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名家经典:纪连海叹说四大美人-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国最终成为了历史。
当然,此刻的伯嚭,在吴国还没有站稳脚跟呢,就更谈不到怀有多大的贪欲了。他亡命异国,家仇未报,心中翻腾着的,还只是如何仰仗吴国之力,出师伐楚,以一雪父死、族灭之辱。所以对伍子胥不仅恭敬相从,而且同舟共济、出谋划策,朝夕为训练吴师尽力,二人配合得倒也十分默契。 。。
吴国崛起(6)
5.吴楚角逐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经连灭两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与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进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一个很好借口。吴王阖闾应伍子胥、伯嚭复仇伐楚的请求,重用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伯嚭为副将,大举攻楚。吴军溯淮河而上,五战五捷,迅速攻入楚国的都城郢。
此时,阖闾的弟弟夫概趁机逃回国内,自立为王。阖闾听到这个消息,迅速赶回国内,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兵败,跑到楚国。楚昭王见吴国内部发生变乱,又打回郢都,把堂溪封给夫概。楚国再次和吴军作战,吴王遭遇败绩之后回国。
公元前504年,阖闾又派太子夫差领兵攻打楚国,夺取番地。楚国害怕吴国军队再次大规模地进攻,就离开郢城,迁都鄀(ruò)邑。此时的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的战略,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向北威镇齐国、晋国。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在前一年去世,新继位的越王勾践年轻幼稚,越国国内不太稳定,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越国的情况吧。
6.百年争霸
关于越国的历史,《吴越春秋》记载说,当年大禹巡行天下,登上茅山(地处江苏省西南部的句容市境内)朝见四方诸侯。大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到了夏王朝第六代国王少康的时候,担心大禹的后代香火断绝,便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
越国建立后,一直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经过一千五百多年漫长的岁月,直至传到允常时,才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
说起吴、越两国结怨,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既受晋、楚争霸战争的影响,更是两国间根本利益的冲突。
晋、楚相争前后长达80余年,是一场南北两大集团扩大统治范围、抢夺土地和人口的斗争,夹在中间的一些小国,其势力之消长,往往受晋、楚矛盾的制约。
晋是北方强国。在晋文公执政时期,其势力发展到了顶峰。而同一时代南方的楚国,也已控制了汉水流域和长江中游,大有北上争霸之势。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晋暂时遏止了楚国争霸中原的野心。楚庄王继位后,国力更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挥师北上,晋楚又会战于泌(bì,今河南荣阳东北),结果晋军大败,楚庄王成了霸主。庄王去世之后,楚国渐弱,而晋国又逐渐重振旗鼓,至公元前576年,晋、楚又在都陵大战,晋军一举击败楚军,重新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晋楚拉锯式的战争,双方都想联络第三国打击对方。如公元前584年,晋使申公巫臣使吴,最终达到了联吴制楚的目的。而楚国呢?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拉拢越国,打击吴国,最终达到了直接联越制吴、最终联越制晋的目的。而楚国联越制吴的典型事件,就是公元前537年楚国联合越国等###吴国。所以晋楚争霸对吴越矛盾的激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吴、越成为仇敌之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双方利益的冲突。您想啊,吴、越两国,山水相连,如此之近的两个国家,大家都想对外扩张领土,大家都想管理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你要想成功,只能是吞并对方的土地,正因如此,吴国的大臣伍子胥才说:“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越国的大臣范全说的是:“非吴则越。”
所以吴王阖闾早在刚刚继位的公元前515年,就企图“东并大越”。
吴越之争,由来已久。湖北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春秋事语》,就载有吴王进犯越国之事。吴军把俘获的越民施以残酷刑罚,如断其手足,又命其看管船只,处境比奴隶还不如,故那些被俘虏的越民都想寻找机会进行报复。
公元前510年,吴国大举进犯越国,吴越间的矛盾骤然公开化。此次战争,是在越国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其结果,则是越国首战失利。公元前505年,越王允常决定举兵反击。此次伐吴之战,是越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卫反击战争,也是对五年前吴军进犯的报复。但从当时双方的军事实力而言,吴军正处于鼎盛时期,所以越军并未能取得重大战果,但也足以显示越王允常战胜强敌的决心和勇气。
前面说了,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了,他的儿子勾践继位。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仓猝出兵越国,企图一举击败越国。让吴王阖闾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一仗,让他所有的英名丧尽!
吴越争霸(1)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对手中,不但有日后令人闻风丧胆的越王勾践,更有范蠡和文种两位杰出的青年才俊。范蠡和文种是何许人也呢?
