知道的人,明白陈燮这是在做给天下人看,做一个表率,同时也是在暗示他总是要离开中枢,再镇海疆于外。

    群臣二人,这事情办的,旁观者无一不竖起大拇指,无可挑剔。

    廷推的时间顶在了二月二十这一天,各省督抚、三司的选票都送到了京师,放入大殿之上的铜匦之中,下方有锁,钥匙有两把,一把在皇帝手里,一把在周延儒的手里,两把钥匙一起用,才能打开锁。这是大明能工巧匠的杰作,也是一次公正廷推的保证。

    早朝之时,廷推正式开始,每一个有资格的大臣,手里拿着填写姓名的信封,丢进铜匦的口内,依次上前,依次立刻。最后一道程序,内阁四位大臣,在皇帝的监督下,取来钥匙,打开铜匦。取出选票后,四位内阁大臣亲自唱票。

    这个过程异常的安静,一个一个名字被念出来,边上的木板上就画“正”字,一笔一笔的,票数一目了然。人们对想出这个方式的陈燮,佩服不已。“公正”两个字,说说容易 ,做到就太难了。是人,都会有私心。

    当最后一张选票念完之后,黑板上陈燮的名字下面,密密麻麻的都是“正”字。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结果吧,几乎每一张选票,都有陈燮的名字在内。反倒是皇帝钦点的姜逢源,不过区区八十六票,真是少的可怜。有趣的是,即便是六十六票,在参选的人之中,他也获得了第三名,也就是说,有惊无险的当选了。可见,这次廷推争夺之激烈,获得第二名者,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户部侍郎史可法。那么多尚书没有当选,一个名声不限的侍郎异军突起,真是跌碎了满朝的眼镜。史可法为何能当选,原因无他,公正、清廉。在京官中声望颇高,他主持的财政预算审核,得到了大多数低级京官的认可。他的票数是一百八十八票。

    廷推结束后,朱慈烺宣布结果时,史可法还在那里发呆,我怎么就成了大学士了?

    陈燮却一点都不意外,公道自在人心,史可法在户部侍郎的位置上,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处事公正,没有私心,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他当选不意外。站在人群中的陈燮,这个时候微笑着看着这个场面,大明的君主立宪制度,不远了!

    在群臣的恭喜之声中,姜逢源也是得意洋洋,实际上他的票,主要来自京官,外面的官员都不太待见他。似乎,输给史可法,他没有觉得丢人的意思。对此,陈燮不想做任何评价,这个人学问是好的,德行也是不错的,就是顽固守旧!要不是看在朱慈烺的面子,陈燮真想收拾他,免得他将来给自己捣乱。

艹了,才发现自己昨天忘记发布了。() 


第六百五十四章政治正确() 
第六百五十四章政治正确

    建新三年,春末,各地举子汇聚京师,恩科来的比较突然,符合年龄的举人可没心思去搀和关于科举改革的嘴仗。京师里的长衫客多了起来,往往都带着一个书童,操着各地的口音,从各地赶到京师。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说官话,就算说的很难听,也在坚持说。

    这是朱由检在位时坚持的结果,任何官员在吏部遴选时须面试,如官话说的不好,对不起,你回去先学习官话,差不多能说了,您再来遴选。这对在职官员和新科进士们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全国性的推广官话,这是朱由检留下的一个既定政策,也是陈燮的建议。

    后来的史学家们,把这个规矩视作不亚于“书同文、车同轨”的伟大政策。方言还是会存在,但是你作为一个国家官员,就必须要说官话,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必须说官话。

    会试的制度也改了,完全照搬南京乡试的办法,这个倒是深受广大举子欢迎的举措。还有就是一个新的举措,在考算学的时候,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并且鼓励使用这种简单的数字。当然,这个数字只是在计算时可以用,正式的文字资料,还是要用大写,避免被人篡改。

    每一个来到京师的举人,都必须先去贡院报道,领取一份新的考试规章制度。而且必须在考试前三天进行登记,逾期不候。时间上,还是留的很宽裕的,科举时间定在五月中,再远的人也能来的及赶到。

    早来的举人们,从容的在旅馆里住下,京师里最受举人们欢迎的旅馆,是一个宗室弟子开的买卖。全是两层小楼,前面带个小院子,读书人来了,交足了银子就可以住进去。外头有大围墙,里头有小篱笆,有事的时候,屋子里有绳子,拉一下没一会伙计便能过来伺候。

    宗室旅馆一共有房间一百零三个,短短半个月全部住满。剩下的客人只好去住别的旅馆,次一点的旅馆也不差,砖石结构的两层或者三层楼,独立卫生间,楼下有餐厅。生活设施齐全,叫什么登州商务酒店。一看名字就知道,这是登州商人开的买卖。