1.范文奔越
按《世说新语》的记载,范蠡和文种也都是楚国人,楚国乡下人,在一个叫苑的地儿,文种是那儿的县令。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范蠡应出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48年左右。据《越绝书》记载,范蠡“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就是说,范蠡是那个地儿很另类的一个人,谁都烦他,一阵一阵犯神经,说的话也都神经兮兮的。一听他说话,就不用看《狂人日记》了,就是那样一个人。
当地人把他看作狂生,都不愿意与他说话。但他看问题却像圣贤一样,能明察一切。《史记》也说他“佯狂倜傥(tìtǎng)负俗”。范蠡为何如此?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范蠡对社会、人生有深刻、独到的看法。但他的这些看法一般人不能理解,所以他干脆就不同别人交流。久而久之,人们就觉得他另类了。
第二个原因: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一定关系。当时有一批人崇尚道家,崇尚自然人格,不雕琢、不遵守礼法、生活随意自然,而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很丰富、极富想象力,范蠡很可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第三个原因:范蠡那样做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他常常感到自己怀才不遇,很想参政,想施展才华,可是别人都不知道他。于是他就做出了一些古怪的举动,以便引起官府的注意。
举止荒诞、行为怪僻的范蠡,根本无法为常人所理解。因此,他经常被别人当成是神经病。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怪异的人,却受到了当时的名士文种的追捧。
本来是楚国江陵人的文种,字子禽,非常有抱负,被楚王任命为北方重镇宛地地方长官的他一直想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干一番事业。
一天,时任宛县县令的他让一个小吏去找范蠡,结果没过多长时间,这个小吏就回来了。他向文种汇报说:范蠡是本国狂人,有病。文种听后哈哈大笑,说:“我听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必然会遭到无端的讥讽,而内心有独到见解的人必然为许多人所不理解,也被他们所诋毁,这些你们是根本不懂的。”
文种说完这番话后,就带着几个人亲自去请范蠡。没想到范蠡得知文种来了却避而不见,文种只得扫兴地回去了。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还有一个说法是范蠡看到文种来了没有躲藏,而是趴在一个狗窝的旁边,冲着文种“汪汪汪”地学狗叫,非常尴尬的文种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范蠡为什么非得要如此作为呢?这个时候的范蠡,究竟要干什么呢?
我们分析,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范蠡觉得自己出身低贱,没有勇气和文种见面。史书记载,范蠡家里没有做官的。这可能是一个贫寒的人见到高官时的畏难心态;另一种可能,则是范蠡想考验一下文种——看看文种是不是真把他当做人才,如果文种真把他当人才,那么,文种就一定还会再来的。
时隔不久,文种果然来了,要见范蠡。范蠡这一次不再藏了,他非常郑重地洗漱完毕,穿戴整齐和文种见面。史书记载,这次范蠡就像换了个人一样,“进退仪让,君子之容”。文种对范蠡也很尊敬,二人“掌而谈”——滔滔不绝地说那些称霸、称王的治国之道,“相谈甚欢”,当即决定一起共事,一起施展才华。
吴越争霸(2)
范蠡和文种,一个是狂放不羁、满腹经纶,一个是胸怀壮志、才华横溢。春秋时期最耀眼的政坛双星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他们决定离开楚国。楚国本是个大国,长期以来和北方的晋国并称为南北两大强国,但晋楚不断争斗,当时楚国已经逐渐衰落,所以他们觉得应该到外面去谋求发展。
据史籍记载,对天象非常精通的范蠡“见霸兆出于东南”,于是他跟文种预测今后的霸主在东南方向,也就是吴越之地。两个人决定到吴国发展。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计划。可他们在向吴国行进的过程中,听说吴国有一位文武双全的伍子胥,还有一位高人孙武,他们共同辅佐着吴王阖闾。这两人就想了,去吴国可能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因为只要有了人家那两位,自己很有可能连陈述治国方略的机会都没有。
面对这种情形,范蠡决定改道去越国。他认为越国和吴国的社会风气和国家形势差不多,将来要争霸的非吴则越。文种同意范蠡的意见,于是两个人改变主意决定到越国去发展。
2.范西相识
话说范蠡和文种一行来到越国。越王允常非常高兴。
可越王的热情欢迎,伤害到了另一个人。
越王允常手下有一个大将叫石买,石买就想了什么人都来我们国家了,将来他们都升了,我怎么办啊,他们来了不就占了我的位置吗,这不鸠占鹊巢吗?凭什么呀?来了就当官?不行!我得跟越王说说。越王啊,我可跟您说,总有一些自以为漂亮的姑娘天天摇头摆尾,那种人其实内心里没什么东西;也总有一些假文人道貌岸然的样子,其实满肚子里没什么干货,这样的人不用也罢。他的话没说完,范蠡就明白了,心里琢磨:哟,看来我还来错了,兄弟,走!不管文种走不走,他先出去了。他出去这功夫,文种说了:世上的高才必须承担人们的讽刺和诋毁,请大王三思。
咳,像我们这种肚子里真有货的人,那不挨骂他能长大吗?我们就是占别人的位置来的,那自然别人就得嫉妒,这也是正常的。您觉得我说得对您就追他回来,不愿意我也走了。越王允常一听赶紧把范蠡追回来了。范蠡一看这国王还凑合,那就将就保他吧!
越王允常死后,勾践继位。范蠡与文种一同被封为越国的上大夫,从此他们走上了人生辉煌的巅峰之路。
那个时候国家没什么事,上大夫除了管理国事之外,还有一个事:就是到民间去采风。您想啊,那个时候,王宫里面既没有网络媒体,也没有纸质媒体,更没有现代化的影视流媒体,那得多闷啊?那国君天天听什么呀?唱什么呀?于是专门设有采风使,听听民间是怎么唱的,赶紧记谱,记词,然后回来以后整理出来,《诗经》就是这样采风采出来的。
作为越国上大夫的范蠡到民间采风,这一天就走到了苎萝山下若耶溪畔,往那儿一站,发现下面溪水之中有个姑娘——美丽的西施姑娘——正在那儿洗衣服。人家姑娘可不知道后边有人,一边洗一边唱小曲,唱的那范蠡心神摇动,马上就跟着唱上了:
“野有蔓草,寒露潦兮;有美一人,清样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rángráng)。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伴随着范蠡的轻轻吟唱,西施姑娘似乎感觉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突然降临到了人间,降临到了自己的身边。这个时候的西施姑娘似乎已经把心交给了年轻、英俊的越国上大夫范蠡了。西施姑娘,心里头美啊。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吴越争霸(3)
接下来,很自然的,双方开始了唱和应对。你唱上句,我唱下句,你会的我都会,你不会的我来教你。歌对完了,感情也就随之确定下来了。
当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善意的推测,在真正的历史上,就在这个时期,范蠡和西施两人是否已经定情,我们还不得而知。我们只是知道,他们是在公元前496年的吴越欈(wéi)李之战前夕认识的。
当然,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就在此后不久,越国上大夫范蠡就已经把美丽的西施姑娘带回了自己的家中——换句话说,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结婚了。
还有人说,这个时候,由于越国上大夫范蠡常年忙于工作,就忽视了西施的存在。但已经在范蠡家中的西施,还是非常体贴范蠡的。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忙的是国家大事,自己不应该打扰范蠡的正常生活。因为有很多空闲时间,西施还学习了舞蹈。
但是,随着战争的迫在眉睫,越国上大夫范蠡只能匆匆结束了他的采风生涯,告别了心爱的姑娘,与越王勾践一起指挥越国军队与强敌吴国作战。
3.欈李大战
由于吴国攻楚时,相邻的越国常来袭击骚扰,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心中恼怒,下令大举伐越。越王命令文种留在国都主持日常政务工作,自己则由范蠡陪同,亲自率领大军迎击吴王阖闾。吴越双方在欈(wéi)李(今浙江嘉兴西南)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战斗——欈李之战。
范蠡一想啊,越国不仅兵少,军队也不灵,吴国军队庞大,这仗可咋打啊?怎么才能赢呢?看来力夺是不行的,只能智取,怎么智取呢?范蠡就给越王勾践嘀咕了一番,让越王勾践如此这般。于是,两国刚刚要打起来的时候,从越王勾践的队伍中走出了齐刷刷三排队伍,每排十几个人,三排总共有四五十号人,排列的非常整齐。在越吴两国军队的中间开始表演,这些人的动作都是一样的,先把佩刀举在脖子上头,然后进行一番十分钟的演讲,之后,“咵”,自杀身亡,这人就没了,“啪”,第二个人马上又照做,对面的吴国军队一看,哟,这哪是打仗啊,咱们得看会儿,要这样打的话,马上就赢了,这才来三排,要再来三排那多好。
正当吴国军人齐唰唰盯那儿眼珠都不转的时候,后面包围的队伍上来了,两面夹击,吴国军队大败而逃。
逃到什么地方咱先不管,得先来说这个谜,他们干嘛呢?那四五十个人,本来就是死刑犯,恰好就是该杀的人。越王勾践听了范蠡的什么主意呢?就是看他们谁表演得好,谁自杀表演得好,赏他家里人多少多少钱,赏他家里人多少多少亩地,这不就完了吗?让他的儿孙们一律当官。于是这些人竞先赴死。吴国哪知道,还以为越国所有的军人都要自杀呢?
吴国军队狼狈而逃,阖闾也开始跑。越王勾践手下有一个大将灵姑浮,手中拿一件武器叫戈,戈有一个尖头,“啪”,好家伙,一戈就击中了吴王阖闾的大脚指头。俗话说得好,十指连心。寒冬腊月还容易得破伤风。
阖闾被迫还师,在离檇李七里之遥的陉(xíng)地,创伤发作将死,在快要死的时候他对太子夫差说:“你能忘掉勾践杀你父亲吗?”夫差答曰:“不敢忘记!”当天晚上,阖闾就死于陉地。他的儿子夫差几经辗转——吴王阖闾好多儿子呢——最后,在伍子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