    类似的新鲜事物,在京师里越来越多。朱由检在的时候,已经开始的改变,现在还在延续。道路修的宽了,街上身穿黑色制服的城管,街道两边窗明几净的店铺,对于一些西北内地来读书人而言,无疑充满了新鲜的趣味。京师的变化,往往能影响的更远。

    这些人回去的时候,会把京师变化的一点一滴带回去。

    内阁里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原因是一份来自天津的奏报,从山海关到天津的铁路还在试车期间,发生了一起事故。火车把一个放牛娃给撞死了,这事情要是放在东北,那就是死的倒霉了。铁路上是不会给任何赔偿的,因为这个事情在辽东反复宣传,铁路沿线也有警示牌。

    但是在天津不是这样,这个孩子死了之后,数百族人出动,先把铁路堵上,然后抬着尸体去官府闹。领头的还是一个有举人功名的乡绅,名字叫做李锦。因为过了岁数,今后科举无望了,是不是因为这个才出来闹,无从得知。

    天津知府处理这个事情的办法,就是让铁路上赔一百个银圆,铁路上不干,认为这事情不和规矩,这个口子不能开。铁路边上有警示牌,是这个孩子自己跑铁路上玩耍,导致的事故。铁路上没这个责任,考虑到这是个孩子,所以愿意拿出五十个银圆作为抚恤。

    两边谈不拢,李锦带着五百多族人,给铁路堵上,说什么奇技淫巧,祸乱人心,还说这铁路上的火车,发出的怪叫声,惊动了李家祖先的坟茔,坏了李家的风水,要拔掉铁路。

    天津知府郝晋出面调停无果,只好把事情上奏京师,请内阁定夺。

    就这么一个事情,行文先去了刑部,结果刑部尚书张祈一看这个东西是新鲜事物,涉及到陈燮的利益,立刻给行文发内阁来了,批了一段话“此前未有先例,无律可循请内阁定夺”。

    行文进了内阁,正好是姜逢源轮值,拿到行文一看就跳了起来,冲进周延儒的办公室,吧啦吧啦的一通说,内容不外是这种东西害民不浅,应该废弃。什么败人风水啊,什么祸乱民心啊,什么伤及无辜啊,各种帽子一顶一顶的扣上来。

    周延儒当然不会听他的一面之词,自打姜逢源进了内阁,仗着是帝师的身份,平时说话处处抢风头,似乎他就是首辅了,其他人脾气虽然未必好,但是没人跟他计较就是了。搞的周延儒很不爽他,但是又拿他没啥太好的法子,这货嘴皮子挺利索的,对政务指手画脚的,因为是冲着周延儒去的,别人也都看热闹,没说他什么。

    周延儒睚眦必报的性格,怎么容的下他?不过之前没啥好机会,且先放纵他而已。今天一看这个文,心里冷笑不已,这是你自己找死,别怪我心黑。当时还笑眯眯的听他喷完,然后才道:“这样,把大家都叫来,一起商议一下。”

    陈燮有自己的办公室,在内阁里排位暂时是第五位,领的是武英殿大学士。主要还是分管的军事这块,跟卢象升搭班子,帮着整改全国的军队之事。陈燮现在主要是在负责新军这一块,一般的事情基本都不说话。在内阁里头呢,存在感不是那么强烈。

    办事的书吏来请,陈燮表示马上就到,处理完新军的一个事情后,出来走到周延儒的办事房内。这时候其他人都到了,就看见姜逢源站在中间,口若悬河,引经据典,抨击铁路。陈燮当是就把眉头皱了起来,这时候其他人都是看热闹的心态,就算是史可法心里不悦,也没有出声去反对姜逢源。

    说到底都是为了公事,史可法不是那种喜欢无理由攻击人的主。罢官回乡,经历了河南流贼之乱后,史可法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发生了扭转。尤其是出任户部侍郎后,更是见惯了各地官员的嘴脸,心里对新政并不抵触。

    说到底,铁路这东西他不懂,但是也不赞成一棍子打死。

    “此物声如鬼唳,过处地动山摇,扰人先祖,坏人风水。奇技淫巧,秽乱民心,当。”姜逢源还在说的时候,周延儒看见陈燮进来,立刻出声打断:“思华来了,快进来坐。”正说的嗨皮,被人打断了,姜逢源很不爽的看着进来的陈燮,重重的哼了一声。

    陈燮笑着进来,坐下之后便道:“刚才听到奇技淫巧,我正好有个问题,想问一下姜大人。”姜逢源快速的一拱手:“不敢,请问!”陈燮这才笑道:“火枪、大炮、战舰,当初也有人说是奇技淫巧,可是没有这些奇技淫巧,靠什么来打败建奴?靠什么来荡平流寇,靠什么来开拓海疆,靠什么来发展工商,增加国家收入?难道,就靠姜大人的嘴巴么?”

    一连串的问题,姜逢源当是面红耳赤,怒指陈燮,哆嗦道:“你。”

    “我什么?你对火车有多少了解?知道它的作用么?知道它的原理么?你知道火车能一次性运输一千人和装备日行千里么?举个例子,先帝二年,建奴自喜峰口进关,当是要是有铁路,数万关宁军只需两日,就可以全部运到京师。而是士兵在火车上能休息,到了就能投入战斗,而不是以疲惫之躯开战。在跟你打个比方,如果有铁路通太原,一旦需要西北赈济,万担粮食从装运到运抵,也不过三五日的时间。什么都不懂,你在这里咋呼什么?”一通说,姜逢源气的说不出话来了,陈燮这才转身对周延儒拱手道:“天津知府郝晋,事先对铁路的规矩宣传不利,征地时官府所得款项去向不明,发生事情后处理不当。此严重渎职,还请相爷拿个章程来,看看如何处置。”

    同样是新入内阁的大臣,陈燮的态度就很好,很尊重周延儒。

    周延儒见姜逢源被陈燮说的哑口无言,心里暗暗叫爽,当即笑道:“思华,铁路的事情,是先帝定下的大事。津榆铁路,还是京津铁路之样板。我们这些人,对铁路都不熟,这样吧,辛苦思华一趟,去天津把事情给解决了。至于郝晋嘛,既然不适合在这个位置上,那就调一个新的地方去好了。”

    说道郝晋,周延儒心里还是有点苦涩,这是自己的人啊。陈燮给他留面子,但是说了渎职,这就是定性了。周延儒赶紧圆场,说他是不适合在这个位子上,调走行不?

    陈燮很给面子的一拱手道:“就按相爷说的办,大家的意思呢?”说着看看其他人,结果其他四位阁臣,纷纷表示:“没意见,就这么办。”

    这个时候姜逢源才反应过来,自己犯了个错误。先帝定了“圣”宗的庙号,他定下来的事情,那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你反对先帝的决策,你想闹哪样?

第六百五十五章照章办事() 
第六百五十五章照章办事

    看看其他几位幸灾乐祸的表情,姜逢源呆不下去了,拂袖而去。回到自己的办事房,打算去皇帝跟前给陈燮上点眼药,但是想想还是算了。入阁以来,他这么干的次数不少了,但是毫无效果,皇帝就是笑笑,根本没听进去。

    姜逢源是以皇帝在内阁的话事人自居的,所以要提皇帝争夺话语权。看上去他做的还算不错,最近的一个大事就是科举,他在这个问题上,态度就一直非常积极。现在有个问题,就是主考官的问题,正常的情况下,是礼部尚书来办这个差,现在挂着礼部尚书头衔的有两位,一个是洪承畴,这是实际的尚书,接了魏藻德班的,隐隐已经是次辅。再一个就是姜逢源了,他也是挂着礼部尚书的头衔,东阁大学士。

    这俩在争夺这个主考的事情,其实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姜逢源四处出击,为自己造声势,同时还在皇帝面前,拐着弯的要这个主考的位置。说什么某人没进过翰林之类的话,不足以担当此大任,好像这个翰林的资格是什么宝贝。要说内阁里头,现在就三个是翰林出身的,周延儒、杨廷麟、姜逢源,按照以前的规则,非翰林不能入阁,现在的规则,翰林就没那么吃香了,基本上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的用处。但是就姜逢源的待遇来看,还是可以出一两个阁臣的,也就是还有优势,有相当的吸引力,只是没以前那么强大了。

    朱慈烺受陈燮影响,比较喜欢实学,而不是很喜欢这些翰林。私下里以为,东宫班子教的东西,对君王是有用的,但是对国家没啥好处。这就是陈燮给他灌输的理念了,一个君王,只要得到绝大多数天下人的心,这个皇位就稳如泰山,不需要刻意的去搞什么平衡。

    废除司礼监制度后,朱慈烺成为了天下文臣心目中的又一个“圣君”,正是声望如旭日之时。因为陈燮的建议,他的得到了好处,心里自然是向着陈燮的。

    这不,朱慈烺批阅完一些内阁送去请他用印的奏折后,正常情况是休息一下,看一会书。今天想搞定科举主考官和试题的事情,结果没等他去内阁,太监就给他报信,今天内阁里如何如何。内阁里头,有一些打杂的小太监,也就是皇帝的耳目。一般情况下,内阁里发生的事情,朱慈烺很快都能知道,这是皇帝必要的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